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徐行 举人
注册时间: 2008-05-03 帖子: 1336 来自: 中国安徽 吟啸徐行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8-06-09 21:33:05 发表主题: 有感于形象工程 |
|
|
有感于形象工程
《经典杂文》2007年第6期下,转载了杨柳依〈龙应台眼中的一场雨〉。文中有一段文字说,形象工程鼻祖隋炀帝,为了在外国人面前炫耀国之富裕,命令手下把彩色绢帛缠在长安街道两旁树上,所有饭馆免费招待外国人,任吃任喝,分文不取。读到此处,我觉得眼熟,东翻西查,找到出处。原来作者说的是公元610年隋朝请外国商团的事,只是漏了一万八千人的表演,错将地点从东都洛阳搬到长安。倘若仅此而已,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至多是一个知识错误,可归为笔误。但我觉得这段文字的硬伤在形象工程鼻祖隋炀帝上,且很有探究的必要。
说到炫耀,并非始于隋炀帝。在此之前,借工程炫耀的帝王,已多如鸡毛。形象工程鼻祖之桂冠早被人摘走,隋炀帝至多算是拔得一根桂枝。表面上看,隋炀帝东都洛阳之举,是有点形象工程的意味,细思却不然,是一向好大自尊帝国好客爱面子的表现,是好客过了头,热情过了分,爱面子出了格,并非想炫耀富足。若真想达到炫耀富足的目的,应再多安排些兵丁,将那些贫者穷者,衣衫褴褛近乎乞丐者赶出洛阳,或者管制在家里,不许离门半步,真正给外国商团以富甲天下的印象,也不至于有后来的露馅,外国人的疑惑和诘问了。若硬说隋炀帝有形象工程,随便拣几件就是;而此举更形同于我们今天的招商引资,美其名曰开放,那么中国历史上这位既暴又昏的帝王,又该戴上改革开放鼻祖桂冠了。
形象工程是一个近乎现代的概念,也可以称为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这顶帽子是后人发明,并非人人能戴,尤其是戴在隋炀帝头上,不伦不类,有些滑稽。隋炀帝当年在洛阳 让所有商人身着华衣,树裹锦缎,并举行盛大演出,是帝王权倾天下、颜面独尊的体现,或一个常规实验。与其说是炫耀于世人,不如说是扬威于天下,这里面没有多少功利。再说隋炀帝是不要政绩,也不将政绩的主。他只图自己享乐,只管耍威显派,他说太阳从西边出来,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他才不管老百姓的议论和感受。他筑驰道,建显仁,打高丽,挖运河,并想方设法玩弄女人,以泄兽欲。他不像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暴政,不得民心,还想万世为君;他只管自己快活,不问隋朝天下长短,甚至他已预言到自己的命运,竟撂下将来不知谁会砍下自己好头颅的忌语。可见他不想炫德于世人,也不想借此捞取民心,获得万民拥戴,好延续私姓天下。就其实质而言,隋炀帝的任何一项工程都与形象工程不沾边,当然鼻祖也就与他无缘了。
借工程树政绩,捞升迁资本,是形象工程的本质。形象工程注重是外在,忽视的是内涵,利民是它的外壳,利己才是它的灵魂;利民是它的借口,利己是它真正动机。形象工程就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形象工程它不同于腐败工程,很快会烂下去;也不同于民心工程,一切从利民出发,从节俭的实际出发,在真正造福于民的实践中,树一个官员的口碑;它更不同于德政工程,惠泽后世,深得民心。形象工程的危害具有隐蔽性,一个官员从形象工程中尝到甜头,获得上司的赏识,捞到升迁的资本,他会热衷于此,其他官员也群起效仿,整个社会将陷入形象工程的攀比竞赛,这恐怕也是当今市政建设中,形象工程热得烫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形象工程出官,官出形象工程,这种链接效应越来越为模拟写官员接受,于是勤俭务实之风日淡,浮躁奢靡之风日浓。此风不除,就会在背离民心道路上愈滑愈远。
杜绝腐败工程,少点形象工程,多些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应该成为执政为民者座右铭。但愿我们具有三个代表理念的官员,在实施市政建设的过程中,多着眼于人的形象,多在环境上下功夫,在道德、民主、法制、文明方面作文章,真正树立起一个地方的形象。而非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流光溢彩的桥梁,抑或这路,那园,那广场,表面上繁荣,却掩不住内在品位和素质的低下。就像一个衣着高雅之人,出口成脏,那样令人失望和鄙夷。
二00七年七月二十九日于霞蔚居 _________________ 彰显自我爱好,弘扬民族文化,追求诗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