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真 童生
 
 
 Joined: 27 Sep 2006
 Posts: 17
 
 任真Collection
 | 
			
				|  Posted: 2006-09-27 00:57:26    Post subject: 走近孤绝之美 |   |  
				| 
 |  
				| ---------读洛夫小诗《诗的葬礼》 
 近日,读沈奇先生论述洛夫小诗《诗的葬礼》的评论《孤绝之美》,深以为然,却还有许多话要说似的。
 
 诗的品质不同,阅读的感受也自不同。最难得者,是那种读时惊心,读后牵心,隔长隔短,什么时候想起什么时候依然动心的诗作,即或背不出原句,也能清晰地回放其中的意象与情景,且不断与之共鸣而不能释怀——这样的诗,必然有其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从而或豁然开启了一扇久觅不得的经验之门(包括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或猛然刺中了一处久痒而不得其解的体验之穴(包括语言体验和精神体验),是以痛快,是以过瘾,是谓孤绝之美!这些基本上是沈奇先生的原话。下面是《诗的葬礼》。
 
 
 
 把一首
 
 在抽屉里锁了三十年的情诗
 
 投入火中
 
 
 
 字
 
 被烧得吱吱大叫
 
 灰烬一言不发
 
 它相信
 
 总有一天
 
 那人将在风中读到
 
 
 
 全诗仅九行四十八个字。论字面,无一生涩处;论结构,说话似地一顺溜写下来,没什么特别的构思;论内容,就一件事:烧情诗。可就这么读下来,却有惊心动魄之感,也被烧着了似的,三十年带血带肉扯心扯肝的情感,一朝了断,焚而烧之,怎能不痛得“吱吱大叫”。烧情诗的人没痛没叫,偏说情诗上的字叫;这些字平日活在情诗中,得情意绵绵而润、心血深深而养,活了三十年,活成另一种生命,怎能轻易死去,是以要“叫”。情诗的主人虽沉默着,只管烧,但心却没死,如灰烬般执着着一个期待:封存三十年的这首情诗,即使烧成灰,“那人”也“将在风中读到”!字在火中死去,灰待风来再生;火是现实,字是肉身,风是命运,灰是信念。生者生,死者死,不熄不灭的,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情”字——诗人在这里叹咏的,正是情诗主人的那份执着,至于已成灰烬的那首诗,“那人”是否真的能在风中读到,已是其次了。
 
 这首小诗,起得平顺,结得精妙,中间承上启下一个惊人意象“字被烧得吱吱大叫”,活跃全局而得其朗照,方显得“灰烬”与“风”的结尾既顺乎自然又意味深长。从立意而言,本属平常题材,关键是洛夫老到,惯于平常处下手,出不平常之思路之语感,得绝处逢生、险中求胜之功。其实孤绝之美,并不在语感的特异,而在人格的独立、心境的超拔,所谓说得绝是因为想得绝。
 
 把这些精到的评论抄袭下来了,是因为我有痛感,心在随着这些文字不停的突突跳着。
 
 在十五年前,我来到孤岛油田,那时,它还是偏远的同义词,荒凉和寂寞缠绕着我这个远离亲人的人。许多同伴中的一些同伴,就因为荒凉而失恋,接到一封绝交的情书的人还是有情分的,有的,干脆有去信,无来信,心渐渐就冷了,工作也提不起劲头。也就有钟情的,把绝交信收藏在箱子隐秘之处。也有的,不甘心,终于成就了神仙眷属。那是后话了。当时,有一个老师傅就约我们到野外点燃篝火,烤着野兔,高度酒饮下,在空旷中放浪高歌。于是,这荒原上热烈的火苗,让我终生也难已忘记了。
 
 看了洛夫的小诗《诗的葬礼》,禁不住浮想联翩,也试图走近孤绝之美。
 
 
 
 把一封十多年前的情书
 
 投进篝火
 
 它翻转跳跃着
 
 变成灰烬
 
 
 
 荒原风跑来相救
 
 却把它
 
 吹的
 
 更
 
 碎
 
 了
 
 我的诗歌与洛夫先生的情诗区别有这么几个.一是老辣与叹惋的区别;二是他的诗歌中间明显有着鲜明的诗眼,像一幅照片的聚光之处;三是时空的把握区别太大了.洛夫先生在结尾的时候,一句” 总有一天,那人将在风中读到”,把感情拉上永恒,也达到了深入决绝的目的.我的却是一种迷失,是叹惋转向叹息.
 
 我在这篇文字中,基本上就是一种消化和学习.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这段文字提到了锤炼和营造,也就确定了诗歌创造是需要坚实的技艺锻炼的,否定诗艺要不得. 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这一段文字又让我们感受到见识对一个诗人得重要性,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到得思想得重要性,诗艺掌握多的重要性. 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这一段话更是让我们意识到,简洁是诗歌必然的到达,沉静是一个诗人必要之素质,浮躁张狂要不得,古典文学修养之必要,乃至一切文字的写作都是对生命的再一次论证这个至理.
 
 学无达诂,勤无怠语.我们必须不断的继续努力,才有可能见到诗歌艺术在内心盛开的美丽霞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