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老朽 秀才
注册时间: 2008-04-10 帖子: 163 来自: 安徽芜湖 杏林老朽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8-06-13 13:27:34 发表主题: 老朽扎记:《经方实验录》(十四) |
|
|
小承气汤证
史左,阙上痛,胃中气机不顺,前医投平胃散不应,当必有停滞之宿食,纳谷日减,殆以此也,拟小承气汤以和之。
生川军三钱后入、中川朴二钱、枳实四钱。拙巢注:服此应手。
注:
1. 气机: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包括经络﹑脏腑的功能活动。如气机发生异常﹐一般有气机不宣﹑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
2. 停滞 :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车辆受阻停滞|死水停滞。
3. 宿食 : 1.中医指积食之症。 2.指未能消化的食物。
4. 殆:几乎;差不多:敌人伤亡殆尽。
5. 拟:设计;起草:拟订|草拟。
6. 应手 :随手;顺手。多形容技艺高超娴熟或做事得法顺当。
调胃承气汤证
沈宝宝,上巳日病,延四十余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阳明主中土,无所复传之明证。前日经用泻叶下后,大便先硬后溏,稍稍安睡,此即病之转机。下后,腹中尚痛,余滞未清,脉仍滑数,宜调胃承气汤小和之。
生川军二钱后入、生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冲
1. 上巳shànɡ sì:古代节日名。汉以前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多改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洁身或嬉游,以去除不祥。
2. 延:时间向后推迟:延迟|延期|延缓。
【按】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并前大承气汤为三承气汤。三者药味各异,分量不同,煎法既殊,服法亦差,仲圣分之至详,用之至精。历来注家能辨之至稔,言之至明者,当推柯氏韵伯,学者当细心参究。
惟窃有一二小义,当略略补充如下:仲圣常言胃中有燥矢,此胃中二字,当连读成一名词,即肠字之别称,并非言胃之中,故调胃承气之胃,微和胃气之胃,均可作胃中,或径作肠字解,此其一。
柯氏谓调胃承气汤为太阳阳明并病之和剂,并谓此外之不解,由于里之不通,故太阳之头项强痛虽未除,而阳明之发热不恶寒已外现。不知阳明亦有头痛,惟痛在阙上,而不在太阳穴,阳明亦有发热,惟热属蒸蒸,而不属翕翕,故大论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此不解二字并非表不解,乃太阳热去,阳明热继,亦不解之谓也。柯氏硬加头不痛句,反逆,此其二。
柯氏谓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谓之曰气,似尚见含糊,盖厚朴是肠药,能直达肠部,宽放肠壁。彼肠结甚者,燥矢与肠壁几密合无间,硝黄虽下,莫能施其技,故必用厚朴以宽其肠壁,而逐其矢气,如是燥矢方受攻而得去,此其三。
虽然,窃于大承气一法,犹有疑义焉。仲圣于本方中用厚朴至半斤之多,以吾师什一之法折之,当得八钱。但吾师用此,似未有至八钱者。吴氏又可为承气专家,而其大承气汤用大黄达五钱,至厚朴则一钱而已。吴氏鞠通较为阔步,本方用大黄六钱,用厚朴亦仅及其半量,至三钱而止。吴氏辨谓治伤寒本证,当重用厚朴,治温热本证,当减用之者。此乃点缀之语,非通人之论也。由是观之,使用严酷之眼光,细计药量之比重,世乃无有真大承气汤。阅者博雅,曾有惯用真大承气汤,而能识其底蕴者乎?
注:
1. 殊:不同;差别:悬殊|殊途同归。
2. 差:不相同;不相合:差别|差异|差距。
3. 柯韵伯(1662-1735),名琴,清代浙江慈溪人。著有《伤寒来苏集》八卷,该书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个部分。柯氏强调仲景为百病立法,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认为《伤寒论》立六经为提纲,是在“病根上讲求”,不是在“病名上分解”。又指出 “仲景之方因症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伤寒论翼•阳明病解第二》)《伤寒论注》在编集方式上首次采用以方名证,以经类证的方法。
4. 参究 :1.参验考究。 2.弹劾查究。
5. 窃:私自,私下,旧时谦称自己:~谓。~以为不妥。
6.吴又可,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公元1582-1652年(明万历十年-清顺治九年)明代江苏吴县人。一生从事中医传染病学研究,著有瘟疫论一书,阐发了传染病病因学说。
7.清代著名醫家吳鞠通,名瑭,字配珩,鞠通乃其號,江蘇淮陰人,生于公元1758年,卒于1836年。其于醫學,不僅注重鑽研《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博采歷代醫家之長,而且勤于實踐,勇于創新,故醫名大震,成就卓著。尤其對溫病研究深刻,創溫病三焦辨證理論體系,被後世譽為清代溫病四大家之一。其生平主要著作有《溫病條辨》《醫醫病書》和《吳鞠通醫案》。
以上论自桂枝汤至调胃承气汤九证既竞,乃可合列一表如下:
麻黄汤证— 麻杏甘石汤证— 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
桂枝汤证— 白虎汤证— —大承气汤证
葛根汤证— 葛根芩连汤证— —调胃承气汤证
此表之意犹曰:麻黄汤证化热入里,为麻杏甘石汤证。桂枝汤证化热入里,为白虎汤证。葛根汤证化热入里,为葛根芩连汤证。而葛根芩连汤证、白虎汤证、麻杏甘石汤证化热之后,则均为承气汤证。其肠结轻,可攻补兼施,所谓和之者,是为调胃承气汤证。其肠结较重者,亦用和法,即为小承气汤证。其肠结最重者,当用下法,又曰急下法,又曰攻法,即为大承气汤证。实则三承气汤方对于麻桂葛之汗法,及白虎汤之清法言,皆得曰下法也。
麻杏甘石汤证之传为承气汤证,在以上诸实验医案中,似尚未有述及。实则此种病例虽较白虎汤证传为承气汤证为少,却并不鲜见。盖经谓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热可以移肺,肺热亦可及肠。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者,即系麻杏甘石汤重证,不能解于桑菊银翘,乃传为肠热,肠热不已,灼及神经,发作神昏谵语,遂指为逆传心包耳。依余临床所得,肺热传为肠热之后,其肺热每不因此而消。此时若但治其肺热,纵用麻杏石甘汤极重之量,必然无济,当急用承气汤法,去其肠热。如嫌承气伤肺,伐及无辜,则导法甚佳(法详中卷),余屡用之获效。肠热既去,续用麻杏甘石以治肺热,乃得有济。故大论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条条文极似重出,当删,而事实上却有此例,奈何?甚有既下之后,而肺气自开,咳嗽自爽者,余亦屡屡逢之。
注
1. 奈何:(1).怎么﹐为何。(2).怎么样;怎么办。
2. 屡屡:副词。表示情况一再出现:屡屡创造新记录|屡屡战胜对方。
有一俞姓小孩,于某月初三日,患咽痛,红肿,兼见白点,胸闷不舒。初四日,皮肤发出细点如麻。甲医断宜清血保咽,用生地、川连、黑梔、淡芩之属。夜间,病孩喉肿谵语,介齿目赤。初五日,甲医用玄参、生地、山梔、左金丸之属。易乙医,改投解肌透痧之剂,如豆豉、薄荷、葛根、牛蒡之属。初六日,乙医主喉痧以透痧为要,重予透发之药。初七日,痧密布,夹白疒咅,热度更高,入夜梦呓。乙医虑其伤津,又与存阴清热之法,如连翘、银花、竹叶、黛蛤散等。如是延至十一日晚,痧虽回而热不退,咳嗽气粗,鼻扇口噪,胸闷不舒,神识不清,加以腹痛拒按,耳下漫肿。丙医有识,曰:宜通腑气,径用生大黄三钱,元明粉一钱,并合透发之药,以达其余邪。其夜大便泛行,神烦即安,鼻扇耳肿悉渐退。覆诊,依然用硝黄,直至粪色转黄,方予调理而安。
由本案现之,凡肺热之转为肠热者,苟不设法去其肠中热结,但知透表生津,岂有济乎?然则麻杏甘石、白虎、葛根芩连三汤证皆能化热而为承气汤证,在病所方面言,三汤证之病所为较上,承气汤证之病所偏于肠,为较下,由此吾人得外感疾病传变之第三原则,曰由上传下是也。大论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其斯之谓乎?吾人研究上列九方,有一事当注意及者,即此九方中用甘草者竟达七方是也。
麻桂葛上列三汤既不离甘草,中列三汤又不脱甘草,下列调胃承气汤亦用甘草。因知甘草安肠一说,不为无见。盖疾病由上传下,由表入里,由寒化热,既为必然之趋势,今安和其肠,即所以保其在里在下之津者,自为着要之法矣。至于大、小二承气汤证因病已传肠,邪已内实,故不必用甘草。及其邪去肠虚,又当重用甘草以益之,不待再计者也。学者当知此九方者处同等重要之地位,各有专功,不容漠视。集此九方,即成《防寒论》中太阳、阳明二经之骨干。识此九方,即能治伤寒,亦能治温病。学者将疑吾言之夸乎?吾敢实陈读者。
尤氏在泾曰:无汗必发其汗,麻黄汤所以去表实,而发邪气。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汤所以助表气,而逐邪气。学者但当分病证之有汗无汗,以严麻黄、桂枝之辨,不必执营卫之孰虚孰实,以证中风、伤寒之殊。是无汗为表实,反云卫虚,麻黄之去实,宁独遗卫?能不胶于俗说者,斯为豪杰之士!柯氏韵伯曰:桂枝汤证唯以脉弱自汗为主耳。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印定后人耳目,而所称中风者又与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又曰:予治冷风吹与风寒湿三气合成痹等证,用麻黄汤辄效,非伤寒证可拘也。
其言何等精辟,然则尤氏、柯氏皆能识麻桂二汤者也。陆氏九芝曰:葛根芩连一方独见遗于阳明者,以人必见下利始用之,不下利即不用,而不以为是阳明主方也。孰知此方之所用者宏,而所包者广也。然则陆氏能识葛根芩连汤者也。又曰:无人知温热之病,本隶于伤寒论中,而温热之方,并不在伤寒论外。然则陆氏又能看破伤寒温病之画地为牢者也。
吴氏又可曰: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侯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况多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此言超拔非凡,然则吴氏能识诸承气汤者也。叶氏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氏鞠通曰: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法曰辛凉轻平,方号桑菊银翘。虽无麻杏甘石之名,而有泛治肺热之实。苟吾人不求酷论,谓叶氏、吴氏能识麻杏甘石汤可也。而吴氏之用白虎,或以化斑,或以解暑,颇具变化之观。苟吾人不吝誉语,可称之曰微有仲圣用桂枝之风,然则吴氏亦能识白虎汤者也。由是言之,诸氏皆仲圣之功臣也。
注
1. 疒咅:合为一字,音bei,电脑中无此字。又名白疹,由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表,不能透泄而发。见《温热论》。
2. 斯:这个;这样;这里:斯人|以至于斯|生于斯,长于斯。
3. 宁: 文言副词。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
4. 遗wèi:赠送;赠与:遗赠。
5. 胶:执,固执;坚持。
6.印定 :谓固定不变。
7. 孰知:深刻了解;清楚地知道。
8. 宏:广大;广博:宏大|宏伟|宽宏大量。
9. 孜孜:专心一意:孜孜营求。
10.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11. 苟:假使;如果:苟富贵,毋相忘
12. 不吝:不吝惜。 _________________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