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le Review Home
   Chinese Literature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 Maple Review | Immigrants in Canada | Angel Studio | The Driftwood Artist Society | Ocean of Poetry | Island of Music
"HuaHe Cup" 2007 Chinese Mainland and Oversea Poetry Competition and Non-governmental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Joint Exhibition starts on the first day of 2007.
  
 FAQFAQ   SearchSearch   MemberlistMemberlist   UsergroupsUsergroups   RegisterRegister  ProfileProfile    Log in to check your private messagesLog in to check your private messages   Sign inSign in   BlogsBlogs    Weblogs NewsWeblogs News   AlbumAlbum 
English Home Bilingual Home Chinese Home
Dictionary Check Poems' Rules & Forms Search for Chinese Poems Poetry & Music

Maple Review Home -> 谈古论今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季先生之后,大学还有大师否? 熊丙奇
hepingdao
Site Admin


Joined: 25 May 2006
Posts: 8106

hepingdaoCollection
PostPosted: 2009-07-11 05:15:02    Post subject: 季先生之后,大学还有大师否? 熊丙奇 Reply with quote

这一次,似乎北京大学比媒体来得理智。北京大学为季羡林先生逝世发布的消息,只有短短三行字——“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季羡林先生的辞世表示深切的哀思和悼念。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在这三行字里,季羡林先生的“头衔”只有一个:“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而没有诸如“国学大师”这样的字眼。

这一次,似乎北京大学比媒体来得理智。北京大学为季羡林先生逝世发布的消息,只有短短三行字——“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季羡林先生的辞世表示深切的哀思和悼念。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在这三行字里,季羡林先生的“头衔”只有一个:“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而没有诸如“国学大师”这样的字眼。 而对于媒体而言,却不一样了,多家门户网站的标题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京病逝”。我之所以关注这种称谓,是因为2007年时,季羡林先生在他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他希望摘掉头上的“三顶桂冠”。这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所谓“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的称号。看来,媒体并没有把季老的请辞当回事。 这是一个“大师”遍地,也是大师稀缺的时代。说“大师”遍地,是指现在有的媒体动不动就封谁为大师,而被封之人,也泰然受之,而官方也不消停,据说不少地方就推出了名为“大师工作室”的大师培育工程,旨在打造新时代的大师,还有一些技能赛事,获奖者直接被命名为“大师”。而说大师稀缺,则指真有大家风度,既有一流学识,又有平民情怀、强烈社会责任


而对于媒体而言,却不一样了,多家门户网站的标题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京病逝”。我之所以关注这种称谓,是因为2007年时,季羡林先生在他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他希望摘掉头上的“三顶桂冠”。这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所谓“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的称号。看来,媒体并没有把季老的请辞当回事。



者,在今天已经十分罕见。以至于整个社会出现强烈的“大师焦虑”,也促成了“大师”遍地的娱乐画面。 季羡林先生当初的请辞大师,或出于自谦,但在我看来,这是对于虚夸的学风的提醒。如果靠授予封号、开展工程、举办赛事,就能诞生出一批批大师,那“大师”也实在太廉价了,其娱乐意义,要远胜于学术意义。当然,今天的学术,在媒体的包装下,在学者的自我炒作中,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学术丑闻中,本也已经娱乐化。 一些回忆文章,谈到季先生的成长过程,比如他受胡适的影响、他生活生长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实在弥足珍贵。虽然季先生辞去了“国学大师”的桂冠,但不影响大家去解读,怎样才能诞生真正的学术大师,这样的解读,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来说,还远远不够。 大师的成长需要有一种师承关系。今天我们的导师和学生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师承关系呢?一个导师带100位弟子?导师一年最多见弟子一两次?导师把学生当作打工仔?还是导师把学生当作家佣?这能培养出怎样的杰出人才来呢? 大师的成长需要一种独立与自由氛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成为学人的根基,一名学术研究者不能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怎可能成就一流学术,又怎可能产生广
这是一个“大师”遍地,也是大师稀缺的时代。说“大师”遍地,是指现在有的媒体动不动就封谁为大师,而被封之人,也泰然受之,而官方也不消停,据说不少地方就推出了名为“大师工作室”的大师培育工程,旨在打造新时代的大师,还有一些技能赛事,获奖者直接被命名为“大师”。而说大师稀缺,则指真有大家风度,既有一流学识,又有平民情怀、强烈社会责任者,在今天已经十分罕见。以至于整个社会出现强烈的“大师焦虑”,也促成了“大师”遍地的娱乐画面。



季羡林先生当初的请辞大师,或出于自谦,但在我看来,这是对于虚夸的学风的提醒。如果靠授予封号、开展工程、举办赛事,就能诞生出一批批大师,那“大师”也实在太廉价了,其娱乐意义,要远胜于学术意义。当然,今天的学术,在媒体的包装下,在学者的自我炒作中,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学术丑闻中,本也已经娱乐化。

泛的社会影响、推动社会进步? 大师的成长需要正常的精英观念。所谓精英,当有杰出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可是,我们当下的精英观,却是能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精英成为特权的代名词,学生们追求成为社会精英的过程,就是努力成为特权阶层的过程。而离开平等的思想,大师的培养已是渐行渐远。 北京大学的消息中,如季先生所愿,没有加上各种炫目的称号与头衔,不知这所培养过众多大师级人物的大学,以及众多以其为楷模的其他大学,是否还有培养大师的梦想,能否解读大师的成才之路,来反思今日的教育与学术,是否为大师人才的出现,提供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一些回忆文章,谈到季先生的成长过程,比如他受胡适的影响、他生活生长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实在弥足珍贵。虽然季先生辞去了“国学大师”的桂冠,但不影响大家去解读,怎样才能诞生真正的学术大师,这样的解读,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来说,还远远不够。



者,在今天已经十分罕见。以至于整个社会出现强烈的“大师焦虑”,也促成了“大师”遍地的娱乐画面。 季羡林先生当初的请辞大师,或出于自谦,但在我看来,这是对于虚夸的学风的提醒。如果靠授予封号、开展工程、举办赛事,就能诞生出一批批大师,那“大师”也实在太廉价了,其娱乐意义,要远胜于学术意义。当然,今天的学术,在媒体的包装下,在学者的自我炒作中,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学术丑闻中,本也已经娱乐化。 一些回忆文章,谈到季先生的成长过程,比如他受胡适的影响、他生活生长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实在弥足珍贵。虽然季先生辞去了“国学大师”的桂冠,但不影响大家去解读,怎样才能诞生真正的学术大师,这样的解读,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来说,还远远不够。 大师的成长需要有一种师承关系。今天我们的导师和学生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师承关系呢?一个导师带100位弟子?导师一年最多见弟子一两次?导师把学生当作打工仔?还是导师把学生当作家佣?这能培养出怎样的杰出人才来呢? 大师的成长需要一种独立与自由氛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成为学人的根基,一名学术研究者不能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怎可能成就一流学术,又怎可能产生广
大师的成长需要有一种师承关系。今天我们的导师和学生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师承关系呢?一个导师带100位弟子?导师一年最多见弟子一两次?导师把学生当作打工仔?还是导师把学生当作家佣?这能培养出怎样的杰出人才来呢?



大师的成长需要一种独立与自由氛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成为学人的根基,一名学术研究者不能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怎可能成就一流学术,又怎可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推动社会进步?



大师的成长需要正常的精英观念。所谓精英,当有杰出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可是,我们当下的精英观,却是能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精英成为特权的代名词,学生们追求成为社会精英的过程,就是努力成为特权阶层的过程。而离开平等的思想,大师的培养已是渐行渐远。



北京大学的消息中,如季先生所愿,没有加上各种炫目的称号与头衔,不知这所培养过众多大师级人物的大学,以及众多以其为楷模的其他大学,是否还有培养大师的梦想,能否解读大师的成才之路,来反思今日的教育与学术,是否为大师人才的出现,提供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_________________
为网友服务: 端茶倒水勤打扫!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Send e-mail Blog
Display posts from previous:   
Emoticons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View more Emoticons
Page 1 of 1           View previous topic View next topic    
Maple Review Home -> 谈古论今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Jump to:  


Once you post your works here, that means you submits them to the magazine of Maple Review (North American Maple, or BeiMeiFeng), a bilingual journal published by Chinese Literature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The magazine holds the right to translate them into Chinese, and publish them in both languages. You ne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opyright issues of your own files uploaded.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phpBB Chinese interface was translated by iCy-fL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