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子 榜眼
注册时间: 2007-05-23 帖子: 4771 来自: 中国贵州 山城子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7-09-13 22:30:18 发表主题: 若有若无的芳迹,似隐似现的思缕——喜读白沙诗集《玫瑰园》 |
|
|
若有若无的芳迹,似隐似现的思缕——喜读白沙诗集《玫瑰园》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3]
文/ 山城子
走进你析出的时空
芳迹 若有若无
思缕 似隐似现
儿时夏的黄昏我捉蟋蟀
处处觅扑
草丛石缝 游离
未曾感的一种别样灵犀
步步惊 纷然如夏雪
——摘自山城子/李德贵诗歌体日记2007-9-12《读〈玫瑰园〉赠白沙》
网上交流,白沙曾两度在我枝稀果青的树下,遗落声音。文字显示“喜欢你的评论”。我理解这“喜欢”里有“扬长避短”的婉约。但我主张“扬长补短”,而补短就必须学习,必须找到可以作为教材的学习资料——即刻打出“白沙”字样“百度一下”。无奈全是湖南的商家广告一类,令我索然——可遇不可求吗?
然而,又“得来全不费工夫”。前天中午,楼上的老师从学校给我捎来邮件,就是白沙寄来的《玫瑰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喜出望外了。看地址,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空间,若是有私家车,60分钟就可抵达。
昨天断断续续的读了一天,满室的馨香,未及分清是来自老伴采来的桂花瓣儿,还是来自崭崭新的书页。待及分辨,自信两者都有了。这里有代本文小序的“山城子/李德贵诗歌体日记”作证。
走进白沙的《玫瑰园》,最是两种氛围令我陶醉。一是若有若无的芳迹,一是似隐似现的思缕。下面是我学习欣赏的纪录:
◆ 若有若无的芳迹——学习欣赏《石头开花》。
《石头开花》是开篇之作,是不能不欣尝的。录入进来:
我决定
一直坐下去 直到你确信
真的没遗落什么
白孔雀咿呀一声 飞了
半空飘着一片羽毛 不像是从我身上拔下来的
我还等 等石头开花
诗中有“我”有“你”。若有若无的芳迹,是情,是爱,是深挚的态度的表白。
前三行是言表,用直叙构成意象。“真的没遗落什么”,“什么”这样的代词的使用,就模糊得几近于“无”。但我们读者可以想象,是“我”的情意,“我”的情深,“我”的情操?……什么都在,什么都没有丢失呀!
后三行是行表,用喻拟构成意象。“白孔雀”,怎么一下子到这里了?诗人进入比喻了。“不象是”的意思很不确定,但能确定的是“我”纯洁得如白孔雀身上的洁白的羽毛。怎么一下子又到“石头”上了?诗人进入拟物了。本体就是前文的“你”。你即或“顽固”如石头,总该开口说话了吧?该答应了吧?不然“我还等”。这里的芳迹是清晰可辨了。多么情笃一执的一首情诗呀!
但,如果把这6行的小诗,看成是诗人对诗歌的执着和热恋,也未尝不可。因为“坐下去”是在致力于创作,直到让读者的“你”,认为“真、善、美”俱全了(“没遗落什么”)为止。 “白孔雀”隐喻发表,如果读者觉得“不像是”,那么我还继续,“等”我的诗作如同“石头开花”。如今,作为读者的我,果然见到“玫瑰园”里的花团锦簇了。
◆ 似隐似现的思缕——学习欣赏《给他们》。
似隐似现的思缕,在《给他们》一诗中,体现得很丰富。先打进来:
立春后的第一批雨水
惶惶惑惑的样子,不大像一批适合种在城市的谷物。
民工们,从乡下老家出发了
在拥挤嘈杂的车间
抢占到一个
连续工作十二小时的工位
他们的孩子,扛着米袋上学的蚂蚁
在教室一身臭汗,忍着嗤笑
把破胶鞋往椅子背后躲
有人后来成才,留学伦敦。
一个研究生盗窃电脑论文
后来从轻处置,法外有情:寒门子弟读书不易。
漫长的春季
“年年牛背扶犁住”
他们愁眉望天的样子,雨水反复冲刷过
古诗又存录下来。
这首诗诗人把目光放置在低处,放在了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身上。
雨水的数量词应当是“一场”,这里用异配格换成了“一批”,因为充当拟物的“雨水”和“谷物”,本体都是农民工。啊!一批一批的农民工。前两行的诗意很浓郁,也许为了“覆盖”中间行文客观白描诗性的不足吧!这两行不仅诗意盎然,且暗伏着诗人的思想。“雨水”的深意,在于广大的农民工以及没有来打工的广大农民,正是他们用他们的血汗滋养了城市。“谷物”的深意则在于尽管他们滋养了城市,城市却不给他们丰沛的报酬,以至于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这是现实在诗人头脑中很清晰的反映和良知的体现。
“抢占到一个/ 连续工作十二小时的工位”。一个“抢”字客观到准确位置。中国农村太多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处于中国强盛路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首。这无论是走远的毛泽东,还是隔洋指手划脚的小布什,也难以面对的困惑,更不是藉此含沙射影之辈所能一、二的了。但政策鼓励的先行,法律制约的滞后,使新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者的贪欲,有了膨胀的缝隙,延长工时的掠夺,就成为了残酷的现实。这里蕴藏的思考是沉重的呀!“扛着米袋上学的蚂蚁”,是把思考伸到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具体方面了。
“一个研究生盗窃电脑论文”是对中国教育的思考。青少年的犯罪率持续升高,其平均年龄的持续走低,使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的基础教育以致高等教育,至今寻觅不到(或者占据寻觅位置的人们压根不去寻觅)德育的良策。盗文算什么?阿Q还说读书人窃书不算窃呢!自己成了年轻的富翁,而不养乡下的爹娘、直接用网络技术盗取电子银行的存款的新闻披露,也仿佛未绝于耳。这又是一种悲哀的思考在字里行间了。
“年年牛背扶犁住”。一句古诗的引用,诗意又恢复到起兴时的浓郁。“愁眉望天”和
“古诗又存录下来”,收束到对农民问题的整体思考。农业生产力的低下,广大西部地区的牛耕地、方木斗子打稻谷,还停留在春秋战国吧?这是我先前给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手指窗外视线可及的现成例子。可喜的是农民的税费已经减免为零,且有些许的补贴,这可是中国有史以来不曾有的大进步。希望正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摸着石头过河,河再宽也会有抵达彼岸的日子。这是我执信不疑的。白沙肯定也是这样想的吧?
◆ 芳迹与思缕的重叠——学习欣赏《迷离曲》。
若有若无的芳迹,似隐似现的思缕,在白沙的诗中,常常是重叠在一起的。《迷离曲》就比较典型。敲它进来吧:
走出八月 天空疲惫
草因此一再穿透
大地纵容它的疯狂,新长的爱情
带着痒、血丝和抓挠的欲望
对于大海,对于不肯歇脚的云
她仰躺的姿势,如此雍容——
八月是一只踱行的蜗牛
拿什么倾听和眺望:它背驮的小房子里
一万台的机器轰鸣
和初潮后的月白
像《石头开花》一样,精品诗歌,都有多重审美的厚重。字面意义的包装是外观的美。“走出八月”是九月,秋天了,二季稻收完的大地,草儿疯长,像情窦初开的少女,面对海和云,她只从容地铺展开在大地。回想收稻的八月,忙得可以呀——“一万台的机器轰鸣”。忙完之后也愉悦,步堤黄昏,观潮赏月,也是别一番情致呢!
但这好像不够迷离,也说不清芳迹的若有若无和思缕的似隐似现——包装再美,也不如打开来品尝里面的酒香。于是我就开瓶了。
“草因此一再穿透”。是什么草呢?趁着“天空疲惫”,“一再穿透”什么呢?隐隐的桂香一样,不在意浓浓郁郁,在意时又觉得缥缈了。我寻它不着,先放这里吧!
跳到第二节才知道,那应当是“爱情”的“穿透”哩,且是大地“纵容”的呢。芳迹已现,湿漉漉的“带着痒、血丝和抓挠的欲望”——青春的涌动厉害哩!但面对海与云的诱惑,自是岿然不动,很从容“她仰躺的姿势,如此雍容——”。
破折号使用在这里,作用是另起一端。果然又回到“八月”去了。我想事实是回到“初潮”上来了。那是女孩子必经历的事情。中国性教育的缺失,不知多少少女疑惑自己得了什么病,又羞于就医,那会是怎样的惶惧与忐忑呀!忐忑惶惧于时间中,分分秒秒都觉得慢似蜗牛。“一万台的机器轰鸣”,是惊惧的意象表达。“拿什么倾听”,如说完全没有精神和物质的准备。“拿什么…眺望”“初潮后的月白”,如说压根不知道这突袭而来的“病”,到底何时可自愈。芳迹已无,思缕飘然而落。
这里的思缕,仿佛一开始,直到展开都被掩藏着,但到了最后,就被“拿什么倾听和眺望”,很严肃地提了出来?回过头去再想,还有几年躁动的青春期,该如何教育呢?都能像诗的主体形象处理的那样“如此雍容”吗?尽管基础教育已经明文规定将性教育纳入教学的范围,但由于师资的不专业,乃至不入“高考”,也没谁重视,大多数学校形同虚设,实质的性教育,至今还拿不出那个足以让少男少女“倾听和眺望”的“什么”来,几乎为“零”。
有了这样的思索,再从头读这首诗,突然觉得那“八月”和“走出八月”的内涵,当别有所指——那应当是“初潮”和“初潮后”时序的代名词了。因而“天空”“大地”也不纯粹是天空和大地,那疯长的“草”分明就是涌动的青春潮了。真真的“迷离”的可以。
本来在阅读时,还摘录了一些分散的最能说明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的句子或片断,现在觉得没必要罗列了。因为想起名人说过的“无异于空耗别人的生命”,就略掉吧。
诚然,“若有若无的芳迹,似隐似现的思缕”这样的骈体句子,是不大适合概括白沙诗作的风格的,但这样的文本特点,是我此前未曾见过的,惊喜之中,已是受益匪浅。
2007-9-13于文化村(作者系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退休教师)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邮箱:shanchengzil@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