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 秀才
注册时间: 2006-06-22 帖子: 907 来自: 芝加哥 非马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6-10-05 14:47:44 发表主题: 李弦:论非马的〈电视〉 |
|
|
李弦:论非马的〈电视〉
一个手指头
轻轻便能关掉的
世界
却关不掉
逐渐暗淡的荧光幕上
一粒仇恨的火种
骤然引发
熊熊的战火
烧过中东
烧过越南
烧过每一张
焦灼的脸
笠诗社夙以提倡即物手法著称,即现实生活的事物,深入感受其意义。这种创作取向,能够小中见大,生活即诗。非马说:「从平凡里引出不平凡,从不可能里推出可能。这种『不意的惊奇』,如果运用得当,常能予读者以有力的冲击,因而激发诗想与共鸣。」(注1) 在平凡的事务中深潜感受,化腐朽为神奇,原是诗人直观之力。〈电视〉一诗即是这样又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种「有力的冲击」。
「一个手指头/轻轻便能关掉的/世界」,这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一个「轻轻」的动作关掉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在此作者制造一个悬宕,三行之中,先激发读者的诗想。接著单独一行,「却关不掉」四字,是难堪的否定──「能关掉的」只是事物的表面事象。三节紧接著说:「逐渐暗淡的荧光幕上/一粒仇恨的火种」,「仇恨的火种」接榫在具体事物与隐喻的旨意之间,本来「逐渐暗淡」是可能趋于完全的蒙盖下去的,但「关不掉」。这里,有两股对比:一个手指头,轻轻,关掉,意指轻易可为的,「却」在一粒火种的关不掉之下,指出一可怕的事实,那才真是现实的「世界」,至此诗人以一连串的事实,激起读者的共鸣:你知道荧光幕上一粒小小的荧光,会逐渐展现「世界」,而一粒「仇恨」的火种,也会「骤然引发熊熊的战火」,它逼出荧光幕上的残酷世界,「烧过中东/烧过越南/烧过每一张焦灼的脸」,由宽广的场景的转移,超越时空,由中东到越南,最后将镜头的焦点集中在「焦灼的脸」上。焦灼,呼应「熊熊的战火」,同时,也是心头外现的焦虑。中东、越南,乃至世界的任一地域,这些会不断地改变,但只有一种是不受肤色、种族、国籍的限制而改变的,那就是「每一张」脸。
〈电视〉这一首诗,可说因荧光幕上的报道战争事件而起「兴」的,一般均会以战争意象直接入手,描述其残暴、不人道之一面,然后以讽喻战争作结。而非马则显然出之不同的手法,不先夸张战争,而在后半部处理。至于处理得「匠心独运」之处,就在使用特写镜头──每一张焦灼的脸。许多战地记者深入战场,他们用镜头去报道,固然有些喜欢以战场上的真枪实弹、炮火连天为素材,但得奖的往往只是一张张焦灼的脸;逃难的、饥荒的、母乳子的、子背母的,焦点却在那茫然、焦虑、表情复杂的脸,因此非马选择它,已足够显示战火的罪恶了。但这场面,荧光幕、报纸以及各种传播工具都在报道,他选择了荧光幕,因为它的形象鲜明,深入每一家庭,而且幕现幕隐,最快速也最易被遗忘,报纸还可细读,图片尚可静观,只有荧光幕最能隐喻人类的记忆──战争,最受咀咒,但也最易被忘掉。脑幕就如荧光幕。最重要的,非马以电视之易被关掉的世界,事实,却是关不掉真象,来讽喻人类之愚蠢:发动者愚蠢,而见后即忘的观众也是愚蠢。如果非马能掌握时代的脉搏,这就是一首见证。
(注1) 《八十年代诗选》,非马诗观(一九二页)
原载:台北《自立晚报》副刊,1980.5.12 _________________ 欢迎访问<非马艺术世界>
http://feima.yidian.org/bmz.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