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19:26 发表主题: 鹦语唱片(狐狸策划,螃蟹监制) |
|
|
网友大拙先生李某某,系某社科院研究员。平时朋友们爱称他作鹦鹉、螃蟹、狐狸。故此帖两年来一直用这个标题。此妖物马甲甚多,常用的有鹦舌、老蓑衣、梦蝶翁等。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21:48 发表主题: |
|
|
发表于 2007-12-27 17: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鹦语唱片(狐狸策划,螃蟹监制)
【001】
任何时代的诗的语言,多是那个时代的大白话。相对而言,每个时代的诗的语言,要比同时代的散文、议论文要好读懂的多。所以,不是白话(含土语、俚语、谚语、流行时尚语等)可不可以入诗的问题,而是白话的艺术性、艺术化问题。打个比方:一件衣服破了个洞,主人舍不得弃之,要三个裁缝来补。甲裁缝剪一块方布缝上了事;乙裁缝依照破处的实际情况,做了个别致的图案;丙裁缝想办法恢复原貌而几乎无痕。后两者,叫艺术化。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23:42 发表主题: |
|
|
【002】
单就咏物而言,万物皆有其“多重属性”或“生命气象”,咏者当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参悟其中“独特的”、“属于自己本身的”所谓“生命个性”,因为有个性的生命才是生动而真切的生命。这意味着,落笔宁可要片面的深刻,也不要面面俱到;或者,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十八般武艺全会,不如精通一门“小李飞刀”(其它可旁通或曰“曲径通禅”)。再说偏激一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或许能够由万物之“形”而达其“魂”,使吟哦产生“魂来、气来,神来”之势。此其一也。其二、万物的生命之光,其实是作者的心灵之光来燃亮的。故落笔乃在“物性”与“人性”之际,即:人与物乃在“若即若离、不一不异”之间。此所谓:“是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呢?偏激地说:这叫做“王顾左右而言他”。似乎不是在说物(理、事),却又是在说物;你说是物吧,它却是在言人(情、感);而你说是在言人吧,它偏偏又是在说物。这里即有人与物的齐一,又兼含人与物的张力。且所谓“含蓄”之类、“想象空间的跨度”之类也由这“齐一”与“张力”所启动、拉开与闭合。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26:12 发表主题: |
|
|
【003】
诗鉴者,在一般意义上一见平仄有出、粘对有出的作品,不加分辨地将其归入“古风”。这在大处是对的,无可厚非。但是,象“七(五)言拗律”这样的作品,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足以与其它“古风”相区别的特征,这就是:一、中间两联讲究对仗;(其它古风没有这个要求)二、一韵到底,不转韵。(其它古风没有这个要求)这两点恰恰也是“正格七(五)律”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它依然是有“律”可循的,所以,我们依然可以视之为“律体”;又因为它故意“失粘失对”、“出平仄”,所以,它又是“拗”的,故可称之“拗律”。也有人将这“七(五)言拗律”简称为“七(五)律”。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28:20 发表主题: |
|
|
【004】
哈哈哈,好!有个性。终于能够看到非非坚定的语气。诗怀,当是谦怀加独立个性。少一不可为诗。前者可保证诗者兼取众家营养,但不是为了博得所谓谦谦君子之浮名;后者可保证坚守“个我”之独到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情趣理趣之开合,而不是为了所谓“面子”。后面几首也看了。这大约是我看到的非非词作中最流畅的作品之一。似乎象征着语言通道与立意取象的大进。抓住这种感觉,贯穿到底。待熟练后再寻求突破。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30:12 发表主题: |
|
|
【005】
新诗也要讲究语言上的“断处逢生”、“笔断气连”,不可写的太满,保留着似有似无的想象空间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32:16 发表主题: |
|
|
【006】
最好不要忽视了第一感觉。我一向认为,诗者的首度直觉最为重要,那就叫一点灵犀。少了这点灵犀,改后的句子很可能失去真切的生命感。“大修”,不如放弃,或者另起炉灶。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34:05 发表主题: |
|
|
【007】
婉约、豪放之论早就成为陈词滥调。比如,谁能证明屈平悲歌中的豪放、飘逸、厚重与癫狂就不婉约?一个诗人的丰富人生以及他对这人生理解与表达的丰富,就用这一把剪刀,肯定会被裁减的十分苍白。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36:25 发表主题: |
|
|
【008】
古典诗词,较之古典散文、议论文等而言,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好懂的语言。原因有很多,但至少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白话”,而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相应时代的“白话”进行合于艺术规律之处理加工的结果。所以,古往今来,不存在“白话”是否可以入诗的问题,而只存在“白话”的“艺术性”问题。我们真正需要探讨的是:“白话”在何种意义上成为“美文学”、成为“美文字”、成为“艺术美”。或者,是什么要素使“白话”之“白”变的意味深长?还是那句老话:白开水耐品,早晨起来喝一杯,一天都不渴。正如高明的品茶者,最后回归到品水;而美食家的最后一道菜,总是偏淡的。但,唯在这一境界上,你才会突然发现并回味“香茗”与“美食”的底蕴与意义。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38:47 发表主题: |
|
|
【009】
尽管格律是古典诗、词、曲的不可或缺的成熟而精致的形式,但雅客也不必为格律而捆住了创作的手脚,自由创作、大胆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不仅仅因为古人在创作中也是不断寻求破格途径的,而更因为现代人的语言环境和诗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1:40:29 发表主题: |
|
|
【010】
之所以要对格律指指划划,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一、不少初学者以及想把格律问题搞清楚的雅客有这个需要。
二、对于已经十分成熟的体式,我们至少应当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些什么要求等等,否则,我们也就不会知道作品在哪些地方是“破格”而出的,更不知道我们在哪些地方是“创新”的。因为“创新”毕竟是与“旧格”相对而言的。比如:你如果坚持用现代“普通话韵”创作(我极力提倡之,我也写过一些),那么,它同古人的“平水韵”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就要求我们对旧体韵格有所了解。
三、如果你标明了诗词曲的“牌名”,这也就意味着你事先已经承认了这个“牌名”的格律,而欣赏者也只有在进入这个“牌名”的格律后,才能准确地玩味其中的妙趣。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3:56:03 发表主题: |
|
|
【011】
不用讳言,女性的曲线美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杰作,是自然界之黄金分割律的精华。佛教智慧并不排除对女性美的欣赏,在有的著名寺庙中甚至还藏有春宫图。这方面也有不少著述。佛(觉者)之所以是佛,在美学这个方面的意义上,乃在于他以无任何功利、肉欲的超越眼光来对待人与物的本来面目——人的本来面目原就是很美的。在此,大乘经典《般若心经》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这里的“空”在审美领域就是以“纯粹”、“超越”的眼光来对待人与物(色、法、相)。这里其实潜涵着一个审美理念:美感的超功利性。如果你站在肉欲的功利立场上看,你就不配进入艺术、进入美感。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3:57:54 发表主题: |
|
|
【012】
诗与联的“奇笔”、“妙笔”乃是从“反常识”、“反定式”开始的。在常识与所谓雅言看来,这“挠痒”与“放屁”是不在文雅之列的,它甚至是丑的。但奇怪的很,哪个不挠痒、不放屁?既然如此,何以不能入诗、入联?就看你入的是否“恰”、“宜”,以及你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否“正”、“当”。以我看,梦蝶先生乃天下第一大雅者,他笔下“人物”常常是一些“化腐朽为神奇”的人物。世人皆不以为然、而以为丑的东西,在他笔下却雅极了。是什么使这“腐朽”成为“神奇”呢?根本不是华丽的词章,而是他的思想。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3:59:25 发表主题: |
|
|
【013】
集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一席之地。看起来,它是用别人的句子,没有创造性。然而,它的创造难度更大:首先,作者必须完全吃透原句的精神实质,并且更要考虑到原句在移动了地方以后,会不会发生意象义理的改变。其二,用他人的材料构意、构景、构图、构成音乐感,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意的过程,而这种创意往往更难,更具有启发性。其三,平仄格韵都要对上,十分不易,这可以为我们掌握格律提供一种启发。打个比方:一个建筑师所用的水泥、沙石、砖、钢筋等都是别人生产的材料,然而,他正是用别人的材料创造了自己的建筑作品。并且,不同时代的建筑师所遇到的材料是不同的,而正因为他运用的“他人的材料”的不同,所以,每时代的建筑风格则大相径庭。这就是创造。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4:01:24 发表主题: |
|
|
【014】
为什么我们在毫不知晓某作者生活背景以及他的独特故事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他的“诗”、甚至随他一同感叹?原因就在于,在这些美的具体事物中涵着“美本身”、“美本体”。而审美过程恰好是超越美的事物(作者的独特故事等)而指向并进入“美本身、美本体”的。有了“美本身”,我就不会局限于作者的故事,而是超越地理解这些故事。——这也是诗的最高意境。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面有东坡自己关于仕途、亲情等的独特故事,但,古往今来,人们未必要知道,甚至根本没有必要知道这里面的故事,人们更不可能与东坡一样具有相类似的生活,但人们依然有板有眼地唱着这支歌!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4:03:17 发表主题: |
|
|
【015】
历史(无论是社会史,还是文学史、科学史,或是其它专类史)乃是一条长河,善水者无论从哪个地方下水,都叫“截断众流”。而这截断众流者无非有二种方向:一是逆水而上,追根溯源;二是随流而下,顺水推舟。逆者,乃历史向我走来;顺者,由我再开历史。无论逆、顺,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胆识:截断众流。历史从来就是“我”以及“我所理解”的历史。“无我”的历史只是死人的战场与废铜烂铁的堆集场。由此而观文学作品,文学中的历史,不同于史学中的历史,比如“关公战秦琼”,这个史学上的荒谬却是艺术上的真实。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4:05:19 发表主题: |
|
|
【016】
对于非非的东东,我一向比较喜欢甚至有点偏爱。因为读她的不论诗还是词,总感觉里头有一种自出机杼的坚持和探索。在立意上总有不完全与别人相同的思考,在用语上也总是少用古人用滥了的现成话。她的东西既有女孩感情的丰富细腻,还有一般女孩中少见的哲理性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我觉与我自己的诗词偏好有相通。问题有时也与我有类似,就是有时用于表达的词汇少点丰富和精致,甚至偶尔出现生造。但我想,对于她,第一还是坚持住独创的风骨,这是创作能够有长进有前程最可宝贵的东西。其次是略求下精致。不能舍本求末,但在把握根基的基础上适当注意下扬长补短,会更好。
————————————————————
走马兄所言极是。这丫头诗路子较宽阔(诗路子开阔,这一点很重要!)且不拘泥于所谓古香古色,常常想弄点大鲜小鲜之类,稍加时日,当有大进,网上女性诗者中不多见的“理性之穿透力的那种旋律”,在她的文中却表现的较突出。只是有点马虎,少于推敲,甚至在立意取象尚未顺溜的情况下,也敢动笔。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4:06:57 发表主题: |
|
|
【017】
诗中之景物,其实本来就是人之性体、心体、情体之渗透乃致裁剪之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性灵与景物已经浑然一体,或者说,景物乃是性灵化了景物,而性灵乃是缘物象而有所牵挂与寓托的性灵。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4:10:18 发表主题: |
|
|
【018】
回复:【15】女冠子 观海
波光层叠。击礁浪花如雪。水云间。天际征帆渺,堤边鸥燕喧。踏沙谁共远?长别恨无言。情寄千里外,望君还。
情景俱佳!但——“波”与“涛”有区别,前着小浪、微浪,后者乃大浪、甚至狂澜。大浪击石才会有浪花如雪之景,波则没有这个效果。故为了“首拍”与“次拍”的和谐,是否可以考虑这样:涛声层叠,乱礁浪花如雪。且前二拍为近景,随后远去而又回环于鸥声。鸥燕之燕,似乎用“雁”更合适些,暗涵鸿雁传书之意,“堤边”改为“半堤”,是否韵味更好?“望君还”结的不好,因为前面有“谁共远”、“长别”等,已经点出了“望君还”的意思。所以,这结处应当往虚阔处写,使味儿略长些。可否:情寄千里外,那云间。呵呵,毛泽东的“秦皇岛外打鱼船,知向谁边?” 说到这里,再回头考虑与上片字重之处:“水云间。天际征帆渺,堤边鸥燕喧。”此句,可否这样:水连天,飘渺征帆远,半堤鸥雁燕喧。
经过上述讨论,就成了这个样子:
涛声层叠,乱礁浪花如雪。水连天,飘渺征帆远,半堤鸥雁喧。踏沙谁共远?长别恨无言。情寄千里外,那云边。
哈哈,我胡诌。虫小姐一笑。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07-12-29 08:34 编辑】
啊,转眼两年过去了!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26 04:12:20 发表主题: |
|
|
【019】
高调低收、高调高收者,在音乐旋律中并不少见。所以,高收、低收并非关键,关键只是高低搭配是否和谐。比如,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乃高调起,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显然也是高调收,很美。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乃高调起,但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却是低调收,同样美!前者的心态是带有霸气的领袖心态,后者的心态乃文豪之心态。是强收还是低收,只在诗人之当时之心态、情态。 |
|
返页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