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 秀才
注册时间: 2006-06-22 帖子: 907 来自: 芝加哥 非马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0-07-03 11:30:21 发表主题: 看划龙船/附李元洛评文<龙之歌> |
|
|
《看划龙船》
如果鼓声是龙的心跳
那几十支桨该是龙的脚吧
鼓,越敲越响
心,越跳越急
脚,点著水
越走越快越轻盈
而岸上小小的心啊
便也一个个
咚咚咚咚咚咚
一起一落
一起一落
爸爸们!请牵牢你们孩子的小手
说不定什么时候
他们当中会有人
随著龙的一声呼啸
腾空而起
李元洛: 龙之歌
──读旅美台湾诗人非马的《看划龙船》
〔作者介绍〕
非马,本名马为义,原籍广东潮阳.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台湾台中市,同年全家返回潮阳乡下,一九四八年随父去台.一九五二年入台北工专读机械工程,和同学自编自印《晨曦》月刊,次年即於报纸副刊发表诗和散文.一九六一年进美国马开大学研究所就读,两年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一九六五年开始在《笠》诗刊发表诗作,并成为《笠》诗社的重要成员.一九六九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学位,毕业后进芝加哥阿冈国家研究所工作,从事核能发电研究工作至今.
非马的创作强调作品的“社会性”,他说“对人类有广泛的同情心和爱心,是我理想中好诗的条件”,同时他又强调诗的“创新”、“象徵”和“浓缩”,他说他是 “现实至上”论者,又是“艺术至上”论者.非马已出版《在风城》、《白马集》、《非马集》、《路》、《笃笃有声的马蹄》等五本诗集, 作品被译成日、英等多国文字. 此外, 尚有英译白秋诗集《香颂》、《笠诗选》及中译法国现代诗人裴外的《裴外的诗》. 一九七四年列为国际诗人名录, 一九七八年获吴浊流新诗佳作奖 , 一九八二年获一九八一年度吴浊流新诗文学奖.
〔解题〕
龙,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相传中华民族是龙的后代, 所以中国人有“龙的传人”之称. 龙船, 龙形的船, 船的首尾作巨龙的形状, 也是我国民间划船竞赛用的船. 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在湖南汨罗江怀石投江的屈原, 民间习俗於端午节这天盛行龙舟竞渡. 《看划龙船》一诗描写父亲牵著幼小的儿子在岸上看划龙船的情景, 寄寓对於中华民族腾飞的期望.
〔作品赏析〕
龙舟竞渡, 是中国民间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习俗. 古今不少诗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篇, 各呈异彩. 如唐代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的 “喧江雷鼓鳞甲动, 三十六龙衔浪飞. 灵均昔日投江死, 千古沉魂在湘水”, 宋代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的“龙舟争快楚江滨, 吊屈谁知特怆神”, 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龙舟竞渡》的“廿四桨正翻飞/ 鳞甲在鼓浪/ 彩绘的龙头看令旗飘扬/ 急鼓的节奏从龙尾/ 隔了两千个端阳/ 从远古的悲剧里隐隐传来/ 龙子龙孙列队在堤上/ 掌声和喝彩声中/ 追逐一个壮烈的昨天”, 都与屈原有关. 非马的《看划龙船》一诗, 和古人以及同时代人毫不重复,是别发奇想别具风格之作.
在写《看划龙船》的一九八零年, 非马还写过一首题为《端午》的作品, 通过对划龙船的场景的描绘,抒写对屈原这一古代的伟大灵魂的寻觅与追怀: “照例/ 一只只龙舟/ 争先恐后/ 出去/ 照例/ 一只只龙舟/ 垂头丧气/ 回来// 找遍了/所有的大江小河 / 湖沼沟渠/ 找遍了/ 那水花一溅后/ 一下子便过去了两千多年/ 且看样子还会绵绵下去的/ 时间之流/ 就是不见踪影// 或许/ 我们该循江入海/ 或许/ 我们并不真的知道/屈原的模样.”而《看划龙船》一诗则别是一种写法, 又是一种意境, 表现了非马既不重复别人, 也不重复自己的诗的独创性. 这种独创性就表现在: 别人已经写过一千次的题材, 自己能作第一千零一次独特的审美发现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自己写过一次的题材, 也要力求作第二次独特的审美发现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从这里, 可以看到作者是否有诗的才华, 也可以测试到作者是否有不同一般的艺术功力.
《看划龙船》一诗共分三节. 第一节两行, 是两个极富创造性的别人没有用过的明喻, 也是全诗构思飞腾的起点. “如果鼓声是龙的心跳/ 那几十支桨该是龙的脚吧”, 击鼓有声, 其声咚咚, 心跳有声, 其声也咚咚, “鼓”与“心”虽然大小有异, 但它们的形状却也有引人联想的相似之处, 何况鼓声与心声同为声, 更何况鼓声从龙船上发出和传来的, 所以诗人有“鼓声是龙的心跳”的巧妙的想像. 龙船如龙形, 龙有脚爪而船有木桨,因此诗人的联想在龙脚与船桨之间飞翔, 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而构成新颖动人的比喻.这两个比喻, 大体上可以说是静态的描绘.
诗的第二节, 将水上的龙舟与岸上的观众结合起来, 作富有动态美的表现,竞渡开始了, 鼓手们频频击鼓, 划手们运桨如飞, 这节诗的第一、第二两句集中写鼓声与心声的急促响亮: “鼓, 越敲越响/ 心, 越跳越急”, 这是对首节第一句的呼应, 也是动态场景的展开; 第三、四两句集中写竞渡的热烈: “脚, 点著水/ 越走越快越轻盈”, 这是对首节第二句的呼应, 也是对竞渡场面化美为媚的刻划. 这一节后四句掉转笔锋, 渲染岸上的小观众们的心灵感应: “而岸上小小的心啊/ 便也一个个咚咚咚咚地/ 一起一落/ 一起一落”. “小小的心”, 点明是小孩, “一个个”表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咚咚咚咚”的叠词连用, 可见孩子们心跳之剧烈, 而“一起一落”的复沓, 则可以看到孩子们的雀跃与振奋. 至此, 不仅写了“划龙船”, 而且写了题目中的“看”. 但是, 如果全诗嘎然而止, 当然会不免使人感到遗憾, 因为它有一个颇为精彩的开头, 有一个堪称可观的发展, 却没有一个出人意料的使读者感情得到提升的结尾, 可喜的是, 诗人所写下的第三节没有使我们的希望变成失望.
第三节是全诗的升华, 创造了一个思想深刻想像飞跃的诗美的天地. “爸爸们, 请牵牢你们孩子的小手”的呼唤, 单独;看来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结合后面的四句从整个语境上来欣赏, 就可知这一句是故作顿挫的精彩之笔, 是为下面的逆折飞腾蓄势. 为什么要“牵牢”呢? “说不定什么时候/ 他们当中有人/ 会随著龙的一声呼啸/ 腾空而起”. 台湾的诗评家大都认为非马“常有反逆的思考”, “诗的特点常有意想不到的突变或转弯, 突变转弯之后出现的意象格外给人冲击”(陈千武:《非马诗的评价》,《笠》诗刊第十八期), 非马自己也认为他写诗“还有一个要素, 是在适当时候, 给读者以一种惊奇的冲击”(《笠》诗刊第八十九期), 第三节的那几句诗正是如此. “牵牢”是故作其辞, “腾空而起”却是诗人的热望, 诗的构思一经突转和提升, 顿觉天开地阔, 境界高华, 大大地激发读者惊奇、喜悦与振奋的审美情感.
龙在华夏, 龙在江海. 非马的《看划龙船》, 是一支思想超迈想像飞腾的龙之歌!
一九八七年六月廿四於长沙
原载: 《中 学 生 文 学 》9/ 21期 , 1987.9.1, 佳 作 赏 析 _________________ 欢迎访问<非马艺术世界>
http://feima.yidian.org/bmz.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