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诗歌评论>> 佚名 Yi M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中國詩詞發展源流
詩的起源和《詩經》
  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起源最早、歷史最久的一種樣式。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要靠文字記錄才能流傳,而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可以不依賴文字。像《左傳》所記的宋國築城民夫們諷刺華元的詩,就是口頭創作,那些民夫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當然,這還不是最早的詩歌,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係。西漢時代的典籍《淮南子·道應訓》裏有這樣的記載: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許多人一起擡大木頭,用喊號子協調大傢的步伐,鼓勵大傢出力,號子很有節奏。如果在號子中加進一些有內容和有趣的話,那就是原始詩歌了。魯迅曾把這種喊着“杭育杭育”聲音的勞動號子稱作最早的詩歌,並風趣地說這就是“杭育杭育”派。此外,詩歌的起源還同宗教和娛樂有關係。古書《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葛天氏是傳說中的古代部落。他們的宗教兼娛樂活動是,由三個人拿着牛尾巴,邊跳舞,邊唱歌,歌辭有八段。歌辭沒有流傳下來,但從同書所記的《玄鳥》、《遂草木》、《奮五穀》等題目推測,內容大約是有關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和農業生産的。古代有“玄鳥生商”的說法,商民族奉“玄鳥”(燕子)為圖騰,這裏的“玄鳥”可能也是類似的神話傳說。“草木”、“五穀”顯然是有關牧業和農業的事。這些歌辭就是原始的詩歌,不過它們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種情形從現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詩歌首先和舞蹈脫離,後來又漸漸脫離麯調,成為朗誦和閱讀的詩歌,但仍保留着音樂性,即有節奏和韻律。詩又稱“詩歌”,就說明了它與音樂的關係。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於何時以及是什麽樣子,由於根據不足,已經說不很清楚了。東漢時代的《吳越春秋》記載了一首遠古時的歌謠: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它大意說:把竹子砍下來做成彈弓,用它把泥製的彈丸發射出去獵獲禽獸。傳說這是黃帝時代的歌謠,但無法證明。它來源很古,是可信的。此外古籍中還有一些古歌謠的零篇碎句,真偽難辨,研究價值不大。幸運的是早在公元前6世紀,我國就編成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後代詩歌發展産生巨大影響,它實際上是中國詩歌的源頭。
   《詩經》成書的時間約在春秋中葉,它包括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間的305首詩歌。這些詩主要産生於黃河、長江和漢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及湖北北部地區。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包括160首詩,《雅》包括105首詩,《頌》包括40首詩。這三部分無論內容、形式和風格都有不同,文學價值也有高低之別。下面分類簡介一下。
   1、風詩
   風詩也叫國風。“風”的意思是民間麯調,“風詩”就是各地的民歌。風詩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bèi貝〕、鄘〔yōng擁〕、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bīn賓〕等15國風,即分屬這些地域的民歌。國風是下層人民的集體創作,“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何休《公羊傳解詁》),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樂的感情,語言生動,形式活潑,文學價值很高,是《詩經》中最精華的部分。按其思想內容,又可將它分為三小類。
   (1)反映戀愛和婚姻生活的詩
   愛情和婚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最易發生種種糾葛,引起感情波瀾,《國風》中這類詩最多。如《衛風·木瓜》(括號內是今譯文字,下同):
   投我以木瓜, (你送我一隻木瓜,
   報之以瓊瑤。 我贈你一塊佩玉。
   匪報也, 不是簡單地報答呀,
   永以為好也。 是為了永遠相愛呀。)
   這同現在一些少數民族青年男女互相表贈私物以表示愛情的情景十分相像。又如《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鈞〕,(在田野獵獲一隻香獐,
   白茅包之。 用白茅草把它包起來。
   有女懷春, 有個姑娘想出嫁,
   吉士誘之。 小夥嚮她去求愛。
  
   林有樸樕〔sù速〕,林中長滿小樹,
   野有死鹿。 田野有衹死鹿。
   白茅純束, 用白茅草把它捆起來,
   有女如玉。 美麗的姑娘招人愛。
  
   “舒而脫脫兮, “從容地悄悄地來吧,
   無感我帨兮, 不要扯動我的佩巾,
   無使尨〔máng忙〕別讓你那長毛狗
   也吠。” 亂叫。”)
   年青的獵手獵獲一隻鹿,這是能幹的表現,很容易博得女孩子的傾慕。女孩子顯然接受了青年的求愛,但警告他要規矩些,別莽撞,別讓狗叫,以免引起旁人的註意,表現了女孩子初戀時的羞澀和細心。《詩經》中還有的詩寫了失戀的感情,如《鄭風·狡童》:
   彼狡童兮, (那個狡黠的冤傢呀,
   不與我言兮。 不再同我說話啦。
   維子之故, 就是因為你的緣故,
   使我不能餐兮。 害得我飯都吃不下啦。
  
   彼狡童兮, 那個狡黠的冤傢呀,
   不與我食兮。 不再同我吃飯啦。
   維子之故, 就是因為你的緣故,
   使我不能息兮。 害得我覺都睡不着啦。)
   兩個人不知為什麽鬧了彆扭,男的賭氣不理,姑娘便着了急。詩用姑娘的口氣,依戀、疼愛的感情溢於言表。婚姻悲劇,古人亦有之,《衛風·氓》就寫了這個內容。詩中寫了一個姑娘輕信了一個男人的求愛,婚後被拋棄,詩中第三段寫了女子被遺棄後的內心痛苦:
   桑之未落, (桑樹沒有落葉時,
   其葉沃若。 它的葉子多新鮮。
   於嗟鳩兮, 唉呀那些斑鳩呀,
   無食桑葚; 千萬不要吃桑葚;
   於嗟女兮, 唉呀那些女孩呀,
   無與士耽。 千萬不要戀男人。
   士之耽兮, 男人要是戀女人,
   猶可說也; 隨時都可擺脫她;
   女之耽兮, 女人要是戀男人,
   不可說也。 想要脫離就難啦。)
   接下去敘述這個女人嫁到男傢,起早睡晚勞苦三年,待到生活好轉時,男的把她拋棄了。詩中把這個女人矛盾、怨恨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2)反映在階級剝削和壓迫下,勞苦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詩
   《豳風·七月》是這類詩的代表,它敘述了農奴們從春耕到采桑、狩獵、秋收、過鼕等全年的勞動生活,全詩充滿着艱辛和酸楚的情調。詩的第一段說:
   七月流火, (七月裏大火星嚮西落,
   九月授衣。 九月裏發下過鼕衣。
   一之日觱〔bì必〕發,鼕月裏寒風噼叭響,
   二之日慄烈。 臘月凍得人打戰慄。
   無衣無褐, 可憐沒有衣服穿,
   何以卒歲! 這年末的日子怎過去!
   三之日於耜, 正月裏開始備農具,
   四之日舉趾, 二月裏擡腳去下地,
   同我婦子, 老婆孩子一齊忙,
   饁〔yè葉〕彼南畝。送飯到南邊田地裏。
   田畯〔jùn砍至喜。田官看見很歡喜。)
   詩中季節的稱呼用的是古代的豳歷:一之日相當夏歷十一月,二之日相當夏歷十二月,三之日相當夏歷正月,四之日相當夏歷二月,譯文本此。田畯是監督農奴勞動的官吏,可見勞動是被迫的。全詩共八段,描繪出古代勞動人民一年的生活畫面。另一些詩,如《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等篇,直接斥駡剝削者是“白吃飽”,是“大老鼠”,發出反抗的呼聲。
   (3)譏刺統治者腐朽生活的詩
   如《鄘風·墻有茨》:
   墻有茨, (墻上的蒺藜,
   不可埽〔sǎo掃〕也。掃不掉呀。
   中冓〔gòu夠〕之言,宮中的傳言,
   不可道也。 沒法說呀。
   所可道也, 若是說出來呀,
   言之醜也。 那可真是醜死啦。)
   據說這首詩是諷刺春秋時衛宣公傢族亂倫醜事的。衛宣公為他的兒子從齊國娶來一個女人,看到她長得美,便據為己有,這就是宣薑。衛宣公死後,宣薑又與衛宣公的庶子私通,生了五個孩子,這首詩就是諷刺這件事的(事見《左傳》閔公二年)。這首詩是否就是為衛宣公傢族作的,現在無從斷定,但它斥駡統治者的糜爛生活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這類醜事無代無之。《鄘風·相鼠》一詩駡統治者:“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看那老鼠還有張皮,而有人卻沒有道德,這種人還不如死了好!
   2、雅詩
   雅詩多為反映貴族階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為西周早期的詩,《小雅》多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的詩。《大雅》多為贊美詩,贊頌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小雅》多為怨刺詩,表達下層貴族牢騷不平的情緒。從風格上說,《大雅》雍容典雅,詩味不濃;《小雅》生動活潑,藝術價值較高。如《小雅》中的《采薇》一篇,嚮來被稱道,它寫了一個人出徵同玁狁〔xiǎnyǔn險允〕(即後世的匈奴)打仗,經歷了長期艱苦的生活,最後回到家乡的心情:
   昔我往矣, (回想我出徵的時候,
   楊柳依依。 楊柳也露出惜別的情意。
   今我來思, 現在我回來了啊,
   雨雪霏霏。 飄落的雪花鋪天蓋地。
   行道遲遲, 一步步走在路上,
   載渴載饑。 渴幹嗓子餓扁了肚皮。
   我心傷悲, 我心裏滿懷悲傷,
   莫知我哀。 沒有人理解我的愁緒。)
   這是一首很動人的抒情詩。《小雅》裏的這類詩,風格上類似國風,其中有的就是民歌。
   3、頌詩
   頌就是歌頌,是國王和諸侯用於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頌詩又分三部分:《周頌》31首,是周天子專用的;《魯頌》四首,是魯國諸侯專用的;《商頌》五首,是宋國諸侯歌頌其祖先的,因宋國是武王滅商後,由商民族建立的諸侯國,所以稱商頌。頌詩是統治者的廟堂歌辭,所以都呆板平直,絶少詩味,是《詩經》中文學價值最低的部分,但有史料價值。
   《詩經》在先秦時代稱為“詩”,孔子稱之為“詩三百”,並無“經”的名目。到漢代“獨尊儒術”之後纔被稱為《詩經》,成為封建社會的神聖經典之一,在封建社會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隋代以後確立科舉制度,《詩經》是考試內容之一,讀書人都認真研究它,對它十分熟悉。《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以後歷代詩人都自覺地學習《詩經》,繼承這個傳統,用他們的創作去反映社會現實。如唐代的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都積極提倡《詩經》諷諭怨刺的精神,主張用詩歌幹預政治,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使他們的詩歌獲得了不朽的價值。《詩經》的許多語匯至今仍被運用着,如“琴瑟之好”、“鵲巢鳩占”、“切磋琢磨”、“喬遷之喜”、“小心翼翼”、“投桃報李”等等,可見《詩經》影響之深遠。[1][2][3][4][5][6][7][8][9][10] ... 下一頁 >>
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楚辭是戰國後期産生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國僻處南方,有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自然條件,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與黃河流域諸國有很大差異,因而被視為“南蠻”。到春秋時代,楚國強大起來,成為“五霸”之一;至戰國時代,各國政治、文化交流頻繁,楚國開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辭便是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誕生的詩歌體裁,其創始者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1、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國貴族,年青時就表現出傑出的才能,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官名),協助懷王籌劃國傢大事,發佈政令;對外接待各國使者,處理外交事務,很得懷王信任。這樣就招來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敵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造他的謠,說屈原居功自傲,連懷王也不放在眼裏,懷王就怒而疏遠了屈原。
   當時在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是秦、齊、楚三國,“合縱”、“連橫”的鬥爭非常激烈,最後誰能取勝,就由這三國的內政外交的得失來决定。屈原在楚國內政上主張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的如堯舜禹湯時代的社會;在外交上則主張聯齊合縱,對抗強秦的連橫。由於懷王疏遠了他,屈原這些正確的主張都未能實行。懷王是個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離間和誘惑下,接連上當,斷絶了和齊國的聯盟關係,結果損兵折將,丟失土地,國勢漸漸衰弱下來。秦昭王繼位後,提出和楚通婚,約懷王相會,屈原極力勸阻懷王不要再上當。但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的慫恿下還是去了,結果遭到秦國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國。懷王的長子頃襄王繼位,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頃襄王面前構陷屈原,頃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長期過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國日益衰弱,即將被秦滅亡,自己報效君王的抱負不得施展,憂心如焚,無日可了,寫了大量抒發憂憤的詩作,最後在絶望中投汨羅江自荊
   屈原留在世上的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招魂》也可能是他的作品。此外,又有托名屈原的《遠遊》、《卜居》、《漁父》、《大招》等篇,學者多認為是後人所作。
   2、《離騷》
   這是一篇帶有自述性質的長篇抒情詩,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就是“離憂”,抒發因離開國君和政治中心而不得實現強國救民抱負的幽憤之情。也有人把“離騷”解釋作“牢騷”,也講得通。
   《離騷》全詩長達370多句,2400多字。下面分三大段概要地介紹一下它的內容。第一段一開始,就敘述了作者的傢世、出生時的情況以及自己的抱負: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zōu鄒〕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qiān牽〕阰〔pí皮〕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騏驥〔qíjì齊濟〕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他認為自己是古帝高陽(又稱顓頊)的後裔,血統是高貴的。父親名叫伯庸。其父根據他生於寅月寅日的情況,為他起了美好的名字(“正則”含“平”義,“靈均”含“原”義)。他認為自己的資質是良善的,又有傑出的才能,於是用許多美好的草木(“江離”、“闢芷”、“秋蘭”、“木蘭”、“宿莽”等)象徵自己修身潔行的品格。他深切地關心着“美人”(象徵國君),希望他棄邪歸正,治理好國傢,屈原自己願意作為先鋒來引路。接下去,屈原揭露楚國貴族集團已極端腐敗,把國傢政治引嚮邪路。國君不僅不理解屈原,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了他。屈原表示决不與那些姦佞之徒同流合污,而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即便長期失意也無所謂。他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即是說,為忠於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是遭受睏厄而死去,也决無怨悔。
   在第二大段(從“女嬃〔xū須〕之嬋媛兮”開始)裏,屈原為開釋抑悶的心懷,開始精神漫遊。先是到九嶷山嚮古代的帝舜剖白心跡,歷數歷史上昏君敗國的教訓和聖君治國的經驗,而楚國的現實使他極度失望,衹有欷歔嘆息和掩涕哭泣。他在幻想中又駕着長風到了天上去晉見天帝,但被拒之門外;接着又分別去追求一些古代著名的美女,均告失敗(象徵尋求理解和安慰,終於沒找到)。
   第三大段(從“索藑〔qióng窮〕茅以筳篿〔zhuān專〕兮”開始)裏,屈原繼續抒發惆悵迷茫的苦悶心情,接着又開始精神旅行。在幻想中,他坐着駕着飛竜的、用美玉和象牙做的車,嚮西天進發,經過許多神話中的地域,如天河、西極、流沙、赤水、不周山,以西海為目的地。聲勢浩大的旅行,使他得到無比快慰。然而就在他心神暢快的時候,高揚的情緒又頓時冷落下來:
   陟〔zhì至〕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在初升的太陽的光輝中,詩人突然俯視到多災多難的祖國,僕人悲哀起來,馬(飛竜)也留戀地回顧不再前進。最後詩人發出這樣悲憤的慨嘆:
   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
   楚國既然沒有人能夠理解我,懷戀故國又有什麽意義?自己既然無力輓回楚國的政局,那就衹好效法殷代的先賢彭鹹以死殉國,以死明志。《離騷》就以這樣沉痛的誓言結束。
   《離騷》是誕生於兩千多年前的偉大抒情詩。詩人敘述了自己信而見疑、忠而見棄的遭遇,抨擊了楚國統治集團的無能,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的幽憤,表現了堅貞不屈、九死不悔的愛國精神。在這篇境界宏闊、氣勢奔放的詩篇中,詩人運用浪漫的手法,馳騁其無比豐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現實世界、神話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來,描繪出一個色彩斑斕、迷離惝恍〔tǎnghuǎng倘謊〕的詩的世界;塑造出一個志行高潔、頑強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離騷》兩千多年來教育、感奮了無數讀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屈原也成為愛國者的榜樣。
   《離騷》之外,屈原的重要作品是《九章》和《九歌》。《九章》是九首各自獨立的詩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其中《橘頌》是他早年的作品,通過歌頌橘樹風格,贊美人的高貴品格,可視為詩人勉勵自己的作品;其餘都作於詩人流放期間,內容全為憂國傷時的抒情,比《離騷》更為凄苦和沉痛。《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改作的一組詩歌,依次是:《東皇太一》(祭天神)、《雲中君》(祭雲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類壽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兒童命運之神)、《東君》(祭太陽神)、《河伯》(祭黃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國殤》(祭為國捐軀的烈士)、《禮魂》(祭祀完畢的送神麯)。《九歌》寫得哀婉纏綿,語言優美,文學價值很高。尤其是《國殤》,描寫了萬馬千軍廝殺的場面,形象生動,悲慘壯烈,動人心魄,是屈原愛國精神的表現。
   3、屈原在詩歌史上的地位
   齊梁時代的文學理論傢劉勰評論說:“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纔風逸,壯志煙高。”(《文心雕竜·辨騷》)這裏說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詞。楚辭的樣式是屈原創造的,它突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式,擴大了詩句的涵量,提高了詩歌的表現力。繼屈原之後,宋玉、唐勒、景差效法屈原,從事楚辭寫作;到漢代又有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等人繼續寫作,使楚辭成為一個時期詩歌的代表性體裁,後人稱之為騷體詩。
   屈原詩歌所表現出來的始終一貫的愛國精神和他本人的悲劇命運,感動了世世代代的讀者,屈原也成為後人仰慕的偉人。司馬遷被處宮刑後,奮志寫作《史記》,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話來激勵自己,並為屈原立傳,說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詩人李白贊頌“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楚懷王和頃襄王的遺跡已蕩然無存,而屈原的詩篇卻如永恆的日月朗耀在天空。唐代詩人戴叔倫路過屈原廟時寫詩說: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後代文人墨客憑吊屈原的詩文不勝枚舉,可見屈原精神感召力之深遠。
首頁>> >> 诗歌评论>> 佚名 Yi M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