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ingdao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6-05-25 帖子: 8106
hepingdao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03-03 13:35:06 发表主题: 4万亿投资+9500亿赤字 欲令中国经济最先复苏 中新社 |
|
|
中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就会改变下行的趋势。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8%-9%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
信心热度:★★★★★
GDP增长率将在信贷的推动作用下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有所回升,第三、第四季度有望实现大幅度反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信心热度:★★★★★
如果第二季度指标向好了,那么就有可能顺利地转型,继续按原来的思路操作。如果那个时候真有不如人意的压力存在,那么我们的政策将启动预案。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
信心热度:★★★★总的来说我们的目标是8%,但是如果7%可以带来大量就业,9%得不到就业,全是靠水电行业等建设拉动,只有一次性就业,那么这种增长还不如前边的。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信心热度:★★★☆
“ 中国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初步显现了效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与网友交流时表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之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复苏的迹象。温家宝指出,中国1月贷款和零售销售出现增加,且自2月中旬以来发电量和消费也出现回升,这些都是令人感到宽慰的迹象。
冬去春来,最先复苏,中国底气何在?成为两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为此我们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谢卫,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周天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
二季度或将复苏 莫悲观
冬去春来,中国将从什么时候开始复苏?
“GDP增长率将在信贷的推动作用下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有所回升,第三、第四季度有望实现大幅度反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其认为,从经济增长的趋动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但近期一些经济的先行指标显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正在过去。而且长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较大,未来政府通过政策来刺激内需仍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按照信贷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影响分别有1-3和3个季度的滞后期估算,信贷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显著促进作用将从2009年1季度中期开始,下半年投资增长将进一步加速。
连平认为,复苏的关键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非常重要,因为它对实体经济进行了投入大量资金。财政政策出来之后,投入还是有限的,需要金融上的支持。信贷在拉动投资和GDP上是非常明显的。目前,有些报告的分析比较悲观。但是连平觉得,这些方面也要积极地看,要充分地加以估计。对中国这样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信贷高速增长意味着什么?历史上,信贷通常是先行指标。信贷下降,经济下降,投资增速下降。信贷上去,其他也跟着上去。
大规模政府刺激 最有效?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更加乐观,其认为,随着政府大量的投入,随着政府40000亿的扩大内需政策执行,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短时间内会扭转下行的风险,中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就会改变下行的趋势。在7月份,就是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经济会重新走出比较好的增长,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 8%-9%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大规模的政府刺激计划应该是当前保增长的最有效手段”,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谢卫表示。这得益于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收入分配结构向政府的倾斜。但各方对这种刺激计划还是有诸多顾虑,比如巨额资金的具体来源,优质项目的储备,民间资金如何跟进,又比如,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以及有可能出现的通胀等。政府刺激计划以及相应的信贷配套资金能否保持持续性及产出效率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但谢卫提醒,金融体系在此次保增长的进程中可以有所作为,但还是要顺应经济周期的演变进程,顺势而为,以免出现不良贷款的急速反弹,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进而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关的政府和企业应该给以必要的理解。
连平也表示,经济复苏之后,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国内信贷高速增长能否保持、后续刺激经济的政策能否跟上以及世界经济是否开始复苏等因素,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反复。具体哪个行业最先复苏,连平认为还很难确定,但涉及基建的水泥、钢铁复苏应该会比较明显。
赤字突破警戒线 仍安全?
两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审议今年的财政预算,目前消息称2009年将有9500亿的财政赤字,已经游走在3%的警戒线附近。
作为参与决策的财税专家,贾康认为,一般来说,这是相对积极稳妥的安排。这样安排占GDP百分之三左右,跟欧盟的控制线3%差不多。我们上一轮扩张的时候,最高达3.1%.
今年的安排,是在预警线之下的。但是以后怎么变化,还是要看怎么安排,现在说形势太早。操作经验认为,3%一定是在预警线之下,绝对不会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如果到了特定情况下,也不是说不能突破,但还要有配套的防范风险的措施。
在参加两会的间隙,中国财政部长谢旭人昨日也重申,今年还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贾康表示,现在已经动用了一些手段,如国债的扩大发行,赤字规模抬高,形成一个综合效用。应该尽量发挥财政政策可能发挥的杠杆乘数放大效应,争取能够四两拨千斤,至少可以放大10倍甚至更高的倍数,比较好地拉动社会民间资本,根据政府的政策意向达到预期,整体上政府和民间形成合力。
连平认为,对于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在合理水平下,是可以承受的。以美国为例,在克林顿没有上台的时候,美国积累巨额的财赤。但克林顿在八年之间,就让美国实现财政盈余。而中国要比美国好得多。当然,这不是盲目地、无节制的去举债。
两会有没有可能出台激进的政策?连平认为,暂时不太有可能。目前已经确定的财政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继续地推进。但是在4月份,在第一季度基本明朗后,其相信政府会迅速决策,考虑是否要更大力度的政策。如果说,第一季度还是很严峻,不排除会有进一步的刺激计划。虽然赤字率为3%,债务率为60%,这个水平还是安全的。即使突破了,还是安全的,因为根据欧盟的经验,谨慎地突破这个数据是可以接受的。
连平:可能还会有金融机构出问题
连平认为,不好评价会否出现第二波。但可以肯定的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还在深化扩展。在这中间,可能还会有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市场可能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低迷。
但是,其个人感觉到,去年10月份、11月份的冲击让政府积累了经验。金融市场上,最大的风险是流动性风险。这往往是金融机构恶化后出现挤兑风险,挤兑后导致倒闭,即使再好的金融机构,也禁不起挤兑。所以,我们现在关注的是,流动性风险是不是导致大的金融机构最后走向倒闭。政府要关注、避免挤兑,控制流动性风险。当然,中小金融机构或中小企业市场还会出现其他问题。
贾康:今年关键要看二季度指标
贾康认为,今年的形势,不出大意外的话,应该是前低后高的走势。今年一季度,刚好碰到去年的高位,还会继续下滑。虽然现在政策在发挥作用,但可能会被对冲掉,可能一季度的指标还是比较难看。这不排除会带来一定的恐慌心理。
贾康认为,一季度不是最关键的,主要看第二季度,如果第二季度指标向好了,那么就有可能顺利地转型,继续按原来的思路操作。在第二季度还没完全公布出来的时候,在五六月间就可以估计大概的数据。我们据此就可以判断,我们是否碰到新问题。如果那个时候真的有不如人意的压力存在,那么我们的政策将启动预案。
周天勇:没有就业的10%不如有就业的8%
就业是此次两会代表关注的话题。来自广东珠海市的全国政协委员程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面对金融危机,就业形势不太好,大学生有条件的部分可以深造,同时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这需要国家一些政策支持,如发放小额贷款、给大学生创业基金。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创业没有资金的支持不行。资金和支持都是需要的。此外,为了改善就业环境,国家应该对中小企业采取扶持的政策,小的企业、正在孵化的企业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中小企业不断成长就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的来说我们的目标是8%,但是如果7%可以带来大量就业,9%得不到就业,全是靠水电行业等建设拉动,只有一次性就业,那么这种增长还不如前边的。”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表示。
周天勇反问,“没有就业的速度有用么?大学生和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现在关键是看能否解决就业,所以没有就业就是达到10%也不如有就业的8%.
厉以宁:要特别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
本报讯 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会如何?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请他谈了自己的看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三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特别是第四季度降到6.8%,这一水平的季度增速多年未见。2009年,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空前。
“国家大量投资下去以后,经济会起来的,增速不一定有多高,但不会还是6%左右的水平。今年,经济增长可能会到8%或者更高一点。”厉以宁说。
“从中国整个经济形势来看,大盘子没有太大问题。危机不是从我们这发生的,当前出口下降了,有些外向型企业停业了,但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厉以宁说,这些对保持信心都很重要。
受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厉以宁指出,按照经济学的规律,经济增长周期往往在前,而就业增长周期滞后一点。当前,经济增长有了好的迹象,但就业的谷底还没有到来。
“两个曲线不一样,而且就业周期不如经济周期回升快,因为每经过一轮危机,往往伴随着技术的改进、装备的更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用不了过去那么多人了。现在重要的问题,就是就业。”厉以宁强调。
如何破解就业这个难题,厉以宁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从长远发展看,中国需要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道路,但“劳动密集型企业效率不高、不应受到重视”的观点是错误的。当前,需要特别帮助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使他们吸纳更多的就业。(新华)
本报两会记者组记者 戎明迈 王海艳 实习生 叶华 发自北京(除署名外) _________________ 为网友服务: 端茶倒水勤打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