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徐行 举人
注册时间: 2008-05-03 帖子: 1336 来自: 中国安徽 吟啸徐行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0-06-07 19:22:41 发表主题: 杜鹃声起麦收忙 |
|
|
杜鹃,又名杜宇、布谷,或子规。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在杂树生花的江南,每年入夏,便昼夜不停地鸣叫。在古诗词里,它的鸣叫是悲愁的标志;可在我的家乡,却丝毫听不出抑郁的韵味。倒是杜鹃一啼,人们立刻得到一个讯息:麦收季节到了。
杜鹃声起,人们便心领神会,从墙头上摘下闲置了大半年的镰刀,来到池塘边,就着一块青石,蘸着清水,蘸着月色,反反复复地磨。青石泛出嫩浆,沾满刀刃,以清水洗净,食指试一下刀锋。然后接着磨,霍霍声,越过水面,深入夜空,飘得很远。此时,夜风吹拂,塘面波光粼粼,人影也随水摇曳。如此三番,刀磨锋利了,拿回家挂在门后,等天蒙蒙亮时,好到麦田里大显身手。
可更多的人,按捺不住。月还挂在西天时,便已出工,田野顿时热闹起来。四起的虫声、蛙鸣,伴着“嚓嚓”的割麦声,偶尔掺进一两句说话声,响成一片。而远处杜鹃之啼,又一声高一声低、一声急一声缓地传过来,映着朦胧的月色,俨然一幅水墨,或西方印象派画作。
割完麦子,再一捆一捆从田间挑回来,铺在打谷场上,在阳光下暴晒。然后牵来一头牯牛,套上石碾,碾来碾去。这样脱麦,固然好,比较轻松,也比较省力:一人、一牛、一碾即可。但往往是不行的,因为正值农忙,牯牛要犁田。几百斤重的石碾子只好蹲在打谷场一角,看着满场的麦子,干瞪眼。
打麦场的活,就留给了妇女。她们从家里摸出连枷,十余人站成一队,面对面成两排,将连枷高高扬起,乒乒乓乓打在麦穗上。打连枷需要心手默契,掌握节奏,还要整齐划一。若有一人不协调,连枷打架,所有人都乱了,就没法打下去。为了有一个统一的节奏,常有一人领唱,其他人跟着应和,随着唱的节拍打,省心省力,一场麦子打下来,也要不了多久。
歇场时,家中老人立即将吃奶的孩子抱过来。喂奶的妇女,在场边坐下,三下两下解开内衣,露出硕大浑圆鼓胀的乳房,孩子扑上去,一番猛吸,不一会就打着饱嗝,脸上溢着笑容。但乳头上还挂着白白的乳汁,那妇人用衣服擦几下,收回去。领唱声又起,赶紧跑过去,加入打麦的行列。此时连枷起起落落,和着歌声,在耀眼的阳光下,又形成一幅画面。这不再是印象艺术,而是一种写实,线条粗犷豪放,色泽鲜艳明快,底色是满场金黄的麦穗,画框是四围灰黛的房屋。有时一面敞开,是一湾清澈的水塘,风从水面吹来,正好在筛麦扬麦时,派上用场。
歇场时,也会有插曲。麦场上并非清一色妇人,也有个别男人,角色是领首。那男人若正经,倒也相安无事,偏偏有心术不正的,图嘴快活,想占妇女们的便宜,而这会招来反击。有时成为众矢之的,几个妇女冲上去,将男子按倒,抓住手脚,上下打夯,直到男子嗷嗷乱叫,求饶为止。有时惩罚更为严厉,用大把大把的麦颖,塞入男子内衣,或裤裆,反复揉搓,戳得男子叫乖,从此闭嘴,不敢再诨言乱语。演罢此插曲,妇女们又在歌声中,投入新一轮打麦场之中。
打完麦场,就着风力,妇女们用大抬筛扬麦,一抬筛一抬筛地扬,慢慢麦粒堆成小山,麦颖也堆成小山。男人力气大,就将麦粒连同麦颖高高抛到空中,借助风力重力,将麦粒和麦颖分开。若天不刮风,就抬出风车扬麦。一天下来,麦粒装满一箩一箩,麦秸扎成一捆一捆,麦颖堆成一堆一堆。至此,麦收将画上句号,接下来是分麦,准确地说预支。
预支是不能过夜的。因为明天有更多的活要做,一向勤劳又精于算计的农人,没有理由浪费这黄昏后闲散的时光。更重要的是,劳累一年了,农人们都急于品尝到自己汗水收获的第一批新粮。队长心里清楚,所以新麦上场后,每家要预支一箩半箩,给家家户户一个甜头,一个希望。
新麦晒干,磨成面,家家户户的巧媳妇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的用面擀成疙瘩,比现在酒店宾馆里的,绝对新鲜绿色,只是没有“面鱼”这么好听的名字。有的用面摊煎饼,加入韭菜、鸡蛋,或南瓜花,味道又香又脆。有的用新面发馍,采来荷叶、豆叶衬底,大馍出锅时,满屋诱人的清香。有的擀刀切面,就着新上市的瓠瓜丝下锅,一青二白,又中吃又中看。当然,最让人眼羡的是包饺子,哪怕素馅的,用猪油、酱油、盐和葱花配一碗汤,吃起来,也分外入口。倘若是荤馅的,开锅时,左邻右舍都能闻到。不过你不必流口水,你若是她家邻居,女主人会端来一大碗,让你全家都尝个鲜。
记得新麦上市后,老家有一个风俗,就是想方设法,把自家亲戚请过来,让他们吃到自家的新面;若实在没工夫,就会装上几斤,让孩子大老远送上门。
吃着新面,看着门前盛开的五月花,屋后菜园里披青挂绿的艾蒿,再听着一声远一声近的杜鹃之啼,每个人心里都掐算着,端午节快到了。
二○一○年六月五日于霞蔚居 _________________ 彰显自我爱好,弘扬民族文化,追求诗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