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九公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7-29 帖子: 94 来自: 中国 巴九公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5-10-05 05:40:52 发表主题: 天問今注二 |
|
|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①?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②?鴟龜曳銜,鯀何聽焉③?順欲成功,帝何刑焉④?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⑤?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⑥?纂就前緒,遂成考功⑦。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⑧?洪泉極深,何以窴之⑨?地方九則,何以墳之⑩?河海應龍,何盡何歷⑪?鯀何所營?禹何所成⑫?康回馮怒,墬何故以東南傾⑬?九州安錯?川谷何洿⑭?東流不溢,孰知其故⑮?
注:①任:堪:《史記•白起傳》:“病不任行。”汩[gǔ]:《說文》:“汩,治水也。”鴻:通洪,洪水。
師:眾;尚:舉;王注:“言鯀才不任治鴻水,眾人何以舉之乎?”
②僉:王注:“僉,眾也。”何憂:担心什麼?
課:試驗,考核,委任,王註:“課,試也。”意為:担心什麼?何不讓他試試?
《尚書•堯典》:“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③鴟:貓頭鷹一類猛禽。曳:拖帶,龜於地上爬行,其尾拖泥水示跡,鴟銜樹枝等示迹。
聽:聽從,采納。龜曳鴟銜,示治水之方,鯀又如何選擇。
④順:順從眾願;欲:希望。
帝:堯;刑:刑罰。關於此,《尚書正義》曰:“以鲧性傲很,帝所素知,又治水無功,法須貶黜,先有很戾之惡,復加無功之罪,所以殛之羽山,以示其罪。”由此看來,鯀之罪主要不在治水,而在“很戾之惡”。《尚書》書“殛之羽山”,與天問所書不同。
王注:“帝,謂堯也。言鯀設能順眾人之欲,而成其功,堯當何為刑戮之乎?”
⑤永遏:永:長,《詩•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毛傳:“永,長。”
遏:阻止,斷絕,《爾雅•釋詁》:“遏,止也。”永遏:長遠流放、監禁。遏亦有傷害意,如遏絕,從永遏二字看,當是流放,監禁,殺戮不會有永殺暫殺之分。
施:王注:“施,舍也。”《國語•晉語》:“齊侯好示务施。”注:“惠也。”三年不施:三年不觧除其流放之禁。古以三年為時間單元以考績,三年不施,則為永遏也。有釋為三年屍身不壞者,則永遏二字無觧。
王注:“言堯長放鯀於羽山,絕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
⑥伯禹:伯:大,見前釋,伯禹卽大禹;
愎[bì]:亦作腹,借作復:古三字同音。復:返,重又,《說文》:“復,往来也。”如後世之起復,復職。愎鯀:禹復任鯀職。
何以變化:怎麼變化?此包括禹是怎麼改變鯀之治水方略,鯀又如何變其對人對事之方法。
王釋為:“言鯀愚很,愎而生禹,禹小見其所為,何以能變化而有聖德也?”王注未諦,愎而生禹何觧?很戾生禹?禹見其很戾招禍而改其行?太曲。亦有人觧愎為腹,謂從鯀腹中生禹,純屬神話,與禹治水何涉?與下文不相連屬,不取。
⑦纂[zuǎn]:滙集;緒:遺留,遺業,從前之業,《莊子•漁父》:“先王有緒言而去。”纂就前緒,繼承前人遺業。
遂:往、逹成;考:父;《禮記•曲禮》:“生曰父,死曰考。”古亦稱生父為考。
遂成考功,逹成其父未竟之功。考釋為考較之考,也通。
⑧續初:續鯀之初,繼業:繼鯀之業。
厥:其;謀:謀略,辦法。旣然續鯀之初,繼鯀之業,何以其治水理念、方法,又不相同哩?
⑨洪泉:大水泉。窴[tián]:同填,大泉極深,用什麼填塞?
⑩則:等,區,《說文》:“則,等畫物也。”
墳:王注;“分也。”《白虎通》:“三墳,分也。”
《書•禹貢》:“禹别九州,分其圻界。”禹分天下為九州,根據什麼?
王注:“謂九州之地,凡有九品,禹何以能分別之乎?”
⑪應龍:《山海經•大荒東經》:“應龍處南極。”《廣雅•釋魚》:“有翼曰應龍。”
王注:“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應龍卽有翼之龍,與歐人所稱之龍相似。
盡:盡頭,終止處;歷:經過。神龍經歷過哪些地方,到何處而止?
王注:“言河海所出至遠,應龍過歷遊之,而無所不窮也。或曰: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也。”
⑫營:經營,籌畫,决擇。
成:成就、建樹。治理洪水,鯀有何營謀,禹有何成就?
王注:“言鯀治鴻水,何所營度,禹何所成就乎?”
⑬康回:王注:“康回,共工名也。”馮怒:馮通憑,馮怒即震怒。
墬:卽地,傾:傾斜。《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絶,地柱折。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⑭錯:《小爾雅》:“錯,雜也。”九州之地,為何如此交錯雜廁?
洿[wū]:深,低下。川谷何以低下深切?
⑮東流:國人以為百川東流;不溢:不溢出。
故:原因:百川東流,大海從未滿溢?誰知是何原因?
東西南北,其修孰多①?南北順㯐,其衍幾何②?崑崙縣圃,其居安在③?增城九重,其高幾里④?四方之門,其誰從焉⑤?西北辟啟,何氣通焉⑥?日安不到,燭龍何照⑦?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⑧?何所冬暖?何所夏寒⑨?
注:①修:長,東北與西南,何者更長?
②㯐:同橢,扁長。古以南北為順,東西為横。
衍:同延,《周禮•春官•大祝》:“二曰衍祭。”鄭注:“衍,當為延。”昔人以為大地之形南北長而東西短,此問曰;南北較東西長多少?
王注:“衍,廣大也。言南北㯐長,其廣差幾何乎?”
按:地为橢球,赤道半徑為6378.1km,半赤道長為20027km,極半徑為6358.8km,南北極弧間距為19966.6km,故非南北長,而是東西長60餘公里。
③:縣圃:王注:“崑崙,山名也,在西北,其巔曰縣圃,乃上通於天也。”居:處在,崑崙縣圃處在何地?居亦作凥。
④增城:縣圃之城,《淮南子•墬形》:“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⑤四方之門:王注:“言天四方,各有一門,其誰從之上下?”從文氣看,所說當是崑崙山增城之門。
其誰從焉?固是誰從那里上下,更可能是四門各是誰從其處上下。
⑥西北辟啟:辟啟:《說文》:“辟,開也。”“啟,開也。”辟啟:敞開。西北之門總是開着。
何氣通焉:什麼氣通過其間?《淮南子•地形》謂崑崙虛“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
⑦日安不到:太陽怎麽照不到哪里?
王注:“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按:或許,當時人們對於北極圈已有所知聞,那里有半年時間见不到太陽,因而認為那里是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燭龍:《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直目即立目,乘有坐義、凴義,如乘正,即凴借正道;正乘即居於正中。直目正乘:眼睛居中而直。
畢沅云:“乘恐朕字假音,俗作眹也。”朕之義為縫????,《周禮•考工記》:“視其朕,欲其直也。”則直目正乘為直目,眼皮合縫處直而無斜。????沅之釋過曲,且不能確定為二目或一目。
西北海為貝加爾湖、外之地為北極耶?燭龍之照為北極光、白夜耶?
⑧羲和:王注:“日御也。”未揚:《說文》:“揚,飛舉也。”,日行於天,故此地用揚,未揚,未起程上路;
若華:若木之華,前注若木有二說,一在極東,即扶桑木,另在極西。《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生昆侖西極。”王逸注:“若木在昆侖西極,其華照下地。”王逸所言,則若木發光自照,屈所問,則太陽未出,若華怎麽會有光,則若華之光為反射太陽光。
⑨冬暖夏寒:國人處北緯23.5o到63.5o之間,自然有冬暖夏寒之問。屈子雖不知地有南北半球,但已敏感到氣候有與北半球相反之所。
焉有石林?何獸能言①?焉有虯龍,負熊以遊②?雄虺九首,儵忽焉在③?何所不死?長人何守④?靡蓱九衢,枲華安居⑤?一蛇吞象,厥大何如⑥?黑水玄趾,三危安在⑦?延年不死,壽何所止⑧?鯪魚何所?鬿堆焉處⑨?羿焉彃日?烏焉解羽⑩?
注:①石林:何處石生為林?何種獸能作人言?韋昭注《國語•魯語》
曰:“夔,一足,人面猴身,能言。”王注:“《禮記》曰:‘猩猩能言’。”
②虯龍:王注:“有角曰龍,無角曰虯。”負:背負。王注:“有無角之龍,負熊獸以遊戲者乎?”
③虺[huǐ]:毒蛇《字滙》:“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
九首:《山海經•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
儵[shū]:《廣雅》:“疾也。”同倏。儵忽:迅速,《漢書•序傳》:“辰倏忽其不再。”注:“倏忽,疾也。”王注:“儵忽,電光也。”
九頭雄蛇,快如閃電,轉瞬之間,去了何處?
④不死:傳說中有不死民,不死國,不死鄉等,《淮南子•地形》:“海外三十五國,有不死民。”王注曰:“《括地象》曰:“有不死之國。”
長人:關於長人傳說,《國語•魯語》、《山海經•海外東經》、《春秋•穀梁傳》等皆有載,而以《神異經•東南荒經》所傳最高,其云:“東南隅大荒之中,有樸父焉,夫婦並高千里。”
何守:長人守護什麼?《左傳•文十一年》孔穎逹《正義》引《魯語》:“仲尼曰:‘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客曰:‘防風氏何守?’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氏,今曰大人。’”
⑤靡蓱[píng]:蓱卽萍,靡草,《禮記•月令》:“靡草死,麥秋至。”
衢:《說文》:“衢,四达谓之衢。”王注:“九交道曰衢。”
靡蓱九衢:水生靡蓱,何以布滿九逹通衢?
枲:大麻雄株,有花無實。枲華安居:王注:“又有枲麻垂草華榮,何所有此物乎?”按:居有居處,處置意,此句當是枲麻有花無實,何用?
⑥蛇吞象:《山海經•海内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厥大如何:其大如何?郭璞注曰:“說者曰長千尋。”
⑦黑水:黑水之說多歧,郭璞謂:“黑水出昆侖山。”《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又:“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山海經•海内經》云:“西南黑水之閒,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楊慎《山海經補注》云:“黑水廣都,今之成都也。”
玄趾:趾或借作沚,沚為水中小洲,此似指三危為黑水之玄沚。三危:《山海經•西山經》:“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此或為後世海中三神山之雛形。
⑧不死:關於不死,前已有注,洪興祖曰:“黃帝《素問》,上古有真人,壽敝天地,無有終時。”重要的是壽何所止?旣稱不死,壽當未有窮期,但天地有時盡,人壽豈無極?有始卽有終,這是屈原的辯證思想。
⑨鯪[líng]魚:王注:“鯪鯉也,有四足,出南方。”《山海經•海内北經》:“鯪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北堂書抄》云:“鯪鯉吞舟!”鯪亦作陵。
鬿[qí]《山海經•東山經》曰:北號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鬿堆:洪補注:“按字書‘鴭’音堆,雀屬也。則鬿堆卽鬿雀也。”
⑩羿[yì]:傳說之善射者,從其屢屢出現於諸典籍看,可能為古善射者專稱。《淮南子•本經訓》:“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
彃[bì]:《説文》:“射也”。
烏:郭璞注《山海經》引《淮南》語云:“堯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烏盡死。”烏卽日中之烏,三足,亦稱三足烏,金烏。
觧羽:羽毛飛散,死亡。
柳宗元《天對》改烏為鳥,以《山海經•海内西經》“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為據,與文意未匹。
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①,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②?閔妃匹合,厥身是繼③,胡維嗜不同味,而快晁飽④?
注:①獻功:禹治洪水之功。
降:下,一般用於敬語,如降臨,降踐;省:視察。下土四方:九州。
王注:“言禹以勤力獻進其功,堯因使省迨下土四方也。”
②嵞[tú]:同塗,嵞山:今浙江會稽山,或今重慶塗山,明玉珍在重慶建大夏卽據此。
通:有通逹、陳情、往來交好義,《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陸賈傳》:“剖符通使。”
台桑:傳說中之地名;怎麼得塗山氏之女,與之通好於台桑?
③閔:憂慮:《孟子•公孫丑上》:“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閔亦有勉意,如閔勉。
厥身;其身;繼:繼承。禹勉(不居常禮)與塗山女結合,為其後嗣。
《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呂氏春秋》載:“禹行水,竊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
④胡維:豈止。嗜不同味:愛好不同;豈是因為喜好不同?
快:快意,亦有匆匆意。晁:同朝,晁飽,早餐。早餐後開始一天之務,常匆匆了事。
王注:“言禹治水道娶者,憂無繼嗣耳。何特與眾人同嗜欲,苟欲飽快一朝之情乎?故以辛酉日娶,甲子日去。而有啟也。”
辛酉娶,甲子離,其間十三日。《吕氏春秋》則作自辛至甲,僅四日復往治水。
啟代益作后,卒然離蠥①,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②?皆歸䠶????????,而無害厥躬③。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④?啟棘賓商,《九辯》《九歌》⑤。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⑥?
注:①啟:禹與嵞山氏女所生子,《山海經•中山經》:“泰室之山,上多美石。”郭璞注曰:“啟母化為石而生啟,在此山,見淮南子。”《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云:“禹治鴻水,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北借為背,石破北方卽石象背破而生啟。
益:禹賢臣;后:君王。卒[cù]:同猝,突然;離:借為罹,遭遇,????[niè]:同孽,憂。
王注:“禹以天下禪與益,益避啟於箕山之陽。天下皆去益而歸啟,以為君。益卒不得立,故曰遭憂也。”
按:王注為益罹憂,據文意當是啟遭憂,《史記•夏本紀》云:“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猝然罹憂,當是指有扈不服啟承夏統,啟不得不興兵討伐事。
②憂:憂患。何啟惟憂,相對舜、禹而言,舜、禹受禪,平穏過渡,惟啟繼統,有扈氏叛,必須動用干戈。
拘:拘束,障碍。《後漢書•王霸傳》注:“拘,猶限也。”
能拘是逹:能:判斷詞;是:變成,逹,通暢,能除障碍,變為通逹。
③䠶????[jū]:王注:“䠶,行也。????,窮也。言有扈氏所行,皆歸於窮
惡,故啟誅之。”䠶為射本字。
按:王注難觧,自在上者觀之,凡反叛者皆歸窮惡,豈獨有扈?且與無害啟躬有何直接干係?䠶當是矢之借,????當是????之訛,為箭囊之屬,皆歸䠶於????卽皆放下弓矢,放下武器,俯首投降,故不危啟身。
④后益:禹禪位益,益得稱后;
作革:革卽變革,更改,可作二觧:1、伯益避啟於箕山之陽,而不繼位,改變舜、禹受禪成例。2、啟卽位,改禪讓而成家天下。
播:播延,傳播,降:下降;播降:向下播延。益之王位革除,禹之世系播延。
⑤啟棘賓商:王注曰:“棘,陳也。賓,列也。《九辯》、《九歌》,啟所作樂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曰:“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漢避景帝諱,改啟為開),開上三嬪(賓)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按:余同王注,《大荒西經》純系神話,夏后開在流沙之西,顯非中國人,啟為有夏明君,《甘誓》在典,上三嬪於天而得二樂,或有以啟偷得二樂曲者,不倫。《虞書•大禹謨》:“九功惟敘,九德惟歌”,《九歌》之名見於典謨,不能徑取神話為徵。
棘通亟,《詩•大雅•文王有聲》:“匪棘其欲,遹追來孝。”《詩•小雅•采薇》:“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賓:導出,《書•堯典》:“寅賓出日。”,《傳》:“賓,導也。”引申為導出、著述。
商通章,《荀子•王制》:“修憲命,審詩商,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太師之事也。”賈誼《新書•輔佐篇》:“觀民風俗,審詩商,命禁邪言,息淫聲。”
章:《說文》:“樂竟為一章。”故章即樂章。
故此句言政歸啟後,啟亟著樂章,述先人之功,重禮樂之教,以定反側,以安天下。下句承上,啟所作樂章即《九辯》《九歌》。
⑥勤:《說文》:“勞也。”《爾雅疏》:“勤者,勞力也。”
屠:殺;竟地:委地。死當是屍之訛,
王注:“言禹刳剝母背而生,其母之身,分散竟地,何以能有聖德,憂勞天下乎?”
《史記•正義》引《帝王紀》云:“父鯀妻脩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
按:《史記•正義》,鯀妻脩己胸坼而生禹,非剝背生禹,按注①當是禹妻嵞山氏剝背生啟。本章專説啟事,啟得百姓擁戴,繼夏統,征有扈,作甘誓,作二樂章,亦可謂勤勞政事者也,故可稱勤子。或者啟母因難産而死,故神話如是説? _________________ 爱好中华传统文化,愿与爱好传统文化的海内外朋友结缘。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