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夜读洛夫<二>(遇见一位诗人)
上城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15
帖子: 2024
来自: 江夏黄鹤楼
上城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11-16 21:36:31    发表主题: 夜读洛夫<二>(遇见一位诗人) 引用并回复

遇见一位诗人

文/占黑

引用:
那是水做的城市
乌篷小船
缓缓摇过两三座拱桥而来
有时水多也很寂寞
及至一盏马灯
远远亮在他家的后门

故居阒静无人
而厅堂的太师椅上仍能摸到
宣统年间访客的体温
铁锁多少有些锈味
门呀地一声推开
便隐约听到屋里呛呛的咳嗽

当年有人看到
他撑着一把杭州油纸伞
从三味书屋溜了出去
且把折好的一只纸船
放在门前的小河里
从此他和流水都不再回来

雨后百草园的石径上
印有浅浅深深的履痕
浅的是路过的杨花
深的是他魂魄长出的青苔
猛听到院子里传来一声大叫
原来又是他横眉对着天空咆哮

——《绍兴访鲁迅故居》/洛夫


你不走了吗?
正是这一首诗吸引了我。他吸引着我下次再来。让我挑灯夜战。让我一个月都念叨着《石室之死》。从《清苦十三峰》、《时间之伤》、到《石室之死》什么的,刚开始读觉得没有什么的,以为也就那个样,玩些小技巧。如:


引用:
雨后
两峰之间的栈道
由天空掉下来的
一根细细的
蝉鸣架起
那边来了
一队露营的童子车
哨子声
把远去的炊烟
吹得又高
又瘦



引用:
小径上走来
一个持伞的人
摆荡的右手
似乎
握着什么
似乎什么也没有



前面的是第九峰,后面的是第十一峰,把句子排得又整又齐。当然这两段写得确实好,应该是诗中的精华,所以单独拿出来玩味一番。可缺陷也很明显。洛夫先生的诗在捕捉人的潜意识,捕捉空气中飞扬的一些微沫面,很成功。但我也看到一种无奈,那就是“空”。止庵说学写词先学空,再学实。空则有灵气,实则精力弥漫(《宋四家词选》)。《诗魔之歌》中的诗化实为虚,或者化虚为实方面,做得很好,但是我没有看到真有什么精力弥漫的地方。举上面两段,“实”有“栈道”,“童子车”,“小径”,“人”,“虚”有“蝉鸣”,“炊烟”,“摆荡的右手”。声音与烟一样都是难把握的,可洛夫的笔把前面的东西在诗里很绝妙的统一起来了。可诗仍走不出贫弱,情太过卑微了,就不免俗,使人觉得太多匠气。这些在其它的诗作里似乎更明显些。“人闲桂花落”,“时鸣深涧中”,“纷纷开且落”,跟古诗这些语句比起来,仍欠缺点什么,——那就是背后藏着的热烈的动感和强健的生命力。洛夫的诗是冷静的,非常的冷静,以至自己都成了一个旁观者,也就少了与物合一的精神境界。但他又不满足那纯粹的旁观者,所以诗中常有矛盾,反复纠缠一些“空”,“淡”的味道,像独自嚼着那乏味的鱿鱼干(《独吟十五行》/“嘴里嚼着鱿鱼干/愈嚼愈想”)。这些在《石室之死》里面更明显,尤其那个讨厌的“我”,老在诗的开头和结尾晃来晃去。读来真是觉得憎厌。
尽管有些缺憾,“不过是些技巧”,当我把这些忽略而过,读到上面的《绍兴访鲁迅故居》,那“我”的风神毕现,天地豁然开朗了。他不再琢磨那些蝉鸣,摆荡的右手,啄木鸟的空空空,以及《石室之死》里的那些纷繁的意象。在那一声大叫的咆哮声中,许多的困闷,苦楚,还有压抑之空落感,一扫而光。“我是/最苦最苦的第一峰”,“痛楚/在纯粹的燃烧中发声”(清苦十三峰),但这些“苦”和“痛”的字眼,不能否定前面所说的诗的贫弱,只是现在不同了,他要大笑。当时读到这一首《访》诗的时候,正如前面所说的“萎顿的神情像见着了一缕初晴的阳光,开满了鲜嫩的花,水灵灵的”,我才将其余的读了几遍。
尽管我憎厌,与心中的期待相隔甚远,我还是把那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有一段日子里我实在闲得慌,无书可读,就打印了一份,带到外面去读。这就像走学校的那条水泥路,不得不去走的一条路。你已无比厌倦了,发誓再也不去走了,可第二天早晨你张开眼睛,又不得不去,因为你要到那里去上课,到课堂上听那早觉憎恶的声音。是啊,你又不得不走,扭扭捏捏,像个大姑娘,在路上厌烦了千百回。真是如一头“寻不到恒久居处的兽”(石室之死)。虽然你觉得那是个无意义的东西,有时呀,但是你又想到上面走一走,因为你突然想起了它的美好,多日不走了,总有另一番光景吧。人啊,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你终于又走在了那条路上,那“另一番光景”马上让你无比沮丧,于是你后悔,又憎恨了自己。既然这一条路是你无法逃避的,你不得不走,那么慢慢地发觉有一天你爱上了它,走在路上,听着鸟叫,当做无比享受了。当我回头看看读洛夫的诗和接受洛夫诗的过程,我发觉又去走学校的那条上课的路途。那是我曾经的一个梦想,被我否定和唾弃的梦。显然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它。
引用:
“我还以为我的灵魂是一只小小水柜 /里面却躺着一把渴死的杓子”(《石室之死》/59)
“闲着便想自刎是不是绷断腰带之类那么尴尬”(《石室之死》)
我想不明白洛夫先生哪里找来那么多奇妙的句子,然后结构了一首长达64节的《石室之死》。
我不由不惊叹了。开始大呼奇诗!尤其每次读到第30节:

引用:
如裸女般被路人雕塑着
我在推想,我的肉体如何在一只巨掌中成形
如何被安排一份善意,使显出嘲弄后的笑容
首次出现于此一哑然的石室
我是多么不信任这一片燃烧后的宁静

饮于忘川,你可曾见到上流漂来的一朵未开之花
古人不再莅临,而空白依然是一种最动人的颜色
我们依然用歌声在你面前竖起一座山
只要无心舍弃那一句创造者的叮咛
你必将寻回那巍峨在飞翔之外


发现它是如此的不同,和前面的诸章节的不协调,像突然从天外飞来的一笔,顿时灵气四溢,让前面冗闷的29节诗不觉烦赘。渐渐地也忘记了令人无比烦心的“我”,但是这“我”又无处不在。为什么洛夫先生不能舍弃了那个“我”呢?干脆让诗进入一个狂欢的,与物泯灭俱死的大境!我觉得此诗到30节就应该结束了。后面确实的34节并不比前面的高妙多少,而且形象越来越无力(为什么不能像上面的一样纵横天地外?)。那个“我”到最后还在。似乎还有无限的凄绝等着他。“如一群寻不到恒久居处的兽”,我想这一句是诗篇最动人的地方,用这一句概括《石室之死》。最近我读一遍《石室之死》,用了49分钟。读这么一个长篇,用将一个小时的,是值得的。但“啰嗦、拖沓”,消不去。如果我所奇的是宏大的篇幅,喜的是与我共鸣的惊人的触痛的感觉,并没有进入全诗读懂它,那么我也不必在意。因为我把它看作作者对《诗魔之歌》的反思和不满。《诗魔之歌》有太空,过淡之嫌。而《石室之死》又太实了,太堆砌了些
洛夫先生似乎只满足于安静的叙述,缓缓地寻求灵感,慢慢地写诗,把自己置身“诗”外。我们觉得那就是一个老人写出来的,蕴满了愁思和疲惫,还有那一些轻微的笑。那笑就隐藏在诗后,有时也禁不住表现出来。那会心的笑,诡谲的笑(嘿嘿,请用请用),对自己内心敞开的欢笑,但会感觉到背后的纯净与大充实。也有浅笑的轻盈:

引用:
“风吹过来,扬起裙,你的浅笑
在那小小的梦的暖阁”(《灵河》)


如果能懂得这笑后的意味,知道他那么的执着,那么地冷静作诗的一个旁观者,那么也就清楚了他为什么写出长诗《漂木》了(执著没有必有,虔诚没有必要。门就让它开着/云就让它飘着)。本来以为,如果一定要坚持一种禅的话,那是写不出《石室之死》的,鸿篇《漂木》的。如废名,一首诗从没有超过二十行。能在空中还能结撰出长诗,不得不再次惊叹,气魄之大不可小觑。或许正如“我不懂荷花的升起是一种欲望或某种禅”,“禅”是什么似乎谁也说不清。记得一个小和尚拿着一本书问老和尚这个问题,老和尚接过书,一把火就烧了。小和尚又问:那是不是不要读书呢?老和尚给小和尚一棒子。写诗是个高耗力的事情,又容易遭人误解的工作,不懂得其美学观就不容易读懂它。洛夫先生写过如此光辉宏大诗篇,前有《石室之死》,后有《漂木》但到底是不是个大诗人呢?
《漂木》只见过部分章节还有博弈先生的一篇评论文章。尽管意见多多,但我不能不说洛夫先生很好的实现了我的一个梦想。写诗不是遵传统就是反传统或者干脆不要传统(只是程度的问题)。我想洛夫先生是尊传统的(也就是那所谓的永恒之美),而且恋恋不舍,有些诗几乎就是刻意翻套(如寻李白,杜甫的)。这样语言就生硬了些,不自然。对一个苛求的读者来说,期求完美的人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经常感到这种“刺”,有时会很生气。下面简略地梳理一下洛夫诗的传统方面。——

1、《时间之伤》振衣而起
2、《登峨嵋寻李白不遇》与尔同销万古愁 飞扬跋扈 猝不及防 一哄而散 恕不久侯
3、《洗脸》心猿意马 猿不啸,马不惊
4、《与衡阳宾馆的蟋蟀对话》鸡鸣之声
5、《去夏北海公路偶见》苍也罢,桑也罢
6、《微云》高处不胜寒 ,以无涯逐有涯
7、《苏堤》花暗柳明
8、《我不懂荷花的升起是一种欲望或某种禅》鼓盆而歌 形而上 前世注定
………………
至于词语的确切出处来历,手头无书,无从查起(博弈先生是否可以绍介一下)。成语在诗中是不宜入的,会使白话诗看起来很不协调。但他用了,有的很贴切,把它们融入到自己诗的语言中,使洛夫的白话诗看起来“典雅”,“纯净”,见功夫。但“用”里面有一定的变化,如“苍也罢,桑也罢”,“以无涯逐有雅”,是“沧海桑田”、“以无涯随有涯”的变化,但是很有限。这些会僵成概念的诠释,失去其诗活泼和新鲜的力。但这些仍有很大的魅力蛊惑着诗人,从他的诗中频繁的用这些语汇可以探知他对古典的痴迷(如果把洛夫所有诗中关于这方面的词汇统计一下肯定很有意思)。在这里抄一段本雅明的话:

“历史式地申述过去并不意味着认知“其本来面目”(wie es denn eigentlich ist)。这意味着捉紧在危机之中闪出的记忆……该危机影响着传统的内容及其接收者——在每一年代,人们都必须尝试以崭新的方式使传统脱离因盲从因袭(Konformismus)而导致的过分制肘。”(《关于历史的概念》)

洛夫不但没有感到这份制肘,还“纵浪”其中,似乎游刃有余。他的诗仍会闪出危机中的记忆来。《时间之伤》中:

引用:
那年我们在大街上唱着进行曲
昂昂然穿过历史
我们热得快好
如水
滴在烧红的铁板上
黄卡叽制服上的名字
比枪声更响
而今,听到隔壁军营的号声
我忽地振衣而起
又颓然坐了下去
且轻轻打着拍子

“且轻轻打着拍子”这里就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又如《漂木》瓶中书札:《致时间》三节:

引用:
28

大凶之年
所有萝卜都被吃光而大地不再怀孕
大家都知道,苦瓜的腹中
藏有一窝非理性的核
苦瓜凉拌革命,农民望着这个菜单吓呆了



引用:
29

吃萝卜
打了一个青色的嗝
吃苦瓜
打了一个空空的嗝
吃语录打了一个很馊很馊的嗝


引用:
30

这是历史,无从选择的沉重
时间,蛀虫般穿行其间
门,全都腐烂
脸,全都裱好悬挂中堂
恶化的肿瘤在骨髓中继续扩散


传统怎样“统”,怎样“传”,也不过多论述,饶舌。就诗言诗,一个大诗人也是不可能不在他的诗中对时代有所隐现。这样我以为评判大诗人的“大”,不应该看作品其“数量多”,“变化多”,尽管奥登这样说过,但是他那在中国炮火中写的十四行不也是英诗中的经典吗?创作的宏丰和形式的多样,这些都是“器”方面的东西,跟建筑的上层还有很大的差距。大诗人的标志应该是看他诗的精神和生命力的强健。即:
引用:
一、对民族精神的贡献
二、对本民族语言的丰富

前一条尤为重要。没有民族精神源头的追寻和民族意识的深层次开掘,就难以引起共振在最广的方面达到诗的穿透时空的效果。这也是当代诗积贫积弱,作些无聊的况味,脱离大众,边缘化,失精神变成了少数人所能懂的私有品。并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大有成两级分化,且有互相对立和敌视的危险。一是民众根本不识诗为何物,读诗的人群逐渐萎缩;二是诗人的孤芳自赏,不屑于与之为伍,认为民众根本就不具备诗的鉴赏力。所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些情况的出现,诗当然会失去其话语权,其影响力式微,如此下去诗也就可读可不读了。这样一来,诗还何谈民族精神的贡献呢?前面两条反应在作品和诗的面貌上就是其强健,冲动,活力,青春。可这些偏偏是洛夫所最缺乏的。谁会愿意读这样的没有生气的“死诗”呢?然而中国是很奇怪的,新的,好的,有创造的东西往往没有出生就被扼杀了。倒是一些换了新瓶的酒畅销。而这样没有什么生气的暮气沉沉的东西却笼罩在世界的上空,造成了这个平庸时代,“死”和无声。这也是我更欣赏《石室之死》的原因。在诗的自觉,把诗带回大地,带给民众方面,我更推崇海子对“健康的麦子”,“养我们性命的麦子”的追索。因为海子的身上更有使命感和历史的悲剧感。海子应是中国青年诗人的榜样。

我想洛夫是侧重坚守的。反应在诗中就是两种姿态,或对立或调和:
引用:
一、坚守 二、创造

这里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宁可守成也不创造。其实很多文化的创造就是来自对传统的坚守。有人说不创造也是难坚守的。中国古代有大量的古诗,他们的光辉灿烂我就不用说了。如果我们能用现代诗歌的语言将其意境呈现出来,融入现代的事物,现代的情景(这些也是洛夫诗中很少有的,至少不明显),不也是巨大的贡献吗?所以宁可守成也不要创造,多遵循那些已被岁月检验过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永恒之美,静止之美。更多的是理想方面的。但坚守毕竟不能等同于真创造,还有更广阔的生活等待着我们,怎么去应付这一日千里,危机四伏的时代?传统的那一套根本不能应付这些生机勃勃,动态的东西。如生态的破坏,优美被剥夺,家园的遭弃,人的异化,这些都需要更阔大的人文关怀,仅仅是古典那些东西是不能满足的,不能应付的。仅仅是坚守没有用的,没有真的创造,最后连坚守的阵地也会失去。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就诗的创造,有两种方法:

引用:
1。用现代诗语再现古典意境,将优美的东西广为传播
2。抛开一切陈腐的东西,已死和将死的东西,独创新境


对于上面的两条有很多人在实验,很多诗人也是沿着这两条路走的。学术界也有很多的人发出这样的呼声:打通古今,整合东方和西方的优良传统,缩小之间的对立和隔阂。诗是更动人的力量,比其它的门类更容易成为一个符号标志和象征。大诗人之大表现为一座巍峨的高山,让人企望,得到振奋的力量。如果将这一切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裸奔》之于《诗魔之歌》,“寻不到恒久居处的兽”之于《石室之死》,“远离我们胸中毒性很强的乡愁”之于《漂木》,我们要暂时要抛弃他,可将来我们也会回到他的身边,去汲取美好的源泉。因为我们要留住时间。那一大片虚空。对久远生命的吟味。尽管现在他离我们期待视域有很大差距,但他对诗歌有值得后来者尊敬的理想追求。
洛夫的“冷静”,“旁观”,“超现实”,使他获得了“局外者”的智慧,这难道不是他的可贵之处?如果把眼光放大一点,把它放到新诗的发展河流中,我们将更钟情于他诗的积极面和非常的价值。瑕疵也就不足道了。在他的诗中仍可看到时代在意识深处的投影,在虚无的层面的压抑感和折磨。“远离我们胸中毒性很强的乡愁”,这比他那些同代的所谓的“乡愁诗人”不知要高超多少,比大陆那些容易激愤的口号诗人,不知要美妙多少。[url]籍于此,他是超出时代的,又是人间的。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一直坚持他独立的品味,静静地叙述着,流淌着,小心地避免着介入。在个人面对历史无力和渺小的时候,当语言被那群情激愤所摧残践踏的时候,他在一边静静地叙述着,吟味着,保持着一份平静本身就是一份无言的弃绝,一种巨大的存在。将洛夫的诗放在整个中国二十世纪的文本的格局中,他是丝毫不愧疚的,那是优美的力量,没有太多“人间气”而又人间的。但是应该看到《漂木》等等都是在那个时代之后写成的,这种“智慧”仍不免有些“后发”,有些“落伍”了,似乎他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更阔大的宇宙。在《漂木》中仍可看见他执著那深处的伤,他始终没有摆脱,无法丢弃那个“我”。可从今天看,他的诗仍是真诚的。[url]他有独立的叙述风格,冷静的诗者智慧,坚持着他的诗的理想,也就比同时代的诗人高超了。虽然我很遗憾他没有沿着《石室之死》那条路径坚持下去,觉得那《漂木》太沉闷,单调,像一个说教者在布他的“道”。知道洛夫之所以超出同代诗人的地方,也就知道了他的执著,他的坚持,他的痛,和始终没有摆脱“我”,他没有超出自己,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广阔,更“神”的顶峰,像里尔克那样献给俄耳浦斯十四行的热烈而变化多端。我们不可能领略到这种智识深处的创造和震颤,因为洛夫太人间了,他有普通人的痛,有无法释怀的伤,他又感染中国古代那些士子的精神,不能忘记于尘外。他要忘掉自己又被一些东西拉回到地上。于是看到《诗魔之歌》之中捉摸的空空,《石室之死》中的“那一句创造者的叮咛”,《漂木》中的“没有必要”的说教,他仍有很多的矛盾,它执著于“那永恒的美”,“古典的精神”,可又想不满足于此。到最后他也只能吟味他的“天涯美学”,自己的现代“禅”了。为古典意境所彻底俘虏征服。他没有摆脱人间,而中国古代那些诗都是人间性极强的,于是他找到“美”的共同点就在里面迷醉了。说到洛夫诗歌的贡献,那也是《诗魔之歌》里的人间性,世俗性,那种语言健康,纯净的美感。《漂木》还得接受时间的检验。不过现在不需要。因为那些诗充其量也是对古诗意境的翻版改造,做得最好也是接近,更不用说超越古诗了。但是古诗在民众中间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心理基础,洛夫的诗得到很多人喜欢也就不奇怪了。《石室之死》是一个没忘怀创造的奇特的存在。他离我们所期待的大诗人只有一步,但是那一步是不可跨越的一步。所以他矛盾,有很多的伤:


代码:
有时又不免对镜子发脾气
只要
全城的灯火一熄
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脸
一拳把玻璃击碎
有血水渗出
——《时间之伤》


无疑洛夫应是每个写诗人值得人尊敬的诗人。在这个语言粗鄙暴乱失去它应有的美的时代,在我们这些单调无聊梦魇般的日子里,在我们为生活的重累奔波不知诗为何物的时候,如果硬要在“诗人”前面加一个“大”,也不为过。


注:最欣赏洛夫诗中的《裸奔》,《石室之死》。略略读洛夫的小传,知道他曾一些诗人办了个《创世纪》的刊物,什么诗社的,当时读到很不是滋味。想到我苦思日久才想出的“创世纪”三个字都已泛滥了(别人都是比我想到,而且行动了),真是沮丧。然而又惊喜,“汝亦是同道中人也……”,嘿嘿。然而“诗魔”之魔,只是“变魔”的“魔”,不是“魔鬼”的“魔”,请大家放心读就是。本文中所有关于洛夫资料来源均由北美枫《洛夫专栏》提供。

2007.11.16全文完
_________________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11-16 22:58:3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引用:

将洛夫的诗放在整个中国二十世纪的文本的格局中,他是丝毫不愧疚的,那是优美的力量,没有太多“人间气”而又人间的。


哈!好文。没看错伤城。君子和而不同,可也。

能知大家之得失并指之,不易;且须用气方能一笔而就。我认为我们读名家的诗,就要有这样的气魄来说感想。
相信洛夫先生也乐见这样的文章。其中以憎说爱,饶有意趣(是不是”眼前有景道不得“,有点酸酸的呢?哈哈)我自大学起就喜读他的诗;今读完漂木,有时觉得诗文太长,某些部分有些赘(或许为了一般读者?)但,这也是见仁见智的。洛夫先生的诗,读几遍后,喜欢的,通体舒服。

用古句成语有藉文语法张显时间隐喻的效果(汉语对时态的表达较弱),一种跳接。

我想把此文也转到名家综述。可否?

此为首读。得空再读。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上城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15
帖子: 2024
来自: 江夏黄鹤楼
上城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11-16 23:52:46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不论怎样,洛夫毕竟是一个巨大存在。他用创作实绩证明了这一点(的确有点酸,也不好不承认)?。试论和洛夫同时代的诗人,高龄还能写出《漂木》长诗?
对“诗”的追求就是这样,没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就可怀疑他的真诚。
所以我敬重他。

还有奥登判断诗人的“数量多”,“变化多”出自哪里?有待精确。一些细节语言地方还优待琢磨。不过这些确实代表我的一些思索,借洛夫的诗写出来。只是随意的感想,不是学术文章。读洛夫也是最近的事。但我想洛夫诗人值得大研究。他是一个文化命题。
_________________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kokho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1-30
帖子: 2642
来自: Singapore
kokho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11-27 12:29:2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上楼 找到楼梯最好 :)

有栏杆上楼梯更好。。

。。
_________________
乒乓、摄影、诗歌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