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拼音: bìng rù gāo huāng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用於事物或人

    解釋: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髒與膈膜之間叫“肓”。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輓救的地步。

    資料來源: 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例子: 吾觀劉琦過於酒色,~,今見面黃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

  • 近義詞:  不可救藥, 氣息奄奄, 無可救藥, 人命危淺, 行將就木, 不治之癥, 不可收拾, 病入骨隨, 風燭殘年, 枯木朽株, 日薄西山, 日薄崦嵫, 桑榆暮景, 人老珠黃, 膏肓, 病危
  • 反義詞組:  一花獨放, 萬古千秋, 萬古長存, 萬古長青, 興旺發達, 千秋萬世, 千秋萬代, 半老徐娘, 如日中天, 如日方升, 賓客如雲, 徐娘半老, 方興未艾, 日升月恆, 旭日東升, 朝氣蓬勃, 欣欣嚮榮, 殘花落紅, 殘花敗柳, 氣勢磅礴, 熱氣騰騰, 熱火朝天, 生機勃勃, 繁榮興旺, 繁榮富強, 繁榮昌盛, 勝友如雲, 蒸蒸日上, 蓬勃發展, 敗柳殘花, 隆隆日上, 風雲際會, 風起雲涌, 風起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