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法道 童生
注册时间: 2008-08-16 帖子: 54 来自: 中国福建 逍遥法道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8-08-23 20:31:24 发表主题: 法道解禅之源流 |
|
|
薪尽火传
1故事略: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他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德山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德山禅师道:‘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就把烛吹灭,德山到此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所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遂将疏钞取出焚烧,当火焰上升时,
他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故事解:
龙潭,可解为有龙着居,亦可解为可接引龙来居。德山所言乃意有龙着居,龙潭禅师所言乃意接龙来居也!言‘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是谓德山如龙而寻于龙所居之潭也,此言似败机实则礼之大胜也。潭以接龙,其如江海不择细流也,彼若是龙,当入潭息言矣,若非龙则与老僧空口绕舌,终败大道之机,何益!
夜中徘徊与所言‘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乃德山于受困中不自求解脱也。佛法乃自求解脱之大道,以此观之,可明德山失于悟机之所在矣,若明之则当自强,自求和尚以助(而非默等)、自求火以明路矣!
龙潭禅师为其点火,乃如于古先圣为吾等传道说法也。龙潭禅师在其接灯时把灯吹灭,乃如于古先圣传道说法竟皆已入灭矣。吾等学人唯当学其点火之道,自点火以照明也,而不应沉迷于先圣所点之火(古藉典藏),而不知移世应机!以此明之,吾等当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而不假外援也,是谓无求于人!禅宗祖祖传灯者,乃传点灯之道也,不传现成之灯,如此方有自强不息之后辈(不溺爱!)。
龙潭点火、灭火之事,可另一则故事同参,其事大体谓:吾等所学之一切皆从先圣处借来,借的越多,还的也就要越多(越悟不得道),何时能不借而有还呢??!不接所传之灯,只学其点灯之道,自个点灯,千灯万灯何所不成!是为自强之道也。
‘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一毫者,醒世真言、点灯之道也。太虚者,真如性海也。点灯之道传人,一传十、十传百……;以一灯传人,灯灭火泯,止于一也!(授人以渔,莫授人以鱼。学人之渔,莫得人之鱼!)
末了引一旨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故事略:
法眼時代,禪林有五百宗師,佛法大興。
這時,韶國師久依疏山,自己認為已得禪之旨趣了,於是收集疏山生平文字,帶領弟子雲遊天下。
到法眼處時,他也不去入室參請,只令弟子跟隨別人一道去參請。
一天法眼升座,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說:「曹源一滴水。」
那個僧人惘然而退。韶在一旁聽了,忽然大悟。後來他作了一偈呈給法眼: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法眼印可說:「只這一偈,可以承繼我的宗風。你後來自有王侯敬重,我不如你。」
韶後來出世,承嗣法眼,並被封為國師。
故事解:
此案当与前案同参之,以其理同也。
曹源,一指曹溪慧能所传大法也,一指“朝源”是谓指心明性也。源,众水之源乃大海也,而佛性亦以如斯喻。
曹源一滴水,谓虽然自曹溪慧能所传下来的一切如一滴那么少,然而就因为把它朝大海汇入,终成如大海般广大!
法眼于其时说“曹源一滴水”,乃意“朝源一滴水”也,直向问佛僧真如性海中滴入!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乃谓所传法不与世间同,世间传法乃传鱼,玄法乃传渔!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此谓直示心源,眼开洞天,处处无非机宜法要也!
3故事略: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故事解:
本故事可专解前两个故事之理,置此,大众共赏。
什么是正眼
故事略:
赵州想大山西五台山的清凉寺去,有位僧人便写了一首偈子给他说:“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赵州并不因此而改变他的初衷,他反问那位僧人说:“什么是正眼?”
那位僧人无话可说。
故事解:
此处乃斥知见也。
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谓随缘莫造为也。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此犯,一知难而退,二自知非达正眼却不力参,是不进取也!(注:正眼观时,正射其于非正眼处也,自畏其难!)依此后句解其前句,则其前之谓乃为其得过且过之借口矣!
“什么是正眼?”彼时两个所困皆在此也,能力求解脱者终成佛,畏难而退者徐居佛门!此求道之心离佛门不远!(正是:举世无人肯立志,志心修道道自真!)
然理见之正眼,可是正眼?知见之正眼可是正眼?……正眼能观,如人有目能见也,语中之目与画中之目不能以见!
求人不如求己
故事略: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世尊(释迦牟尼)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故事解:
上述两个故事禅门故事可互解之。
念珠中蕴含通达大道之法门,念佛号亦然。念佛号与念佛珠所在非在于求佛,乃在于悟道也。佛印之躬拜佛乃礼也,常修谦下心,不执所得而成常自在也。合掌乃聚首也,聚首则会元,是修一心也。……无言之教于礼当悟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此乃“求人不如求己”之道也,故世尊曰:“那一通,你问我。” _________________ 向姜太公借借宝,俺们上钓鱼岛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http://blog.sina.com.cn/lfwen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