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源 秀才
注册时间: 2009-06-14 帖子: 195
禾源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0-26 18:22:53 发表主题: 屏山号子余音缭绕 |
|
|
屏山号子余音缭绕
禾 源
当我们选择在一个历史高点坐下,静静谛听,亘古的号子随风而来,伐木开荒、扛木架梁、驱狼呵牧、招魂占卜、祭祀颂神、歌舞抒怀等等,余音不绝。听音即景,是屏南先民在开荒拓土,是他们在铺路修桥,是他们在勤耕苦读,是他们在驱邪祈福,是他们在歌舞感恩。天苍苍、山绵绵,水潺潺,福兮!祥兮!和兮!一方水土一方风情。
(一)
“天灵、地灵!福兮、祸兮!祥兮、凶兮!明示凡夫!”清雍正十二年,古田知县朱岳楷为屏南建治亲诣相度后,觉得此地“天合牛女之交,地占福建东北一隅,”是天造地设的建治之地。他走过屏邑东西南北中,发现屏南四方皆有高出云表的山峦为屏障。与建宁府毗邻方有海拔1627米的东峰尖镇守,与福宁府接壤处有海拔1302米的谷婆峰与海拔1204米的天湖山看护,就说与古田交界也是岭隔界清。感叹这里早该建治了!于是就设坛占卜。卦象大吉,吉于双溪交汇,屏山之南,建立县治。后经闽浙总督上报蒙世宗宪皇帝俞允,赐以嘉名为屏南,并于雍正十三年二月发帑兴工建治。
“嘿呵!嘿呵!爬上岭啊!嘿呵!嘿呵!到岭头啊!嘿呵!嘿呵!”这是屏南人扛木的号子,屏南建治后大兴土木,劳动号子成了这块热土上主旋律。几任知县励精图治,衙门、城池、文庙、城隍庙、塔楼、集市等应有的都要有。想象中当时双溪隔三差五燃响的奠基鸣炮声一定激动了这方水土。几番番的激动,一个乡村终于脱胎换骨成了县城。凿石、夯土、斫木等等的劳动号子虽然都随风吹到了历史的天空中,然而它们在聚散中凝成了城邑的灵魂,永远徜徉在这个屏邑的上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稚嫩的童音号子应和着《治屏管见》中曰:“治民之要,莫先于教养!”唱响屏邑勤耕不忘苦读的章节。每年开春伊始,知县便亲自下田扶犁把锄,鼓励耕种,在旧治双溪还修建了劝农桥。同时建义学、修书院,大兴文明之风。循循化导,屏邑人既追求着“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平淡生活,也祈望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有种就有收,屏邑进士、举人代代辈出。戍台名将就有:两度出任台湾总兵,最后官居提督的甘国宝和被追封为广威将军的台湾守备薛文潮。
“豆腐、松明、面豆干!”小生意的号子,一样唤起屏邑的商潮。屏南建治后的双溪南街和后街,南北京果、东西海鲜、干杂山珍、木材土产、生禽活畜、青草药材等各类商铺比肩相挨,百年老字号就有数十家。商号、票号、当铺、客栈、轿班、米行、药店、京果行、杂货铺、手工艺店应有尽有。确实吆喝着闽东北官道枢纽市镇的繁华。古镇周家茶庄名享天下,棠口周家经营诚信代代传颂。怪不得屏南有:“波山前后十八寨,梅岭左右廿四窑;太保铁炉喷金花,赤岩银坑流银沙;硋窑盘盏出大洋,棠口锣店响天下;木楼马道通南北,莒州运硋出琉球。”民谣传唱。
(二)
“伏惟——摆上仙班宴!伏惟——请来鲁班仙!伏惟——”这是修建廊桥上梁时的回音!我想最早的桥就是木头架的,以木会意,以乔取声。乔字又有高过于天之意。可见这桥就是一棵大树横卧在溪涧两岸,然而这一横确实有着架通天意、地脉、人气之效。屏邑的180多座桥梁,就构架了这方人追求着那种天意我随、地脉我聚、人气我望的天人感应观,架通了儒家所说的“庶民、富民、育民”统治观。
修一座廊桥要看风水、择吉日、祭土地、供鲁班等仪式。看风水旨在桥要建在适合之位。桥,相当于乡村太极阴阳转换之点,既能守住乡村水脉之阳气,也就是守住乡村的财气,又能挡住沿溪而来阴气,真正达到阴阳的互换,否极泰来,就如一座屋宇的门槛。择吉日是为桥定下生辰八字。祭土地,供鲁班旨为顺产。产后桥上还请神看护。五显灵官大帝,观音菩萨,真武帝等均守在桥上。每一环节都谨小慎微,如是产出的廊桥就是健康长寿,屏邑的万安桥、千乘桥都可称得上千岁廊桥。
专家们说屏邑13座木拱廊桥集下了全国三个之最:最长,最险,最纯朴。一是有全国最长的万安桥,二是有全国最险的龙井桥,三是每座都体现最纯朴建筑风格。屏邑的桥不仅仅让天堑变通途,而且搭起了能工巧匠、文人墨客寻古通今、走向未来的舞台,架起了人心向德之路,架起了天、地、人感应的和谐大道。
(三)
“啰——哩、啰哩、啰哩、啰——”这是挥挥鞭子就是统领千军万马,迈几步就是跨越千山万水祭祀戏台的号子。在屏邑,不仅仅是男女老少需要戏,神明与亡灵也要看戏,而且这后者是请戏的最好理由。祭祀、节庆没戏显得冷清,不够隆重,对神灵的虔诚打了折扣。电影出现时,有人想用电影替代戏班,结果遭到众多的反对。理由嘛,请神祭祀都是良辰吉日,大红大吉,怎么能在祖祠里挂上一块白布,万万不可。屏邑祭祀活动都在祖祠里进行,祠堂大门一进便设戏台,戏台前是祭祀大厅,大厅之后是神龛和列祖列宗灵位,怎么能在这样重大的日子里在他们面前挂白呢!事关村子平安,人畜兴旺,五谷收成,谁敢破了规?这责任能当担得起吗?这一来村子的戏非演不可,而且时间也约定俗成。
人要看戏,神要看戏,亡灵也要看戏,这戏自然也就代代传承下来。随着外来戏班的冲击,也就学得更多,吸收的更多,经过嫁接,就在这块土壤里生产出更多戏剧新苗。四平戏,平讲戏,乱谈戏,北路戏,京剧,闽剧。各个剧种轮番登场,唱响了各个角落。
“四平戏”拖着泥巴进京城,那前台干唱,后台帮唱,无伴奏演唱的独特风格,惊动了四座,就连京城里票友也惊问:哪来这种原生态戏剧?四平戏唱的是“戈阳腔”。相传明时期,龙潭村两兄弟在江西谋生,不知不觉迷上了戏,跟随戏班走过一庄庄,后来戏班师傅见他俩真诚好戏,就传给他们真觉,并送给了他们一尊镇班之宝——老童爷(戏神),叮嘱要唱好这戏。兄弟俩回村便开始授戏,并为戏班起名为——“开祥云” 。当时的戏只有七个角色,也称七角戏。这戏一落土龙潭,就好像老鼠丢进米缸中。龙潭村人多地少,唱戏无疑是一条好出路,至于传统的观念与生存相比,是一毛一皮,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于是这里学戏倒成了一种艺门。他们说:“学戏文也读书,既能谋生又长知识,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同时龙潭村的老人说这也是风水而就。村东头山形似普贤帽,这个帽戴在乡村来龙之头,上能出帝皇将相,下还有七品知县。但山旮旯小地场怎能有此地力,所以只能出在戏台上。天地所赋,人应顺天。听说村里若是三年不开戏,这普贤山就会锣声频起,提醒村人天道不可违。天意,地愿。他们下了真功夫,为了唱红,用上了真刀、真枪、真武功,让观众心悦诚服。虽然当时都青一色男演员,但唱起旦角也不逊色。据说:“一场教子戏,十妇九人哭。”四平戏人才辈出,年年组建年年开拓,而且班社名字也一次次提升,“新祥云”、“赛祥云”。走出闽东,到处演出,教戏。到如今很多地方还流传俗话:“下酒老鼠干,看戏屏南四平班”。
平讲戏的产生中则书写着“土流”结合的典范一笔。“土”就是本土小戏。如“肩头棚”由大人驮着小演员,敲锣打鼓,边走边演,到了旷地,用绳子一圈便成舞台,演员在圈内演戏。又被称作“牵草索”或“地下棚”。“流”就是流入屏邑演出外来班社。即“江湖班”如、徽调、乱弹、啰啰(京剧)等声腔。清中叶,这些声腔的班社长期流动演出于闽东北各乡村。当时有民谣唱道:“江湖班,日日爬高山,喝稀粥,啃薯干。锣鼓响,好威风,龙袍披身做大官,走下台来乞丐般。”比起本土的“肩头棚”,这“江湖班”好像吃香多了,于是“肩头棚”就向“江湖班”学戏了。后又经改“流”归“土”就成了平讲戏。而这平讲戏进入福州府后又演绎出闽剧。不知能否套用一句“没有徽剧进京,就没有京剧”。说上一句:“没有平讲戏的进入福州府,就没有闽剧”。
屏邑剧种还有:乱弹、闽剧、京剧、北路。表演形式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这戏也可谓是多元多源。真像爷爷自留地里的菜园,要啥有啥。
(四)
“嗨!嗨!”这是发自丹田的习武号子。秋收过后伴着月光徜徉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漈下村的村弄中,时不时会听到这个齐声号子。这是武馆传出的。屏邑山高皇帝远,林深匿匪盗,许多村子除了筑墙城,修炮楼之外,还得习武自卫。于是屏邑关隘能见城门残墙,进村能见到武师耍拳。
屏南居家求安,生活求稳,劳技靠传,安土重迁。这种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就使屏南的武术讲究稳如根生,守如关门。不管是源于永春虎蹲拳,还是源于南少林单鞭罗汉拳,或龙虎形拳等皆如是。这一守,守出了高尚武德,相传许多德高望重的武师,偷偷地把点穴等秘笈焚烧,让武术走向健身。这一声声的“嗨!嗨!”并不是杀机,而是一种浑厚祥和之气的吞吐,仿佛是丛林中虎啸,是森林宁静的体现。屏南武术除了拳棍之外,还许多随手拈来兵器术,锄头,板凳、狼筅、雨伞等皆成器械,都能成为防守之器。
崇武为防身,敬神求天道,求得合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求得各家无灾无难。屏邑人怀有着敬畏之心。村村有拓主,家家有神龛。祭祀隆重,祭拜虔诚。这里有道儒释诸神,还有土生土长的九仙王水、伏虎神江姑妈、龙王惠泽、降妖姚三姑、狩猎神车三公等。神仙也共聚在这块土地上,共享着这里的人间香火,共享着这里的太平。
白水洋的水日流日新,鸳鸯溪的云古去今来,屏南这块土地有许多的许多,都成了故事,许多的故事又成了一截截根须长出了许多新事。传向山外,传向海外。
2009、10、18 |
|
返页首 |
|
 |
 |
 |
William Zhou周道模 探花
注册时间: 2007-06-10 帖子: 3950 来自: 中国四川广汉 William Zhou周道模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0-27 07:04:28 发表主题: |
|
|
题材有特色,结构有巧思;历史出文化,语言露神韵。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灵魂的歌唱.
周道模 |
|
返页首 |
|
 |
 |
 |
冰清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29 帖子: 1921
冰清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0-27 12:37:17 发表主题: |
|
|
站在历史高点俯瞰“号子文化“,很有特色。
上你博客学习了一番,更钦羡先生的才学啊。 |
|
返页首 |
|
 |
 |
 |
禾源 秀才
注册时间: 2009-06-14 帖子: 195
禾源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0-27 18:26:45 发表主题: |
|
|
谢谢二位老师! |
|
返页首 |
|
 |
 |
 |
冰清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29 帖子: 1921
冰清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0-27 21:10:51 发表主题: |
|
|
都是文友,别称老师啊! |
|
返页首 |
|
 |
 |
 |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0-01-24 13:09:26 发表主题: |
|
|
好啊,拜读先生大作,篇篇精彩。 |
|
返页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