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老朽 秀才
注册时间: 2008-04-10 帖子: 163 来自: 安徽芜湖 杏林老朽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8-06-10 13:23:56 发表主题: 老朽扎记:《经方实验录》(十一) |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一
鍾右,住圣母院路。初诊十一月初三日,伤寒七日,发热无汗,微恶寒,一身尽疼,咯痰不畅,肺气闭塞使然也。痰色黄,中已化热,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浮萍。
净麻黄三钱、光杏仁五钱、生石膏四钱、青黛四分、生草三钱、浮萍三钱
【按】据史惠甫师兄言,钟姓少妇先因外出探望其父病,心滋优戚,归途白雪纷飞,到家即病。曾经中西医师杂治未痊,又因身怀六甲,家人忧俱万分。耳师名,叩请出诊,惠甫兄随侍焉。初诊时,病者面赤气喘,频频呼痛,脸部尤甚,按脉浮紧。师谓此证易治,不足忧,径疏本方。
二诊十一月初四日昨进麻杏甘石汤加浮萍,汗泄而热稍除,惟咳嗽咯痰不畅,引胸腹而俱痛,脉仍浮紧,仍宜前法以泄之。
净麻黄三钱五分、生甘草二钱、生石膏六钱、薄荷末一钱、光杏仁四钱、苦桔梗五钱、生薏仁一两、中川朴二钱、苏叶五钱。
【按】据史惠甫兄言,二诊时患者已能与师对语,神情爽适,不若初诊时之但呼痛矣。稔知服药后,微汗出,一身尽疼者悉除。惟于咳嗽时,胸腹部尚觉牵痛耳。师谓本可一剂全愈,适值天时阴雨,故稍缠绵,乃加苡仁、厚朴、苏叶等与之。
自服第二方后,又出微汗,身热全除,但胸背腹部尚有微痛,游移不居。又越一日,病乃全瘥,起床如常人。
注:
1. 耳:见闻:~不广。
2. 叩:询问:叩问。
3. 稔rěn:熟悉:~知。相~。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二
冯衡荪,嵩山路萼庐帐房。十月廿九日始而恶寒,发热,无汗,一身尽痛。
发热必在暮夜,其病属营,而恶寒发热无汗,则其病属卫,加以咳而咽痛,当由肺热为表寒所束,正以开表为宜。
净麻黄三钱、光杏仁四钱、生石膏五钱、青黛四分、生甘草二钱、浮萍三钱
【按】本案脉案中所谓营卫,盖本《内经》营气夜行于阳,昼行于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之说。余则谓本案乃麻黄汤证化热而为麻杏石甘汤证耳。
观其恶寒、发热、无汗、身疼,非麻黄汤证而何?观其咳而咽痛,非由寒邪化热,热邪灼津而何?方依证转,病随药除。
桂枝汤证,或以服药故,或以病能自然传变故,可一变而为白虎汤证。同理,麻黄汤证可一变而为麻杏石甘汤证。此可证之以大论。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言本属麻黄汤证,予麻黄汤发汗,孰知药剂太重,竟致肺部转热,虽汗出,而仍喘。浅人无知,见无汗变为有汗,疑麻黄汤证转为桂枝汤证。初不知身无大热,热反聚于肺藏,而肺藏之邪,并非传于肠胃也。经文俱在,可以覆按。
余前谓白虎汤为桂枝汤之反面,今当续曰,麻杏甘石汤为麻黄汤之反面。此说当更易明了。何者?二汤中三味相同,所异者,一为桂枝,一为石膏。而后知麻黄汤证为寒实,麻杏甘石汤证为热实。攻实虽同,寒热不一。麻黄汤证有喘,麻杏甘石汤证亦有喘。其喘虽同,而其喘之因不一。喘为肺闭,而其所以闭之因不一。人当健时,肺部寒温调匀,启阖合度,无所谓闭。及其受寒,则闭,受热,则亦闭。闭者当开,故均用麻杏以开之,甘草以和之,而以桂枝石膏治其原。于是因寒而闭者开,因热而闭者亦开,仲圣制方之旨,于焉大明!
注:
1. 能:通"态"。形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三(附列门人治验)
前年三月间,朱锡基家一女婢病发热,请诊洽。予轻剂透发,次日热更甚,未见疹点。续与透发,三日病加剧,群指谓猩红热,当急送传染病医院受治。锡基之房东尤恐惧,怂恿最力。锡基不能决,请予毅然用方。予允之。细察病者痧已发而不畅,咽喉肿痛,有白腐意,喘声大作,呼吸困难不堪,咯痰不出,身热胸闷,目不能张视,烦躁不得眠,此实烂喉痧之危候,当与:净麻黄钱半、生石膏五钱、光杏仁四钱、生草一钱略加芦根、竹茹、蝉衣、蚤休等透发清热化痰之品。服后,即得安睡,痧齐发而明,喉痛渐除。续与调理,三日全愈。事后婢女叩谢曰,前我病剧之时,服药(指本方)之后,凉爽万分,不知如何快适云。
【按】夫麻疹以透净为吉,内伏为凶,尽人所知也。而透之之法却有辨别。
盖痧毒内伏,须随汗液乃能外出。而汗液寄汗腺之内,须随身热乃能外泌。故痧前之身热乃应有之现象。惟此种身热亦有一定之标准,过低固不可,过高亦不佳。
事实上过高者少,过低者多。故用药宜偏于温,万不可滥用凉剂以遏之。及痧毒正发之时,小儿身热往往过度,与未发前成反比。不知身热过重又妨痧毒之外透。此时热迫肺部则喘急,热蒸汗腺则汗出,热灼心君则神昏,热熏痰浊则干咳,此为麻杏甘石之的证,重剂投之,百发百中,又岂平淡之药所能及哉?疹病之兼喉病者,中医谓之烂喉痧,西医称之曰猩红热。丁甘仁先生擅治此病,其治法大意,略曰喉痧当以痧为本,以喉为标,但求痧透,则喉自愈,可谓要言不繁。而本汤之治喉痧所以得特效者,即此故也。
本汤条文曰:发汗后(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云云。而或者欲易之为无汗而喘,大热者。不知麻黄汤证,由或未发热进为发热,其证势为由郁而发。麻杏甘石汤证,由身大热转为身无大热,其证势为由表入里。惟其逐渐由表入里,由寒化热,故无汗渐转为汗出。独其喘则必不除。然后知热喘二字实为本汤之主证。得此一隅,庶几三反。而经文何必涂改之耶!
注:
1. 云:文言助词(无义):~何难吁矣。日~暮矣。盖记时也~。
2. 一隅:事物的一个方面。引申指片面,不全面:一隅三反|一隅之见。
3. 庶几 :shù jǐ ①差不多: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②连词。前面先说明某种情况或条件,以“庶几”连下句,说出后果,含“才能、以便”的意思:创口久溃不收,只有割去腐肉,庶几生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四(附列门人治验)
王左,乳蛾双发,红肿疼痛,妨于咽饮,身热,微微恶风,二便尚自可,脉微数,舌微绛,宜辛凉甘润法。
薄荷一钱(后下)、杏仁三钱、连翘二钱、象贝三钱、桑叶二钱、生草钱半、赤芍二钱、蝉衣一钱、僵蚕三钱(炙)、桔梗一钱、马勃八分、牛蒡二钱、活芦根一尺(去节),另用玉钥匙吹喉中。
【按】当九、十月,燥气当令之时,喉病常多,其轻者但觉喉中梗梗然妨于咽饮;其略重者,则咽喉两关发为乳蛾,红肿如桃。西医称此为扁挑腺肿,但须照上列方随意加减,可以一剂知,二剂已。蛾退之后,悉如常态。至若乳蛾渐由红种而化白腐,或生白点,可加玄参一味以治之,其效如神。若更由白腐而化脓,乃可用刺法,使脓出亦愈。然使早用辛凉甘润,必不至如此地步,此辛凉甘润法之所以可贵也。
有一派喉科医生治喉,喜用苦寒之药,如板蓝根、川连、地丁、人中黄之属。服后,虽可暂折邪气,每致郁而不宣,牵延时日,甚或转变重症,至堪危虑。凡患乳蛾因服苦寒药不解,续进辛凉甘润药者,则见效必较缓,甚或初剂二剂竟毫不见效,余试之屡矣。又有一派医生治喉,喜用重腻育阴之药,如生地、麦冬、石斛、沙参之属,竟重用至八钱一两者。以此治乳娥,亦不能速愈。友人谢君维岐,籍隶吴县,患喉痛小恙,名医与以育阴重剂,多费而少效。余卒用辛凉轻剂,一服见功,二服全愈,此辛凉甘润法之所以可贵也。辛凉甘润乃仲圣大法,温热家不过伸言之耳。
叶氏《幼科医案》曰: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此实麻杏甘石汤之的证,使及时投以麻杏甘石汤重剂,则药到病除,何致有逆传心包之危?依佐景临床所得,本汤证以小儿患者居多,且多发在冬春之间,与夫白虎加桂枝汤证之多发于夏日及大人者,悉相反,与叶氏所言颇合,是叶氏乃明知麻杏甘石汤者也。吴氏鞠通亦知之,故虽在《条辨》上焦中焦二篇隐而不言,及在下焦篇第四十八条,即不复藏匿。曰: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甘石汤主之。然则温热诸家果能识宜施用辛凉甘润法之麻杏甘石汤证,并即以为基础,更从而变化之,扩充之,欲自成为广义之温病学说,实无疑义。
惜乎不肯道破根源耳。故余敢作公平之论,曰:温热家立说并非不可,时方经方并非全不可用,但当明其与伤寒经方间之师承贯通处,然后师经方之法,不妨用时方之药,且用之必更神验,此为亲历之事实,所可忠告于同仁者也。 _________________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