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人物列表
钱理群
现代中国  (1939年1月30日)
民族: 汉族
籍贯: 浙江杭州
出生地: 四川重庆

随笔 essay《我的教师梦》
《钱理群文选》
文学思考 literature apprehend《金庸现象引起的文学史思考》
《重新认识纯文学》
文化思考 civility apprehend《我的研究与思考》
学校 school《论北大》
《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寻找北大》
励志感悟 to pursue a goal with determination be moved and comprehend《致青年朋友》
人文学者 Scholar《我的精神自传》
《周作人传》
钱理群:那些有节操,甚至有洁癖的老一代学者,特别令人怀想
钱理群:如果我死了,墓上就写---这是一个可爱的人
钱理群重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概念
钱理群 | 以思考作为本职的知识分子停止了思考,这真是历史的大倒退
今天是鲁迅先生生日 | 钱理群:鲁迅在当下中国的历史命运

阅读钱理群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阅读钱理群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阅读钱理群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汉族。1956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一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有人说钱理群好为人师,这话说得很准确。钱理群曾经说过,与他的20多本
  
  著作比起来,他更看重自己在北大近20年的教学活动。“我给北大的每一届新生
  
  讲过课,连续讲了快20年。我把生命的一点亮色和尊严种植在他们心里,这是给
  
  精神打一点底子,他们以后无论遭受什么黑暗,都不会失去这么一点底气。”钱
  
  理群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用他的学生的见解和论断,他用这种方式,提升学生
  
  对学术的热情,邀约他们跟自己一起进行心灵对话和精神探索。
  
  一个读书人而没有见识过钱理群讲课的魅力,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一位学生
  
  的生动描述也许可以多少补偿一点这种缺憾。“钱理群的选修课在北大出名地受
  
  欢迎。限定中文系的课,外系的学生会来旁听;限定研究生的课,本科生也会来
  
  抢位子;原定小教室的不得不转移到大教室,因为人多。有时一学期要换几次教
  
  室。39岁考入北大做"老童生"研究生时的导师王瑶先生说,钱理群的课比包括他
  
  自己在内的许多老先生讲得好。上过老钱课的人,都会对他独一无二的讲课风格
  
  留下极深的印象。老钱在北大开过不止一轮的鲁迅、周作人、曹禹专题课。在北
  
  大,中文系老师讲课的风格各异,但极少见像老钱那么感情投入者。由于激动,
  
  眼镜一会摘下,一会戴上,一会拿在手里挥舞,一副眼镜无意间变成了他的道具
  
  。他写板书时,粉笔好像赶不上他的思路,在黑板上显得跟踉跄跄,免不了会一
  
  段一段地折断;他擦黑板时,似乎不愿耽搁太多的时间,黑板擦和衣服一起用;
  
  讲到兴头上,汗水在脑门上亮晶晶的,就像他急匆匆地赶路或者吃了辣椒后的满
  
  头大汗。来不及找手帕,就用手抹,白色的粉笔灰沾在脸上,变成了花脸。即使
  
  在冬天,他也能讲得一头大汗,脱了外套还热,就再脱毛衣。下了课,一边和意
  
  犹未尽的学生聊天,一边一件一件地把毛衣和外套穿回去。如果是讲他所热爱的
  
  鲁迅,有时你能看到他眼中湿润、闪亮的泪光,就像他头上闪亮的汗珠。每当这
  
  种时刻,上百人的教室里,除了老钱的讲课声之外,静寂得只能听到呼吸声。”
  
  (郑勇的话)需要补充的是,钱理群的课堂上,从十几岁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
  
  五十岁再到六十岁,什么年龄的人都有,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访问学者到外
  
  来游学的青年再到退休教师,什么身份的人都有。对于这么驳杂的听课者,钱理
  
  群具有一种非凡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不是靠演讲技巧,而是靠他的热情和真诚
  
  。这是掏心掏肺的讲课,讲着讲着,他就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心放在了讲台上。
  
  那些无缘跨入北大校园的学子,只要对钱理群的著作和学说有深切的感应,
  
  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他的心灵对话和精神探索。他曾经不无得意地说:“我跟
  
  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保持联系,除了台湾和西藏以外,每个省都有我的青年朋友。
  
  ”钱理群总是十分认真地给每一位朋友回信。有一回一连写了70多封信,另一回
  
  一连写了40多封。越是来自边远偏僻地区的信,他处理得越是认真。对于钱理群
  
  来说,他从那些来信中感到了生命的活力和搏动,感到了这个世界对他的精神探
  
  索的认可和接纳,对于收到回信的人来说,则得到了来自自己所尊敬的学者的肯
  
  定、关爱和鼓励。
  
  那些被他的著作所震撼所感动的年轻人中,很大部分是在闭塞、穷困甚至贫
  
  病交加的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苦苦奋斗的有志之士。钱理群总是怀着温柔的感情
  
  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并敬重他们,同时尽可能地对他们假以援手。有一回,一位
  
  在北大旁听的文学爱好者给钱理群打电话说,自己是一位文学天才,现在遇到了
  
  经济困难,希望钱先生能够帮助他。钱理群马上带着钱打车从燕北园来到北大校
  
  园,将钱送到那个人手里后再打车回家。与钱理群保持联系的读书人,其实都是
  
  底层知识分子。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信息。钱理群对他们的关怀,一方面
  
  是他教学事业的延伸,另一方面,他是以这种方式“自觉地与当代青年,与自己
  
  的时代,与社会底层保持精神上的联系。”(钱理群的话)也就是说,他以这种
  
  方式促成自己成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钱理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为人师,他总是明确意识到自己作为教授是北大
  
  的教授,作为学者是北大校园里的学者。他常常强调,自己在北大的讲课,讲的
  
  是鲁迅精神,弘扬的是北大传统。在他的思想世界,鲁迅精神与北大传统是合一
  
  的。他求索、奋斗了大半辈子,所仰仗的就是此一底气。他将其概括为八个字:
  
  “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创
  
  造的激情。当然,还必须加上一点,面对这个苦难深重、积弊千年的民族,钱理
  
  群一直持守着启蒙的立场。不注重最后这一点,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钱理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