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徐行 举人
注册时间: 2008-05-03 帖子: 1336 来自: 中国安徽 吟啸徐行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01-13 18:57:50 发表主题: 吆 喝 声 声 |
|
|
吆 喝 声 声
小时候,我长在乡下,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于街头巷尾,或长或短,或高或低,声声入耳。
记得那时有一货郎,年过五旬,眉清目秀,头发微白,腰背略驼,为人和善。每天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手摇一铜铃,发出声声脆响,口中不时吆喝:“鸡毛鸭毛,鸡菌皮鸭菌皮,破球鞋破胶鞋,拿来换糖吃——”。听到这种吆喝,母亲就将平日积攒下的废旧,拿去换针换线,抑或换点日常生活用品。有时需要找零,母亲就让货郎给几颗糖果,又黑又硬,但在我吃来依然香甜可口。
不久,村里又来了一位中年货郎。他不用嘴吆喝,而是吹一支竹笛。每到一村,选一处树阴,放下货郎担;嘴对笛孔,十指翻动,一支支尖脆的曲子在风中悠扬。村中老人、孩子闻声赶来,买针线,换纽扣,一番热闹之后,货郎满意而去。我则目送其背影,依依不舍。
而后,村里吆喝渐渐多了起来。初夏时节,修伞匠一路吆喝而来,在你门口青石上一坐,掏出修伞工具,摊开围布,铺在膝上。一碗饭工夫,伞好如处。伞主反复撑收几次,付上五角一元,面含微笑,满意而回。修伞匠则拍拍身子,收拾工具,装进布包,又吆喝一声“修伞喽——”,从容离去。其中“喽”字绵长高亢,绕树梢而飞。
修伞匠前脚刚去,补席师傅又吆喝而来。只见其腰插篾刀,箩筐中挑些许新竹。在农家堂屋里落定,打开卷席,人蹲席上,将新篾缀入破损处,动作十分娴熟,薄薄的篾片在手中跳舞一般,发出哗哗声响。若一时半会补不好,赶上午饭,农家人便邀请其同餐。补席师傅不好意思,极力推辞,说带有干粮,给点开水就行。而农家人总要说:“出门在外,总不能将锅灶背在身上,莫客气。”于是补席师傅只好领受,且被推在上座。边吃边谈,一顿饭下来,就亲如家人,并期许来年。临走时,一家人送出老远。
秋后农闲,补锅盆之吆喝,爆米花之吆喝,弹棉花之吆喝,又陆续响在村头。而农家人总是热情地迎进送出。即使不补锅盆,不爆米花,不弹棉花,也会主动搭讪,与其叙谈。或搬出凳子让其休憩;或端来凉茶为其解暑;或打来冷水,递过干净毛巾,让其擦汗洗脸;更有好客男人,送上旱烟杆,让艺人抽上几口。于是外地方言本地俚语,碰来撞去。报家门,道年成,叙家常,话风情,如胶似漆。说着说着,忽然想起,这个锅要补那个盆要镶。艺人支起物什,拉动风箱,炉红铁溶,锤钻鸣响,其情形让人想起俗话里的“一个锅要补一个要补锅”,那种一拍即合的默契。而爆米花人,凳子坐过了,脸擦过了,茶喝过了,烟抽过了,实在过意不去。坚持让主人舀出半碗米来,贴上点糖精,几勺煤饼,再赔上点力气。风箱拉动,爆锅翻滚,随着一声炸响,洁白喷香津甜的米花装满半袋。炸响过后,再亮开嗓门,别具韵味地吆喝几声。孩子们便拖着母亲的衣襟,络绎赶来,生意也就此拉开了场面。
倘若农家收了几斤新棉,一入秋,农妇们便心头痒热,念叨着打一床新絮。当弹棉花匠人的吆喝,刚至村头,妇人们便将其迎接到家中,三言两语谈妥价格,就铺好门板,抱出新棉。匠人背起棉弓,挥动棉棰,棰击弓颤,棉絮轻飞,嗡嗡弦音,萦屋绕梁,十分动听。
那时修伞补锅补盆的师傅多为江浙人,其吆喝吴侬软语,如水之缠绵;补席爆米花弹棉花匠人多为安庆人,其吆喝乡韵浓浓,如鸟雀啁啾;而挑货郎担又多为江北人,其吆喝嘹亮高亢,如辽阔大平原,无遮无掩,一泻百里。
七十年代后,乡村风靡样板戏。一部《红灯记》,我跑东庄,走西村,常常要看十余遍。那“磨—剪—子,铲—菜—刀”之悠长吆喝,则烂熟于心,也模仿得惟妙惟肖。因为《红灯记》中这句台词,不再是普通的吆喝,而是染上革命色彩的暗号,这就足以让倾心打仗的少年青睐了。虽然事过境迁了多年,但我仍觉得这是最经典的吆喝。后来,我考上学校,入城读书,受老师熏陶,爱上了古典文学,特别钟情唐诗宋词。当读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心绪又飘回乡村,反复品味,觉得这是世上最富有诗意的吆喝。
假期闲居家中,又常听到一些吆喝。不过烙着吴侬软语、江北口音和安庆腔调的吆喝,也都一一绝迹了。代之而起的是自行车的叮铃,卖冰棍的吆喝,在澡热的空气里,让人感到阵阵凉意。而后,挑菜的吆喝,换水果的吆喝,收破烂的吆喝,收古玩的吆喝,一茬一茬,在乡村的风雨中,暖阳里、鸡鸣狗吠间滋长,透着改革开放伊始的春意。
九十年代后,我人到中年,百事皆忙;母亲又驾鹤西去,一年半载我难得回乡下一次。但与兄妹言谈之间,得知现在修电器、洗油烟机也到乡下,为避免吆喝得口干舌燥,都身背电喇叭,一路放过去,省事省力。但我深为惋惜,现代化手段替代了吆喝,也就少了那分浓郁的乡韵,少了那分真挚的人情。
岁月更迭,乡俗变迁,乡村仍将是众多吆喝各展其长的舞台。而小巷深处,那种充满乡韵人情默契诚信的吆喝,是足以让人放心,也是值得怀念的。
2004年5月6日于芳草庵 _________________ 彰显自我爱好,弘扬民族文化,追求诗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