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
拼音: bù máo zhī dì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形容荒涼或未開墾的土地
解釋: 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
資料來源: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
例子: 南方~,瘴疫之鄉;丞相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謁後語: 禿子的頭髮;兔子不拉屎
謎語: 蕪;荒山;光山;天涯何處無芳草
- 近義詞: 窮山惡水, 半壁江山, 半壁河山, 殘山剩水, 剩水殘山, 窮巷拙門
- 反義詞組: 萬人空巷, 萬頭攢動, 交叉路口, 十字街頭, 十字路口, 大好河山, 錦綉乾坤, 錦綉山河, 錦綉江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