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0-07-08 12:28:19    发表主题: 异乡邂逅 |   |  
				| 
 |  
				| 论坛,就是会议,就是集会,就有客人,就有游人,客人与游人就是资源,就是潜在的市场。人尽皆知的道理。 所以,民间庙会又称庙市,人头攒动,商贾云集,各种各样的商品一应俱全,大家都想借此良机宣传自己,推销产品,以期掘一桶乃至几桶金走。
 西江论坛的举办,吸引了不少客商,出版社也赶来了,展销自己的图书。
 外出游览,在意的,一是山水风景,再就是图书书画。
 贵州民族出版社的摊位前,被“民族民间艺术瑰宝”系列画册吸引,皇皇巨著,计有《苗族盛装》《苗绣苗锦》《苗族银饰》《苗族剪纸》《贵州蜡染》《贵州古傩》《吊脚楼》《石板房》《鼓楼•风雨桥》,为了发掘、抢救、弘扬贵州民族文化,众多优秀的民族学家、摄影家参与进来,搜集各艺术门类的精华图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汇编成册。所以,每本书都有100多幅照片,再配以文字,精美、全面、形象地分别介绍了苗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工艺。
 《苗族盛装》展示了“清水江•雷公山”、“都柳江•月亮山”、“黔西北•黔中”三大地区的苗族盛装精品。
 《苗绣苗锦》展示了苗族民间刺绣和织锦的精品,苗族刺绣和织锦的部落徽记艺术。
 《苗族银饰》展示了“头饰”、“颈胸饰”、“手饰”、“衣饰”的银饰精品。
 《苗族剪纸》展示了苗族剪纸艺术的精品,并介绍了苗族剪纸与刺绣的关系、剪纸形象与古代历史和宗教。
 《贵州蜡染》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蜡染艺术精品。
 《贵州古傩》展示了“撮泰吉”、“傩堂戏”、“地戏”的精品面具,傩祭、傩舞、傩戏的历史演变,以及“撮泰吉”、“傩堂戏”、“地戏”的分布、表演、性质、特点等。
 《吊脚楼》展示了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多种形式的吊脚楼,阐释其村落布局、形态建造、空间功能设置等。
 《石板房》展示了石板房的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结构布局等。 石板房主要分布在贵阳市的小碧、花溪、湖潮至安顺等县市一带。因当地盛产石灰岩石板,开采极为方便,世居于这里的布依族、苗族民居建筑便就地取材,其场坝地面铺石板,住房墙体、楼面、房顶用石板,家庭日用器具有石臼、石磨、石碾、石灶、石凳、石桌等,形成独特的石板房和石头建筑风格。
 《鼓楼•风雨桥》展示了鼓楼、风雨桥建筑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构造布局。风雨桥是集廊、亭、塔、阁于一体的景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桥梁。风雨桥在我国木建筑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鼓楼在汉族、苗族、侗族建筑中都能见到,但侗族鼓楼最具特色。
 画册的体例,介绍之外,阐释、讨论、总结,将贵州汉苗侗布衣等民族在耕织传承过程中创造的服饰文化、银饰文化、剪纸蜡染艺术、傩戏面具,以及生活中独特的民居建筑、公益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历史渊源和传承流变、地域分布、风格特征、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社会功能、传承发展等,印刷制作,精美完备,恢宏大气,特色浓郁。
 书是好书,但是,铜版纸印刷,沉甸甸的,9本大书,够层次,够分量,打好包,也够我背的。
 于是,问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可有图书目录?
 一本目录在手,一切问题解决,委托当地书店进货,既省了背负奔走之苦,又有折扣节省之利,何乐不为?
 但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说:没有!
 一位先生走过来:把你们的名片给这位先生!
 也没带!众人如此回言。
 你们干什么!那位先生有些不悦,转身对我说:先生,我的名片给你。
 伸手接过先生递来的名片,设计古雅,大约是贵州铜鼓花纹装饰的一张名片,清楚地印着:宛志贤,贵州出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贵州民族出版社社长、贵州省出版协会副主席、中国版协民族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理事。
 让我注意的,不是林林总总的头衔,而是那个少见的“宛”姓。
 宛总,府上何处?我不假思索地问。
 我是安徽人。宛总答道。
 那你的姓氏有何讲究吗?我打破啥问到底。
 我们宛姓,一支在现在的安徽,一支在河南的南阳。宛总回答。
 宛总,你知道我是哪里人吗?
 先生哪里人?宛总问道。
 我就是河南南阳人。我回答。
 宛总一把握住我的手:先生何时回去?
 晚上回贵阳。我如实回答。
 贵阳可有什么事情需要安排?宛总真诚地问。
 不,不,不需要。我来贵阳是参加一个会议,一切都安排好了。宛总一番好意,但确实无需重做安排,还有,一面之交,再麻烦别人,情理上过不去。
 好,好,以后多联系。宛总摇着我的手说。
 宛,宛城,现河南省南阳市的简称,位于南阳白河(古称淯水)北岸。至今仍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以古宛城遗址命名的行政区域,就名宛城区。
 秦至汉代,邯郸与成都、洛阳、临淄、宛城并称五都。
 后查资料,宛姓最早形成于上古,伏羲时,其师有宛华,黄帝时有大臣宛朐,其后皆为宛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宛姓,是郄姓的别支,因封于宛而得姓。另,春秋时齐、晋、郑国皆有宛氏,可知宛姓初为大族。现宛姓多存于古楚地所辖地区即今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左传》中有“楚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句子,在下南阳方城人,方城南阳最北的一个县,过去隶属于楚国,应该的楚国的最北端。
 没有想到,在遥远的大西南,在贵州,能遇到一个地望在河南南阳的大名人、大学问家。
 挥手告别宛总,寻思怎么就那么巧,怎么就邂逅了这样一个与故乡、与家乡有着关系的人?怎么就从一个“宛”姓里引出了这样的邂逅,这样的故事?
 
 
 2010年7月8日21:27办公室
 |  | 
	
		| 返页首 |  | 
	
		|  |  | 
	
		|  | 
	
		| 荷梦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2-19
 帖子: 2826
 来自: 湖北,黄梅
 荷梦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0-07-09 00:52:15    发表主题: |   |  
				| 
 |  
				| 现宛姓多存于古楚地所辖地区即今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恩,我们这里的确有姓宛的。。
 |  | 
	
		| 返页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