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耕读 秀才
注册时间: 2007-03-12 帖子: 116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渔樵耕读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8-06-28 00:08:17 发表主题: 经筵日讲 |
|
|
序:余自小立志,要探究世间精微义理的根本之所在,故多年以来,孜孜不倦于经典,夙夜未敢稍懈,至今年三十又一矣,犹不敢落笔,恐有污先圣之文章。今敢以鄙陋之资,胡为之作注论者,实因为读多家之注释,皆有出入,未由一途,至令读者于精深义理处难以尽得其要领,我今非独为其作注,亦尽己鄙陋之见,广而论之。非欲显摆,亦不过权达己意而已矣。况又非以此作营生之正途,非为其中取功名富贵者也,为之谅也无访,待得日后年长无忧的时候,再修订增补,或可传世,亦未可知。
只是生活与工作的原故,不可稍有懈怠,日间需勤加工作,以赚取薄资,上奉父母,下养妻儿。只得于公事之余,挑灯夜读,但凡日后,必将每夜所读所悟之意趁夜整理成文,就于本人博客之上发表,以等待往来之君子睿智明识,加以斧正,为我堂皇中华之国学尽绵薄之力,则生之义亦达矣。
礼记
曲礼上第一
1、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本章是讲具有一定的工作职责的人在对待工作上的态度和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翻译成白话就是:《曲礼》上说:“处在上位的人在对待工作的时候不要不严肃和恭敬,庄重的思考,安详而肯定所说出的话,这就是在安定民众啊!”
首先我们讨论“毋不敬”,这讲的是一种态度,如果一个人在对待自己所做的关乎众人的工作的时候形同儿戏,这种态度的后果是极有可能把事情办砸,那损害的就不是一人的利益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人都有可能因为这种不认真的态度而受到伤害。虽然说一人不足以兴天下,但有时候一人却可以乱天下,这是因为乱天下的人不是普通的人,是手握重柄的王侯将相,这种人不惟有特殊的爵位,还把持着关乎国家生死厉害的工作的指挥权力。如果是普通人,怎么做都不会损害到一个国家的利益,但是处上位的人就不一样了。所以圣人说“危邦不立”,讲的就是如果处在一个君王暴戾的国家并且担任职务,这是危险的,聪明的人是不会待在这样的国家和朝廷的,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危险就将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一件事情办好需要所有的条件具备,一件事情办砸可能只是因为某一个小小的细节,这二者之间的天地悬虚必须要认真的思考,所以说在对待工作的时候要“俨若思”,俨是一个形容词,在湖南的方言里讲一个人正经的讽刺话是“你俨然的”,实际上是讲你莫搞得这样正经罗,或者说这股正经还轮不到你呢!其实方言从一个反面衬托了该正经的人是应该认真的对待的。比如我小时候,仗着自己是哥哥,经常打骂弟妹们,有时候被我爸妈看到后就会训斥我说“你俨然的啦!”意思是我不应该打骂他们,因为我不具备教育他们的能力和资格,但反而讲呢,我爸妈他们那就是义不容辞的了。所以讲处在上位的人在对待工作的时候要庄重的思考,包括每一个细节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利害关系的取舍,这不惟需要一定的智慧,还要有相对的决断能力,也因为这种决断的后果影响甚大,所以要“俨若思”。
“安定辞”,对于处在上位的人来说特别的重要。一个工作的决策主持者首先要具备事务的安排能力和人事的调派能力,怎么样做是决策者思考的事情,成败得失由决策者承担,但人事调派的时候不能含糊,因为一件事情一旦到了执行的时候,必然是思考成熟了的,成与不成都不关乎执行者的事情,只要执行者把安排的份内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如果决策者在调派人事的时候言辞闪烁,调派不当或者信心不足,就有可能影响执行者的工作积极性,人都是这样的,一件事情绝对会成功,干完了马上就能得到好处,那谁都会拼命的去把事情做完和做好,反之则否,一件事情连决策者都不能肯定,那估计十有八九会黄掉,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干,有时候迫于集体领导的必要勉强去做,那也不会太认真,这是因为缺乏信心的原故。其实安定言辞就是给人民以工作的信心,这样才能安定民众,不管事情结果如何,起码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大家是努力的,就算失败也不是因为执行不力的原故。所以本章节讲的主要是具有一定职位的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方法,所以具有职位的人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态度认真,思考成熟,确定执行方向并能肯定执行的正确性,这才是让所有工作的放心的最好办法啊!
《礼记》开篇如此,古人的心迹可见一斑,所以讲中国的儒学经典讲的都是教人如何做官的学问。
2、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本章节讲的是个人的行为问题,敖通傲,从通纵。“骄傲的情绪不可以增长,欲望不可以放纵,志气不可以满足,欢乐不可以达到极致。”
“敖不可长”,要体会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就要了解骄傲与自信之间的客观关系,很多人会把骄傲当作自信的具体表现,这是一种极端的错误。自信是人在行为的时候其行为的准则是通过了验证而且绝对准确的表现,而骄傲则未必。本身而言,自信的人处理事情是肯定的,这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只限于所针对的事。而骄傲则是因为自己具有莫方面的才能和长处而自以为了不起,进而轻视别人,这种轻视形之于表情,也就是用肢体或者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傲气,这样就使人产生出一些奇怪的使人厌恶常有表情或者神态,也使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出言不逊。所以骄傲不惟不可长,反而应该消除。所以有的真正善于相人的人能从一些人的表情和语言中看出一个人的心性和行为,大概就是这样的原故吧!
人的欲望的无穷的,如果人无限的放纵自己的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有可能做出所有的事情来。所谓“想了八百想一千,想了皇帝想神仙。”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所以人要进德修身的最好办法就是节制自己的欲望,比如人日食三餐,升米半斤肉足够,但为了贪图那海鲜的美味就有可能要花费十倍的代价,为了这多出的代价就要消耗掉可以多养活九个人的资本。有钱的固然是过的去的,没钱的呢,就要去做一些自己正常不做的事情,比如偷盗,做小人而出卖人格得到高报酬等等,就算是暂时有钱的,这样纵欲的乱花费,如果等到不济的时候,后悔也就迟了,这是纵欲所带来的坏处。
一个人立志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行为有个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奋斗而努力,人生就不会迷失。当一个人立志所追求的目的达到了,这时候如果没有其它的追求,人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斗志,所以说“人要有远志”。志虽然可以远,却不可以好高,比如百尺高楼,以下就想达到那最顶上的第一百尺,那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可能的事情。这里面包含另外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人只想得到一个五十尺的楼,那为了这个一百尺的楼二奋斗自然也能得到这个五十尺的。所以古人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志也!”大概讲的就是“志不可满”的原故罢!
人在行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什么欢乐是可以享受的什么欢乐是不可以享受的,为了享受欢乐应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为了享受欢乐什么事情不能去做等等。“乐不可极,乐极生哀”,这是站在辩证的角度讲。就一个极字而言,是讲不要过度,但仅仅是不过度还不够,要理性的看待,什么乐可以享,什么乐不能享。有的欢乐享了会给人带来灭顶的灾难,典型的比如强奸罪,就是不能享的乐享了,就要落个法律的严惩。乐极生哀的原故就是为了享乐而付出超常的代价,进而变成悲哀。人啊,不可以不注意啊!
3贤者狎(xiá)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对于贤德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要敬畏而且爱戴之。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要知道他不好的地方,对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要知道他好的地方。人要能够善于聚集财富而又要能够合理的分散财物,能够安于安乐又要能够适应变故。面对财富的时候不要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去取得,面对危难的时候不要回避以求侥幸避免。跟人争斗的时候不要一昧求胜(要讲道理或者适当的容让),在分配财物的时候不要不合理的一昧求多。对于有疑问的问题不要乱讲,对于知道的东西不要以为自己知道就以为了不起。
对于本章中提到的问题,主要是教育人怎么样去对待别人和怎么样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此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准。首先一个敬贤的人虽然未必达到了贤人的境界,但起码证明了本人对于这种贤人境界的向往,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由。如果一个人对于美好的事物呈厌恶的态度,那他定然是不承认这种美的,一个不承认的人我们能期望他会去创造这种美吗?所以人对于贤者的亲近程度可以看出其内心对于道德修养的向往程度,也就可以据此看出其所具有的道德境界了。
人通常都会有自己所爱的人和所厌恶的人,爱与恶的原由是颇为复杂的,这其中有客观的,有情感的,有血缘的,但是导致爱与恶的的原由却又往往会使人对对方产生认识上的误区。爱一个人总会对他的缺点认识不足,厌恶一个人总会对他的优点认识不足,所以说君子爱人以促其善为上,小人爱人以纵其恶为害。厌恶一个人必然会有其厌恶的理由,首先这种理由未必客观,就算是客观的认识,但是这种情绪往往会使人缺乏对于对方优点的认识。由于人对于人事处置总是受其情绪的支配,所以客观的认识人是使人正确处理人事的最佳保障。
财富于人是重要的,在物质社会,财富于生存有着必然的关联。人对于财富聚集的最原始目的是为了防止饥饿和安度以后的日子,以使没有物质生产时的生活能够保障自给,所以人要聚集物质或者等同于物质的财富。但是善聚的人往往会有超乎常人的贪欲,也就使其对于财富的支配显得比较的吝啬,吝啬的人仁爱之心便会丧失,所以人不惟要善于聚集财富,还要善于支配和使用。人对于生活的环境一旦习惯,如果骤然发生大的变故便会难以适应,这样就会导致人陷入痛苦的生活之中,所以人要能磨砺自己的心志,要有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能力,富而不骄,贫而不堕,才是真正的君子。
人对于面对自己的财富取得往往会存在某种贪欲,这种贪欲会促使人去夺取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会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坏,所以君子不取不应该属于自己的财富。对于灾难和变故,人都会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是希望灾难不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种苟免的心态会使人在面对灾难和变故的时候呈消极的态度,由此导致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不必要的受到伤害。
人之于世,难免会发生一些争斗,在与人争斗的时候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论是有理的还是无理的。有理的明白了是非也就可以了,不要得理不饶人,要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和颜面。没理的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要为了面子而不承认,反而责难与他人,持勇与人争斗,这样就会结怨。对于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在分配财物的时候不要不合理的多求取得,这样就会损害别人的利益。
人在处理各种事物的时候,总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则思维,在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如果自己都没有完全明白,就不要轻易的发表看法,以免误导别人。一个人知道什么不稀奇,你知道的别人未必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的,你未必知道,所以人应该具备谦虚地品德,不要以为知道一些知识而以为自己了不起,进而轻视他人。
4、若夫,坐于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
如果要做到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坐着的时候要庄重挺直,不要乱动失仪。站立的时候要象祭祀的时候一样端正淑静。在祭祀和与人交往的时候选择适宜的的礼仪,出门在外面的时候要适从于当地的风俗。
论曰:人之于世,行为都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区别人差异的不惟有人的相貌,还包括品行,所谓品行,则包括德行和气度,气度是从表面区别人身份的标准。所以古人讲求养气,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者,堂堂正正,规规矩矩,不失仪,不越礼,临变不乱,处乱不惊,则非大智大勇者不能为也,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浩然之气,那就要从行坐做起,行坐端正了,日久则心定,心定而思不邪,思不邪则正气自生成。对于礼制,不要迂腐的坚持自己的见解,要学会权宜,所谓礼者,定规矩也,并非绳索锁链,对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景况,要相应变通,所以智者行之天下,能做到不失不越,这是因为善于变通和适用的缘故。出门在外的时候,要与当地的风俗融合,一种风俗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改变是很难的,不要以自己渺渺之身而妄图去改变它,就算要改变,也要先融入进去,慢慢的来,或数年,或数十年,或一代,或数世,只能去做,不能期待结局,因为风俗的彻底改变,不是一代人能做到的,所以不要指望自己能做到彻底的去改变它。
(待续) _________________ 要买湖南的存年红茶,黑茶,找我,0731-823080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