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百科全书>> 郎锳 Lang Ying   中国 China   明代   (1487年)
七修类稿
  《七修类稿》五十一卷,《续稿》七卷,明郎瑛撰写的一部重要笔记。
  
  全书按类编排,分天地、国事、义理、辩证、诗文、事物、奇谑等七类。涉及一当朝及前朝史事掌故,一社会风俗及琐闻,一艺文及学术考辨。四库入存目。李慈铭评曰:“此书引证颇广,当时杨升庵已屡引其说,然识见殊卑,笔亦冗拙,时有村学究气,论诗文尤可笑,其浩博则不可没也。”然以其谈当时事多,治明史者必读,予每见前人书中引用,因求其书数年,今始得而读也。
  
  有“内官冠帽”一则极可笑:今太监之冠帽即高丽王之制也。闻国初高丽未服,太祖令内侍戴之,而给使令于高丽使者之前。使归,举国降。又记事荒诞者颇多,如 “天子动与天合”条:尝闻南京国子监将成,高祖空中望之曰:“似蜈蚣形。”他日奏监中多蜈蚣,不可居,遂命左首山可唤为鸡鸣,必能食蜈蚣也,已而果无。又尝命刘三吾图所居山水来看,图上,太祖笑曰:“何用许多?”到突兀处俱以笔抹之,无何其山一夕为雷所震,突兀处悉平如前。类如此者甚多。
  
  现存明嘉靖刻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耕烟草堂刊本等。点校本上海书店、中华书局、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七修类稿 五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出《四库总目提要》
  
  明郎瑛撰。瑛字仁宝,仁和人。是编乃其笔记,凡分天地、国事、义理、辨证、诗文、事物、奇谑七门。所载如杭州宋官署考,则咸淳《临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详。又纪明初进茶有探春、先次春、紫笋诸名,及漕河开凿工程,皆明《会典》及《明史》诸志所未及,亦间有足资考证者。然采掇庞杂,又往往不详检出处,故踳谬者不一而足。如以宋李建中为南唐人,谓谢无逸以蝴蝶诗得名,後李商隐袭其义,则以唐人而蹈袭宋人。引武林女子金丽卿诗梅边柳外识林苏句,讥其不能守礼,出则拥蔽其面,皆极为王士祯所诋斥,见於《香祖笔记》中。此外如纪杨维桢为明太祖所召,托疾固辞,作诗缢死,则全无事实。桓温妻吾见犹怜之语,不知为李势妹而但云温娶妾甚都,则失之耳目之前。至周公恐惧流言曰,王莽谦恭下士时一诗,以为不知姓名,必宋人所作,则并《白居易集》而亦忘之。盖明人著书卤莽,往往如此。书中极诋《说郛》、《辍耕录》,然此编实出此二书,下所谓人苦不自知也。
七修类稿原序
  夫经载道。史载事。所以阐泄人文。宣昭训典。斯明圣之述作。标准百世者也。然其旨极于宏纲要领。而纤微肤末未悉焉。故执翰操觚之士。或摭所见闻。摅其衷臆。自托于稗官野史以见志。要于君子之多识。庸有助焉。亦畜德者所不废也。杭庠士郎生瑛。积学待问而不遇。着七修类稿若干卷。寓闽诸缙绅为梓其传。予取而览焉。其言测天地之高深。明国家之典故。研穷义理。辩证古今。掇诗文而拾其遗。捃事物而章其赜。以至奇怪诙谑之事。无不采录。虽雅俗并陈。巨细毕举。然类聚条分。杂而不越。于稽其意。无非扩问学。释疑惑。维世教。以昭劝戒。有风人之义焉。且考据详明。蕴蓄该博。议论之亹亹有度。其究心良亦勤矣。讵不足以辅翼经史。订证事理耶。吾闻生笃志好古。遇奇书异帙。辄购求之。至倾赀罔吝。故学富而家日贫。幽忧抑郁。惟典籍是适。虽至屡空。而搜诵不辍。其种绩之富有自哉。太史公论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殆生之谓矣。使生遭际亨嘉。脱颖入彀。以自表见。则役役世途。惘焉白首矣。奚能周旋简策。立言肆论。与俱着于无穷哉。若其所诎。乃其所信欤。嘉赏之余。因其请而序之。
  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浙江等处承宣布政司左布政使福清希斋陈仕贤撰。
  七修类稿序 【此序乾隆本无。明本原书亦属抄补。恐所抄有误。】
  郎先生名瑛字仁宝。古杭仁和人也。先生覃思大道。有所独契。而博学多通。旁及时事。仲舒知古。崔琳知今。殆欲兼之。仁宝久从之游。 【原文如此。疑上有脱文。】 其大者既别为纪载。乃错综余绪。以为是书。上关典常。微及俶诡。包前修之往行。具名流之嘉话。下而街谈巷议与座人所不语者。往往在焉。读之可以辨风俗。征善败。国史郡乘。或裨其阙。非徒小说之靡而已。朋辈谓此书当相辅而行。乃醵钱梓之。而余为之引云。
  闽中幻老人书
  重刊七修类稿序
  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通幽明之理。而尽万物之娈。不极乎天地之广大。则耳目隘而聪明锢矣。春秋记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圣人生乎当代而据事直书。此后世纪国事者之所昉也。明乎两大之奇变。熟乎朝廷之典故。而古今一事一物。又有义理寓乎其中。此致知所以基于格物也。三代以降。历世久远。记载愈繁。而承讹袭谬之弊。学者羞称。则辨证之埤益非浅鮮矣。陶写性情。胪陈篇翰。纪时述事。厥有诗文。韵语雅词。传为佳话。未始非考镜之一助也。词藻故实。皆供临文之驱使。而事物不探其赜。则俭陋贻讥。非所以征雅赡矣。诡怪之谈。儒者不道。然理之所必无。安知非事之所或有。因奇成谑。挥麈者或借为谈资焉。夷考历代史书。天文、地理。各有专志。时政记注。职在史官。类事之家。事物必原其始。穷理之学。经史必刊其误。至于文史、诗话。播诸风骚。宣室、暌车。新人闻见。而代有作者。各称专家。裒为一编。端赖巨手。明仁和郎氏仁宝。赋性淡于进取。藏书富于杂家。揽要咀华。刺瑕指颣。辨论同异。述作等身。所著萃忠录及青史衮钺二书。今已阙焉不彰。惟七修类稿尚有传世。其书分七类。曰天地。曰国事。曰义理。曰辨证。曰诗文。曰事物。曰奇谑。综诸家之所长。竭终身之得力。贯穿百氏。津逮来学。七修之义。旧序不详。大都因类立义。刊修经时也。缅维余韵。已阅二百余年。问其后人。尚承世德。
  盖诗书之流泽长矣。惜其书镂版散佚。藏弆家购觅旧本。珍如拱璧。余家敝箧。悉先大父殿撰留贻。插架无多。皆沾祖泽。自分才薄。不足以应当世之务。闭门危坐。玩索是书。亥豕之讹。重加校勘。授之梓人。以公世好。方今朝廷搜罗群籍。纂辑四库全书。名山之藏。悉登天府。古今著作之富。什伯于是编者。不可枚举。而固陋之见。犹拳拳奉此陈编。不敢自秘。亦以卷帙简约。征引浩博。留意学问者。亮所深取也。卷中间有记忆之讹。字句之累。悉仍其旧。不复驳正。大醇小疵。今昔同患。博识者无苛论也。凡正稿五十一卷。续稿本不分卷。今厘为七。据浙江通志称。其正稿为五十三卷。续稿二卷。与今书不符。兹惟从原目。不致疑辨。刻既成。因妄为论次。以弁厥首。
  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仲冬三日钱塘后学周棨谨识。
  七修类稿原序
  夫经载道。史载事。所以阐泄人文。宣昭训典。斯明圣之述作。标准百世者也。然其旨极于宏纲要领。而纤微肤末未悉焉。故执翰操觚之士。或摭所见闻。摅其衷臆。自托于稗官野史以见志。要于君子之多识。庸有助焉。亦畜德者所不废也。杭庠士郎生瑛。积学待问而不遇。着七修类稿若干卷。寓闽诸缙绅为梓其传。予取而览焉。其言测天地之高深。明国家之典故。研穷义理。辩证古今。掇诗文而拾其遗。捃事物而章其赜。以至奇怪诙谑之事。无不采录。虽雅俗并陈。巨细毕举。然类聚条分。杂而不越。于稽其意。无非扩问学。释疑惑。维世教。以昭劝戒。有风人之义焉。且考据详明。蕴蓄该博。议论之亹亹有度。其究心良亦勤矣。讵不足以辅翼经史。订证事理耶。吾闻生笃志好古。遇奇书异帙。辄购求之。至倾赀罔恡。故学富而家日贫。幽忧抑郁。惟典籍是适。虽至屡空。而搜诵不辍。其种绩之富有自哉。太史公论虞卿非穷愁亦不能着书。殆生之谓矣。使生遭际亨嘉。脱颖入彀。以自表见。则役役世途。惘焉白首矣。奚能周旋简策。立言肆论。与俱着于无穷哉。若其所诎。乃其所信欤。嘉赏之余。因其请而序之。
  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浙江等处承宣布政司左布政使福清希斋陈仕贤撰。
  七修类稿序 【此序乾隆本无。明本原书亦属抄补。恐所抄有误。】
  郎先生名瑛字仁宝。古杭仁和人也。先生覃思大道。有所独契。而博学多通。旁及时事。仲舒知古。崔琳知今。殆欲兼之。仁宝久从之游。 【原文如此。疑上有脱文。】 其大者既别为纪载。乃错综余绪。以为是书。上关典常。微及俶诡。包前修之往行。具名流之嘉话。下而街谈巷议与座人所不语者。往往在焉。读之可以辨风俗。征善败。国史郡乘。或裨其阙。非徒小说之靡而已。朋辈谓此书当相辅而行。乃醵钱梓之。而余为之引云。
  闽中幻老人书
  重刊七修类稿序
  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通幽明之理。而尽万物之娈。不极乎天地之广大。则耳目隘而聪明锢矣。春秋记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圣人生乎当代而据事直书。此后世纪国事者之所昉也。明乎两大之奇变。熟乎朝廷之典故。而古今一事一物。又有义理寓乎其中。此致知所以基于格物也。三代以降。历世久远。记载愈繁。而承讹袭谬之弊。学者羞称。则辨证之埤益非浅尠矣。陶写性情。胪陈篇翰。纪时述事。厥有诗文。韵语雅词。传为佳话。未始非考镜之一助也。词藻故实。皆供临文之驱使。而事物不探其赜。则俭陋贻讥。非所以征雅赡矣。诡怪之谈。儒者不道。然理之所必无。安知非事之所或有。因奇成谑。挥麈者或借为谈资焉。夷考历代史书。天文、地理。各有专志。时政记注。职在史官。类事之家。事物必原其始。穷理之学。经史必刊其误。至于文史、诗话。播诸风骚。宣室、暌车。新人闻见。而代有作者。各称专家。裒为一编。端赖巨手。明仁和郎氏仁宝。赋性淡于进取。藏书富于杂家。揽要咀华。刺瑕指颣。辨论同异。述作等身。所著萃忠录及青史衮钺二书。今已阙焉不彰。惟七修类稿尚有传世。其书分七类。曰天地。曰国事。曰义理。曰辨证。曰诗文。曰事物。曰奇谑。综诸家之所长。竭终身之得力。贯穿百氏。津逮来学。七修之义。旧序不详。大都因类立义。刊修经时也。缅维余韵。已阅二百余年。问其后人。尚承世德。
  盖诗书之流泽长矣。惜其书镂版散佚。藏弆家购觅旧本。珍如拱璧。余家敝箧。悉先大父殿撰留贻。插架无多。皆沾祖泽。自分才薄。不足以应当世之务。闭门危坐。玩索是书。亥豕之讹。重加校勘。授之梓人。以公世好。方今朝廷搜罗羣籍。纂辑四库全书。名山之藏。悉登天府。古今著作之富。什伯于是编者。不可枚举。而固陋之见。犹拳拳奉此陈编。不敢自秘。亦以卷帙简约。征引浩博。留意学问者。亮所深取也。卷中间有记忆之讹。字句之累。悉仍其旧。不复驳正。大醇小疵。今昔同患。博识者无苛论也。凡正稿五十一卷。续稿本不分卷。今厘为七。据浙江通志称。其正稿为五十三卷。续稿二卷。与今书不符。兹惟从原目。不致疑辨。刻既成。因妄为论次。以弁厥首。
  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仲冬三日钱塘后学周棨谨识。
卷一 天地类
  经星牛女
  《容斋随笔?辩鬼宿度河篇》曰。经星终古不动。殊不思天是动物。经星即其体也。蔡传曰。绕地左旋。一日一周而过一度。夜视可知矣。但不似纬星周天。各有年数。牵牛织女七夕渡河之说。始于《淮南子》乌鹊填河而渡织女。《续齐谐志》云。七月牵牛嫁织女。诗人后遂累累致词。殊不知《淮南》好奇。《齐谐》志怪。皆不足信。故杜老有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可谓断案矣。又《尔雅》并《荆楚记》。俱以河鼓为牵牛。不如何据。《月令》明曰 【『曰』明本讹作『白』】 。季春旦。牵牛中。仲秋昏。牵牛中。正指牛宿言也。
  星验
  尝观《震泽长语》云。国朝中台星常坼。或以上下不交。或以本朝不立宰相之故。又曰。北斗七星。第四星常不明。不知何也。予固不知天文。常见其商巫咸谓。第四星名天权。主时令也。汉张衡又谓。不明或变。朝廷废正乐。今桃李冬华。雨旸不时。岁岁有之。却又今之乐。果古之元声乎。太常典乐之官。不过修迹而已。果如阮咸信都芳者乎。是可知矣。张衡又论中台主宗室。今据正德以后。安化宁王二藩叛逆。楚世子枭首。又不应乎。予闻正德初年。彗星扫文昌。其后刘瑾一出。首逐内阁。自后台谏九卿。无不被祸。岂非文之厄也乎。
  生平奇见
  姚江杨安世抚。提学宪副也。予尝与论山川之奇。语予曰。吾平生奇见。无出于四川雅州。去州数十里。石壁一带。上有笔峰。长短数千。下有深岩。悬石数百。皆五彩锦川文石。青白红紫。灿烂夺目。至此而精神为之恍惚也。又云南临安府。去城数十里。有洞曰颜洞。嘉靖中。蒙自县丞颜宏所开也。其地两山夹峙。水从洞入。洞口白石一柱。如玉垂水中。暗然莫测。人莫敢进。颜放舟然火而入。穷其至极。然后知洞有三层。迤逦盘旋而上。入深四十余里。广处可坐千人。高不知其几何。洞水出阿弥州。下洞一龙。仰附于洞前。二足捧头而下。鳞角眼爪。纤悉具备。中洞狮象相峙于口。内则飞走之禽。器具之物。不可枚数。若白鹭、青鱼、黄罗伞、红桌围种种。色相宛然。而钟鼓二石 【『二石』两字明本作双行小字】 。叩之声切肖也。入深。观音半身。面如傅粉。唇若点朱。头总一髻。左有青石净瓶。右有白石鹦鹉。尽。则石床一张。上下四柱。菱花片壁。即人间之拔步耳。上洞一僧一道。蹲踞相视。若渔樵问答之状。极后。洞门坐一老翁。戴东坡巾。但少生气耳。又普安进山四十里。有玲珑石树二株。一则绿干红花之桃。一则青干白花之李。非若绘画于壁者也。予因疑洞中肖形之物多。乃前代好事者为之。杨曰。若假斧凿。虽去数百年。自然与天生不同。而观音一面。果当时颜色妆成。熏蒸于洞。则本朝二百年矣。近日方开。岂能尚如初妆之色。二树之妙。又果人为之耶。因相语曰。天地精华之气。中国萃人。而边夷发于山川也。
  五星聚
  周将代殷。五星聚房。齐桓将霸。五星聚箕。高帝元年。五星聚于东井。客张耳曰。东井秦地。汉王当入秦以取天下矣。已而果然。唐玄宗开元三年八月。五星聚箕尾。占曰。有德则庆。无德则殃。果开元治而天宝乱也。宋太祖建隆三年十一月。五星聚于奎。占者曰。有德受命。奄有四方。子孙蕃昌。后历年果多。予意开濂洛关闽之学。亦本于是。洪武间。五星亦聚奎。 【见悬笥琐探。】 谅占必如宋验也。嘉靖二年。五星聚于室。当时予谓人曰。室。营室也。甘德石申皆指室为太庙。吾知国家其 【『其』字据明本补】 必有事于清庙而光大其国乎。至十五年。大兴土木。九庙更新。天下文明。天道昭昭矣。呜呼。自周至今。二千八百余年。而五星会聚如此。而一星独犯一宿则多矣。噫。此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
  紫微垣
  紫乃赤黑相合而成。天垣称紫微者。取二色水火相交之象。水火相交。万物以之为生。万物以之为生。是为万物之主宰。故垣具天枢星天皇帝星。所以天子之居。亦谓之紫宸。微者。取至精之义耳。
  阳奇阴耦
  阳为奇。阴为耦。昼属阳。夜属阴。昼得奇。夜得耦。奇单。故日得一。耦拆。故夜得二。是以上半夜为今日。下半夜为明日。是夜得二也。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之纳音。各书所论不同。有止以生克而言。有兼律吕而言。然皆有理。而求意深远。不若《辍耕录》所载瑞桂堂之说。深为痛快。盖以金木水火土之音而明之也。但辞欠明白。今增解其义。以志于左。夫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然五行之中。惟金木有自然之音。而水火土必相假而成音。水遇土激则有音。故五与十。土之数也。乃为水音。火入水沃沸而有音。故一六。水之数也。乃为火音。土经火煅而有音。故二七。火之数也。乃为土音。所以金音四九 【『四九』两字明本颠倒】 。木音三 【『三』字明本作『二』】 八。土音五十。水音一六。火音二七。此不易之论。又支干之数。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己亥则四也。是以甲子乙丑。甲与子皆九数。乙与丑皆八数。总计四字。通得三十有四。除却三十成数。其四乃金也。故甲子乙丑纳音为金。丙寅丁卯。丙寅皆七数。丁卯皆六数。总计四字。通得二十有六。除却二十成数。六乃水数也。火以水为音。故丙寅丁卯。纳音为火。戊辰己巳。其数二十有三。三乃木数也。故纳音为木。庚午辛未。其数三十有二。二乃火数也。土以火为音。故庚午辛未。纳音为土。甲申乙酉。其数三十。十乃土数也。水以土为音。故甲申乙酉。纳音为水。五行各举一条。余皆以此例。起皆可合矣。但海中金等语。甚不可晓。据辍耕所载。星家之说。既在生属。又指阴阳。牵强难从。先辈王志道以方隅言者。亦有难通之处。差胜于诸家。今亦增损。使就明白。待博洽者更焉。谓天干乃气之运。甲乙为始。丙丁为旺。戊己为化。庚辛乃成。壬癸为终。所谓海中金者。甲乙气之始。金始生而在子丑北方大水之位。故为海中金。炉中火者。丙丁气之旺。又居寅卯长生之地。乃炉中之火存而不息者也。戊己气之化。木化居东南辰巳之方。长养丰茂。其大林之木乎。庚辛气之成。土成在午未南方常行之地。故曰路傍土。壬癸气之终。而为用乃在申酉方肃杀之地。其用则刀剑金也。甲乙火始燃。而居戌亥干天之方。火至高而不为用。此山头火也。丙丁水气方旺。在子丑坎方。其流不息。非涧下之水乎。戊己土化。在寅卯木盛之地。有遮防之义。若藩篱然。乃城头土也。庚辛金气既成。居辰巳之位。与申酉相得。金之正色。如白镴之金也。壬癸木气之终。木终于午未南方火旺之地。泄气太重。中空无用。杨柳木也。甲乙之水始生于申酉之方。长生之地。源源而来。非井泉水乎。丙丁土旺于戌亥之方。休息之所。不为用也。又居干位至高。休息而无用。不生物者也。乃屋上土矣。戊己火化。火为至阳。包于子丑坎方至阴之下。阳为阴揜。震击发声。乃霹雳火也。庚辛木成于东方木旺之地。常青不凋。松栢木也。壬癸水终而锺于东南归聚之处。奔赴不息。长流者也。甲乙金始生于午未火乡。火煅之金。乃弱金也。故为砂石金。言细弱也。丙申之火虽旺于申酉之方。与艮宫相对。艮山高峙。此乃山下火也。戊己木化在戌亥休息之地。又得长生。故为平地之木。庚辛戊己成矣。乃在子丑水土和合之中。遂成粘和之土。不能生育。是壁上土也。壬癸金终而为用。乃居寅卯之地。方绝而始生为微薄。乃金箔金也。甲乙火始生。乃灯也。仍在辰巳巽风之方。必须遮覆。故为灯火也。丙丁水旺南方午未之方。天汉所经。莹明可见。天河也。戊己土化而在申酉坤方。土得长生。而坤方平易。坦道也。非大驿道路之土乎。庚戌金已成矣。成则为器。乃居戌亥干方。干为首。在上之用。故为首饰钗钏之金也。壬癸木气既终。采伐为用。居子丑水地。水善利万物者。采伐而利物。莫如桑柘矣。甲乙之水。始出者也。在寅卯之地。艮山之下。非大溪水乎。丙丁之土虽为壮旺。乃在巳火辰土之间。烧炼成砂。为砂中土也。戊己化火。升于午未阳明之处。其光焰赫然。天上之火也。庚辛木气既成。在申酉西方。石榴自西而至者。乃西方木也。木胎于西 【『西』明本作『酉』】 而生子至多者。榴也。戊辰水之成。到戌亥休息之地。水之窟宅。非大海水乎。王志道。正统间杭人。而纳音海中金等语。决非汉人作。以其有石榴木也。
  吴山第一泉
  杭吴山之麓。有大井。乃吴越王时韶国师所凿也。其水泓深寒洁。异于众泉。淳佑丁未。大旱。城中诸井皆竭。独藉此水。安抚赵与(上竹中寿下心)【音綢】 奏为祠。覆亭其上。井口甚巨。往往有冤抑者投于中。 【出《武林纪事》】 绍兴中。太尉董德之作大木石板甃之。面开六眼。时夜闻井中有人叫。你几个怕坏活人。我几个几时托生。 【出《说郛》】 历元至今。木石俱损。仍多落井者。弘治间。参政周木复甃之。面界五眼。至今存焉。
  水气天地
  天。气也。地。质也。地之上。阳也。故气焉。地之下。阴也。故水焉。此阳无形而阴有迹也。然气复为水。此阴阳原始反终之义也。何以见之。气自卑而升上。水出于山。气之化也。水自高而趋下。入于大海。水归本也。盖水气一也。气为水之本。水为气之化。气锺而水息矣。水流而气消矣。盈天地间万物。由气以形成。由水以需养。一化一归。一息一消。天地之道耳。
  岁月阳名
  岁阳岁名。考之字义。贴之太岁。不可晓也。故洪景卢以为不可强为之说。郭景纯亦曰未详。谓起于《尔雅》。《尔雅》。周公所著。何陈氏《世编》。司马贞《索隐》。皆收于天皇氏之下。此宋景濂辩《尔雅》非周公之书。明矣。予又以文字起于仓颉。大挠始作甲子。何天皇之时。即有此名。是孰传而孰信耶。先儒以《尔雅》隆于汉时。恐或然也。盖《淮南子?天文训》中。细解其义。惟以月令为主。支干配合而言。又以子配癸。不依次序。不知何也。亦恐未为太岁在某之意。但郭、洪二公。以为是耶。则当引以明之。非耶。则当据以辟之。岂当时皆未见之耶。或始于《鸿 【『鸿』明本作『洪』】 烈》解亦未可知。所谓《淮南》乱言乖实是也。今据其解。分其支干。增释 【『释』明本作『什』下同】 其义。以俟博学者辩焉。太岁在甲曰阏逢。言万物锋芒欲出。拥遏而未通也。在乙曰旃蒙者。旃。斿。蒙。冒也。言万物萌动蒙甲而出也。在丙曰柔兆。柔。软也。兆。龟坼之兆。言万物生枝布叶也。在丁曰强圉。言万物刚胜也。在戊曰着雍。戊在中央。主和养万物也。在己曰屠维。言万物各成其性。屠。别。维。离也。在庚曰上章。章。明也 【『章明也』三字明本作小字双行】 。万物毕生。至秋而章明也。在辛曰重光。重。再也。光。新也。言万物将就成熟而再新也。在壬曰玄黓。言岁终包任万物而深藏也。在癸曰昭阳。昭。显也。言阳气始萌。万物将显也。太岁在子曰困敦者。困。混也。敦。沌也。言阳气皆混沌。万物无芽蘖也。在丑曰赤奋若。赤。阳色。奋。起也。若。顺也。言阳奋起而万物无不顺其性也。在寅曰摄提格。格。起也。言万物承阳而起也。在卯曰单 【『音然』二字明本在下一『单』字下】 阏。单。盛也。阏。止也。言阳气推万物而起。阴气自止也。在辰曰执徐。执。蛰也。徐。舒也。言伏蛰之物皆散舒而出也。在巳曰大荒落。荒。大也。方万物炽盛而大出。霍然落落大布散也。在午曰敦牂。敦。盛也。牂。壮也。言万物皆盛壮也。在未曰协洽。协。和也。洽。合也。言阴欲化万物而炎气渐和合也。在申曰涒滩。涒。大也。滩。修也。言万物皆修长其精气也。在酉曰作噩。作噩。零落也。言万物皆将陊落也。在戌曰阉茂。阉。蔽也。茂。冒也。言万物皆蔽冒也。在亥曰大渊献。渊者。藏也。献者。迎也。言万物终于亥。大小深藏窟伏以迎阳也。又有月阳月名。月在甲曰毕。乙曰橘。丙曰修。丁曰圉。戊曰厉。己曰则。庚曰窒。辛曰塞。壬曰终。癸曰极。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此《鸿烈》又无所解也。但历书谓太初十月为毕。及《左传》十月为良。《国语》有至玄月之称。疑亦《尔雅》《汉书》也。若夫以阏逢为焉逢。旃蒙为端蒙。柔兆为游兆。大荒落为芒落。作噩为作鄂。阉茂为掩茂。重光与昭阳互相更易。大渊献与困敦彼此更换。多书于太史公历书。此盖少有义理。岁久传讹。不足辩也。
  潮汐 【嘉靖本脱『汐』字】
  海潮之说。有谓天河激涌 【葛洪潮说】 地。机翕张 【洞真正一经】 。日出海而冲击 【卢肇海潮赋】 。山为涌而涛随 【施饰论。 〔 『饰』明本作『师』〕 】 是皆穿凿不根。与海鳅出人 【山海经】 。神龙变化 【浮屠书】 者等耳。至谓水随月之盈虚 【窦叔蒙海峤志】 。月周天而潮应 【封滨论】 。元气与地浮沉 【高丽图经】 。水往从月之理 【余安道海图序】 。捕风捉影。得此失彼。则又难免管窥外编之辩。独《挥麈录》所载燕肃《海潮论》。《辍耕录》所载宣昭《潮候说》。所见相同。义亦明白。但《潮论》字多差舛。《潮说》句犯地有浮沉之辩。 【『辩』明本作『办』】 今并录出。删其繁文。释其字义。注其讹处。使穷理者有可考焉。虽然。计其二文。乃于东南二海。浙江之潮。消长晨夕之故。似可谓得其旨矣。但《岭外录》云。钦廉之潮。日止一潮。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随其长短之星。不系月之盛衰。《广西志》又载。桂林府圣水岩则子时潮上。午时潮落。三五十年有一大潮。据此。则二说又难通矣。何也。水固有东西南北之分。元气日月。抑岂有二者哉。故深远难明者。不若近易可见。史氏伯璇一气翕张之论。大为有理。但其曰。气即水之气。似亦未当。余则随辩于下。其曰大小早晚之未得者。余复推其所以。故今先录燕、宣二论于前。仍列史论并予一得之愚于底。以俟博识。
  燕肃曰。大率元气嘘吸。天随气而涨敛。溟渤往来。潮顺天而进退者也。以日者。重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阴之精。水属阴。故潮依之于月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于朔望。消于朏 【月未盛。初三时也】 魄。虚于两弦。 【上弦初八九。下弦廿二三】 息于朓 【月见西方。晦时也】 朒 【月初见东方时】 。故潮有大小焉。今起月朔夜半子时。平于地之子位四刻一十六分半。月离于日在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对月到之位。以日临之次。潮必应之。过月望复东行。潮附日而又西应之。至后朔子时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俱复会于子位。于是知潮当附日而右旋。以月临子午。潮必半矣。月在卯酉。汐必尽矣。或消息又少异。而进退盈虚。终不失时。明矣。又曰。四海潮皆平 【『皆平』两字明本颠倒】 渐。惟浙江涛至。则?如山岳。奋如雷霆。何也。或云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矣。若言岸势逼。则东溟自定海。 【县名。属宁波。】 吞余姚奉化二江。 【二县名。】 侔之浙江。尤甚狭迫。潮来不闻波涛有声耳。今观浙江之口。起自纂风庭。 【地名。属会稽。】 北望嘉兴大山。水阔二百余里。故海商舶船 【『舶船』两字明本作小字双行】 。怖于上潬。 【水中沙为潬。徒旱切。】 惟泛余姚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于杭越矣。盖以下有沙潬南北?之隔碍。洪波蹙遏。潮势猛怒顿涌。声势激射。故起而为涛耳。非江山浅逼使之然也。
  宣昭曰。圆则之运。大气举之。方仪之静。大水承之。气有升降。地有浮沉。 【当改为水有往来。若地有浮沉。是动上动下。无宁静矣。岂地谓哉。】 而潮汐生焉。月有盈虚。潮有起伏。故盈于朔望。虚于两弦。息于朓朒。消于朏魄。而大小准焉。月者阴精。水之所生。日为阳宗。水之所从。故昼潮之期。日常加子。夜潮之候。月必在午。而晷刻定焉。卯酉之月。阴阳之交。故潮大于余月。大梁、 【日月所会于酉曰大梁。】 析木。 【日月所会于寅曰析木。】 河汉之津也。朔望之后。天地之变。故潮大于余日。寒暑之大 【『之大』两字明本作小字双行】 。建丑未也。一晦一明。再潮再汐。一朔一望。再虚再盈。天一地二之道也。月经于上。水纬于下。进退消长。相为生成。历数可推。毫厘不爽。斯天地之至信。幽赞于神明。而古今不易者也。
  史伯璇曰。窃尝上稽经典。下采舆言。似有以得其仿佛者。而未敢自以为是也。夫余氏候东南二海之潮。平于东者常先。平于南者常后。每于三时为差。不知其所以有先后者。殊不思潮之长落。不过以北水南水候之而已。是故北水南来则为长。南水北来则为落。是则潮之长。必自北而南也。然后知东南二海。潮候有不同者。以此而已。然犹未知潮之长。必自北而南者。又何故也。以愚度之。天以河图示象于圣人。圣人以易象示教于天下。后世不信天与圣人。尚谁信哉。河图以一六水居北。而后天八卦之方位。亦以坎为北方之卦。坎之象非水乎。是则北固水之定位也。潮之自北而南。岂必外此而他求哉。虽然。潮特有形之物。非有气以运之。亦不能以自行也。气即水之气耳。 【此句当去之。或云气即天地之气。】 是故气有翕张。则潮有长落。方其气之始张于地。则水为气所拥而南奔。是为潮长。张之极。则水益南而潮以平。张极而翕。翕则水北还而潮落矣。翕极复张。张极复翕。则潮又长而又落矣。气之张于北也有定所。则潮之长也宜同时矣。是故东以平而南方生。南既平而东已落。东既落而北复生矣。气之一翕一张。如循环然。无停机也。潮之一往一来。应期不爽。此理之常。无足怪者。区区愚见。仅止于此。至于潮有大小早晚之异。则未得其说。不敢以臆决也。无已。则姑信与月相应之言可也。惟潮大卯酉之月。则终莫知其故。恐亦不过由于一气之运而已。必深求其如何以质之。则凿矣。
  管见曰。人与天地。本同一体。但形势有大小之分耳。即此喻彼。不辨 【『辨』明本作『办』】 自明。此史氏一气之说。极为有理。但其未就人身思之。故曰大小、早晚、卯酉之月。不得其说。殊不思天地之大。非丝丝缕缕之可符。如水落三时之不同者是耳。且夫天地之有水。犹人之有血也。水由气以往来于地。犹血之以气往来于脉。皆一气之所致也。故水有潮不潮者。如人身之血有行脉不行脉者。时刻之不爽者。即一息四至之期也。大小之不同者。即春弦夏洪之道也。日止于一潮。或半月东流。半月西流者。亦犹两蹺之与两手。迟速大小。所见之不同也。是脉虽皆由于一身。而经络所属自异耳。概以论其理可也。深求所以。徒敝 【『敝』明本作『弊』】 精神。岂特凿也哉。至于潮必东起者。东乃生气之方。阴阳之气始于此也。百川之水尽赴于东。返本之义焉。如人身之气血。必归源于中焦。亦起于寅时生气之际也。
   
首页>> 旅游天下>> 百科全书>> 郎锳 Lang Ying   中国 China   明代   (14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