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辛格
我很高兴本书终于能够和中国的读者见面了。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对于全世界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所读,那它也就称不上具有世界性。
《动物解放》一书自在英国初版,随后又有了德、意、西、荷、法、日和其他文种译本的23年来,在促使读者严肃地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对待非人动物的问题上,起了一种有益的作用。如我在本书中所争论的,作为一个伦理问题,这和本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任何其他伦理问题同等重要。当然,20世纪争取人类平等的运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进步的道德运动。在过去的200年中,人们看到了把我们的伦理观念不断地扩展到本部族、本国或本种族之外,直至包容全人类的潮流。现在我们都承认,从某种根本的意义上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天然拥有某些基本的权利。然而即使我们达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不够的。我们有了进步,把所有的人都包括了进来,但仍有其局限,因为我们仍然把世界上大多数有感知能力的物种排除在外。在我们自身界限之外的所有物种都是非人动物,对于它们,我们拒不给予道德关怀。由于斥之于我们爱护与关怀的范围之外,我们便恶待它们,正像前几个世纪欧洲帝国主义者把其他种族视为化外,因而恶待他们一样。
使人类的关怀及于动物,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该并不陌生。毕竟,影响了中国许多世纪的佛教传统的一个中心理念是众生平等,甚至要求信徒不杀生;这与西方把人与动物截然分开,强调只有人才是上帝的刻意创作,因而天赋统治其他动物之权的观点大异其趣。然而,对于动物目前在中国的处境来说,这种高尚的佛家伦理的影响已很微弱,动物仍属“异类”,常常被非常残忍地当成“物品”来对待。
对于一位作者来说,最大的奖赏莫过于被告知其作品改变了某个人的生活。关于《动物解放》一书,就有许多人对我说过这话。他们读了本书,受其立论影响,认为自己已不能照原样生活下去;特别是不能再支持那种残忍、暴虐并危害环境的肉食业了。于是他们成了素食主义者,而且力图过一种不致使其它动物无辜受难的生活。
这是我们大家都应当去做的。对于我们,这并非一种牺牲,反而大有益于自己和动物。目前在西方,素食主义风行一时。在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典、美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已有数百万素食主义者,还有更多的人大大减少了他们对肉、蛋的消费。而“动物解放”观念是其唯一的原因。环境方面的理由也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本书第四章所讲的道理:在西方社会中十分典型的那种大量消耗动物制品的生活方式,对于环境来说是一种灾难。健康方面的考虑也是人们转向素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研究已经证明,那些放弃或减少肉食而在食谱中增加水果和蔬菜的人,其所受到欧美社会两大杀手——癌症与心脏病的威胁也将减少。
减少动物性食物对健康的好处,某些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中国。80年代初以来,美国康奈尔大学柯林·坎贝尔博士曾和中国的研究人员一起,对6500位中国农民的饮食和健康做过研究。这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有关问题的长程调查。比之于美国人,中国人所吃的脂肪通常要少得多,而纤维素要多得多。因此,他们体内的胆固醇水平,心脏病和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也低得多。然而,就在中国人中,地区差异也很大。坎贝尔博士发现,在那些吃动物产品和脂肪最少的人群中,癌症、心脏病和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最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当西方人开始意识到食用过多的肉、蛋和乳制品是一个错误的时候,中国却在这方面开始增加其消费,而如麦当劳之类的美国快餐店也在中国城市纷纷开张。去年,在一次世界肉类会议上,中国国内贸易部一位高级官员为“把肉食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竟呼吁在这方面进行国际合作,而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目前已经有一千多个肉类加工的合资项目。中国肉类消费已占世界生产和消费总量的1/4,而且还在迅速增长。
这就说明了本书目前在中国出版何以如此重要。20年来,西方在制止现代“工厂化农场”中那些最残忍的做法——如把家畜囚在笼中使之完全不能走动——方面有了某些进展。如本书所提到的,在瑞士,已不准把鸡关在铁丝笼内;在英国,已不准单独隔离喂养肉用小牛和猪。然而,如果中国为了追求生产更多的肉和蛋而仍在模仿西方,从而给动物造成许多额外痛苦的话,那么,上述这些受到欢迎进展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其结果,将是数以十亿计的动物终生悲惨地生活在狭窄、阴暗、不见天日的圈内,而不能与它们的其它同类一样,享受自由、天然的野外生活。而为了生产足够的饲料,又将对农业造成更大的压力,使更多的山野失去天然植被而被辟为耕地。为了生产更多的牛肉,将会有更多的森林被砍伐,更多的草原放牧过度,从而出现更多的沙漠。所有这些都将消耗更多的能源,往大气中排放更多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温室效应、干旱、飓风和海平面上升。而中国的心脏病、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率也将很快超过西方。
因此,我呼吁本书所有的中国读者都来宣传:肉食已成为当今一大道德课题。肉食虐待动物、不利健康、浪费资源、毁坏环境。如果不改变那种认为动物生而为人类口中之食的看法,我们也就难以改变自己对整个自然的态度。
请尽力阻止中国重蹈西方的覆辙吧!西方国家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到,那条路原是个悲惨的错误。
梁丛诫译
1998年6月
我很高兴本书终于能够和中国的读者见面了。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对于全世界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所读,那它也就称不上具有世界性。
《动物解放》一书自在英国初版,随后又有了德、意、西、荷、法、日和其他文种译本的23年来,在促使读者严肃地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对待非人动物的问题上,起了一种有益的作用。如我在本书中所争论的,作为一个伦理问题,这和本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任何其他伦理问题同等重要。当然,20世纪争取人类平等的运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进步的道德运动。在过去的200年中,人们看到了把我们的伦理观念不断地扩展到本部族、本国或本种族之外,直至包容全人类的潮流。现在我们都承认,从某种根本的意义上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天然拥有某些基本的权利。然而即使我们达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不够的。我们有了进步,把所有的人都包括了进来,但仍有其局限,因为我们仍然把世界上大多数有感知能力的物种排除在外。在我们自身界限之外的所有物种都是非人动物,对于它们,我们拒不给予道德关怀。由于斥之于我们爱护与关怀的范围之外,我们便恶待它们,正像前几个世纪欧洲帝国主义者把其他种族视为化外,因而恶待他们一样。
使人类的关怀及于动物,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该并不陌生。毕竟,影响了中国许多世纪的佛教传统的一个中心理念是众生平等,甚至要求信徒不杀生;这与西方把人与动物截然分开,强调只有人才是上帝的刻意创作,因而天赋统治其他动物之权的观点大异其趣。然而,对于动物目前在中国的处境来说,这种高尚的佛家伦理的影响已很微弱,动物仍属“异类”,常常被非常残忍地当成“物品”来对待。
对于一位作者来说,最大的奖赏莫过于被告知其作品改变了某个人的生活。关于《动物解放》一书,就有许多人对我说过这话。他们读了本书,受其立论影响,认为自己已不能照原样生活下去;特别是不能再支持那种残忍、暴虐并危害环境的肉食业了。于是他们成了素食主义者,而且力图过一种不致使其它动物无辜受难的生活。
这是我们大家都应当去做的。对于我们,这并非一种牺牲,反而大有益于自己和动物。目前在西方,素食主义风行一时。在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典、美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已有数百万素食主义者,还有更多的人大大减少了他们对肉、蛋的消费。而“动物解放”观念是其唯一的原因。环境方面的理由也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本书第四章所讲的道理:在西方社会中十分典型的那种大量消耗动物制品的生活方式,对于环境来说是一种灾难。健康方面的考虑也是人们转向素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研究已经证明,那些放弃或减少肉食而在食谱中增加水果和蔬菜的人,其所受到欧美社会两大杀手——癌症与心脏病的威胁也将减少。
减少动物性食物对健康的好处,某些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中国。80年代初以来,美国康奈尔大学柯林·坎贝尔博士曾和中国的研究人员一起,对6500位中国农民的饮食和健康做过研究。这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有关问题的长程调查。比之于美国人,中国人所吃的脂肪通常要少得多,而纤维素要多得多。因此,他们体内的胆固醇水平,心脏病和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也低得多。然而,就在中国人中,地区差异也很大。坎贝尔博士发现,在那些吃动物产品和脂肪最少的人群中,癌症、心脏病和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最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当西方人开始意识到食用过多的肉、蛋和乳制品是一个错误的时候,中国却在这方面开始增加其消费,而如麦当劳之类的美国快餐店也在中国城市纷纷开张。去年,在一次世界肉类会议上,中国国内贸易部一位高级官员为“把肉食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竟呼吁在这方面进行国际合作,而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目前已经有一千多个肉类加工的合资项目。中国肉类消费已占世界生产和消费总量的1/4,而且还在迅速增长。
这就说明了本书目前在中国出版何以如此重要。20年来,西方在制止现代“工厂化农场”中那些最残忍的做法——如把家畜囚在笼中使之完全不能走动——方面有了某些进展。如本书所提到的,在瑞士,已不准把鸡关在铁丝笼内;在英国,已不准单独隔离喂养肉用小牛和猪。然而,如果中国为了追求生产更多的肉和蛋而仍在模仿西方,从而给动物造成许多额外痛苦的话,那么,上述这些受到欢迎进展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其结果,将是数以十亿计的动物终生悲惨地生活在狭窄、阴暗、不见天日的圈内,而不能与它们的其它同类一样,享受自由、天然的野外生活。而为了生产足够的饲料,又将对农业造成更大的压力,使更多的山野失去天然植被而被辟为耕地。为了生产更多的牛肉,将会有更多的森林被砍伐,更多的草原放牧过度,从而出现更多的沙漠。所有这些都将消耗更多的能源,往大气中排放更多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温室效应、干旱、飓风和海平面上升。而中国的心脏病、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率也将很快超过西方。
因此,我呼吁本书所有的中国读者都来宣传:肉食已成为当今一大道德课题。肉食虐待动物、不利健康、浪费资源、毁坏环境。如果不改变那种认为动物生而为人类口中之食的看法,我们也就难以改变自己对整个自然的态度。
请尽力阻止中国重蹈西方的覆辙吧!西方国家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到,那条路原是个悲惨的错误。
梁丛诫译
1998年6月
彼得·辛格
这本书旨在讨论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暴行。这种暴行存在已久,于今尤甚,其对动物所导致的痛苦唯有几百年前白人对黑人的暴行方可比拟。我们必须为反对这种暴行而战,正如我们这些年为反对任何道德上和社会上的不平而战一样。反对对动物施暴,其重要性正不亚于反对对人类施暴。
大部分读者看到前面这段文字必以为我是夸张和离谱。5年以前,如果有人对我说同样的话,我也会骇笑,但今天,我这样写却是完全认真的。五年前,我不知道我现在所知道的事。如果你细心看这本书,尤其是第二章与第三章,你就会像我一样知道人类在如何迫害动物,那时你可以判断我前面讲的话是否夸张。所以,我并不要求你现在就相信我那段话,我只要求你保留你的判断,直到你看完本书为止。
当我开始写这本书不久,一位妇人请我和我内人喝茶——那时,我们还住在英国——因为她听说我正计划写一本有关动物的书。她说,她自己对动物很感兴趣,而她的一位朋友也已写了一本有关动物的书,“非常”想与我们见面。
当我们到达,女主人的朋友已在,而她真的是非常想与我们谈谈动物。“我实在是爱动物,”她开始说,“我养了一只狗,两只猫,你们知道吗?——他们相处得非常好。你们认识史考特太太吗?她开了一家小型医院,专门治疗生病的宠物……”她越说越远。当茶点端上来时,她停了一会儿,拿了一份火腿三明治,然后问我们养了什么宠物。
我们说,什么宠物也没养。她有点吃惊,咬了一口三明治。这时我们的女主人已把茶点都做好,便来参与谈话,她说:“但你是真的关心(译注:英文的interest兼含两种意义,一是“关怀”,二是“感兴趣”。)动物,是不是,辛格先生?”
我们解释道,我们所关怀的是防止动物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我们反对不加反省的将动物和人以不同态度看待;动物毕竟是生命,虽然非我族类,但让他们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我们认为是错的;我们认为动物受到人类无情而残忍的剥削,我们要改变此种情况。如果不是为了这些原因,我们其实对动物没什么特别的“兴趣”。我们夫妻对于猫、狗、马等等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喜爱。我们并不“爱”动物。我们所要的只是希望人类把动物视为独立于人之外的有情生命看待,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类的工具或手段——就像我们女主人此刻桌上被切成三明治中的猪肉的那只猪所受到的待遇。
本书不是在谈宠物。本书不是那些认为爱动物便是摸摸猫或在花园里喂喂鸟的人的赏心悦目之作。这本书的读者群毋宁是那些想要终止对动物剥削与压迫的人,是那些认为人对人的基本道德律不应只及于人为止的人。如果有人认为关怀这些事情的人必定是“动物的宠爱者”,则正表示他没有把人对人的道德标准用在人对动物上。因为,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欺压少数民族,就非得是“爱黑人的人”不行吗(除非是种族主义者对这类人的抹黑)?就非得认为少数民族聪明可爱、让人喜欢搂抱不行吗?设若并非如此,则为什么想要改变动物之悲惨遭遇的人非得“爱”动物不行呢?
反对残害动物的人常被人形容为多愁善感的“动物爱好者”,这种形容使得动物的待遇问题难以成为严肃的政治与道德议题。原因很明显。如果我们把动物——比如在现代“工厂化农场”中养来给我们当肉吃的动物——的遭遇,认真地审查与思考,则我们吃的许多东西都会让我们觉得不自在:火腿三明治、炸牛排、烤鸡等等,无不是痛生惨死的动物之尸体。
本书不是要读者对“可爱”动物做多愁善感的同情。杀马杀狗而食其肉并不会比杀猪而食其肉让我格外愤怒。当美国国防部发现以小猎兔犬做毒气实验引起众人咆哮而改用老鼠时,我一点也不觉宽慰。
本书的目的是要彻底地、一贯地、细心地讨论人应如何对待非人类动物。在讨论的过程中,本书会揭发潜藏在我们目前的态度与行为中的偏见。当描述到我们的态度在实际上如何造成动物的痛苦时,会引起某些情绪反应。我希望,这些反应是义愤,是行动的决心。但是,本书中我没有任何地方意在诉诸读者的纯粹情绪,我要求必须以理性作为支柱。当描述某些不愉快之事时,却试图隐藏它们真正的不愉快,是不诚实的。在纳粹集中营中,“医生”们对他们所认为的“次等人”做实验,我们做描述时,无法无动于衷地“客观”;同样,今天在英美等国的实验室中对非人类动物所做的实验,我们描述之际也无法无动于衷。然而,我们之所以反对这两种实验,最后的依据却不是情绪,而是我们人人都已接受的基本道德原则;要求将这道德原则施之于前述两种实验的牺牲者,也是出自于理性而非感性。
本书的书名寓有严肃的含意。凡是解放运动都意在结束某种不平与歧视,例如种族或两性的不平与歧视。典型的例子是黑人解放运动。此一运动的直接诉求虽有限,但初步的成功为其他受压迫的群体做了范例。不久我们就看到了同性恋者解放运动和美国印第安人以及西班牙语系美国人等等的运动。当一个很大的社群——妇女——也开始了她们的战斗时,有些人以为我们的路已经走完了。有人说,性别歧视是众人明目张胆接受和实行的最后一种歧视——这种歧视就连那些以反对压迫少数民族自诩的自由派人士也难以免除。
但是,我们最好少说“最后的一种歧视”这类的话。如果我们从解放运动中有所学习,则我们就知道,要觉察我们态度中潜含的偏见是何等困难,往往不是被逼得不得不承认,我们是看不到的。
凡是解放运动总是要我们把我们的道德领域扩充得更广。平常视为理所当然之事,细察之下原来是起于不公的偏见。谁敢说自己的态度与做法都没有问题?如果我们不愿身为压迫者,就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对所有其他族群的态度,包括我们最根本的态度。我们必须站在因我们的态度与做法而遭受痛苦的那一方去考量我们的态度与做法。我们很不习惯这样做,但如果我们做了,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态度与做法是那么一致的在有益于某一族群——通常是我们自己所属的那一族群——而以另一族群为牺牲者。这样我们就会看出,又有一个新的解放运动有待推行了。
本书的目的是想要使你的态度与做法面向一个非常大的族群:就是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我认为我们目前对这些动物的态度是千年累积的偏见与歧视之结果。我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把我们的基本道德原则扩及动物——除非是为了保留因欺压他们而获得的私利。我要求你认知你对其他物种的态度是一种偏见,其可议程度绝不亚于种族偏见与性别歧视。
跟其他的解放运动相比,动物解放更是困难重重。最明显而又最首要的困难在于被迫害者不能组织起来以对抗迫害(虽然他们已个别尽其所能地在抗议)。我们必须站在这些不能为自己说话的动物立场来为他们说话。如果黑人不能为黑人自己的需求说话和提出要求,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平等权益呢?从这个设想你可以知道动物解放是何等困难!一个群体越是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以对抗压迫,则就越易于受到压迫。
动物解放另一个重大的难题是,压迫阶级中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是因压迫动物而受益者。能够像美国北方的白人看待南方黑人奴役制度那般客观地看待动物压迫的人究竟极少。天天吃被屠动物之肉的人很难想像他们这样做是错的。从这一点来说,凡吃鱼肉的,就是受益者。他们因不顾非人类动物的权益而受益——或自以为受益,这使得说服工作更为困难。美国北方的反黑奴政策所持的理由于今已人人接受,但是当年南方的黑奴主人有几个曾被这些理由说服呢?有一些,但不多。当你读本书的时候,我要求你暂时先放下你吃肉的兴趣与利益;但我从自己的经验也知道,不管心地如何善良,要做到这一点都非常困难。因为,除了时时会有想吃肉的冲动以外,我们还有千百年的肉食习惯在背后作祟。
对!习惯。这是动物解放运动最后一道障碍。我们要挑战、要更改的不仅是饮食的习惯,还有思想及语言的习惯。思想的习惯使得我们不去思考对动物是否残忍,并将对动物的残忍之描写归类为“多愁善感”,以为只是那些“动物爱好者”的行径;不然,就说人的问题都来不及管了,那有闲情去管动物痛苦这种芝麻小事。而这也是偏见,因为,如果你不花时间去了解,你怎么确定那是芝麻小事呢?本书虽然为了集中力量而只以两个题材来论述人类对其他动物造成的痛苦,但我相信,凡是肯把本书读完的人,将永不再认为人类的问题是世间唯一应花心血去面对的问题。
思想的习惯使人类不顾动物的权益,这习惯是必须挑战的;而本书也做了挑战。但这挑战又必须以文字出之,本书作者的文字则系英语。英语,像其他文字一样,反映了运用者的偏见。因此,以挑战此等偏见为心愿的作者便难以摆脱这常见的困境:运用此文字,却因之加强了你本想挑战的偏见;不然又无法跟你的读者或听众沟通。本书是迫不得已采取了前面一种途径。我们平常用“动物”一词指“人以外的动物”,就像人不是动物似的,然而,只要对初级生物学有一点点认识的人都明白,人确确实实是动物。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动物”一词是把人类以外所有的动物都包括在内,牡蛎是“动物”,黑猩猩也是“动物”——尽管黑猩猩与牡蛎千差万别;尽管我们与黑猩猩的关系要比黑猩猩与牡蛎的关系亲近得多。由于“非人类动物”拗口,我又找不到更适当的用词,所以本书的书名和文句中都用“动物”一词,就如这两个字不包括人类动物一般。这是不符合革命纯度的,殊为遗憾。但为有效沟通,不得不做此妥协。但有时为了提醒读者此词只是权宜之计,我又会用比较长的、比较正确的“非人类动物”来指称那些被我们称为“禽兽”的生命。有时我会避免那些贬抑动物的用词或粉饰我们食其肉之行为的用词。
动物解放的基本原则再单纯不过。我已尽力,使本书清晰易懂,不需任何专业知识。但是,一些必要的基本原则还是必须讨论的。虽然其中毫无任何艰困之处,不习惯于这类讨论的读者可能还是会觉得抽象。请不要因此罢读。其后几章我们会叙述少有人知的、人类迫害其他物种的详情。这些迫害都不是抽象的,叙述也都具体。
如果本书所提的建议得被接受,则千百万的动物可以免除其苦。再者,千百万的人类也可因之受益。当我在写本书的此刻,世界上许多地方有许许多多人正在饿死,又有更多的人受着饥饿的威胁。美国政府已经说过,由于歉收,由于存粮不多,它能够提供的援助有限——而且不当;但本书第四章却让我们明白,富裕国家的强调肉食浪费了数倍其所供应的食物。只要不再为吃肉而喂养与屠杀动物,则多出的食粮如果分配得宜,足以使全球人口获得充分的食物与营养,使饥荒不再。
动物解放实则也是人类解放。
这本书旨在讨论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暴行。这种暴行存在已久,于今尤甚,其对动物所导致的痛苦唯有几百年前白人对黑人的暴行方可比拟。我们必须为反对这种暴行而战,正如我们这些年为反对任何道德上和社会上的不平而战一样。反对对动物施暴,其重要性正不亚于反对对人类施暴。
大部分读者看到前面这段文字必以为我是夸张和离谱。5年以前,如果有人对我说同样的话,我也会骇笑,但今天,我这样写却是完全认真的。五年前,我不知道我现在所知道的事。如果你细心看这本书,尤其是第二章与第三章,你就会像我一样知道人类在如何迫害动物,那时你可以判断我前面讲的话是否夸张。所以,我并不要求你现在就相信我那段话,我只要求你保留你的判断,直到你看完本书为止。
当我开始写这本书不久,一位妇人请我和我内人喝茶——那时,我们还住在英国——因为她听说我正计划写一本有关动物的书。她说,她自己对动物很感兴趣,而她的一位朋友也已写了一本有关动物的书,“非常”想与我们见面。
当我们到达,女主人的朋友已在,而她真的是非常想与我们谈谈动物。“我实在是爱动物,”她开始说,“我养了一只狗,两只猫,你们知道吗?——他们相处得非常好。你们认识史考特太太吗?她开了一家小型医院,专门治疗生病的宠物……”她越说越远。当茶点端上来时,她停了一会儿,拿了一份火腿三明治,然后问我们养了什么宠物。
我们说,什么宠物也没养。她有点吃惊,咬了一口三明治。这时我们的女主人已把茶点都做好,便来参与谈话,她说:“但你是真的关心(译注:英文的interest兼含两种意义,一是“关怀”,二是“感兴趣”。)动物,是不是,辛格先生?”
我们解释道,我们所关怀的是防止动物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我们反对不加反省的将动物和人以不同态度看待;动物毕竟是生命,虽然非我族类,但让他们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我们认为是错的;我们认为动物受到人类无情而残忍的剥削,我们要改变此种情况。如果不是为了这些原因,我们其实对动物没什么特别的“兴趣”。我们夫妻对于猫、狗、马等等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喜爱。我们并不“爱”动物。我们所要的只是希望人类把动物视为独立于人之外的有情生命看待,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类的工具或手段——就像我们女主人此刻桌上被切成三明治中的猪肉的那只猪所受到的待遇。
本书不是在谈宠物。本书不是那些认为爱动物便是摸摸猫或在花园里喂喂鸟的人的赏心悦目之作。这本书的读者群毋宁是那些想要终止对动物剥削与压迫的人,是那些认为人对人的基本道德律不应只及于人为止的人。如果有人认为关怀这些事情的人必定是“动物的宠爱者”,则正表示他没有把人对人的道德标准用在人对动物上。因为,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欺压少数民族,就非得是“爱黑人的人”不行吗(除非是种族主义者对这类人的抹黑)?就非得认为少数民族聪明可爱、让人喜欢搂抱不行吗?设若并非如此,则为什么想要改变动物之悲惨遭遇的人非得“爱”动物不行呢?
反对残害动物的人常被人形容为多愁善感的“动物爱好者”,这种形容使得动物的待遇问题难以成为严肃的政治与道德议题。原因很明显。如果我们把动物——比如在现代“工厂化农场”中养来给我们当肉吃的动物——的遭遇,认真地审查与思考,则我们吃的许多东西都会让我们觉得不自在:火腿三明治、炸牛排、烤鸡等等,无不是痛生惨死的动物之尸体。
本书不是要读者对“可爱”动物做多愁善感的同情。杀马杀狗而食其肉并不会比杀猪而食其肉让我格外愤怒。当美国国防部发现以小猎兔犬做毒气实验引起众人咆哮而改用老鼠时,我一点也不觉宽慰。
本书的目的是要彻底地、一贯地、细心地讨论人应如何对待非人类动物。在讨论的过程中,本书会揭发潜藏在我们目前的态度与行为中的偏见。当描述到我们的态度在实际上如何造成动物的痛苦时,会引起某些情绪反应。我希望,这些反应是义愤,是行动的决心。但是,本书中我没有任何地方意在诉诸读者的纯粹情绪,我要求必须以理性作为支柱。当描述某些不愉快之事时,却试图隐藏它们真正的不愉快,是不诚实的。在纳粹集中营中,“医生”们对他们所认为的“次等人”做实验,我们做描述时,无法无动于衷地“客观”;同样,今天在英美等国的实验室中对非人类动物所做的实验,我们描述之际也无法无动于衷。然而,我们之所以反对这两种实验,最后的依据却不是情绪,而是我们人人都已接受的基本道德原则;要求将这道德原则施之于前述两种实验的牺牲者,也是出自于理性而非感性。
本书的书名寓有严肃的含意。凡是解放运动都意在结束某种不平与歧视,例如种族或两性的不平与歧视。典型的例子是黑人解放运动。此一运动的直接诉求虽有限,但初步的成功为其他受压迫的群体做了范例。不久我们就看到了同性恋者解放运动和美国印第安人以及西班牙语系美国人等等的运动。当一个很大的社群——妇女——也开始了她们的战斗时,有些人以为我们的路已经走完了。有人说,性别歧视是众人明目张胆接受和实行的最后一种歧视——这种歧视就连那些以反对压迫少数民族自诩的自由派人士也难以免除。
但是,我们最好少说“最后的一种歧视”这类的话。如果我们从解放运动中有所学习,则我们就知道,要觉察我们态度中潜含的偏见是何等困难,往往不是被逼得不得不承认,我们是看不到的。
凡是解放运动总是要我们把我们的道德领域扩充得更广。平常视为理所当然之事,细察之下原来是起于不公的偏见。谁敢说自己的态度与做法都没有问题?如果我们不愿身为压迫者,就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对所有其他族群的态度,包括我们最根本的态度。我们必须站在因我们的态度与做法而遭受痛苦的那一方去考量我们的态度与做法。我们很不习惯这样做,但如果我们做了,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态度与做法是那么一致的在有益于某一族群——通常是我们自己所属的那一族群——而以另一族群为牺牲者。这样我们就会看出,又有一个新的解放运动有待推行了。
本书的目的是想要使你的态度与做法面向一个非常大的族群:就是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我认为我们目前对这些动物的态度是千年累积的偏见与歧视之结果。我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把我们的基本道德原则扩及动物——除非是为了保留因欺压他们而获得的私利。我要求你认知你对其他物种的态度是一种偏见,其可议程度绝不亚于种族偏见与性别歧视。
跟其他的解放运动相比,动物解放更是困难重重。最明显而又最首要的困难在于被迫害者不能组织起来以对抗迫害(虽然他们已个别尽其所能地在抗议)。我们必须站在这些不能为自己说话的动物立场来为他们说话。如果黑人不能为黑人自己的需求说话和提出要求,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平等权益呢?从这个设想你可以知道动物解放是何等困难!一个群体越是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以对抗压迫,则就越易于受到压迫。
动物解放另一个重大的难题是,压迫阶级中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是因压迫动物而受益者。能够像美国北方的白人看待南方黑人奴役制度那般客观地看待动物压迫的人究竟极少。天天吃被屠动物之肉的人很难想像他们这样做是错的。从这一点来说,凡吃鱼肉的,就是受益者。他们因不顾非人类动物的权益而受益——或自以为受益,这使得说服工作更为困难。美国北方的反黑奴政策所持的理由于今已人人接受,但是当年南方的黑奴主人有几个曾被这些理由说服呢?有一些,但不多。当你读本书的时候,我要求你暂时先放下你吃肉的兴趣与利益;但我从自己的经验也知道,不管心地如何善良,要做到这一点都非常困难。因为,除了时时会有想吃肉的冲动以外,我们还有千百年的肉食习惯在背后作祟。
对!习惯。这是动物解放运动最后一道障碍。我们要挑战、要更改的不仅是饮食的习惯,还有思想及语言的习惯。思想的习惯使得我们不去思考对动物是否残忍,并将对动物的残忍之描写归类为“多愁善感”,以为只是那些“动物爱好者”的行径;不然,就说人的问题都来不及管了,那有闲情去管动物痛苦这种芝麻小事。而这也是偏见,因为,如果你不花时间去了解,你怎么确定那是芝麻小事呢?本书虽然为了集中力量而只以两个题材来论述人类对其他动物造成的痛苦,但我相信,凡是肯把本书读完的人,将永不再认为人类的问题是世间唯一应花心血去面对的问题。
思想的习惯使人类不顾动物的权益,这习惯是必须挑战的;而本书也做了挑战。但这挑战又必须以文字出之,本书作者的文字则系英语。英语,像其他文字一样,反映了运用者的偏见。因此,以挑战此等偏见为心愿的作者便难以摆脱这常见的困境:运用此文字,却因之加强了你本想挑战的偏见;不然又无法跟你的读者或听众沟通。本书是迫不得已采取了前面一种途径。我们平常用“动物”一词指“人以外的动物”,就像人不是动物似的,然而,只要对初级生物学有一点点认识的人都明白,人确确实实是动物。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动物”一词是把人类以外所有的动物都包括在内,牡蛎是“动物”,黑猩猩也是“动物”——尽管黑猩猩与牡蛎千差万别;尽管我们与黑猩猩的关系要比黑猩猩与牡蛎的关系亲近得多。由于“非人类动物”拗口,我又找不到更适当的用词,所以本书的书名和文句中都用“动物”一词,就如这两个字不包括人类动物一般。这是不符合革命纯度的,殊为遗憾。但为有效沟通,不得不做此妥协。但有时为了提醒读者此词只是权宜之计,我又会用比较长的、比较正确的“非人类动物”来指称那些被我们称为“禽兽”的生命。有时我会避免那些贬抑动物的用词或粉饰我们食其肉之行为的用词。
动物解放的基本原则再单纯不过。我已尽力,使本书清晰易懂,不需任何专业知识。但是,一些必要的基本原则还是必须讨论的。虽然其中毫无任何艰困之处,不习惯于这类讨论的读者可能还是会觉得抽象。请不要因此罢读。其后几章我们会叙述少有人知的、人类迫害其他物种的详情。这些迫害都不是抽象的,叙述也都具体。
如果本书所提的建议得被接受,则千百万的动物可以免除其苦。再者,千百万的人类也可因之受益。当我在写本书的此刻,世界上许多地方有许许多多人正在饿死,又有更多的人受着饥饿的威胁。美国政府已经说过,由于歉收,由于存粮不多,它能够提供的援助有限——而且不当;但本书第四章却让我们明白,富裕国家的强调肉食浪费了数倍其所供应的食物。只要不再为吃肉而喂养与屠杀动物,则多出的食粮如果分配得宜,足以使全球人口获得充分的食物与营养,使饥荒不再。
动物解放实则也是人类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