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白 Li Bai  唐代   (701~762)
菩薩蠻 Song Form
憶秦娥 Same Name
靜夜思 IN THE QUIET NIGHT
古風 archaism
公無渡河 No public cross the river
蜀道難 Hard Roads in Shu
梁甫吟 Liang Fu Yin
烏夜啼 Wu Yeti
將進酒 Bringing in the Wine
遠別離 apo- leave
行行遊且獵篇 Trekking Youqieliepian
登金陵鳳凰臺 On Climbing in Nanjing to the Terrace of Phoenixes
行路難之一 The Hard Road
夢遊天姥吟留別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A FAREWELL TO SECRETARY SHUYUN AT THE XIETIAO VILLA IN XUANZHOU
贈汪倫 To Wang Lun
獨坐敬亭山 Alone Looking at the Mountain
早發白帝城 Through the Yangzi Gorges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DOWN ZHONGNAN MOUNTAIN TO THE KIND PILLOW AND BOWL OF HUSI
月下獨酌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春思 IN SPRING
關山月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子夜四時歌:春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PRING
子夜四時歌:夏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多首一頁
七言古詩 Qiyan ancient style poetry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夢遊天姥吟留別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嚮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竜吟殷岩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嚮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譯者: Witter Bynner

【白話文】 海上來客,談起東海仙山瀛洲,
說它在煙濤浩渺中,實難尋求。
越中來人,說起那裏的天姥山,
儘管雲霞或明或暗,間或可見。
天姥山高聳入雲,象橫臥天際,
高超五嶽遮蓋赤城,其勢無比。
天台山,傳說高達四萬八千丈,
面對天姥山,象拜倒東南偶下。
我想遊天姥,因而夢遊了吳越。
一夜飛越,夢裏見到鏡湖明月。
明月清輝,把我身影映在湖裏,
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當年謝靈運的住處,至今猶在,
清波蕩漾猿猴長啼,景緻凄凄。
我腳穿着,謝靈運的登山木屐,
攀登峻峭峰巒,如上青天雲梯。
在雲間的山腰,可見東海日出,
身體懸在半空,可聽天雞鳴啼。
山中盡是岩,道路千回萬轉,
迷戀倚石賞花,忽覺天色已晚。
熊吼聲竜吟聲,在岩泉間震響,
深林為之驚,峰巒火之抖顫。
烏雲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
水波淡淡蕩漾,湖面騰起雲煙。
閃電劃破長空,一聲驚雷巨響,
山丘峰巒,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門,在隆隆聲中打開。
洞裏天空青暝暝,望不到邊際,
日月交相輝映,照耀着金銀臺。
雲神們以彩虹為衣,以風作馬,
他們踩踏祥雲,紛紛飄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鸞鳥拉着車駕,
仙人翩翩起舞,列隊縱橫如麻。
忽然令人膽顫,不由魂飛魄散,
恍恍惚惚驚醒,不免惋惜長嘆。
醒來時看見的,身邊唯有枕席,
方纔美麗煙霞,已經無影無跡。
世間行樂之事,實在如同夢幻,
萬事從古都象,東去流水一般。
我與諸君作別,不知何時回還?
暫且放養白鹿,在那青崖之間,
要走隨即騎去,訪問名川大山。
我豈能低頭彎腰,去事奉權貴,
使我心中鬱鬱寡歡,極不舒坦!

【注釋】 1.殷璠《河嶽英靈集》收此詩題為《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後世版本或題為《夢遊天姥吟留別諸公》,或作《夢遊天姥吟留別》,或作《別東魯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五十裏,東接天台山。傳說曾有登此山者聽到天姥(老婦)歌謠之聲,故名。
2.海客:浪跡海上之人。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仙山。《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微茫:隱約迷茫、模糊不清的樣子。信:實在。難求:難以尋訪。
3.越:指今浙江一帶。明滅:時明時暗。
4.拔:超越。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為天台山的南門,土色皆赤。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臺州天台縣北十裏,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裏,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萬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並非實數。此:指天姥山。兩句意為:巍然高聳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傳說。鏡湖:又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縣南。
7.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縣南,曹娥江上遊。
8.謝公:指謝靈運,南朝劉宋時期的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曾任永嘉太守,後移居會稽。他遊覽天姥山時曾在剡溪住過,所作《登臨海嶠》詩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淥水:清水。
9.謝公屐:指謝靈運遊山時穿的一種特製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動的鋸齒,上山時抽去前齒,下山時抽去後齒。青雲梯:形容高聳入雲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雞:《述異記》捲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鳴。
11.暝:黃昏。
12.熊咆兩句可解為:熊咆竜吟,震蕩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驚懼戰慄。也可解為:在這樣熊咆竜吟的山林中,人的心靈被震驚了。殷:充滿。
13.列缺:閃電。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石扉:即石門。訇然:形容聲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銀臺:神仙所居之處。《史記?封禪書》載:據到過蓬萊仙境的人說,那?quot;黃金銀為宮闕"。
16.霓為衣句:屈原《九歌?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傅玄《吳楚歌》:"雲為車兮風為馬"。
17.虎鼓瑟句:猛虎彈瑟,鸞鳥輓車。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如麻:形容很多。
18.忽魂悸兩:從夢中驚醒,長嘆不已。
19.惟覺句:夢醒後衹剩下眼前的枕席,剛纔夢中的煙霞美景都已消失。
20.君:指東魯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養在青山上,欲遠行時就騎它去訪問名山。

【賞析】   詹鍈《李白詩文係年》係此詩於天寶五載(746),李白離開長安的第三年。此時他準備離開東魯南下吳越,與東魯朋友告別時寫下了這首留別詩。全詩構思奇特,想像豐富,語言誇張多變,美麗流暢。通過夢境的描繪,刻畫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麗明媚的景象,也隱喻了自己不能實現政治理想、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執着追求光明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獨立不羈,决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詩醇》引謝疊山語:"此太白避亂魯中而留別之作,然以遊仙為是,以遊宦為非,蓋出於不得已之情"。唐汝詢《唐詩解》雲:"將之天姥,托言夢遊以見世事皆虛幻也。……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古來萬事,亦豈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關於此詩寫作時間及意旨,也有不同說法。如陳沆《詩比興箋》捲三:"此篇即屈子《遠遊》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遊,故托天姥以寄意……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非徒酬贈握手之什"。
  全詩雄奇豪放,瑰麗飄逸,是詩人繼承屈原《離騷》、《九歌》風格的一首浪漫主義的優秀詩篇。嚴羽《滄浪詩話?詩評》雲:"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太白《夢遊天姥吟》、《遠別離》等,子美不能道"。《唐宋詩醇》捲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騷、樂府,至於太白,然後窮極筆力,優入聖城。昔人謂其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詠之使人飄揚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遠別離》等篇,以為雖子美不能道。蓋其纔橫絶一世,故興會標舉,非學可及,正不必執此謂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次相生,絲毫不亂"。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客居魯郡。遊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亂起,入永王李璘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客死當塗令李陽冰所。唐朝另一詩人白居易詩“但是詩人最薄命,就中淪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涼身世的寫照。但他以富於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千古的偉大詩人。
  
  [鑒賞]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嚮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傢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傢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傢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麽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傢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遊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藴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絶,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于云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衹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竜吟殷岩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綫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於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竜吟,震響於山𠔌之間,深林為之戰慄,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竜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麽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啓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纔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註意的是,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托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翺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纔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衹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裏所表示的决絶態度,是嚮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麯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喬象鐘)
  
    〔註〕①《秋下荊門》。②據《南史·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岩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着木屐,止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



【北美枫文集】唐詩300首月亮
貢獻者: 他乡客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