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北残诗话(八):杨四平先生改诗
北残
秀才


注册时间: 2007-02-19
帖子: 110

北残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11-03 23:21:04    发表主题: 北残诗话(八):杨四平先生改诗 引用并回复

北残诗话(八):杨四平先生改诗

偶尔翻到杨四平先生的《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便先看起了附录一。这是一篇解读50年代产生的经典诗歌——郑愁予《错误》的一篇文章。其主题是“对经典阅读要有主体意识”。
文章中,杨先生在具体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认为“第二句话统领了第二节;换言之,第二节是对第二句话的推演,是对其进一步具象化、情景化。”所以,对此诗提出了两种修改方式:一是把第二节删掉;一是把第二节删掉以后,又把末节的两句调换。改后如下:

(一)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二)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而且杨先生“觉得,删改过后,诗显得更简练、更含蓄、也更耐读。”
虽然杨先生举出经典改诗的例子(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由18节删改为最后一节;庞德的《地铁车站》由原来的30行、15行改为最后的两行),但我想这次大概真要算作是杨先生自己的“主体意识”了。读这首经典诗歌的人,我想大都不会同意杨先生的观点。杨先生在文章中对文本,尤其是第二节分析的很透彻,不知道为什么却持了这样的意见。
我个人觉得,修改以后的诗,不仅没有了含蓄的意境,而且也更不耐读。尤其第二种改法。因为修改后给人的感觉是两节之间突然空空,突兀的很。我想,只怕是真要删掉第二节,之间也要加些必要的过渡。这不是说,诗歌有“跳跃性”的特点就可以“突兀”,“跳跃”不等于“突兀”,也不等于“空空”。第二种改法把原来最后结尾的“韵味轻馀”手法给改变了,成了抑扬格里所谓的“上扬”风格。就我如今所见识到的新诗来看,新诗一般不大用这样的方式(当然,这可能是笔者知识浅薄所致)。而“韵味轻馀”手法给人的则是“言尽意无穷”的美感。所以我个人感觉第二种改法更不大好,比第一种要糟糕。
其实整首诗歌酝酿的意境,都在第二节里面,这是对一个女子从侧面采取的细节刻画。诗人正是要通过对这个女子的温婉、细腻的描摹来对最后发生的“错误”是“美丽”的进行蓄势和造境。如果把此诗歌表现的艺术场景用剧本或者故事来彰显,原诗显然是两性主题的交相出现,是个两性恰切的演绎。先是男子行走江南,接着是女子等待如莲的容颜;接着东风起,柳絮飞,有青石街道的小城,空无一人。接着,跫音响,春帷揭,这个妙龄的女子听见外面达达的马蹄声,然后急切打开紧掩的窗子,看见那个不是归人的过客,一声叹息。这大概才是美丽的错误。它的“美”主要来于“意境”。原诗诗歌的主人公显然是我们等待归人的漂亮美妇,而不是打马过江南的“我”。修改的诗歌,四句话有三句以“我”作为主语出现,主体显然发生了换化,成了“我”来演绎错误,对女子的心境刻画没有了,或者说衬托女子的那个“境”没有了。这大概是修改不得的一个主要原由。
谈到修改,其实我个人倒是也有一点想法。我在很早(高中)读此诗的时候,读到的《错误》的诗版本,有个别地方是与这次见到的不一样的,最要紧的地方大概有这样三处:一是“东风不来”的“来”,一是“跫音不响”的“音”,一是“窗扉紧掩”的“紧”。这三者我在初读的时候分别作“起”、“声”和“轻”。大概是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我到现在一直觉得后者给我的感觉要好。这原因大概也是有的,“起”似有主动意,赋予东风以生气,“来”则显得被动;再者就是考虑用韵的角度,“起”与“飞”似乎更有韵律上的美。“声”与“跫”也是如此,用“声”恰有叠韵之艺,中国古来对“双声叠韵”之美就有发现。今人虽然不故意强求,但大概都不至于对美产生坏的感觉。
再说“轻”与“紧”,这与上面的两个出入有所不同,上面的两个:“起”与“来”,“声”与“音”大体是同义的;这里的“轻”与“紧”则是反义的了,如果有出入,则有改换原意之嫌。笔者个人认为“轻”字诉诸的意境要好,一是能凸显女人的“柔”;二是切合诗歌传达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女子等待归人,而且等候的时间仿佛也超过了一个冬春的长度,那么这等的心情怕是要急切的,于是,不论马蹄的声音来与不来,女子都没有理由不开窗看看远方是否有自己的要等候的归人归来。所以,用“轻”字,就能体现这女子不只是开过一次窗,而且也随时准备着打开窗。诗中马蹄声音的出现只是作为衡量一个心情与此前再次比较的程度。因此,笔者个人认为,用“轻”掩,比用“紧”掩好。
简单说说关于诗歌的经典。杨先生开篇就谈到“这首典型的以乡愁为主题的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从1953年发表以来,就从来没有被充分理解过。”这大概不是“一个”经典的诗歌所得到的“坏遭遇”,而是许多经典的诗所共有的现象。其实,要说“充分理解”,我恐怕是作者本人也说不清。有时候,作者本人也需要读者去为他的作品发现“附加”的意义,以丰富文本内涵。但诗歌要经典,大概都要去政治化,去时代局限,非表达人类共通的东西——比如情感,比如生命,比如死亡——不可以得“经典”的称誉。所以,说《错误》的主题是“乡愁”,无论它是地理意义的也好,是哲学意义的也好,是文化意义的也好,都无非是一种“暂时”概念。倒是“人们一直停留在单一层面”的“现代‘闺怨诗’”这一理解走向更能凸显人类共通的“情感”主题。如果这真的是人们对《错误》的主题的一种偏解,那么笔者认为恰恰也就是这“偏解”成就了它的经典所在。杨先生说“传统闺怨诗多由男子拟女性心态摹写,现代诗人则应以男性位置处理。”这是什么观点呢?现代诗人为什么要以男性位置处理闺怨诗呢?难道是为了“反传统”?可是,就算我们要“反传统”,我个人觉得也不应该这样子来“反”。
最后,杨先生认为“这首诗明显受到了‘花间词’的浸染”,并且说它“在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里可以找到花间词派的遗韵。”尽管举了温庭筠的《梦江南》,柳永的《八声甘州》来“点化”,但是这观点大概也有点牵强附会的嫌疑。我毋宁说它是古今诗歌之间“母题”雷同的一个偶然巧合。因为“母题”雷同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个文学现象。
杨先生在文章中曾说,至于他“删掉的是不是就是‘不利于表现的词语’,还有待于与作者、读者商榷”。杨先生是我们当代的新诗研究专家,尚如此谦虚。笔者作为一个文学小青年,以上所论,其实也是妄自揣度。更盼望能与作者,与杨先生,与读者们商榷。如果拙文中有措辞不当之处,悉请海涵!


附录1:北残修改后的《错误》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起,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是小小寂寞的城
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声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轻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注;笔者在此诗中的改动共有6处:(1)“来”→“起”;(2)“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是小小的寂寞的城”;(3)“跫音”→“跫声”;(4)“紧掩”→“轻掩”;(5)“是美丽的错误”→“是个美丽的错误”;(6)“是个过客”→“而是过客”。如果其他有与原诗出入之处,悉非笔者所改。

附录2:

杨四平先生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教研室副主任。研究领域有中国现当代诗歌、比较诗学、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研究等。主要论著有《中国新诗学》(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独著)《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独著)《中国新诗理论概观》等;编著《中国诗学研究》[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主编)。

2007-10-30于武昌桂子山一桐斋
_________________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沙河西路4089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赵目珍(收) Email:zmzlong@163.com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