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徐行 举人
注册时间: 2008-05-03 帖子: 1336 来自: 中国安徽 吟啸徐行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03-26 17:36:48 发表主题: 踏访宋代山庄小胡村 |
|
|
踏访宋代山庄小胡村
车一拐,开上乡村水泥路,驶向一条风光秀丽的山冲,我心里默念,这该是东冲了。
东冲位于稽山东麓,北面青石、月牙二山对峙,两山如双臂环抱此冲。冲内磐石锁谷,溪水潺潺。而傍山枕水的村落,就是宋代山庄水东镇小胡村。车速不快,但我还是害怕,它载着我们一下子闯进去,那样就太冒昧了。
车子叫停后,仍在村外,下车徒步,徜徉进村,这才合乎踏访的礼数。山冲呈东南走向,西边山有两处缺口,正好可以漏进夕光。在我看来,这是很诗意的一笔,是大自然钟情于此山庄,精心预备的窗口。否则落日偏西,欲擦地平线时,那份壮美和辉煌,就无法领略。而夕光洒照山冲田园和回照村落的余辉,不入眼眸;人们见落日而举炊烟的习俗,也会受到影响。更为糟糕的是,山村会过早昏暗,一天的时光便比山外短一截,现在这一切,在这豁口中化解了。北边和南边都是绵亘的山脉,内夹一条山冲,正利于旭日东升,熹光沐浴。春来之时,东风频吹,正盈怀扑面,使山冲得天地之瑞气。年年岁岁,春不迟至,这该是一种恩宠。冲内有一座孤峰,曰鸡冠山,状若雄鸡啼晓,昂然向天;又若摘帽落冠,置于平地。至于真正来由,我就不揣深浅了。
走完水泥路,踏进青石巷,一幢一幢古屋擦过,一页一页历史闯来。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将虞允文渡淮水临采石抗金,缺乏粮草。湖州骆驼桥富户胡千二闻讯,献粮押运至采石,助虞允文击退金兵,被朝廷敕封为世袭知县。至于为何迟迟没有到任,复杂原因,我无法稽考。淳熙七年(1180年),胡千二携家往宁邑赴任,途经卜灵峰鸡冠山时,秀山丽水,肥土沃壤,牵住他的目光。他命长子胡继唐袭职宁国府知县,自己则留守鸡冠山麓,筑室定居,开荒垦土,一筑一垦,八百载时光过隙。
走尽古巷,已到村东首。一条山溪潺潺而下,环村向南流去。溪上坐落着三座古石拱桥,名三道桥。旁边墙上镶嵌一块古碑,大字依稀可见,小楷模糊不清,显然有些年头。目光在上面扫视良久,除领略到它的沧桑外,别无所获。有心想问,可碑无言;问旁边住户,主人年龄和我相仿,也是不了了之。中桥为祖桥,北为上桥,南为佑桥。祖桥上垂挂着古藤,几欲触水,又增添了一缕好景。
再折进村巷,几回逡巡,我们来到了“戏楼”。翘檐,雕栋,圆柱,搭出一个轩敞的空间,合着下面平整的舞台。顿时,我耳边敲响了锣鼓,响起珠圆玉润的台词,高亢苍凉的唱腔,冲破夜空,在山谷回荡;舞台上也水袖轻舞,鞭马吆喝。台上如火如荼,台下如痴如醉,正应了台柱上“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应有戏中人”之楹联。那一刻,戏,人生也;人生,戏也,在这一方天地浑然如一。
戏楼静寂,我们俯身看一块古碑。古碑上记载着戏楼重修年月,中华民国五年,迄今已快百年。除了一段序,后面刻满了密密麻麻捐银修楼者姓名,他们早已作古,但此碑里似乎还跳动着他们的脉搏,只是微弱又微弱,你触摸不到而已。正是这一脉息世代相传,才撑起山村一种古老的文化追求,延续到我们眼前和耳畔。这使我想到进村时,看到墙上新刻的“村规民约”,句句三字,两相映照,似乎昭示着什么。这是一种文化浸润,一种精神承载,是山村的灵魂。正因为此,从这里走出的人,无论在城镇,在都市,都能用一种俚语,人前人后夸耀自己的乡村。即使在外面混得再人模人样,也要回村,建一幢两幢洋楼。尽管平时都空着,年前节后住几天,又都“孔雀东南飞”了。但他们不后悔,不认为是无益投资,因为他们的根在兹土,他们的成就是花是果,也要挂于兹土。炫耀也罢,光宗耀祖也罢,我钦佩他们不背叛山村的品质。
戏楼石碑上最亮眼的文字是“三禁”,即保护戏楼的三项措施。凡违反者,都要罚戏一本,请酒席五桌。这使我有些心动,把罚与唱戏结合起来,与传承文化、弘扬艺术结合起来,不能不让人佩服他们的匠心和创举。此“罚”之先河,让我对今天多如牛毛而又一律以钱结算之“罚”,不禁产生了几分思考,几分睥睨。
没有看到深院高墙,没有看到富宅豪门,没有看到古牌、古坊、古匾、古额。不像在西递,在江村,在上庄,古老的建筑群里,总充满着功名富贵,充满着一种让人压抑的厚重。走在小胡村里,你则会感到轻松。在这个古老的平民山庄里,屋与屋,墙与墙,门与门,窗与窗,没有什么差别。这也如同平民与平民,不论功名,不论官阶,不炫财富。碰面不虚套,不打拱,一声亲切的招呼里,绝没有财大气粗,颐指气使。
短短踏访中,随处所见的平实相处,和蔼待客,是山村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临行时,我又想到了胡千二,这位开村庄主。也许从他筑舍定居的那刻起,他淡泊功名的精神,便播进了这片沃土,注定不长高官厚禄,不长大富大贵,只长一个流风余韵的山庄。
二00八年十一月六日于霞蔚居 _________________ 彰显自我爱好,弘扬民族文化,追求诗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