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达夫 秀才
注册时间: 2007-10-29 帖子: 734 来自: 福建永春仙夾園德樓 362604 郑达夫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8-07-22 16:55:55 发表主题: 王文英-阅读陈师曾 |
|
|
著名书法家王文英-阅读陈师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a872201009ef2.html
阅读陈师曾
王文英
陈师曾是我敬仰的艺术家之一,而于他的艺术,我只是个票友,谈不上研究。要想议论他及他的艺术,也只能从自我的感性认识入手,或曰“阅读”,更为恰切些,故以此为题。
说到陈师曾,很少有人不联想到他显赫的家族。江西修水的陈氏家族,是清末至近现代政治发展史、文化史上的望族。陈师曾及弟陈寅恪,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祖孙三代四人,皆为政治、文化史上的俊彦。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梁启超认为:“现代美术界可称为第一。”祖父陈宝箴为清末湖南巡抚,是著名的维新派成员;父陈三立号伯严,又号散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弟陈寅恪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可以说为日后陈师曾涉足文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槐堂,朽道人,画室名曰安阳石室,因崇拜吴昌硕又称染仓室。善诗文、书法、篆刻,尤长绘画。其绘画涉猎山水、人物、花鸟等。可以说是近代全才的艺术家,称得上一个天才的艺术家。
陈家重视子女教育,开私塾,延聘名师为教。父亲陈三立寄寓金陵,所开私塾设有英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绘画等新科目。延聘的名师中还有西方人,可见其父的开明。《听父亲讲祖父陈师曾》一文中说,陈师曾6岁开始学画、写字、习诗文,10岁能写大字、作诗文。
陈师曾少承家学,又接受了新思想。少长,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铁路矿务学堂。1902年,陈师曾携弟寅恪,东渡扶桑求学,攻读博物学,接触更多的西方现代文明以及民主科学的新思潮。九年后归国。1913年到北京任教育部编纂。因其对艺术的酷爱,最终还是回归于艺术追求,创作的同时任教于北京各大学,从事美术教育。
1923年,继母病危,陈师曾急驰南京亲侍继母。继母病逝月余,师曾也因劳累心瘁,不幸染病去世于石头城。这一年,他才47岁。这对于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人生来说,过于残酷。其艺术风格刚刚建立,且臻于成熟之际,还未来得及进一步的拓展和挖掘,艺术生涯就这样匆匆落幕。令人扼腕痛惜!或曰“天妒英才”。他的不幸早逝是“中国文化界的地震”(梁启超语)。吴昌硕挽曰“朽者不朽”。“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此后苦心谁知得,黄泥岭上数株松”。这些哀怨的诗句出自得其帮助,与其交谊深厚的齐白石。
陈师曾的英年早逝,没有影响他在近现代文化界的影响,追随者、研究者众多。他的博涉和天才,令许多后来者仰慕。正如梁启超所评:“无论山水、花草、人物,都能写他的人格,诗词、雕刻种种方面,许多难以荟萃的美术,师曾一人皆融会贯通,其作品都能表现他的精神,有真挚的情感,有强固的意志,有雄浑的魅力。”诚然,他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一个艺术手段丰富,题材表现多样,且能以情感人,抒写性灵的艺术家。这样的一个艺术家,一个文化使者,我无法用简单的文字表现他的丰富,只好略取其中的部分。我以为他不同于一个单纯艺术家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睿智的思想者,一个有民族自尊的艺术家。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新旧文化剧烈冲撞,中国画坛众说纷纭。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认为:“吾国画疏浅”,“中国画衰败的根源就在文人画家的写意。”持此观念者不在少数,陈独秀便是其中之一,“若不打倒(写意画),实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陈独秀答吕徵《美术革命》)而陈师曾不同于别人之处是他辨证地看问题和思考问题,他既看到中国画坛的流弊,又看到西洋画的可借鉴处,他反对“全盘西化”,主张立足本国,兼容并蓄。辨证地提出:“宜以本国画为主体,舍我之短,秉人之长。”他著文《中国画是进步的》和《文人画的价值》,肯定中国画的价值,主张汇通西画,抵制民族虚无主义的论调。翻译日本人久未氏的《欧洲画界最近之状况》,介绍西画的变迁,供学界参考、借鉴。可以说陈师曾的一生都在努力地实践着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即使在今天,我们反思上个世纪初文化界的那场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的偏激之处,给中国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越发显现出陈师曾的睿智和英明。
第二,在中国文人写意画中注入了现实主义的因子,丰富了文人写意画的表现手段,增强了文人画的表现力。陈师曾把西洋画的写实风格,引入以写意为特质的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可以说是审美意义上的变革。他的代表作《北京风俗图》,取材于现实生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旧北京市井人物风貌,可以说是旧北京民俗风情图。画作的生动皆来源于他对生活入微观察和真切体验。作于1917年的《读画图》,也是一幅写实风格的画作,描绘的是北京中央公园绘画展览会上的情景。画面上人头攒动,却都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展品,每个人物的表情、服饰、姿态各不相同,可谓各尽其态,生动自然。他的《园林小景》册页,也都是写生而来,生动清新,意趣盎然。
第三,扩大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题材。打破中国人物画的题材传统,反映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生活。使“阳春白雪”的文人画走出了高雅的殿堂,而走入了民间,走向了“下里巴人”,走出了“曲高和寡”的困顿之境。《北京风俗图》描绘的是民国初年的北京街头百姓的风俗人情,画中的主人公皆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掏粪工人、压轿嬷嬷、乞讨婆、泼水夫、赶车人、轿杠夫、品茶客、磨刀人、打鼓人、山背子、话匣子、算命子、二弦师、售冰车、烤白薯、拉洋车、货郞、捡破烂……等等。寥寥数笔,就曲尽人物情态,生动自然且意韵丰富,正如鲁迅所评“笔简意饶”。
第四,关注社会民生。陈师曾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他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北京风俗图》所表现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的生活现状和悲苦境遇,揭露的是社会时弊。《乞讨婆》,只占画面一角的人力车,上坐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有钱人”,回头表情漠然地看着追逐其后,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右手持布帚、左手持香的小脚妇人。真是“人间贫富海茫茫”。(程康题跋)《墙有耳》一画,则讽刺的是民国初年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在挂着“雨前”茶幌的茶馆前,站着两个鬼鬼祟祟的人,在窃听茶馆中茶客的谈话。正如其画中的题跋所述:“莫谈国事贴红条,信口开河祸易招。仔细须防门外汉,隔墙有耳探根苗。”有着深刻的讽喻时政的意味。
第五,陈师曾的简笔画,开中国漫画之先河。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创始人的丰子恺,在其30年代《我的漫画》一文中这样说:“人都说我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这话半是半非。我小时候,看到《太平洋画报》上发表的陈师曾的几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寥寥数笔,余趣无穷,给我很深的印象。我认为这是中国漫画之始源。不过,那时候不用漫画的名称,所以世人不知‘师曾漫画’,而只知‘子恺漫画’。”丰子恺所说的是陈师曾应李叔同之邀为《太平洋画报》专栏作者时,发表的简笔画之古诗新画,确已有漫画的意味。“漫画”一词,陈师曾在1909年(宣统元年)《逾墙》一画的题跋中就已提及。他说:“有所谓漫画者,笔致简拙,而托意俶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而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是非专家也。”龚产兴的《陈师曾的生平与艺术》一文(《陈师曾书画精品集》)认为,陈师曾所提“漫画”一词,比一些学者认为“漫画”最早出现在1925年的《文学周刊》(郑振铎主编)要早16年。故我们有理由认为陈师曾的简笔画,开中国漫画之先河。
第六、兼容并蓄的教育思想。留日回国后,陈师曾开始了美术教育生涯,终生未弃教鞭。他先后执教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北京高师手工图画专修科、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北大画法研究会等。在教学中,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诲人不倦。陈师曾兼容并蓄的思想,开放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尤其是他的艺术上的实践和主张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影响了一大批的画家。王雪涛、李苦禅、刘开渠、俞剑华、苏希舜等都是深受他影响的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美术界的大家。刘开渠曾回忆说:“他是国立艺专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员。”“他的创新精神和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最大。”他不是在教学生如何去画,而是怎样去画,是兼容并蓄的思想,是辩证的思维方式,这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影响是深远的。
陈师曾的遗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自著论文《文人画之价值》与其翻译的日本人大村西崖《文人画之复兴》的合辑本)、《陈朽画册》、《陈师曾先生遗墨集》(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染仓室印集》、《染仓室印存》、《槐堂诗钞》,以及门生俞剑华搜集其论文、讲稿及题画诗词等资料编辑而成的《不朽录》等。
“才华蓬勃”(鲁迅语)的陈师曾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他离开这个世界已近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风尘使他在公众的视野里淡出太久,远不如齐白石、李苦禅在他们心中的影响,但其艺术及思想一直影响着许多的后来人,我想自己姑且也可添列其中吧。
2007年5月8日《青少年书法报》
陈师曾漫画
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df595
我的QQ: 450895168
我的地址:福建永春仙夾園德樓(362604) 鄭逹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