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东兵 举人
注册时间: 2006-12-23 帖子: 1183 来自: 中国上海 时东兵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0-06-21 16:05:56 发表主题: 汲天地之精华,括奇峰之脊梁 |
|
|
汲天地之精华,括奇峰之脊梁
2010年是一个值得全球的人们庆贺的一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以及在南非揭幕的足球世界杯,一个充分展现人类的文明史,一个大力渲染人性中的激情,正如歌词中所说:别问由来,星可以摘。而今年对我来说,也是值得喜庆的,刚刚和忠村合作出版了诗集《两月泉》(上海文艺出版社),接着就整理出版我的第一本文选《时子文选》,这是我由来已久的想法。
人到中年最值得做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回首往事,回头看曲曲折折走过的路,心目中文学创作的目标,一步一步地逼近或到达。此间,我放弃了很多,包括权力地位的诱惑,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从不会干扰我走向目标的视线,我义无反顾地一直走下去,人生十分的充实,百倍的精彩,在回眸中万般的欣慰,我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上帝是公平的,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收获!我到了收获季节。
这本《文选》收录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中的很少一部分成果,我将一边创作,一边整理,乐此不疲,其乐无穷,就像一个农夫不断耕耘,不断收获,其乐融融,享受生活。再一件事就是展望,回望过去决不可以陶醉在酒香的芬芳中,而要把酒精中的芳香分子,作为自己不断向前的新能源,坚持自己早已确定的(在低碳生活理念提出之前)俭朴而又充实、自然而又丰富的生活。可以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无创作,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仅仅是吃饭,创作对于我,就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一个人思想活着,他就一直活着,这或许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价值。明年,我还将和四川诗人、宜宾学院的蒋德均教授合作出一本诗集,已经列入出版计划,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衣带水的诗意,滚滚东流的激情,汇入浩瀚无垠的大海,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沿用一句名言的格式,我不是在文学艺术创作,就是在文学艺术创作的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的人生格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是灵感生生不息的源泉,每年,我都会约三五知己南征北游,如同现代的徐霞客丈量着山山水水,汲取天地之精华,搜尽奇峰打草稿,笔端才有行云流水的景象,文字便有了生命,画面便充满了灵气,师法自然,乃最高境界。一路上有山水相依,体验着无穷乐趣;有文友相伴,三人行必有我师,美哉快哉。有四川诗人文生、梁平,北京诗人叶延滨,河北诗人郁葱,安徽诗人王明韵、小鱼儿,等等,当然,结识更多的是本地诗人、作家及文友,有赵丽宏、宫玺、宁宇、季振邦、朱大可、诸大建、喻大翔(朱大可、诸大建、喻大翔、时大平,被喻为同济大学文人四大金刚)、严力、陈东东,还有东方魔块的诗人(薛锡祥、陈晓霞、陈曼英)等等,在诗歌创作的路上相互切磋鼓励,不断摸索前行。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喜欢人在旅途的感觉。
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只要一直往前走。脚印留在伦敦塔桥,目光放眼埃菲尔铁塔,思绪穿越罗马古城、梵蒂冈袖珍小国,即使站在瑞士的阿尔卑斯雪山顶峰,可心中依然装着泰山黄山。远行的下一站就是非洲,去探寻和我们一样古老的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一样令人倾倒的文学艺术。不妨借此作一个寻人启事,有志同道合者,我们一同结伴而行,这是我们千年修来的缘分。我和文学艺术结缘,便是我前世修来的缘分,我相信来世也一定有缘,如同外公赋予我的品行,父母亲奉献给我的肉体,所有文友给予我的友谊,创作带给我的无尽快乐。文学艺术的生命永远不死!
记得在秦王扫六合的秦川大地——咸阳读小学时,我特别喜欢画图课和语文课,画的延河宝塔,还在学校里展出,画面虽简单了一些,但还是显露出了对形象的艺术感受力。这时在我心中,就已经埋下了绘画艺术的种子,一颗种子,当遇到适合的土壤、水分、养料等条件,总会生根、开花、结果。可当时艺术凋敝,只有八个样板戏可看,无论是正角还是反角,也不管是男声还是女声,八个样板戏中的所有唱段,我都会唱,后来母亲单位组织大家学唱样板戏,我成了他们的教员,直到今天,许多样板戏唱腔,我还会唱。学校当时在搞教学革命(用现在的话说,教学改革),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老师选定我讲语文,而我却偏偏选择讲算术课,倒不是因为我喜欢算术,而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喜欢挑战,不喜欢别人给我设定好了做什么事(这便是真文人的性情,像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没有想到课堂上,居然有同学问1减2等于多少的问题,这显然超出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我的知识范畴,那时完全没有负数的概念,自然就找不到解。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苦短,又有多少问题不能解、或者迟迟找不到解呢,不然,曹操怎么会发出人生几何的千古感叹?!
回到上海已是小学四年级,我已经落下了一年的英语课,看来,东西部在教学质量上的差距早已存在,甚至比现在还要大,只是很多人还没有教学公平的意识,而没有察觉罢了(现在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自由的意识,已经大大地觉醒,中国的民主道路也已走到了关键的转折点)。也许是语言上有点天赋,我很快就赶上了英语课的进度。那时,我尤其喜欢作文课,现在还清楚的记得,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参观市少年宫,并布置了作文,题目就是《记一次市少年宫活动》,因为观察很仔细,感受也很深,又很好地运用了作文的技巧,篇幅居然写了四千多字,语文老师把它作为范文,在年级里、甚至是高年级里宣读展览,至今我都觉得那篇作文是超水平发挥,四年级小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准。这篇作文对于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奠定了我今后人生发展的轨迹。因为文章写得好,字写得好,图也画得好,班主任让我负责班上的黑板报,每周出一期,小小的诗书画练习的平台,我磨练了好几年。
上中学时,社会上刮起了读书无用论的歪风,还竖起了一个考试得零分的英雄。可我不信邪,还是把小舅舅的藏书浏览了一遍,还想尽办法去借手抄本来看(当时新华书店基本上没有文学类书籍,仅有的几本也都是革命文学),如《第二次握手》等。有了充裕的时间,我还用来发展兴趣爱好,经过考试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国画组,临摹了好几年柳公权、颜真卿的字,画了一些花鸟鱼虫及山水画,为我的书法及国画艺术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如今的教育走向了另一端,唯知识是从,泯灭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钱学森生前发出的感叹,我国的教育为何培养不出世界顶尖人才的重要原因)。同学们惊叹我怎么知道得那么多,送了我一个绰号“时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视野就自然开阔,那时我已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前不久还获得了同济大学读者明星的荣誉。
在复旦大学读书时,除了吃饭睡觉,我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图书馆,我几乎浏览了各领域中我所喜欢的书,给我的创作源源不断地注入了能量,此时开始大量地在各地的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和科普文艺等作品。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科普作品征文竞赛中获奖,并由此加入了上海科普作家协会,成为协会当时最年轻的会员。后来在同济大学教书,《诗歌美学》的课堂吸引了众多莘莘学子,梯形教室常常是坐满了喜欢诗歌的学生,也引来了解放日报的记者,她也为课堂生动、热烈的效果而感叹,在报纸上大加赞赏。
现在有许多追求时尚的人,生怕别人说自己“out”了,遗憾的是,他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却从不担心“out”了,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滑坡,是畸形社会的扭曲表现,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不是一个强盛的民族;一个单单追求物质利益的国家,永远成不了强大的国家。精神,只有精神,才能让人类回归高尚。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些精神食粮。并且,我把诗人、作家及评论家对我作品的评价,当做是为我提供了新能源,以此为动力,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郜元宝短评:时东兵往往在非诗或反诗的境遇、物象、细节、情绪乃至措辞中,与诗神不期而遇。他并不刻意追求诗,也并不回避诗的反面,这说明我们需要诗,并非因为到处都是诗,而是因为太缺少诗。对生活有更高要求的读者,会成为他的知音。
——澳大利亚孔子学院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吴欢章短评:鲁迅主张写小说要画眼睛,时东兵的作品抓住“诗眼”深入挖掘,集中描绘,造成对读者心灵的“精锐的一击”。
——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诗评家
洛夫短评:时东兵与苏东坡的诗,都由个人抒情提升到人生感悟的高度,不同的是苏诗只写出一种漂泊流离的茫然感,而时诗却道出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台湾著名诗人(现居加拿大)
黄昌勇短评:身在同济园,心怀大世界,时东兵的诗作朴素中露真诚,写实中见飞扬,在今天这样一个骚动的时代,引人思考。
——上海戏曲学院副院长、评论家
潘颂德短评:时东兵的诗歌语言不但清新自然、明净凝练,而且具有浓郁的抒情性、鲜明的形象性及感人的音乐性。诗集中的不少篇章,还自觉借鉴、继承了古典诗词的对仗、押韵、节奏等艺术因素,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三者兼备,深得传统诗歌的神韵。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诗评家
张生短评: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我觉得时东兵就是这样一位因有情才对世界浅吟低唱的诗人,他写自己的往昔,写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也写自己的爱人,他写云,写风,写草,也写森林与城市,可我们所看到的却不仅仅是那一行行绮靡的诗句,而是他的那颗纯净而良善的心。
——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作家
(《时子文选》序)
欢迎光临时东兵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6222181 |
|
返页首 |
|
|
|
|
山城子 榜眼
注册时间: 2007-05-23 帖子: 4771 来自: 中国贵州 山城子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0-07-01 00:24:38 发表主题: |
|
|
问好!
——请诗友们欣赏!!!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
|
返页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