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文学网
|
移民园地
|
皮皮金工作室
|
漂木藝術家協會
|
诗海
|
乐岛
"
华河杯
"2007中外华文诗歌联赛暨华文民间报刊联展于2007年元旦正式开始。终评委:洛夫、非马、巫逖、谢冕、高平、向明、痖弦、陈铭华,Lorna Crozier写英文评语。 本次比赛得到上海华河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芳先生的大力赞助。
常見問題與解答
搜索
成員列錶
成員組
註册
個人資料
查看留言
登陸
博客群
博客新聞
照相簿
------友情链接------
天下首页 Chinese Home
天下诗歌 Chinese Poetry
天下文学 Chinese Literature
天下音乐 Chinese Music
天下艺术 Chinese Arts
天下论坛 Chinese BBS
天下新闻 Chinese News
天下教育 Education
天下工具 Chinese Tools
诗词字典 Dict
格律检验 Check
诗词搜索 Search
音乐频道 Music
北美楓 首頁
->
北美之音 Voice of North America
评论:中国政府找到了新的危机应对方式 综合新闻
hepingdao
Site Admin
註册時間: 2006-05-25
帖子: 8106
hepingdao北美楓文集
發錶於: 2008-05-15 18:28:14
發錶主題: 评论:中国政府找到了新的危机应对方式 综合新闻
这几天心里一直无法平静,我看到的中国,是灾难与希望并存。从年初的冻雪到5月的震灾,短短几个月,中国政府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无论是反应的灵敏,还是应对的效率,都已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令人瞩目的,是信息披露的及时与充分。政府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不但将整个灾情袒露在公众眼前,而且对救灾的进展,进行了不厌其详地报道。在这一刻,政府的运作不再是黑幕之下静悄悄进行的游戏,而是展露在阳光之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政府突然由无形的主宰者,变成了有形的关爱之手。
这种快速转变,虽然有特殊时期(奥运)内外压力的影响因素,也凸显了中国政府惊人的学习能力。经过几次尝试后,中国政府似乎已摸索出一套新的,既适合中国国情(体制与民情),又适应于现代社会需要的危机应对方式。
这一方式包含以下要点:
一,中央对危机快速表态,及时作出反应。在此前的冻雪之灾中,中央政府受到了反应迟缓的指责。这种反应滞后,既可能是源于当时对灾难严重性的认识不够,也可能是源于等待地方自行应对的陋习——中央只准备就地方应对的结果再作出反应。但那一次的教训是,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没有能力在缺少中央驱动时自行作出有力反应。地方政府的常规性反应,显然不足以应对灾难性危机。
二,由中央政府的首脑亲临第一线指挥,集中全国各地、囊括党政军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应对危机。这是在上次应对雪灾中形成的有效经验。当时政府虽然初始反应慢了一拍,但由于后来的调度有力,仍然体现出较高效率,在民众中的形象有所提升,坏事变成了好事。国家领导人不断穿梭于各灾难现场的忙碌身影,不能不令人感动。
三,最重要的变化是,政府对舆论采取了新的态度。结合拉萨事件及奥运火炬传递期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此次政府采取了一种特殊方式:既垄断国内信息的采访和发布渠道,又及时公布大量信息,使事态成为透明。官方海量信息的披露,覆盖了事件各个方面与每个细节,使谣言无所遁形。这种新的应对方式,使政府能够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稳定了民心,赢得了海内外的好评。
在上述危机应付方式中,既体现了现行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优势,又挖掘出适应新形势的管治手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中国政府掌控舆论的新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不仅在于能够赢得好评,更重要的是,大量官方媒体人员的全方位介入,客观上形成一种舆论监督,迫使第一线的操作者提高效率,作出正面表现;及时提供大量“正面信息”的宣传要求,也对第一线的操作形成压力,使其必须有作为、多作为和快作为。
除那些反共反华的工具媒体,或少数仇共仇华人士外,海内外媒体对中国政府的此次表现纷纷表示了赞扬与肯定。中国需要鼓励,来自海外的这种赞扬和肯定,正是身陷多方面麻烦的中国政府所急须的。因此,它必然会被总结为成功经验。经历了拉萨事件及奥运火炬海外传递两场风波后,中国政府在社会管治方面的收缩已难避免。但这次处理震灾的成功经验,将赋予这种收缩以新的内涵。既强化管治,又尽可能地信息公开,这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
此次灾难中,中国政府的海外形象很正面,这是近年来罕见的一次中西方良性互动。正是这种良性,使灾难中的中国人看到了未来希望的曙光。/冼岩
_________________
为网友服务: 端茶倒水勤打扫!
返頁首
從以前的帖子開始顯示:
所有帖子
1 天內
7 天內
2 星期內
1 月內
3 月內
6 月內
1 年內
最舊的帖子
最新的帖子
錶情圖案
更多錶情圖案
第
1
頁/共
1
頁
閱讀上一個主題
閱讀下一個主題
北美楓 首頁
->
北美之音 Voice of North America
跳到:
選擇一個版麵
迎宾厅 Welcome
----------------
宾至如归
散文小说
----------------
散文游记
小说故事
诗词歌赋
----------------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现代诗歌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古韵新音
评论鉴赏 Reviews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诗词吟诵
落尘诗社
娱乐休闲
----------------
网友论坛
美哉贴图
音乐极限
开心一笑
影视频道
健康与美容
寰球视窗 Globe
----------------
奥运之光
北美之音 Voice of North America
谈古论今
文学馆 Faculty of Arts
----------------
音乐与朗诵
诗海室
名家專欄
----------------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非馬專欄 William Marr's Column
川沙专栏 ChuanSha's Column
交流中心 News Center
----------------
海外新闻 Oversea News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加拿大〈游子吟〉网络格律诗歌赛 Classic Poetry Competition in Canada
现代诗歌讲习交流班
合作交流
Modern Poetry
----------------
English Poetry
Chinese Poetry
Reviews, Critics and Criticism
Prose and Short Stories
----------------
Prose and Essay
Fiction and Short Stories
Message Center
----------------
Maple News
Message Center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