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徐行 举人
注册时间: 2008-05-03 帖子: 1336 来自: 中国安徽 吟啸徐行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8-05-29 00:28:44 发表主题: [原创]美化死亡 |
|
|
美化死亡
我们掉进一个怪圈很久了,至今还未能完全自拔。那就是一遇到死亡就激动,一下笔就难以自控,于是乎一篇篇美化死亡的作品问世,大有连篇累牍、铺天盖地之势。可说句心里话,有几个人真的愿意学习他人牺牲、殉职、尽瘁呢?每每读到此类作品,我都为主人公深深叹息。
对于生命,我想我们愿意看到的应该是它的延续,而非毁灭,不管它怎样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永垂不朽。生命的要义在于生,在于它应有的长度,在于它在延续中不断地创造价值,不是在毁灭中释放价值。也许对某些人而言,这死的一瞬更辉煌、更晶亮,但它毕竟是毁灭,我们悲悼怜悯还来不及,焉能心安理得去赞颂?
可事实上我们许多人患有美化死亡的情结。此情结起源于何时,已难确考,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炽烈至极,则无需掩饰。现在虽稍有淡化,仍余种未绝。先拿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来说吧,就颇让人疑惑。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干吗要手托?明明敌人火力正猛,干吗要在这一刻发起冲锋?董存瑞拉响导火索的一瞬间,能那么坦然,并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豪语么?即使喊了,在隆隆的枪声里,有谁能够听见?据说董存瑞喊是喊了一句,可与这句豪语却不沾边,甚至差很远一段距离。我想有这舍身一炸就足够了,哪怕董存瑞浑身颤抖,面呈灰色,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崇敬。可我们却添油加醋,写他的心理,写他的高呼,旨在塑造一个高大完美的英雄。有此邪念,怕也只有走美化一途了。
还有少女英雄刘胡兰,也不止一次感动过我,赚过我的眼泪。我曾想,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在敌人铡刀面前,在血腥的死亡面前,能那么大义凛然、豪语冲天么?虽嘴上不说其假,心里却犯嘀咕,哄谁呢。据说记者事后到云周西村采访,乡民说娃是好娃,就是反应慢了些。当国民党军官扬言,谁是八路共产党站出来,于是大家后退了一步,刘胡兰还站在原地,就被当成八路给杀了。若这样写还有英雄吗,那就拔高吧,一拔高英雄就产生了。可在我看来,国民党杀害一个孩子,其罪行足以滔天,足以引起公愤,同样能发挥很大的宣传作用。我又想到毛泽东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说生的伟大,这千真万确;但说死的光荣,则有点让人困惑了。不管怎么说,刘胡兰的死只能让人感到遗憾和悲哀,因为毕竟是把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推向锋利的铡刀,毕竟是龙的传人在屠戮一个未成年的生命,我们应该为之蒙羞,还有什么脸面去大做文章呢?
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歌颂的英雄,如为抢救生产队一根木料被洪水冲走的社员,在风雪里为保护一只羊险些被冻死的草原小姐妹,为几只辣椒与地主搏斗被活活掐死的少年刘文学。可扪心一问,不值呀,一根木料,一只绵羊,一袋辣椒,其价值能大过生命?如此草率而又近乎愚蠢的行为,却被当英雄壮举,大肆渲染,恨不能人人学习,个个效仿。这种逻辑,若不虚伪不荒唐,那就是别有用心。
凡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看过一些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的电影。电影里英雄们走向刑场时,一列高喊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更有甚者,身中数弹,胸口都快成蜂窝了,还摇摇晃晃,不曾倒下。现在想来,都是所谓革命英雄主义观作怪,出现的美化死亡的典型,却被当成塑造革命英雄的唯一手段,并泛滥成灾。
有了这种思想观,就很难理解瞿秋白的就义了。当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罗汉岭席地让敌人行刑,就被视为是懦弱。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在敌人面前只能站着死,只能高喊着口号死。正是这种死亡的方式,再加上那篇《多余的话》,使一位真正共产党员蒙冤了几十年。
现在这种美化死亡的方式,因其幼稚,日渐淘汰了。但中国为死者讳的传统,使许多人还陷在美化死亡的沼泽里。稍加留心,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报刊、媒体、舆论工具,在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时,或多或少还在犯这种毛病。
什么时候能根除,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二00七年二月四日于霞蔚居 _________________ 彰显自我爱好,弘扬民族文化,追求诗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