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0-06-09 01:21:11    发表主题: 帮理不帮亲 |   |  
				| 
 |  
				| 帮理不帮亲 
 
 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帮谁?
 据说是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作文题目。
 姑且不论我们会问,素有修养,学有建树,万世之师的两个泰斗,怎么会打起来呢?单就事述说说事,就题论题,在下以为,应该帮老子。
 理由有三:
 老子长于孔子,为兄。
 孔子向老子问过礼,老子为师。
 按照传统,尤其是遵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长幼有序,尊卑有节”,在下一介书生理应帮为兄、为师的老子。
 这些尚且为次。
 更为关键的是,老子的思想“清静无为”、“无为而治”要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水的特性近似于道的特性,水的特性就是圣人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获得了别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正是不争之争。
 在老子眼里,柔弱的水,随物赋形,盛在方形器皿中,即为方形;置于圆形器皿里则为圆形。逢山改道,遇石激溅。但是,柔弱的流水,最后却战胜了坚硬的石头。
 滴水穿石,是也。
 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枞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枞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枞曰:“嘻,是已。”常枞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枞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刘向《说苑•卷十 敬慎》)
 坚硬的牙齿可以将各种各样的食物咀嚼为齑粉,而舌头柔软无骨,可以胡说八道。老年之后,牙齿早已溃不成军,舌头反而固若金汤。舌头最终以自己的软软胜过了牙齿的坚硬。
 所以,老子向来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讲究弱之胜强,柔之克刚。
 但是,孔子呢?
 在孔子回答弟子原宪言行记录中有如下内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文见《论语》第十四篇《宪问》)
 有人问:“以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孔子答:“你以德报怨,那拿什么报恩德?别人以恩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恩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以怨恨报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当然,以直报怨,见仁见智,大家高人,各有不同的理解,各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能以德报怨。
 东西方文化相较,东方文化向以谦虚和坚忍著称。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法观点。在东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哲学理念,面对困苦的态度是逆来顺受。佛经记载,鹰要吃释迦牟尼的肉,他便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鹰割下肉来,这种坚忍超越了西方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更能让人接受。
 那么,有着如此思想,如此观点的老子和孔子,一旦真的打起来,在下揣测,无为而治的老子是不大可能出手的。而以直报怨的孔子则出手的可能性极大。
 这样的情况,在下愿意大不敬,出手助老子打出一拳。
 就是这样,在下想,在冷静之后,孔子应该是理解的,是会原谅在下的。
 因为做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内心深处,一样的讲究仁爱仁民,讲究以人为本的。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古书因其没有标点,非常容易引起歧义。
 一种句读: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如此这般,孔老夫子只是关心人的生命,而漠视马的存在。
 另一句读: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
 问马。
 这样,一个充满了仁爱之心的长者、善者形象就呼之欲出矣。
 有如此思想,如此仁爱之心的孔子,能不原谅在下吗?
 何况,老子、孔子根本就打不起来。
 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之师的老子、孔子是会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的。即使交流不了,沟通不畅,也会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
 说实在的,这样的题目,很有点婆媳打架,你帮谁的味道;很有点老娘新娘同时落水,你先救谁的境界。
 一向强势的毛泽东有一句话:公交论理,私交论情。
 我们惯常的思维,惯常的做法,是帮近的人,帮亲的人。
 预则立,不预则废。
 把特殊情况考虑进去,不使意外出现,不就可以避免难于选择,难于确定的事儿了吗?
 这样的见解,不知考官意下如何?
 
 2010年6月9日13:36蜗居
 |  | 
	
		| 返页首 |  | 
	
		|  |  | 
	
		|  | 
	
		| William Zhou周道模 探花
 
 
 注册时间: 2007-06-10
 帖子: 3950
 来自: 中国四川广汉
 William Zhou周道模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0-06-09 15:38:45    发表主题: |   |  
				| 
 |  
				| 以史为论,结合现实;中西对比,意态超然。齿舌故事,另一说是老子的老师给他讲的,典出何处?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灵魂的歌唱.
 周道模
 |  | 
	
		| 返页首 |  | 
	
		|  |  | 
	
		|  | 
	
		|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0-06-09 22:53:51    发表主题: |   |  
				| 
 |  
				| 道模兄台:多谢指正。已尊先生指示查阅资料,进行更正。 |  | 
	
		| 返页首 |  | 
	
		|  |  | 
	
		|  | 
	
		| 吟啸徐行 举人
 
 
 注册时间: 2008-05-03
 帖子: 1336
 来自: 中国安徽
 吟啸徐行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0-06-10 00:44:07    发表主题: |   |  
				| 
 |  
				| 有意思的问题,引人深思,旁征博引,让人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
 彰显自我爱好,弘扬民族文化,追求诗意生活.
 |  | 
	
		| 返页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