我們奉獻在尊敬讀者面前的《中國古都北京》,是一部偉大東方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的文圖並茂的歷史實錄。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北京的目光在關註世界,世界的目光也在關註北京。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的楊瑞雪社長,約我撰寫《中國古都北京》。這在我平靜的心湖中,有如謝靈運《山居賦》所云:“拂青林而激波,揮白沙而生漣”,引發了漫漫思緒,激起了層層漣漪。我想,撰寫這本書很難,但又很有意義。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繁盛,人口衆多。她的神經中樞和政治心髒—古都北京,如何以文圖並茂的歷史實錄奉獻給讀者,並非易事。然而我覺得:我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和我,祖孫四代,久居北京;我是研究歷史學的;我熟悉北京、喜歡北京、研究北京,這些都激動了我寫古都北京之心。因此,作為北京的一個公民、一個學者,嚮中國,嚮世界,介紹中國古都北京,責任在肩,義不容辭。
北京城是地球表面上一項最偉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個最壯麗的文化奇觀。衹有中國纔有北京,也衹有中國這樣的國傢才能創造北京。在這座城市裏,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達到了光輝燦爛、登峰造極的境地。北京這座東方歷史文化藝術的璀燦寶庫,不僅住在北京的一千多萬人關心她、熱愛她,中國的十三億各族人民關心她、熱愛她,而且海外的華僑、華裔關註她、嚮往她,世界各國的朋友也關註她、嚮往她。每年有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和朋友,從四域八方,賓至北京,以飽覽她那瑰麗的雄姿,巍峨的長城,壯麗的宮殿,優美的園林,奇魅的藝術,燦爛的文化,古典的民居,鮮活的民俗……但是,不管到過或未到過北京的同胞和朋友,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册反映北京歷史文化藝術的實錄—文圖並茂的《中國古都北京》,在書齋插架,信手翻閱,一覽北京,如臨其境。因此,我作為北京的一個公民,便率爾操觚,濫竽纂述。
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樣,古都北京也有它的特徵。那麽,古都北京有些什麽特徵呢?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都北京的第一個特徵。北京歷史長河的源頭,上溯至50萬年前洪荒時代的北京人。爾後像滔滔江河,越往下遊,河面越寬,河床越深。至元、明、清三代,北京歷史江河的激浪,更如“天排雲陣千雷蕩,地捲銀山萬馬騰”。試想,在中國七大古都—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在世界十大名都—巴黎、倫敦、羅馬、莫斯科、華盛頓、墨西哥城、開羅、東京、巴格達、北京之中,除北京外有哪座都城歷史之悠久能與北京相比呢!我不揣冒昧,就從世界人類文化搖籃之一的北京人開始敘述,嚮讀者展現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風貌。
主客分明,佈局宏大,是古都北京的第二個特徵。以明清的北京城而言,它是作為封建皇帝治居之所而設計和建造的。君王為主,臣民為客;君權為主,神權為客—這就是北京城設計的主題。美國首都華盛頓城是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産物,也是美國民主和獨立的象徵,在其城市設計中突出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亦四面開放。然而,明清皇帝治居之所的北京城,則以一條中軸綫縱貫南北,皇宮位於全城的中心。城池宮殿、壇廟苑林、衙署寺觀、市井民捨,都在中軸綫兩側依次對稱展開,格局嚴謹,主次分明。它的城垣,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疊次分為四個方陣(外城因財力不足未能圍成方形),呈封閉式,層層相套,等級森嚴,界限分明。北京城的園囿,宮城的禦花園、皇城的太液池、內城的壇廟苑林、近郊的三山五園,也都佈局有序,呼應相連。這一整套的都城規劃設計,都是傳統思想和精湛藝術的完美結合。
宮殿園林,珍寶薈萃,是古都北京的第三個特徵。北京從金代正式成為皇都,至清末宣統皇帝退位,歷時近800年。古都北京不僅集中國歷代都城建設之大成,而且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文化藝術之精英,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雄偉的殿堂,秀麗的園林,配置以亭軒臺榭,陳設以奇寶異珍,點綴以山石花樹,繞流以玉泉金水,北京城成為一座宛若仙境的宮殿花園城市。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北京的目光在關註世界,世界的目光也在關註北京。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的楊瑞雪社長,約我撰寫《中國古都北京》。這在我平靜的心湖中,有如謝靈運《山居賦》所云:“拂青林而激波,揮白沙而生漣”,引發了漫漫思緒,激起了層層漣漪。我想,撰寫這本書很難,但又很有意義。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繁盛,人口衆多。她的神經中樞和政治心髒—古都北京,如何以文圖並茂的歷史實錄奉獻給讀者,並非易事。然而我覺得:我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和我,祖孫四代,久居北京;我是研究歷史學的;我熟悉北京、喜歡北京、研究北京,這些都激動了我寫古都北京之心。因此,作為北京的一個公民、一個學者,嚮中國,嚮世界,介紹中國古都北京,責任在肩,義不容辭。
北京城是地球表面上一項最偉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個最壯麗的文化奇觀。衹有中國纔有北京,也衹有中國這樣的國傢才能創造北京。在這座城市裏,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達到了光輝燦爛、登峰造極的境地。北京這座東方歷史文化藝術的璀燦寶庫,不僅住在北京的一千多萬人關心她、熱愛她,中國的十三億各族人民關心她、熱愛她,而且海外的華僑、華裔關註她、嚮往她,世界各國的朋友也關註她、嚮往她。每年有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和朋友,從四域八方,賓至北京,以飽覽她那瑰麗的雄姿,巍峨的長城,壯麗的宮殿,優美的園林,奇魅的藝術,燦爛的文化,古典的民居,鮮活的民俗……但是,不管到過或未到過北京的同胞和朋友,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册反映北京歷史文化藝術的實錄—文圖並茂的《中國古都北京》,在書齋插架,信手翻閱,一覽北京,如臨其境。因此,我作為北京的一個公民,便率爾操觚,濫竽纂述。
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樣,古都北京也有它的特徵。那麽,古都北京有些什麽特徵呢?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都北京的第一個特徵。北京歷史長河的源頭,上溯至50萬年前洪荒時代的北京人。爾後像滔滔江河,越往下遊,河面越寬,河床越深。至元、明、清三代,北京歷史江河的激浪,更如“天排雲陣千雷蕩,地捲銀山萬馬騰”。試想,在中國七大古都—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在世界十大名都—巴黎、倫敦、羅馬、莫斯科、華盛頓、墨西哥城、開羅、東京、巴格達、北京之中,除北京外有哪座都城歷史之悠久能與北京相比呢!我不揣冒昧,就從世界人類文化搖籃之一的北京人開始敘述,嚮讀者展現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風貌。
主客分明,佈局宏大,是古都北京的第二個特徵。以明清的北京城而言,它是作為封建皇帝治居之所而設計和建造的。君王為主,臣民為客;君權為主,神權為客—這就是北京城設計的主題。美國首都華盛頓城是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産物,也是美國民主和獨立的象徵,在其城市設計中突出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亦四面開放。然而,明清皇帝治居之所的北京城,則以一條中軸綫縱貫南北,皇宮位於全城的中心。城池宮殿、壇廟苑林、衙署寺觀、市井民捨,都在中軸綫兩側依次對稱展開,格局嚴謹,主次分明。它的城垣,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疊次分為四個方陣(外城因財力不足未能圍成方形),呈封閉式,層層相套,等級森嚴,界限分明。北京城的園囿,宮城的禦花園、皇城的太液池、內城的壇廟苑林、近郊的三山五園,也都佈局有序,呼應相連。這一整套的都城規劃設計,都是傳統思想和精湛藝術的完美結合。
宮殿園林,珍寶薈萃,是古都北京的第三個特徵。北京從金代正式成為皇都,至清末宣統皇帝退位,歷時近800年。古都北京不僅集中國歷代都城建設之大成,而且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文化藝術之精英,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雄偉的殿堂,秀麗的園林,配置以亭軒臺榭,陳設以奇寶異珍,點綴以山石花樹,繞流以玉泉金水,北京城成為一座宛若仙境的宮殿花園城市。
各族文化,熔冶一爐,是古都北京的第四個特徵。北京南襟河濟,北連朔漠,位於中原農耕民族和塞外遊牧民族、關外漁獵民族交匯之地,歷來為中華民族內部各族融匯和相爭之區。正是由於各兄弟民族長期的爭局和融合(還有其他原因),中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東移,北京纔成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城的建築和園林,也匯合了各個民族文化之優長。四方民族,雜居北京,他們的衣食住行,坊裏習俗,宗教信仰,歲時紀勝,使北京的市井生活更加色彩斑斕。
世界文化,密切交融,是古都北京的第五個特徵。遼南京的清真寺(今牛街清真寺),是北京對外文化交流的一例。到了元代,大都是當時世界的一個文化中心。明初鄭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明史·外國傳》載述86個國傢或地區,可見其時中外文化交往之一斑。晚明利瑪竇將西方近代文明帶到京師,《坤輿萬國全圖》、《幾何原本》、自鳴鐘等使北京士大夫耳目為之一新。清代康熙時任耶穌會士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後在英國出現中華風格的園林,稱為“英華園庭”,法國等也爭相仿效。晚清外國在北京設立29個使領館,中西方文化交往出現新的特徵。
《中國古都北京》內容頭緒紛繁,錯綜復雜,我力求執簡馭繁,博觀約取。中國17世紀著名畫傢石濤說過:“搜盡奇峰打草稿。”本書不是繪畫,作者也不是石濤;但《中國古都北京》卻像一軸畫捲,將歷史文化勝跡一幅幅地展示出來。本書再現北京歷史文化時,內容務求豐富,史實務盡翔實,圖片務冀精美,結構務期嚴謹。本書的敘述,以時間為經:自石器初暉、青銅文明、燕都薊城、北方重鎮、三燕建都、遼代南京、金代中都、元代大都、明代北京、清代京師至民國北京,劃分段落,縱嚮鋪敘;復以事物為緯:自歷史事件、名人勝跡、城池宮殿、壇廟寺觀、園林陵寢、教育科技、文化藝術、帝後生活、坊巷市俗至歲時節令,分設綱目,橫嚮鋪敘。這樣經緯交織,縱橫錯綜,以復原中國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面貌。但古都北京燦爛的歷史文化如經天日月,本書則不若爝火之光。雖纂述並不愜心,但也是辛勤的收穫。
這裏,我特別要提到攝影大師嚴鐘義先生。我和他在上個世紀80年代相識,曾經有過非常愉快的合作。相隔多年後,又重溫舊誼,推出新版《中國古都北京》,獻給中國的讀者,也獻給世界的朋友。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中國“千人糕”的古老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一盤豐盛的糕點,要有人耕田種麥、有人磨麥成粉、有人養雞生蛋、有人榨蔗製糖等,經過千人之手方能製成,而不衹是糕點師一個人的傑作。同樣《中國古都北京》的成書,吸取了歷史、考古、文物、古建、園林和歷史地理等學術研究的成果,還經過編輯、攝影、設計、繪圖、印刷等多人之手,為此,謹嚮各方及諸位敬申謝忱。
2007年8月8日
於北京四合書屋
世界文化,密切交融,是古都北京的第五個特徵。遼南京的清真寺(今牛街清真寺),是北京對外文化交流的一例。到了元代,大都是當時世界的一個文化中心。明初鄭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明史·外國傳》載述86個國傢或地區,可見其時中外文化交往之一斑。晚明利瑪竇將西方近代文明帶到京師,《坤輿萬國全圖》、《幾何原本》、自鳴鐘等使北京士大夫耳目為之一新。清代康熙時任耶穌會士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後在英國出現中華風格的園林,稱為“英華園庭”,法國等也爭相仿效。晚清外國在北京設立29個使領館,中西方文化交往出現新的特徵。
《中國古都北京》內容頭緒紛繁,錯綜復雜,我力求執簡馭繁,博觀約取。中國17世紀著名畫傢石濤說過:“搜盡奇峰打草稿。”本書不是繪畫,作者也不是石濤;但《中國古都北京》卻像一軸畫捲,將歷史文化勝跡一幅幅地展示出來。本書再現北京歷史文化時,內容務求豐富,史實務盡翔實,圖片務冀精美,結構務期嚴謹。本書的敘述,以時間為經:自石器初暉、青銅文明、燕都薊城、北方重鎮、三燕建都、遼代南京、金代中都、元代大都、明代北京、清代京師至民國北京,劃分段落,縱嚮鋪敘;復以事物為緯:自歷史事件、名人勝跡、城池宮殿、壇廟寺觀、園林陵寢、教育科技、文化藝術、帝後生活、坊巷市俗至歲時節令,分設綱目,橫嚮鋪敘。這樣經緯交織,縱橫錯綜,以復原中國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面貌。但古都北京燦爛的歷史文化如經天日月,本書則不若爝火之光。雖纂述並不愜心,但也是辛勤的收穫。
這裏,我特別要提到攝影大師嚴鐘義先生。我和他在上個世紀80年代相識,曾經有過非常愉快的合作。相隔多年後,又重溫舊誼,推出新版《中國古都北京》,獻給中國的讀者,也獻給世界的朋友。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中國“千人糕”的古老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一盤豐盛的糕點,要有人耕田種麥、有人磨麥成粉、有人養雞生蛋、有人榨蔗製糖等,經過千人之手方能製成,而不衹是糕點師一個人的傑作。同樣《中國古都北京》的成書,吸取了歷史、考古、文物、古建、園林和歷史地理等學術研究的成果,還經過編輯、攝影、設計、繪圖、印刷等多人之手,為此,謹嚮各方及諸位敬申謝忱。
2007年8月8日
於北京四合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