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晚清六十年
重讀晚清六十年(1851—1911):慈禧政治生涯
當代國人應該怎樣認識慈禧與晚清?
1860年,在古老的中國經過3000年輪回歷史之後,滿清第十位帝王鹹豐新死,貴妃慈禧聯手恭親王奕訢,一手粉碎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開始了她撐中國危局50年的生涯。
“愚昧而保守”似乎是人們對慈禧的固有印象,但是在洋務運動中,慈禧批駁理學名傢倭仁,表現出了對西方文明的包容和接受。她支持洋務派的器物改革,大規模啓用漢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一時人傑都為慈禧所用,從而創造了同治中興局面。
甲午海戰,一場摻雜着內部高層權力之爭的對外戰爭,讓慈禧駡名遺千古。但是在光緒與帝師翁同龢希冀藉着一場戰爭而獲得主政權的情況下,主戰還是主和,成了慈禧的選擇。戰事的失敗,不在慈禧,而在洋務運動的不足。
在激進的戊戌變法中,慈禧有所保留。雖然百日維新因她而廢,然而,偏激而不顧現實的書生康有為顯然不足以主導一場國傢變革。
1900年,端王載漪為皇位誤導慈禧,為保權力,慈禧“引進”義和團對
抗列強。一位精明的政治強人終因貪權而變得狹隘而被愚弄。
清末十年,由慈禧以及行政經驗豐富的官僚所主導的清末新政,帶領中國邁出了走嚮近代化的步伐。然而封建帝國晚鐘敲響,歷史老人拉開了新的序幕……
儘管慈禧因為晚清屈辱的歷史而聲名狼藉,然而她扶大廈之將傾,中興清室,撐危局近半個世紀,體現出一個封建統治者少有的魄力。然而她專橫跋扈、權力欲極強的本性,導致了她的改革最終衹能局限於鞏固統治地位,始終不能在體製問題上做出讓步,使她的改革成果衹能曇花一現。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政治強人,慈禧堪稱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