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诸子杂家>> 李上交 Li Shangjiao   中國 China   北宋   (?1051年)
近事會元
  《近事會元》,北宋李上交撰,五捲。是書成於嘉祐元年(1056)。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雜傢類,《四庫全書》亦收於子部雜傢類。
  
  李氏自序雲:“嘗謂經籍之淵頗易討,耳目之接或難周知。上交以退寓鐘陵,靜尋近史及諸小說雜記之類,起唐武德而下,盡周顯德之前,擷細務之所因,庶閑談之引據。”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唐史所失記者,此多載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自一捲至三捲,首載宮殿之製,次載輿服之製,次載官製軍製,其次亦皆六曹之掌故。四捲為樂麯,為州郡沿革,惟五捲頗載瑣聞。然如婦人檐子、兜籠、綫靴、綫鞋、親迎、舉樂,障車、公主事姑舅,公主賜謚、山川嶽瀆封號、國忌、行香、上元點燈、散從親事、官處士謚、謚先生、律格、赦書投匭、刑統律令、死罪覆奏,斷獄禁樂、逐旬問罪人、表狀、書奏、製敕及始流沙門島、始配衙前安置、始貶厓州諸條,亦皆有關於典製,大抵體例在崔豹《古今註》、高承《事物紀原》之間,其中如《霓裳羽衣麯》考證亦極精核,不可徒以雜事細務目之”。是書以記述名物制度為主,兼及瑣聞詩話。以樂、舞解詩,為此書一大特色。例如以《霓裳羽衣麯》解白居易《和元稹歌》;以《七德舞》、《破陣樂》解白居易《七德舞》詩等,均極精闢,考證亦甚詳密。書中論及樂麯歌舞之由來變化,除《霓裳羽衣麯》、《七德舞》外,尚有《鬍渭州》、《伊州》、《涼州》、《楊柳枝》、《中和樂》、《傾杯樂》、《離別難》、《雨霖鈴》、《荔枝香》、《望江南》、《鬍旋舞》等,對有關詩詞之研究理解均有參考價值。
  
  《近事會元》有《四庫全書》本、《守山閣叢書》本、《畿輔叢書》本。
  
  哈哈兒據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點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原書中部分明顯錯誤,據他本校改。
近事會元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臣等謹案:《近事會元》五捲,宋李上交撰。上交贊皇人,始末未詳。是書成於嘉祐元年,前有上交自序。陳振孫《書錄解題》曰:《近事會元》五捲,李上交撰。自唐武德至周顯德,雜事細務皆紀之。錢曾《讀書敏求記》曰:上交退寓鐘陵,尋近史及小說、雜記之類凡五百事,釐為五捲,目曰《近事會元》。《唐史》所失記者,此多載焉。此本末題萬歷壬午元素齋錄副本,猶明人舊鈔,捲數與二傢所記合。其紀事起訖年月與振孫所言合,條數及自序之文亦與曾所言合,蓋即原本。惟振孫以為皆記雜事細務。今觀其書,自一捲至三捲首載宮殿之製,次載輿服之製,次載官製、軍製,其次亦皆六曹之掌故。四捲為樂麯,為州郡沿革。惟五捲頗載瑣聞,然如婦人檐子、兜籠、綫鞾、綫鞋、親迎、舉樂、障車、公主事姑舅、公主賜謚、山川嶽瀆封號、國忌行香、上元點燈、散從親事官、處士謚先生、律格、赦書、投匭、刑統、律令、死罪覆奏、斷獄禁樂、逐旬問罪人、表狀、書奏、製敕及始流沙門島、始配衙前安置、始貶厓州諸條,亦皆有關於典製。大抵體例在崔豹《古今註》、《高承事物紀原》之間,其中如《霓裳羽衣麯》考證,亦極精核,不可徒以雜事細務目之。振孫殆未詳核其書,但見其標題列說如《雲仙雜記》、《清異錄》之式,遂漫以為小說歟。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原序
  
  儒傢者流,誠資博洽,天下之事,故有本原。苟道聽之未詳,則賓圍而奚解。實繁廣記,以避無稽。嘗謂經籍之淵,頗易探討;耳目之接,或難周知。上交以退寓鐘陵,靜尋近史及諸小說雜記之類,起唐武德而下,盡周顯德之前。擷細務之所因,庶閑談之引據,如曰小不足講,懵則包羞,聊此篇聯,無誚叢脞,凡五百事,釐為五捲,曰《近事會元》爾。時丙申嘉祐改元長至日也。
  
  
  近事會元捲一
  太極殿
  
  唐高祖於隋義寧二年五月,受隋禪,改大興殿為太極殿。
  
  翠微宮長安本太和宮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四月,營太和宮於終南山,尋改為翠微宮。
  
  玉華宮坊州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建玉華宮於坊州宜君縣之鳳皇𠔌。
  
  玉華寺
  
  唐高宗永徽二年,廢玉華宮為玉華寺。
  
  八關宮合璧宮雒陽
  
  唐高宗顯慶五年四月,造八關宮於東都苑內,五月復改為合璧宮。
  
  天宮寺洛陽
  
  唐高祖潛竜時舊宅。
  
  蓬萊宮洛陽
  
  唐高宗竜朔二年四月造。
  
  乾元殿雒陽
  
  唐高宗麟德二年三月造。
  
  紫桂宮雒陽
  
  唐高宗儀鳳四年五月,造於沔池之西。
  
  竜尾道含元殿長安
  
  唐高宗鹹亨元年三月,改長安蓬萊宮為含元殿。側有竜尾道,自平階至地,凡詰麯七轉,曰丹鳳門。北望宛如竜尾下垂於地焉。兩垠欄悉以青石為之,至今石柱猶有存者。
  
  萬年宮九成宮長安
  
  唐高宗永徽二年九月,改九成宮為萬年宮。
  
  集賢殿麗正殿集賢殿書院長安
  
  唐明皇開元十三年四月,改集仙殿為集賢殿,改麗正殿書院為集賢殿書院。
  
  廣花萼樓勤政樓築夾城芙蓉園長安
  
  唐明皇開元二十年六月,長安廣花萼樓,前面題曰勤政樓,又築夾城芙蓉園。
  太清宮亳州
  
  唐明皇天寶二年九月,敕譙郡紫極宮,宜準西京為太清宮。
  
  觀風樓長安
  
  唐明皇天寶八載四月,於華清宮作觀風樓。
  
  再廣長安夾城長安
  
  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八月,廣夾城。
  
  華清宮溫泉宮長安
  
  唐明皇天寶六載十月,改溫泉宮為華清宮。
  紫極宮
  
  唐明皇天寶二年,諸州置紫極宮。
  
  集靈臺長生殿長安
  
  唐明皇天寶元年十月,新成長生殿,名曰集靈臺,以祀天神也。
  
  明皇歸西內興慶宮長安
  
  唐肅宗上元元年七月,上皇自興慶宮移歸西內,李輔國遷之興慶宮,即南內也。
  延英殿
  
  唐傳載雲:肅宗以苗晉卿年老艱步,故設之也。後來臣僚得詣便殿,多以私自集,希求恩寵,欲進其身以此為望焉。
  
  都亭驛上元驛汴
  
  晉高祖天福五年八月,改東京之上元驛為都亭驛。
  
  至德宮雒陽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六月,以舊宅為至德宮。
  紫宸殿萬歲殿
  
  周世宗顯德六年十二月,改內萬歲殿為紫宸殿。
  
  改宮殿門名雒陽
  
  唐哀宗天祐二年五月,延喜門改為宣仁門,重明門改興教門,長樂門改光政門,光範門改應天門,應天門改為乾元門,宣政門改為敷政門,宣政殿改為貞觀殿,日華門改為左延福門,月華門改為右延福門,萬壽門改為萬春門,積善門改為興善門,含章門改為膺福門,含清門改為延義門,金鸞門為千秋門,延和門為彰善門。
  帝王服赤黃袍衫
  
  唐太宗貞觀中,製翼善冠;朔望視朝,以常服,及白練裙襦通著之;若服褲褶,又與平巾幘通用,著於令。其常服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於戎事。貞觀己後,非元日鼕至受朝,及大祭,皆常服而已。《志》雲:中宗景竜二年七月,太子左庶子劉子元,進議曰,燕服,蓋古之褻服也,今亦謂之常服,江南則以巾褐裙襦,北朝則雜以戎衣之製。爰自北齊,有長帽短鞾,合褲襖子,朱紫元黃各任所好,雖謁見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會,一切通用。高氏諸帝,嘗服緋袍;隋代帝王貴臣,多黃服、文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黃袍出入殿剩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帶加十三環,以為差異,蓋取其便事。其烏紗帽漸廢,貴賤通服折上巾。其製,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晉公宇文護,始命袍加下襴。及大業元年,煬帝始製詔吏部尚書牛宏等,憲章古則,創造衣冠。自天子逮於胥吏,章服皆有等差。始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已後用兵,及車駕行幸,百官雖服褲褶,而軍間不便。六年復詔從駕遠者,皆戎衣,貴賤異等,雜用五色。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緋緑,胥吏以青,庶人白,屠商皂,士赤黃。武德初,因隋舊製,天子燕服,亦名常服,唯以黃袍及衫。後漸用赤黃,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
  幞頭帽子腰帶靴公服
  
  右五事,上官詳前帝王服色赤黃之說,下文幞頭乃烏紗帽耳。當時必垂其帽之餘者,故前說雲漸廢,是廢其制度也。又云,貴賤通服折上巾,衹是以其帽之餘帛,折而上係之,俗謂幞頭小腳,以便事也。似謂無巾子時為帽,冒其頭也,有巾子時為巾也。今之小紗帽子者,亦似因幞頭而生其製,又去其巾子耳。何者?其帽之餘帛,亦折而上綴之,俗曰帽檐是也。腰帶,乃是九環十三環帶也。言環,即今之帶上金玉等名具也,俗曰褲具,言在褲具之上。有眼目曰左眼,是不忘其本,存古之環象也。環以佩魚龜算袋等也。鞾即六合鞾也,以六片縫合而成。公服即宇文護加襴之袍也。
  笏
  
  唐高祖武德四年八月,敕五品已上象笏。三品已上,前挫後直;五品已上,前挫後屈。自有唐已來,一例上員下方,曾不分別。六品已下執竹木為笏,上挫下方。
  手巾算袋刀子礪石韘
  
  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製,凡一品已下並帶之,武官欲帶者聽之。睿宗景雲元年七月,詔一品已下,帶手巾、算袋,其刀子、礪石等,不許佩。武官五品已上,佩韘七事。七事謂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也。開元初復罷之。
  幞頭巾子
  
  唐製雲:武德已來,始有巾子。文官名流,尚平頭小樣者。則天朝貴臣,內賜高頭巾子,呼為武傢諸王樣。中宗景竜四年三月,因內宴,賜宰臣已下內樣巾子。開元以來,文官仕任,多以紫皂官絁,為頭巾平頭子,相效為雅製。開元十九年十月,賜內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宮樣巾子,迄今服之也。今宋朝所謂頭巾,乃古之幅巾,賤者之服,非此所論者也。
  金銀銅魚袋龜袋特進佩魚散職佩魚
  
  唐高宗永徽二年五月,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職事,四品、五品,並給隨身魚袋。至鹹亨三年五月,五品已上賜新魚袋,並飾以銀;三品已上各賜金袋、刀子、礪石。至垂拱二年正月,諸州都督刺史,並準京官帶魚袋。至天授元年九月,改內外所佩魚作龜。久視元年十月,職事三品已上龜袋並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上守下行,皆從官給。神竜元年,內外官五品已上依舊魚袋。六月,嗣王、郡王特許佩金魚袋。景竜三年八月,令特進佩魚。散職佩魚,自此始也。自武德已來,皆從正員帶闕官,始佩魚袋。員外判試檢校,自則天中宗後始有之,皆不佩魚。雖正員官得佩,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魚袋,至開元九年,張嘉貞為中書令,奏諸致仕,許終身佩以為榮寵,以理去任,亦聽佩魚袋。自後恩製,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因之,佩魚袋服朱紫者甚衆。
  改銅魚袋
  
  唐則天嗣聖元年,詔五品佩銅魚袋。中宗返正從舊。
  佩龜
  
  唐則天天授元年九月,改內外官所佩魚作龜。
  乘輿案褥床帷用赤黃
  
  唐明皇天寶六載,禮儀使太常卿韋縧,奏舊用紫,今請依禦袍赤黃色,敕從之。
  銀菟符
  
  隋義寧二年三月,封唐祖為相國,總百揆。四月,停竹使符,頒銀菟符於郡國。
  銀魚符
  
  唐高祖武德元年九月,改銀菟符為銀魚符。
  笏囊
  
  唐傳云: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開元二十四年,宰相張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笏囊之設,自九齡始也。
  腰輿
  
  唐則天神功元年,幸萬安山玉泉,以山徑危,欲禦腰輿而上,以王慶諫而止。
  皇親禁人出入掖庭
  
  唐明皇開元十年九月,禁諸王、公主、駙馬、外戚傢,除非至親以外,不得出入門庭,妄說言語。
  親試舉人
  
  唐高宗顯慶四年二月,上親試舉人,凡九百人,內五百人登上第。
  真宰相
  
  唐高祖武德初,至長安四年已前,僕射並是真宰相。
  專知樞密
  
  唐太宗貞觀十六年正月,岑文本為中書侍郎,專知樞密。
  知門下省
  
  唐太宗貞觀十六年,鄭國公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
  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三月,以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為太子詹事,同知中書門下三品。
  參預朝政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八月,以刑部尚書張亮參預朝政。
  左右相
  
  唐明皇天寶元年二月,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
  宰相以平章事為名
  
  唐高宗永隆二年,以中書侍郎郭正一與魏待舉,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此官自正一始也。
  參知機務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正月,以崔仁師為中書侍郎,參知機務。
  僕射始帶同中書門下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高宗嗣位。至七月,以李勣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參知政事
  
  唐高宗顯慶四年五月,以兵部尚書任雅相,度支尚書盧承慶並參知政事。
  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二年四月,上謂參知政事崔知溫曰:郭正一、魏待舉等,歷任尚淺,且令預聞政事,未可與卿等同名稱。自是外司四品已下知政事者,遂以平章事為名。
  文昌臺鸞臺鳳閣左右肅政臺
  
  唐則天光宅元年九月,改尚書省為文昌臺,左右僕射為文昌左右相,吏部為天官,戶部為地官,禮部為春官,兵部為夏官,刑部為秋官,工部為鼕官,門下省為鸞臺,中書省為鳳閣,御史臺為左肅政臺,專知京師百官及監諸軍旅,並承詔出使;更置右肅政臺,專知諸州按察。
  鸞臺侍郎都臺麟臺控鶴
  
  唐則天垂拱元年二月,改黃門侍郎為鸞臺侍郎,文昌都省為都臺,秘書省為麟臺,左右監門率府為控鶴禁衛率府。至神竜二年二月,詔並卻依舊,依永淳已前官名。
  賜宰相生日器幣
  
  晉少帝天福六年七月,賜宰臣馮道生辰器幣。道辭以幼失父母,不記生日,堅讓不受。生辰賜物始此也。
  前八司
  
  《唐志》雲:吏、兵、禮部、考功、都盛御史臺、中書、門下,謂之前八司,其餘則曰後行。
  中書草製
  
  唐憲宗元和八年,罷朔方靈????節度使王佖為右衛將軍。凡將相出入,翰林草製,謂之白麻。至佖責罷,中書草製,因為例也。
  
  沙堤長安
  
  唐李肇《國史補》雲:拜宰相禮絶班行,府縣填路,自私第至於子城東,街名沙堤。
  火城
  
  李肇《國史補》曰:宰相元日鼕至立仗,太官皆備珂繖,列燭有五六百炬,謂之火城。宰相將至,則皆滅,以避宰相也。
  兩省四孔炙宰相判官屧腳撻額裹頭
  
  唐《盧氏雜說》雲:諫議無事不入,宰相每遇入省,有廚食四孔炙。中書捨人,時謂宰相判官,宰相親嫌,不拜知製誥為屧腳。又云:不由三省,直押中書捨人者,謂之撻額裹頭。
  時政記
  
  唐則天長壽二年,姚璹奏,以為帝王謨訓,不可暫無記述,若不宣自宰相,百官無從得書。乃表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宰相一人,專知撰錄,號曰《時政記》,每日封送史館。宰相之撰時政記,自璹始也。
  堂老
  
  李肇《國史補》雲:宰相呼為堂老。
  政事堂
  
  《唐志》雲:舊製宰相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故長孫無忌、房、魏輩,以他官兼政事者,皆云門下省事。弘道初,裴炎為中書令,執朝政,始移政事堂於中書剩
  內樞密使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七月,以飛竜使,宮闈局令王歸長,守內侍剩內侍知省事,充內樞密使自此始也。
  崇政院
  
  梁太祖開平元年,以敬翔檢校司空,改樞密院為崇政院,以翔知院事。
  廢樞密院
  
  晉高祖天福四年四月,先是桑維翰免樞機之務,以劉處讓代之,奏議多不稱旨。俄而處讓丁母憂,因以其印付中書,樞密院由是遂廢。
  乞復置樞密院
  
  晉高祖天福七年六月崩,少帝登位,至其年七月,宰臣馮道等表請復置樞密院。初高祖之事後唐也,睹安重誨秉政,賞罰由己,常惡之。及即位,銳意廢罷,一委中書。至是道等倦繁劇,乞置不允。
近事會元捲二
  學士弘文館麗正殿集賢殿北門翰林待詔翰林供奉翰林學士
  
  《翰林志》雲:唐高祖武德初,在秦府文學館,擢杜如晦等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學士,學士自此始也。分三番更直,宿閣下,時謂之登瀛洲。太宗貞觀初,置弘文館學士,政餘引入講論。明皇置麗正殿學士,後改為集賢殿書院學士,亦草書詔。後來翰林草書詔,置學士,集賢書詔乃罷。初,國朝修梁、陳舊事,有中書捨人六員,專掌製誥,雖曰禁省,亦非密切。故溫大雅、魏徵等輩,時召草製,未有名號。又乾封中,始置北門學士。睿宗朝,初改為翰林待詔,又改為翰林供奉。至開元二十六年,乃為學士,別建學士院於翰林之南。李白、韓翊輩,在舊翰林院,雖有其名,不職其事。德宗朝,北翰林始兼學士之名。
  大學士
  
  唐中宗景竜二年四月,修文館增置大學士四員,學士八員,直學士十二員。
  翰林院承旨
  
  《唐志》:天子在大明宮,其院左右銀臺門內也;在興慶宮,其院在金明門內也;西內院在顯福門也。若在東都華清宮,皆有待詔之所。其待詔者,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卜祝術藝書奕,各別院以廩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詞學。武德貞觀時,有溫大雅、魏徵輩;永徽後,有許敬宗等,皆召入禁中驅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劉禕之等以文詞召入待詔,常於北門候進止,謂之北門學士。天後時,蘇味道輩皆待詔禁中。中宗時,上官昭儀獨當書詔之任。睿宗時,薛稷輩又當此任。玄宗時,張說等書詔,謂之翰林待詔。王者建極,一日萬機,中外表疏批答,或詔從中出;宸翰所揮,亦資其檢討,謂之視草。故常設當代四人,以備顧問。肅宗至德已後,天下用兵製詔,皆從中出,於是擇人,命曰翰林學士。充選者文士,入禁中,亦如中書捨人例,置學士六人,內擇年深德重者一人為承旨,蓋以獨承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難其眩貞觀已後,為學士承旨多至宰相。
  乞廢翰林學士
  
  唐德宗貞元初,召吳通元充翰林學士,與陸贄俱為上知,時相嫌恨。贄性褊急,屢於上前短通元,又言平時工藝書畫之徒。待詔翰林,本無學士,衹自肅宗至德後,天子召集賢學士,於禁中草書詔,因在翰林院待進止,遂以名。奔播之時,道路或預除改,權令草製。今四方無事,製書分職宜歸中書捨人,學士之名,理須停寢。贄以通元援引朋黨,禁中葉力排己,故欲廢之。德宗不許。
  花磚八磚學士
  
  《翰林志》雲:學士院北廳,有花磚道,鼕中以日影及磚,為入直之候。李程性懶,好晚入,常過八磚,乃至衆呼為八磚學士。
  鈴索
  
  《翰林志》雲:學士院南北廳外,各有鈴索,人不敢輒入也。
  官誥沿革命婦官誥用金花紙
  
  李愚《翰林舊規》雲:舊例宰相使相官,用五色背綾金花紙,節帥白綾金花紙,命婦即金花綾紙。唐昭宗乾寧二年十月,李鋋自黔南節度授京兆尹,兩度咨報中書,使白綾紙也。
  四禁
  
  《翰林志》雲:命書起草,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緩,三曰遺失,四曰忘誤。所以重王命也。
  書詔印
  
  唐憲宗元和初,置書詔印,翰林學士院主之。
  製名白麻白麻不使印雙日起草
  
  《翰林志》雲:凡赦書德音,立後建儲,行誅討,拜免三公、宰相,命將曰製,並使白麻紙,不使印也。雙日起草,衹日宣,機務急速亦雙日。
  書詔名白藤紙黃麻紙青藤紙五色
  
  《翰林志》雲:凡賜與徵召、宣索處分曰詔,使白藤紙;凡慰撫軍旅曰書,使黃麻紙,並使印也;道場薦告詞文,使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凡諸陵薦告上表、內道場嘆道文,並使白麻紙。凡將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綾紙,其次小番用五色麻紙,並不使櫻
  改年為載
  
  唐明皇天寶三年正月,改年為載。
  浴堂金鑾坡
  
  唐德宗雅尚文學,學士輩又常詔對浴堂門,移院於金鑾坡,對禦起草賦詩。
  內相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雖有宰相,而謀猷參决,多出於翰林學士陸贄,時人目曰內相。
  私臣
  
  貞元十一年,翰林學士陸贄曰:學士乃私臣,元宗初令待詔,唱和文章而已。物議是之。
  儤直
  
  《翰林志》雲:初入學士,當直之數外,更有儤直,各有等第數目。
  小三昧大三昧
  
  《翰林志》雲:學士每下直出門,相謔謂之小三昧;出銀臺門乘馬,謂之大三昧。如佛之去纏縛而自在也。
  內翰入院班次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八月,詔翰林學士,依入院先後為班次,唯承旨必居班首。
  後廢翰林學士院
  
  晉高祖天福五年八月,廢翰林學士院,並歸中書捨人。
  端明殿學士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五月,以馮道、趙鳳,並充端明殿學士。學士之始命也。
  紫薇省黃門省
  
  唐明皇開元元年十二月,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薇省,門下省為黃門剩
  改官名數司馬長史中臺西臺
  
  唐高祖武德三年三月,改納言為侍中,內史令為中書令,給事郎為給事中,內史省為中書剩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七月,改治書御史為御史中丞,改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高宗顯慶元年,改戶部為度支。竜朔二年,改尚書省為中臺,中書省為西臺,僕射為主政,左右丞為肅機,左右郎中為承務,吏部為司列,主爵為司封,考功為司績,禮部為司禮,祠部為司禋,膳部為司膳,主客為司蕃,戶部為司元,度支為司度,倉部為司倉,金部為司珍,兵部為司戎,職方為司城,駕部為司輿,庫部為司庫,刑部為司刑,都官為司僕,比部為司計,工部為司平,屯田為司田,虞部為司虞,水部為司川,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郎中為大夫,侍中為左相,黃門侍郎為東臺侍郎,給事為中臺捨人,散騎常侍為左右侍監,諫議大夫為正諫大夫,中書令為右相,侍郎為西臺侍郎,捨人為西臺捨人,秘書省為蘭臺,監為太史,以少監為侍郎,丞為大夫,著作郎為司文郎,太史令為秘書閣郎中,御史臺為憲臺,御史大夫為大司憲,御史中丞為司憲大夫,殿中省為中禦府,監為太監,丞為大夫,內侍監為內侍省,太常為奉常,光祿為司宰,衛尉為司衛,宗正為司宗,太僕為司馭,大理為詳刑,鴻臚為司文,司農為司稼,太府為外府,少府監為內府監,將作監為繕工監,國子監為司成館,博士為宣業,都水監為司津監,洗馬為司經大夫,傢令寺為宮府寺。至鹹亨元年十二月,詔新改官名,並仰依舊。
  文武部等級依舊
  
  唐明皇天寶十一載正月,改吏部為文部,兵部為武部。至肅宗至德二年十二月,敕並依舊。
  殿中省
  
  《唐志》雲:煬帝改殿中局為殿內省,唐高祖武德中改為殿中省,竜朔改為中禦府,鹹亨復改為殿中剩
  秘書省
  
  《唐志》雲:隸中書之下,漢代藏書之所,有延英閣,廣內石渠之藏。又御史中丞,在殿內掌蘭臺秘書圖籍。後漢延熹二年,始置監,屬太常寺,掌禁中圖書秘文,後並入中書。至晉惠帝,則置秘書寺,掌中外二閣圖書。梁又改寺為省,竜朔改為蘭臺,光宅改為麟臺。神竜中復為秘書省也。有二局:一曰著作,一曰太史。
  閣老曹長院長
  
  唐李肇《國史補》雲:兩省相呼為閣老,尚書丞郎相呼為曹長,員外郎、御史、拾遺相呼為院長。
  諫官兼館職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七月,李愚奏,以著作郎尹拙為左拾遺。直史館諫官兼館職,自拙始也。
  把麻團句
  
  唐《嘉話錄》雲:通事捨人宣詔,舊例拾遺團句把麻者,蓋謁者不知書,多失句讀,故用拾遺低聲摘句以助之。及呂溫為拾遺,被喚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遺不把麻,自呂始也。
  螭頭下記言事
  
  唐文宗太和九年十二月,敕左右省起居,賫筆研及紙,於螭頭下記言事。
  參酌院
  
  唐穆宗長慶初,以刑法太重,每有司斷大獄,又令給事中、中書捨人,參酌出入之。百司呼為參酌院。
  臺諫憎愛
  
  唐李肇《國史補》雲:諫院以章疏之故,憂患略同,臺中則糾舉,省中多士,旨趣不一。故言遺補相惜,御史相憎,郎中相輕。
  諸使職
  
  唐李肇《國史補》雲:開元已前,於外則命使臣,否則止。自置八節度、十采訪,始有坐而為使者。其後名號益廣,於是有為使則重,為官則輕。故天寶末,有佩印至三十者。大歷中請俸,有至千貫者。今在朝,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鐵、轉知苑、閑廄、左右巡察、監察館驛等使、監倉、監庫、左右街;外任則節度、觀察、諸軍押番、防禦、團練、經略、鎮邊、招討、榷????、水陸運、營田、給納、監牧、長春宮;有時而置者,則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覆、禮會册、立吊、祭供軍糧料、和糴;以其大略,經置而廢者不錄。官內外悉謂之使,舊為權臣所館,州縣所理,今屬中人者有之。
  省眼南省捨人振行比盤都公
  
  唐李肇《國史補》雲:舊說吏部為省眼,禮部為南省捨人,考功度支為振行,比部得廊下食,以飯從者號比盤,二十四曹呼左右司為都公。
  
  拗項橋長安
  
  唐《因話錄》雲:尚書省東南陽通衢,有小橋,相目為拗項橋,言侍御史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項西望南宮也。
  冰廳
  
  《因話錄》雲:時呼祠為冰去聲廳,言其清且冷也。
  御史七貴
  
  李肇《國史補》雲:御史故事,大朝會則押班,常參則殿中分班,入閣則侍御史監奏,蓋含元殿最遠,用八品宣政,其次用七品,紫宸最近,用六品。殿中得立花磚,緑衣用紫案褥之類,號為七貴。
  御史哄堂
  
  李肇《國史補》雲:凡御史上臺,絶言笑。有不可忍,雜端大笑,合坐皆笑,謂之哄堂,哄堂不罰。
  御史臺門北開
  
  唐《談賓錄》雲:御史臺門北開,蓋取其肅殺就陰之義,故京臺門北開矣。按北都故事雲,御史臺在宮城西南,其門北開;又故城御史臺亦北開。竜朔中置桂坊,為東朝憲府,門亦北開。然北都御史臺門南開,當時創造者,不經反於故事,同諸司,蓋以權宜耶。此說御史臺亦云爾。又北開者,或云此隋初移都之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欲嚮省便之,故開此門也。
  五院
  
  唐《尚書故實》:御史臺,移自大夫已下至監察,謂之五院也。
  御史裏行
  
  唐太宗貞觀中,馬周以布衣直門下省,太宗命就監察御史裏行,俄拜監察御史。裏行始此。
  御史中丞
  
  唐太宗貞觀中,二十三年七月,改治書為御史中丞。
  宰相病坊給捨病坊監察御史病坊
  
  唐《兩京記》:時以秘監為宰相病坊,少監為給事中、中書捨人、病坊,秘書丞及著作佐郎為監察御史病坊。言從職不任繁劇者,當改入此剩然其職在圖史,非復喧卑,故凡好古君子,厭趨競者,亦求為之。
  六軍將軍兼大夫
  
  唐代宗寶應元年,授王仲升為右羽林將軍,兼御史大夫。六將軍兼大夫,自此始也。
  郎中員外郎授刺史
  
  唐代宗永泰二年四月,詔尚書省郎中授中州刺史,員外郎授下州刺史。
  內允內史捨人
  
  唐高宗永徽二年九月,改太子中允為內允,中書捨人為內史捨人。
  太子賓客
  
  唐高宗顯慶元年正月,以許敬宗為太子賓客,賓客始有也。
  十使巡察
  
  唐中宗景竜三年八月,遣十使巡察天下。
  司封
  
  唐明皇開元二十四年九月,改尚書主爵為司封。
  大理評事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大理寺置評事。
  殿前承旨改為殿直密院承旨改為承宣
  
  晉高祖天福五年四月,詔以承旨名職嚴重,除翰林承旨外,殿前承旨改為殿直,密院承旨改為承宣。
  司天台
  
  唐睿宗景雲二年,自漢渾儀監,改為太史監,復為太史局。乾元二年三月十九日,敕改太史監為司天台。
  州別駕
  
  唐高宗永淳元年七月置。
  員外判試檢校
  
  《唐志》雲:自則天中宗後,始有之,皆不佩魚。
  同正員
  
  唐高宗永徽四年八月,尚藥奉御蔣孝璋,員外特置,仍同正員。員外同正員,自蔣始也。
  醫學
  
  唐太宗貞觀三年九月,諸州置醫學。
  醫博士
  
  唐明皇開元十一年九月,天下諸州,各置醫博士一人。
  致仕給半祿料
  
  唐德宗貞元五年四月,以太子太師蕭昕為工部尚書,致仕給半祿料,永為長式。初致仕官,衹給半祿無料,上加之。待老臣給半料,自昕始也。
  授官舉人自代
  
  唐德宗建中元年正月,詔常參官及諸道節帥已下,至大理評事等,授訖三日,於四方館上表,讓一人自代,其外官委長吏附送表,至中書門下。每官闕,以舉多者授之。
  食實封
  
  唐明皇開元十年十一月,敕中書門下共食實封三百戶,自源乾曜、張嘉貞始也。
  致仕官在本品上
  
  唐太宗貞觀二年九月,詔內外文武官,年老致仕,抗表去職者,參朝之官,宜在本品之上。
  待漏院
  
  唐憲宗元和二年六月,始置百官待漏院於建福門外。
  籠街喝道
  
  唐文宗太和二年,舒元褒上疏雲:元和長慶中,中丞行李,不過半坊,今乃遠至兩坊,謂之籠街喝道。但以崇高自大,不思僭擬之嫌。
  斜封
  
  唐睿宗景雲元年八月,以中宗時官爵逾濫,因依妃主墨敕而授官者,時謂斜封,禁之。
  天策上將
  
  唐高祖武德四年十月,高祖以古舊官不稱秦王殊功,乃別表徽號,加天刺上將。
  節將封王
  
  唐明皇天寶九載五月,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節將封王,自此始也。
  使相
  
  唐明皇天寶十五載六月,授崔圓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如故。使相始此。
  驃騎大將軍
  
  唐高宗顯慶七年九月,初置驃騎大將軍,官為從一品。
  觀軍容使
  
  唐肅宗至德中,令魚朝恩監軍事,九節度討安慶緒於相州。郭子儀、李光弼,名齊功敵,不立統帥,以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之名,自朝恩始也。
  元帥副元帥
  
  《唐志》:天寶中安史之亂,肅宗討賊,以廣平王為天下兵馬元帥,即代宗也。又以郭子儀、李光弼,隨其方面副之,號副元帥。代宗即位,又以雍王為之,即德宗也。自後不置。至昭宗以暉王為之,即哀帝也。
  都統
  
  唐肅宗乾元中置之,或總五道,至上元末剩至宣宗大中之後,討徐州,以康成訓;討黃巢,以荊南王鐸,皆號為都統。
  招討使
  
  唐德宗貞元末置之,其後隨用兵權置,兵罷則停之。
  防御使團練使守捉使幕副
  
  唐肅宗至德後,中原置節度使。又大都要害之地,置防御使,治軍事,刺史兼之,不賜旌節。至上元後,改防御使為團練守捉使,又與團練使,兼置防御使名。前使各有副使判官,皆天寶後置。《唐志》曰:親王總戎曰元帥,文武總統曰總管,以奉使言之,則曰節度使。若大使旌節,置木契以行。元宗天寶中,緣邊禦戎之地,置八節度使,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使,得以專製軍事,行則建節封纛。外任之重,無逾此焉。有副使一人,行軍司馬一人,判官二人,掌書記一人,參謀無員數,皆天寶後置之。中原則無,塞上有也。
  神策軍宦官主兵
  
  唐昭宗天復三年,宰相崔允奏曰:高祖太宗承平時,無內官與軍旅,自天寶已後,宦官寢盛,貞元、元和,分羽林衛為左右神策軍,以便衛從,令宦官主之,唯以二千人為定製。自是參掌機密,遂至內務百司,皆歸宦者,上下彌縫,共為不法。
  都部署
  
  後唐末清泰三年五月三日,夔州張景達,落副總管,充西北番馬步都部署,始此也。
  刺史治軍軍鎮名節度額觀察
  
  《唐志》曰:肅宗至德之後,中原用兵,刺史皆治戎軍,遂有防禦團練製置之名。要衝大郡,皆有節度之額,寇盜息,則易以觀察之號也。
  觀察使奏刺史
  
  唐文宗太和三年十一月,赦文,刺史分憂,得以專達,事有違法,觀察使然後奏聞。
  左右千牛
  
  唐高宗顯慶五年三月,始有左右千牛。
首頁>> >> 诸子杂家>> 李上交 Li Shangjiao   中國 China   北宋   (?10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