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古韵新音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王力先生谈诗韵及关于新旧韵的讨论1[2][3]  前页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2:52:08    发表主题: 王力先生谈诗韵及关于新旧韵的讨论 引用并回复

1.3 诗歌及其他韵文的用韵标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如下:
唐以前为第一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
唐以後,至五四运动以前为第二期。在此时期中,除词曲及俗文学之外,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
五四运动以後为第三期。在此时期中,除了旧体诗之外,又回到第一期的风气,完全以口语为标准。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2:53:21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1.4 现在先说第一期。所谓完全依照口语来押韵,自然是以当时的口语为标准。古今语音的不同,是清代以後的音韵学家所公认的。所以咱们读上古的诗歌的时候,必须先假定每字的古音是什麽,然後念起来才觉得韵脚的谐和。例如诗秦风:

蒹葭釆釆,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咱们假定 采字念蚂 ts‘e, 已字念dio, 滨字念d3‘o, 右字念Yiwo
nL字念t9i3,然後这首诗才念得和谐。当然,您也可以假定这五个字的古音是t/ai,dial,d3‘山,viai,tiai,)或别的读音,总之,这些字在上古的主要元音一定相同(至少是相近),如果照今天的语音念起来.那简直是没有韵脚的诗了。(括号里的乱码了,择时间再搞)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2:54:22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l. 5 汉代用韵较宽。这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押韵只求近似,并不求其十分谐和;第二是偶然模仿古韵,以致古代可押的也押,当代口语可押的也押,韵自然宽了。到了六朝,用韵又渐渐趋向於严。这是时代的风气,和实际口语韵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现在说到第二期。六朝时代,李登声类的书,虽然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因为是私家的著作,没法子强人以必从。隋陆法言的切韵,假使没有唐代的科举来抬举它,也会遭遇声类等书同一的命运。後来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唐韵共有二百零六个韵,但是,唐朝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 ,凡同用的两个或三个韵,做诗的人就把它们当做一个韵看待,所以实际上只有—百一十二个韵。到了宋朝,唐韵改称广韵,其中文韵和欣韵,吻韵和隐韵,问韵和焮韵,物韵和迄韵,都同用了,实际上剩丁一百零八个韵。到了元末,索性泯灭了二百零六韵的痕迹,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又毫无理由地合并了迥韵和拯韵,径韵和证韵,於是只剩了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普通所谓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2:55:05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1,6 唐朝初年( 所谓初唐 ),诗人用韵还是和六朝一样,并没有以韵书为标准。大约从开元天宝以后,用韵才完全依照了韵书。何以见得呢?譬如唐韵里的支脂之三个韵虽然注明同用,但是初唐的实际语音显然是脂和之相混,而支韵还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初唐的诗往往是脂之同用,而支独用(盛唐的杜甫犹然).又如江韵,在陈隋时代的实际语音是和阳韵相混了,所以陈隋的诗人有以江阳同押的;到了盛唐以後,倒反严格起来,江阳绝对不能相混,这显然是受了韵书的拘束。其他像元韵和先仙,山韵和先仙,在六朝是相通的,开元天宝以後的—近体诗也不许相通了。这一切都表示唐以後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抗过这种拘束,终於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力.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2:56:03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1.7 词曲因为不受科举的拘束,所以用韵另以口语为标准。词是所谓.诗余,曲又有人称为词余。本书所讲的诗律指的是广义的诗,所以对於词律和曲律也将同样地讨论到。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2:56:4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1,8 末了说到第三期。新诗要求解放,当然首先摆脱了韵书的拘束。但是,这上头却引起了方音的问题。从前依据韵书,获得了一个武断的标准,倒也罢了。现在用韵既然以口语为标准,而汉语方音又这样复杂,到底该以什麽地方的语音为标准呢?在今天,我们肯定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在当时并没有这个规定。遇到作者不是北方人的时候,他的诗常常不知不觉地用了一些方音来押韵,我们用北京音读去就不免有些不大谐和的地方。例如真韵和庚韵,依照西南官话和吴方言,是可以 同用的,若依北方话就不大谐和。屋韵和铎韵,歌韵和摸韵,依照大部分的吴语是可以通用的,若依北方话也不谐和.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2:57:41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1.9 由此看来,除非写方言的白话诗。否则还应该以一种新的诗韵为标准。这种新诗韵和旧诗韵的性质并不相同;旧的诗韵是武断的(最初也许武断性很小,宋以後就大大地违反口语了),新的诗韵是以现代的北京实际语音为标准的。这样,才不至於弄成四不像的韵语.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08-12-9 19:53 编辑】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2:59:19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27949&extra=page%3D1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31:5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也来参加讨论。说些题外话,我五岁之前是在四川长大的,五岁后来的河北,记得刚来这里跟本听不懂当地人说话,上一年级的上半学期一直迷迷糊糊,到了下半学期才勉强能与同学交流。但是发音很古怪咬字不清zhchsh不分。通过多年学校生活倒会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长大后知道四川话也算是北方语系,想来的确除了在发音上有些不同外,除去特色方言还是大体一样的。而置于浙江上海广东那边的话,我听来便比英文还难懂了,所以觉国家推广普通化跟秦始皇统一文字一样,是个重大事件。重大到什么程度呢?或许咱们现在都想象不到。可能不久的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呢?方言消失。方言不同于文字是个口头传承的过程,据我小范围眼界来看,比如河北说的都是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各个市县口音都不同,细到隔个十里八村口音都有变化,这种变化口头传承上千年了。可是现在推广普通话,孩子或回家跟父母才说上几句乡音,平常的人际交往,电视,电影,学校,公共场所都充斥着普通话,尤其城市。而且有说普通话文明洋气,说方言土气的思维。他们的下一代好多都一点乡音没有了。再往下,再往下想呢......反正我现在不会别的话只会说普通话,听得懂四川话,对入声字的读音就一点概念没有,不知道发出来是的什么声调,学习诗词必须了解,便采取死记硬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有时候会想李白苏东坡都是四川人他们写好诗自己吟的时候是用四川话念的,再想想明朝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都在南方,皇帝大臣们操着各种各样的方言讨论着国家大事,打仗时五花八门的吆喝声......绝不是今天电视剧们展现的情况。还有简体字的事,我觉得文字的最大作用是交流,把字简化使得书写辨认都快捷方便,我们上一代人做了具大的努力。什么都要继承和发展,对此我持支持的观点。英文单凭几个字母来回组合不也完美的表达交流么。我们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人或许完全听不见古音了,他们若想写写诗便只能写新诗,无法沾旧体诗词的边了么?

非非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08-6-26 20:02 编辑】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34:2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阅读困难,处理一下——

别让汽车攀铁轨 林锐彬


读《中华诗词》2005年第7期发表的尹贤先生〖能否用新声韵写律诗绝句〗一文,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57岁,成长在远离文化古国的赤道多元种族社会。尽管如此,我和一班同辈,都热爱我们的根,热爱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1998年,知命之年吧,机缘巧合,让我有幸加入诗社。从此,游弋在那浩瀚充满探索的令人乍喜又忧的海洋中。我这个年纪,自然受的是现代汉语的教育;我的处境,也致使读的文言不多。我也写过新诗,可是,自从接触了旧诗词,就为其铿锵律韵为其精邃窈渺陶醉!

尹先生说,“请用古音读,把入声读出来,您会吗?”是的,如下引用的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里头,“急、迫、夕”属陌韵;老实说,准确的读音不敢说,但大致可读“GEK、BEK、SEK”(接近潮音读法)或更一般的“JIK、BIK、SIK”短促音。 可是,如果把它们念成“鸡、破、西”,岂不神韵荡然!试用新声韵朗诵〖满江红〗,味道可好?几年前买了一套《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光碟,制作大气,汇集了影视界名家,配乐一流。只可惜往往就因为某些旧音韵朗成新音韵而破坏了整体的音韵美。举个例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三组入声韵,即,“贼、色、黑;铁、裂、绝、彻;屋、足”丁建华在朗诵中,除了“黑”念成HEK外,“铁”念上声,“贼、绝、足”都念平声. 很大程度破坏了她努力演绎的诗意。

尹先生却说:“ ·········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老先生们的诗词吟诵,用了古音,读出了入声,摇头晃脑,兴致勃勃,虽有抑扬顿挫,听众却不知所云,感到滑稽可笑。我们的诗词不能以个人、少数懂平水韵的人能欣赏为满足,必须想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2005年初,我参加了新加坡广东会馆主催的〖诗词朗诵交流会〗,呈献的节目之一正是〖茅〗诗。朗诵开始前,我先向听众特别指出“贼、黑”二字会念成CEK、HEK以合其韵,其他像“铁、绝、足”,我认为无提醒必要。整个朗诵都大致依平水韵发音,不但没令人发笑,反而得到好评!尹先生的观察,只能说明“听众”的肤浅。不作适当的引导,不协助一般人去提高欣赏水平而反过来一起去取笑正当的音韵,甚至上纲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声称要继承传统者的悲哀!刘梦芙先生在《如何提高诗词的艺术质量》里就指出:“·········但有关舆论多谈创新,忽视继承(即使谈了继承也只是门面语,缺乏切实的引导)······”

柯哲为先生在《楹联改革请别多说》里写道:“至于新旧声并行,实际上是最后以新四声代替旧四声的问题”。其实,这也涉及普通话是否应取代各区域方言的问题。如果说用旧音韵吟诵诗词令听众感到滑稽,不知道地方戏曲语言容身何处!尹文引用霍松林先生的话:“在讲普通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仍用旧声韵,·····就丢掉律绝固有的音乐美”,实在耐人寻味。

改革开放以来,学古文、学唐诗像是一窝蜂。 人们似乎从文革的失落而觉得传统文化的可贵。市面上涌现大批有关的书籍和光碟。我怀着热烈的期待购买了不少“审定的”“学生必读的”“经典珍藏的”,很可惜,粗制滥造不少,错字连连,最要害的,是汉语拼音。大家知道《声律启蒙》讲究的就是平仄相对,可旧声韵一注成新声韵,这不误导蒙童是什么!一般用字,新旧音差别大致不超过百分五。在差别字加注旧音,以作引导,会难吗?

继承是要对传统的旧事物的尊重,而不是全然以新代旧。 你要以新声韵写新作品,是一回事;可当你阅读、朗诵古诗文时,还是应当以旧声韵来处理。如此才能悠游于传统的美妙世界。袁第锐先生在《论自由词》中就指出:“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中“泽”如按普通话不读入声,全诗便觉淡然无味。

用普通话写格律诗,写得出色的,还没见过;尔近的诗词大赛,也不见影子;在《中华诗词》及其他诗词刊物中,也没见受赞誉。倒是新旧作品凑在一块,令人感觉混乱。柯先生就曾评道:“要是一处风景名胜新旧四声并用,就会造成······不伦不类,使人无所适从的后果。如果硬性推行新四声,那么整个诗词对联殿堂的统一性、传承性、美学性将统统破坏殆尽。其结果比想在书法界推行简化字要严重百倍千倍万倍。而从某种意义上,用旧四声就像用繁体字一样。”《中华诗词》2005年第7期〖忻州采风〗栏下,几位先生的律绝诗,竟出现压韵用新声而诗文中夹杂旧音的混乱(如:“牵心六十年,诸峰皆秀出,殿阁留前迹,主雅论青史,风轻送白云,征人去不还··”其中的“十、出、阁、论、白、不”若遵从平仄则皆为旧音。)。这岂止是“诘曲聱牙,毫无乐感”!

柯先生又指出:“对联是文化遗产,是艺术,是不须要像科学知识那样要求普及的。所以也不必去推行新四声,不必为那些现在并不具备条件将来也不想下苦功的人降低标准提供捷径。旧四声又像外语,你想出国留学就要学习外语,想做对联就要熟谙旧四声。其实大部分地区方言是与旧四声相通的,学起来并不难·········真正愿意献身楹联事业的人却不愿「为伊消得人憔悴」倒是咄咄怪事了。”可不是,近来读到一些《新花集》《校园诗页》作品,压的也是平水韵,就只怕有心人吧。
回溯历史,诗韵、词韵(平水韵),曲韵(中原音韵),是真正的并行发展的。后来者总不去干扰前者,何也?自六朝以来的千百年,各语系方言群,都能接受基本一脉的〖切韵〗〖广韵〗以至〖平水韵〗,这该是前人重视承传性吧!

曾经有论者说:诗贵雅,词贵媚,曲贵俗。有一定的道理。要做到大众化又寓存高雅,常是两难;也或为文体所限。大白话作律绝,确失风神;文言文写新诗,欠缺新气息。比较一下古诗《蒹葭》和琼瑶改作的《在水一方》,我们当能领略相互间不可取代的韵味。袁先生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用普通话作诗,最好的形式是自由词”“我们要麽老老实实写传统格律诗词,要麽干脆另创新体,写自由词或另创它体,二者不相干扰,双轨运行。”钱明锵先生也曾倡议:“·········散曲就是·········解决传统诗词向现代转换,促使旧体诗和新诗相互交融的最佳体式·········”。2005年第7期《中华诗词》卷首语末尾“······ 成熟的新体创作,理所当然是 ····精炼、
大体整齐、押韵’的新诗了。”似乎也在呼应着。而第6期《中华诗词》的两篇文章特别是丁芒先生点评的黄润苏教授的两体佳作(一用旧声韵写七律,一用新声韵写新体),实在令人仰首而扼腕!

有志于改革的诗家们,就请让汽车奔驰在康庄大道,别将它抬到铁轨上吧!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36:06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进来洗洗脑子.我是一直习惯于按新声韵写的,在刚学写古体诗的初期,还照着平水韵来填韵脚,但后来总觉得太受拘束,便索性再也不看韵部了.还有入声字,总觉得掌握起来太麻烦.但看了林先生的帖子后也想,古典文化所具有的典雅之美,当是原滋原味为佳.多接受一点古典文化的熏陶不是坏事.从声韵的美感来看,今人读古诗,以按古音来读为美.但在实际教学中则存在很大困难,因为汉语的声调相对于英语等本就复杂,再加个入声,怕是学生的负担更重,难以行得通.我的看法吧,要有规则,但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将二者结合,或许更好.
我主要是进来学习的,想多听听老师们和其他诗友们的见解.

红叶笑西风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37:03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平水韵中的字,有许多不合普通话或者其它现代读音,我尝试用粤语、潮语、客家来读,确实很押韵。不能说平水韵的编者有错,读、学古诗是需要平水韵的。但有不少字的读音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不纯正了,加入了杂音(众多方言的交叉),就出现现在的问题——怎样让多数读者读着顺口押韵,有利于新时代的人创作诗。。。

罗贤生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39:32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原帖由 林锐彬 于 2008-6-27 10:09 发表

希望各位用“旧声韵”写作的师友谈谈为何要用“旧声韵”。习惯?韵味?……

既是习惯,也是为了韵味,以后再谈。
作为版主,应该具有包容性。正如我几年前说过的:“秦始皇可以统一文字,但谁也无法统一文学。”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43:49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五古•試用平水韻九佳(红袖精华帖)

荷塘鳴青蛙,夜讀十二釵。
恁多辛酸淚,溯源怪女媧。
雪芹長已矣,無處覓遺骸。
奇書傳千古,才情難掩埋。
人人皆過客,莫歎生有涯。
但留光一寸,小處見襟懷。
吟罷一長嘯,胸臆吐陰霾。

http://bbs.hongxiu.com/view.asp? ... E%ED%8D%BE%C5%BC%D1

这是我有意恶作剧而写的,只是在“理论上”合韵,现在读着根本不顺口,在《中国情诗网》也给加精了。真是始料未及。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45:35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林间流水与入声字

平时,就是拼凑一首七绝,我也往往需要拄着入声字的拐棍儿,一步步往前挪。
不料,人间自有能工巧匠在。有位姓林名间,字流水的先生,在用新韵写近体诗的时候,居然把我用惯的拐棍儿,改造成了现代型的“文明棍”,轻巧而灵便,用起来得心应手。
刘备当年曾吟过一首《皇叔咏叹》,诗曰:

林间流水绕茅庐,
数顾卧龙兼凤雏。
天下三分他不管,
只将新韵入茶壶。

罗贯中一时马虎,忘了收入《三国演义》中,今天倒不妨作为楔子塞在这里。
看官若想看看那林氏手杖什么样,下次见面时,我争取去借了带来。
http://bbs.hongxiu.com/view.asp? ... B%C8%EB%C9%F9%D7%D6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46:4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猛然醒悟——诗还有第三种写法

读了些老一辈革命家的近体诗,对其中出韵的情况,一直找不出令自己信服的解释。今天猛然醒悟,原来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近体诗的创作也不例外。这些老革命家,早年都是饱读诗书,对近体诗的格律了如指掌的。有时候,如果因韵害意的话,他们是宁肯把韵脚放宽的。
也就是说,在一切照旧的情况下,只放宽韵脚。这就是我发现的近体诗的第三种写法。第一种,是完全按照唐宋规矩;第二种,是完全按照普通话读音来写;第三种就是上面说的一种。
通常我们是不把鲁迅看作老一辈革命家的,他的没有题目的“惯于长夜过春时”就把韵放宽了——

惯于长夜过春时,——四支
挈妇将雏鬓有丝。——四支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换大王旗。——四支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四支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五微

从一个“看”字,就能确定鲁迅是按旧读音来写的,因为只有在旧读中,“看”才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否则,这个字在这里既失律也失粘了。
如果第三种写法能行得通,那么,想用新韵写近体诗而又受入声字困扰的作者,就得到了解放。

http://bbs.hongxiu.com/view.asp? ... D%D6%D6%D0%B4%B7%A8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47:4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一个守旧者的羡慕与推崇(前年迎春旧帖)

由于本人深深陷在古人的“游戏规则”里不能自拔,今生注定不会有什么出息,便格外羡慕和推崇别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古典诗词在形式上进行改造,并非一时片刻就能完成的,别人在这方面的任何尝试,我都“心向往之”。任何尝试,都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一半”有时会以失败告终,没关系,可以“屡败屡战”,“坚持就是胜利”,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
  在我们UC网站的《唐宋风致》版上,从“迎春诗赛作品汇总”里,就读到一些按普通话读音写的律诗,现就按普通话读音来推敲其平仄和粘对。
  [001]——大拙
  七律 报春曲(依普通话)
  老松抱雪伴梅扬,(仄平仄仄仄平平)
  新笋依节破土张。(平仄平平仄仄平)
  万秀虽须千翠闹,(仄仄平平平仄仄)
  孤芳也可九天狂。(平平仄仄仄平平)
  杜鹃未唱北疆暖,(仄平仄仄仄平仄)
  花卉已休南水凉。(平仄仄平平仄平)
  谁试牛刀新大吕?(平仄平平平仄仄)
  春风未语也铿锵。(平平仄仄仄平平)
  [005]——忙——后来才知道,忙,也是大拙。
  海啸之春(依普通话)
  恶龙翻卷鬼神降,(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万生灵一浪吞。(平仄平平平仄平)
  海啸无常天眼闭,(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行有序海潮淫。(平平仄仄仄平平)
  炎黄抚慰非私欲,(平平仄仄平平仄)
  人性高悬是大仁。(平仄平平仄仄平)
  莫道寸银难救命,(仄仄仄平平仄仄)
  一滴心露百千春。(平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两首是“首句平起入韵式”七律。
  [015]——悠悠闲云
  咏春
  冬去春回阴转阳,(平仄平平平仄平)
  朔风无力日增长。(仄平平仄仄平平)
  阶前芳草睁青眼,(平平平仄平平仄)
  院外垂杨换绿妆。(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水近观鱼嬉戏,(仄仄仄平平平仄)——“嬉”为平声,此字出律。
  苍山远眺燕飞翔。(平平仄仄仄平平)
  小儿可爱纸鹞放,(仄平仄仄仄平仄)
  轻拽银丝逗煦光。(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一首是“首句仄起入韵式”七律。原未注明是按古音还是今音,即便是按传统七律写的,也恰巧与普通话读音暗合。作者当时可能未意识到这一点,我却把它作为新的尝试来看的,因为它适应当代的语言环境。
  以上所举三例,除一字需另加润色外,按普通话读音来衡量,均符合传统七律对平仄、粘对的要求。我似乎看到了“当代七律”诞生的曙光。一个守旧者对此也只能羡慕,因为我已经无力从旧的泥潭里爬出来了。
http://bbs.hongxiu.com/view.asp? ... A%BE%C9%CC%FB%A3%A9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48:50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平水韵几个韵部的分类

【四支】

●支枝知驰池师姿迟之芝时诗辞词丝司思滋持痴卮慈雌兹差茨斯私疵赀笞资缁匙推肢狮嗤咨辎胝淄厮氏瓷蚩磁

●为垂吹碑规危眉悲葵帷随维麾炊卑亏蕤陲谁窥锥楣夔追椎萎推绥逵羸馗嵋怩熹惟痿虽委隋逶

●移陂奇宜仪皮离夷棋旗期基疑姬医麋墀弥遗肌披嬉狸篱疲茨骑曦歧岐熙欺羁彝颐糜饥姨伊蓍箕罴脾綦怡尼漪牺饴鸱縻璃祁羲骐奇其漓蠡噫鳍淇丽痍貔祺嘻鹂琦怩熹罹魑丕琪耆提禧离崎黎犁郦

【五微】

●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巍归诽痱葳

●畿机几讥矶稀希衣依沂欷颀圻

【六鱼】

●鱼渔居裾车渠余予誉舆胥狙虚嘘徐闾驴墟与疽苴于蛆沮祛榈淤雎趄据咀虑

●初书舒锄疏蔬梳猪庐驴诸除储如茹蜍纾躇滁屠涂

【七虞】

●虞愚娱隅于盂衢须瑜榆谀愉腴区驱躯趋俱驹禺诬竽吁瞿劬需俞逾觎揄萸臾渝岖镂迂拘徂喁句芋喻枸

●刍无芜巫儒濡襦株诛蛛殊朱珠趋扶符凫雏敷夫肤输枢厨模谟蒲胡湖瑚乎壶狐弧孤辜姑觚菰徒途涂荼图屠奴呼吾梧吴租卢鲈苏酥乌枯都铺诬夫孚桴俘姝摹糊鸪沽呱蛄驽逋舻垆徂孥泸栌嚅蚨扶毋芙颅轳洙麸膜瓠侏龉葫

【八齐】

●齐蛴脐黎犁梨黧妻萋凄堤低氐诋题提荑缔折篦鸡稽兮奚嵇蹊倪霓西栖犀嘶撕梯鼙批挤迷泥溪

●圭闺睽奎

【九佳】

●佳涯娲蜗娃哇蛙

●街鞋牌柴钗差阶偕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皆喈揩蛙楷槐俳

【十灰】

●灰恢魁隈回徊枚梅媒煤瑰雷催摧堆陪杯醅嵬推虺崔裴培诙煨桅茴酶偎

●开哀埃台苔该才材财裁来莱栽哉灾猜胎孩垓陔徕皑傀崃唉隗咳

【十三元】

●元原源园猿辕坦烦繁蕃樊翻萱喧冤言轩藩沅媛援爰幡番反鸳宛掀犍袁怨蜿

●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吞埙昆琨鲲扪荪髡跟垠抡蕴溷昆炖饨臀喷纯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54:11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梳理一下历代的诗歌用韵(学习笔记)

001、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产生之前。那时的诗歌用当时的口语押韵。即便是口口相传下来的也许是后人假托为尧帝时的民歌,那种古韵也不是汉朝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伪造古韵最难,因为直到明朝末期才有人意识到古今韵的不同。

002、诗歌的用韵标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唐以前为第一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

003、“唐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为第二期。在此时期中,除了词曲及俗文学之外”,“必须依照韵书”。(显然词曲之外的古风和近体诗必须依照不同时期的韵书来写)

004、“汉代用韵较宽”,“第一是押韵只求近似,并不求其十分谐和;第二是偶然以致古代可押的也押,当代口语可押的也押,韵自然宽了。”

005、“到了六朝,用韵又渐渐趋向于严”,那时有人分别编过韵书,“但因为是私家的著作,没法子强人以必从。”

006、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假使没有唐代的科举来抬举它”,也会遭遇其他同类著作徒劳无用的遭遇。

007、“后来的《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

008、《唐韵》共有206个韵,但实际上只有112个韵。这是因为“唐朝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凡同用的两个或三个韵,做诗的人就把它们当做一个韵看待。”

009、宋朝把《唐韵》换了名称,叫《广韵》,并合并了几个韵,就成了108个韵。

010、到了元朝末年,“又毫无理由地合并了”四个韵为两个韵,于是只剩了106个韵,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平水韵”。

011、为什么叫平水韵呢?因该说是一个文人出于对前人的尊重才这样命名的。南宋的刘渊编的书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金朝人王文郁就把自己编的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因为南宋的刘渊是平水人。平水在哪里呢?现在属于哪个省呢?查《中国历史地理》没查到。

012、王力先生经过一段详尽的叙述后,说道:“唐以后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对过这种拘束,终于抵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力。”

013、“词曲因为不受科举的拘束,所以用韵另以口语为标准。”以下是王力先生关于用韵分节讨论的目录:

《汉语诗律学》目录摘要

导言

1 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

第一章 近体诗

第四节 近体诗的用韵
第五节 首句用韵问题
第二章 古体诗
第二十四节 古体诗的用韵(上)——本韵
第二十五节 古体诗的用韵(中)——通韵
第二十六节 古体诗的用韵(下)——转韵

第三章 词

第三十八节 词韵(上)
第三十九节 词韵(中)
第四十节 词韵(下)

第四章 曲

第五十节 曲韵(上)
第五十一节 曲韵(下)

第五章 白话诗和欧化诗

第五十九节 韵脚的构成(上)——常韵,平韵
第六十节 韵脚的构成(中)——富韵,阴阳韵
第六十一节 韵脚的构成(下)——随韵,交韵

——在谈格律的书里,由以上目录,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格律包括用韵,用韵是格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014、“除非写方言的白话诗,否则还应该以一种新的韵书为标准。”“旧的诗韵是武断的(最初也许武断性很小,宋以后就大大地违反口语了)”。

015、“新的诗韵是以现代的北京实际语音为标准的。这样,才不至于弄成四不像的韵语。”

——以上仅仅是梳理的《汉语诗律学》的导言部分。

016、古体诗的用韵,用本韵者较为常见。
017、平韵的古风,押本韵时,所依照的韵部和近体诗完全相同。
018、仄韵的古风,押本韵时,其用韵等于后来的平水韵。除罕见的例外,近体诗是以用平韵为规则的,所以凡用仄韵的诗,差不多都是古风。
019、所谓通韵,指的是邻韵相通。
020、除近体诗首句可用邻韵外,无论近体诗或古风,都不能随便通韵。
021、古风用本韵,显然是规规矩矩地依照韵书。至于通韵的古风,并不纯然因为取其韵宽,少受拘束,可能还有一种仿古的心理。
022、古风的通韵,分偶然出韵、主从通韵、等立通韵三种。
023、所谓偶然出韵,是全篇用某韵,只有一个韵脚是出韵的。因为既然是古风,不妨偶然从权而已。
024、以甲韵为主,参杂着少数的乙韵的字,可以称为主从通韵。一般是较宽的韵为主,较窄的韵为从。
025、所谓等立通韵,并不一定是两韵的字数完全相等,只是说它们大致相等。
026、转韵,在《诗经》里就有了。
027、唐诗的转韵,一是随便换韵,像古诗一样;一种是在换韵的距离上和韵脚的声调上都有讲究。前者可称为仿古的古风,后者可称为新式的古风。


http://bbs.hongxiu.com/view.asp? ... 0%B1%CA%BC%C7%A3%A9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30 23:55:0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关于中国情诗网古典诗词版声韵规范的倡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传统诗词形成复兴之势以来,声韵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最多、最集中而又最难以得出比较一致意见的问题。既有很大数量的人继续遵循传统的旧声韵从事创作并坚持旧体诗词宜采用旧声韵,也有一部分激进的改革派主张改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声韵,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主张用宽韵,也就是说平水韵放宽到词韵、词韵再放宽到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这些问题的讨论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学术层面,这里不作评述,只就本论坛古典诗词版块的声韵规范提出较合理的倡议。

现在既非诗赋取仕的科举时代,国家也没有任何部门对传统诗词用什么声韵作强硬的规定,诗人作诗用什么样的声韵,在一定认同范围内的约定俗成基础上,理当应该有自己的自由。鉴于目前国内传统诗词创作的实际,这里提出中国情诗网古典诗词版声韵规范的“三轨制”,即:

一、旧声旧韵。即完全遵循传统的旧声韵,近体诗用《平水韵》,词用《词韵》,曲用《曲韵》,古体诗用宽韵。

二、新声新韵。即完全采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但新旧韵不得相混,入声字既已消失而派入阴阳上去四声之中,则按其实际读音处理,不再作入声看待。

三、旧声新韵。即用韵尽量放宽,可以平水韵放宽到词韵、词韵再放宽到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而调平仄却仍然依据旧有的声调,也就是说原入声字保留,仍做仄声处理。

凡遵循上述三种原则使用声韵的,均视为合乎规范。但除“旧声旧韵”、“旧声新韵”无须注明外,凡使用“新声新韵”者须注明“新声韵”或“新韵”字样,以便评论。

二零零七年三月九日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2][3]  前页1页/共3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古韵新音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