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人物列錶
𠔌川俊太郎 Shuntaro Tanikawa與謝野晶子 Yosano Akiko石川啄木 Takuboku Ishikawa
島崎藤村 Shimazaki岡元鳳 Yuan Feng Gang陳舜臣 Chin Shunshin
川口長孺 Kawaguchi Changru辻原登 Noboru Tsuji高橋敷 Takahashi apply
大江健三郎 Kenzaburō Ōe茂呂美耶 Moro Miya山岡莊八 Yamaoka Sohachi
山本常朝 Chang Korean Yamamoto石原結實 Ishihara strong坂東真理子 Mariko Bando
千葉麗子 1000 叶丽子福田千晶 Fu 田千晶高橋美佳 Takahashi Meijia
中澤琉美 Nakazawa Okinawa U.S.立石員子 Tateishi member sub-津田妙子 Jin 田妙子
辜朝明 Koo鬆嶋·亞 Song Nakajima Asia大野耐一 Taiichi Ohno
樋口泰行 Yasuyuki Higuchi海音寺潮五郎 Kaionji Chogoro甲田光雄 A 田光雄
東茂由 Tung Mau by the黑澤明 Akira Kurosawa桐山桂一 Kiriyama Keiichi
井上篤夫 Inoue Du Fu重野秀一 Shuichi Shigeno加藤正秀 Kato Masahide
伊奘諾尊 Izanagi respect天照大神 Amaterasu神武天皇 Emperor Jimmu
綏靖天皇 Appeasement Emperor安寧天皇 Annei Tennō懿德天皇 Itoku-tenno
孝昭天皇 Kosho-tenno孝安天皇 Koan-tenno孝靈天皇 Emperor Xiao Ling
孝元天皇 Kogen-tenno開化天皇 Civilized Emperor崇神天皇 Emperor worship God
垂仁天皇 Emperor Suinin景行天皇 Kageyuki Emperor成務天皇 Emperor into service
仲哀天皇 Emperor Chuai神功皇后 Jingū Kōgō應神天皇 God Emperor should be
仁德天皇 Emperor Ren履中天皇 To fulfill the Emperor反正天皇 Hanzei-tennō
允恭天皇 Ingō-tennō安康天皇 Ankō Tennō雄略天皇 雄略 Emperor
清寧天皇 Qing 宁天皇顯宗天皇 Exoteric Emperor仁賢天皇 Renxian Emperor
鬆尾芭蕉 Matsuo Bashō
日本 江戶時代  (1644年1694年十一月28日)
Matuwo Baseu; Matsuo Kinsaku; Matsuo Chūemon Munefusa
俳聖
金作
宗房; 桃青


鬆尾芭蕉[註 1] (1644年(寬永21年)-1694年11月28日(元祿7年10月12日),是日本江戶時代前期的一位俳諧師的署名。他公認的功績是把俳句形式推嚮頂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時代,芭蕉以作為俳諧連歌(由一組詩人創作的半喜劇鏈接詩)詩人而著稱,被譽為日本“俳聖”。[註 2]

鬆尾芭蕉在年輕時就開始寫詩,在進入江戶後很快的成為全日本的知名人物。他曾以教書維生,但後來丟棄了在文學圈中的社交及都會生活,開始在日本各地漫遊,為了獲得靈感,甚至曾前往北方的荒野。他的作品也受到他第一手的生活經驗所影響,多半藉由一些簡單的事物來表達其感受。
 

名字

鬆尾芭蕉出生於寬永21年(公元1644年),幼名金作,後又以宗房むねふさ寬文7年(公元1667年))為名。在他一生曾用了許多筆名,如早期取的俳號桃青延寶3年(公元1675年)),用以表示尊崇唐朝詩仙李白,“桃青”與“李白”是對偶,前者指的是未成熟的桃子或青色桃子,而後者則為白色李子。

鬆尾芭蕉的弟子李下於延寶9年(1681年)送了一株芭蕉樹給他,並種在他當時隱居的庭園內(後來因此命名為芭蕉庵)。不久後,他在天和2年(公元1682年)開始使用芭蕉為俳號。意指氣候太冷以致無法生出果實,此外他有意使用這個筆名喚回詩作無用的想法,或企圖影響詩無用論。鬆尾芭蕉的許多筆名很少以羅馬拼音翻譯,除了日本式拼音Matuo Basyou外,還有以羅馬拼音對應的Matuwo Baseu拼法用來作英文生平介紹時使用。[來源請求]

生平

他出生於伊賀國的上野(今三重縣伊賀市),靠近京都。他是低級武士的兒子,一開始是當地領主藤堂良忠的侍童,藤堂良忠衹比他大兩歲。他們都喜歡寫俳句,鬆尾芭蕉第一次出名是在1662年。在1664年在京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俳諧詩集。大約在這段時間,他起了武士的名“宗房”。在1666年,他的主人良忠逝世,鬆尾芭蕉選擇離開這個傢而不是留下來服侍新的主人。他的父親於1656年逝世。

傳統上認為在接下來的6年中,他至少有一部分時間生活在京都;在這段時間他出版了幾部詩選。1672年他遷往江戶(現在的東京)。他繼續寫作,到1676年他被公認為俳句大師,出版自己的文學小册子並且給詩歌比賽做裁判。他接受了一批追隨的弟子,這些弟子在1680年為他建了第一間芭蕉庵。

芭蕉發現他的成功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而轉嚮了禪宗沉思)以求慰藉。1682年的鼕天芭蕉庵被焚毀,他的母親於1683年早些時候去世。1683年的鼕天他的弟子為他建了第二間芭蕉庵,但是他還是不滿意。1684年的秋天他開始他後來稱之為《曠野紀行》或《飽經風霜的骷髏之紀錄》(野ざらし紀行)的旅行;在這次旅行結束時他創作了《散文之旅》和一些詩歌。這次旅途他從江戶到富士山,到伊勢,上野和京都,1685年夏天回到江戶。

由於鬆尾芭蕉在旅程中展現的快速步伐,有些人認為他可能當過忍者。而他的長程旅途同時也讓他得以觀察列國的狀況和得知最新的消息,包括獲得德川幕府的相關情報。當時的德川幕府本身也派遣許多忍者進行查探消息的工作。鬆尾芭蕉的出生地就在伊賀國的上野,而伊賀就是衆多忍者的故裏。早期他也可能曾作過藤堂良忠的隨從侍衛。然而,少數的文學領域的學者卻嚴正暗示鬆尾芭蕉其實是德川幕府的間諜。

位於鬆尾芭蕉徒步旅行的“奧之細道”終點站——大垣市的芭蕉像

旅程中看似成功消除了他心中的惡性,在接下來幾年的寫作也描述出鬆尾芭蕉對友好與自然的平靜愛好。他曾在貞亨4年(1687年)仲秋為了欣賞中秋滿月特地到鹿島神宮(位於鹿嶋市一遊。也因此寫了篇遊記提作《鹿島紀行》;原作見)。

同年10月在舉行如同達官顯要般的餞別宴會後,鬆尾芭蕉開始嚮另一階段的長途旅程出發。 旅程經過了上野、大坂須磨明石、京都、名古屋、日本中部地方山區。此外並前往更科裏欣賞姨捨山(今長野縣千麯市的冠著山)的中秋滿月。這段從上野到明石的旅程詳細敘述在《笈之小文》或《笈中小札》(原作見)中。而在這部作品中他表現出以俳諧作為主要作品型式的信念。

另一部作品《更科紀行》(原作見)則描敘了賞月的另一段行程。

在1689年的春末,他開始了一段更具有挑戰性的本州島北部之旅。這次的行程包括日光東照宮宮城縣鬆島象瀉石川縣金澤,最後路過佐渡島。且他做出了一本旅遊日志——《奧之細道》或《奧州小道》,內容主要以為思想概念以及人對自然的歸屬感。另外兩本書也給了他靈感,分別是《七日事記》或《七天的紀錄》(‘記紀がき 七日ぐさ’)和 《山中經》。

自1689年的秋天,芭蕉以兩年的時間拜訪朋友及到京都和琵琶湖做短暫旅行。在這段時間,他完成了由他的幾位學生編輯完成的俳諧集《猿簑》(原作見),表現了他在北方之旅達成的美學觀點。

元祿4年(1691年)鼕,鬆尾芭蕉返回江戶並搬進第三間弟子為其搭建的芭蕉庵中。然而他卻不再維持獨居,而與兩個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同住,一個是外甥桃印(),另一個是至愛壽貞尼()。同時期來訪者絡繹不絶讓芭蕉庵門庭若市。鬆尾芭蕉曾在一封信中抱怨這個光景害他心無寧日。

元祿6年(1693年)秋,曾有長達一個月之久的時間鬆尾芭蕉拒絶接見任何人,如此閉關清心後纔恢復心平氣和。沒有物欲毫無羈絆的生活信條讓他得以過着超越痛苦的隱居生活。

元祿7年(1694年)夏,鬆尾芭蕉最後一次離開京都,在到大坂前曾在上野和京都停留一段時間。最後因腹疾死於大坂,享年51歲,臨終前留下了最後一句俳句:

旅途罹病,荒原馳騁夢魂縈[註 3] 

事業

芭蕉像,葛飾北齋

鬆尾芭蕉將一般輕鬆詼諧的喜劇詩句提升為正式形式的詩體──俳句,並在詩作中灌輸了的意境。事實上他多數俳句的前三行為長連歌(一些評論傢認為此為其最佳創作)組成而不是各別單獨的作品。但這些詩句本身曾被多次選集並出版,而且他的詩作往往也是後期詩人如小林一茶正岡子規等的最佳靈感來源。最有名的俳句之一要算鬆尾芭蕉在後江戶時期的作品──『たわらぼ』中的詠嘆詩句“鬆島啊,鬆島呀鬆島”(原文為“鬆島やああ鬆島や鬆島や”)頌揚鬆島灣的無語之美。(但近代論者普遍以為此句並非芭蕉所寫,實為後世的狂歌師田原坊所作)此外,鬆尾芭蕉尤偏好在農歷十月十二以季語“時雨”(意指秋之寒雨)來寫作。

1686年,創作了蛙的發句:

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ふるいけや かはづとびこむ みずのおと) ‘蛙合’

鬆尾芭蕉一生遊遍了相當廣大的地區,而這些遊歷也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上。像他在元祿7年(公元1694年)完成的最佳傑作——《奧之細道》或《奧州小道》(原作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部作品集中,鬆尾芭蕉以他最聞名的俳句為所經過的景色留下了引人入勝的翩翩詩采。

學生

鬆尾芭蕉的學生中,有十位稱為蕉門十哲,分別是 寶井其角、 服部嵐雪、 森川許六、 嚮井去來、 各務支考、 內藤丈草、 杉山杉風、 立花北枝、 志太野坡和 越智越人

另一種蕉門十哲的版本是將最後四位的杉風、北枝、野坡及越人改為河合曾良應瀨惟然服部土芳天野桃鄰

銅像・碑

日本多處都有鬆尾芭蕉的銅像及其俳句的句碑,伊賀新大佛寺的句碑稱為芭蕉塚。

相關條目

腳註

  1. ^ 雖然鬆尾是這位日本詩聖的本姓,但一般均以芭蕉直接稱呼他而不用姓氏,如芭蕉翁。
  2. ^ 在19世紀,連歌的開始一節(稱為和歌)發展成獨立的詩體,稱為俳諧明治時代的詩人正岡子規首先稱其為俳句
  3. ^ 該俳句的意思是:行旅中病了,夢在枯槁的荒野上回蕩。原文:旅に病で、夢は枯野をかけ回る

註釋

參考文獻


Matsuo Bashō (鬆尾 芭蕉, 1644 – November 28, 1694), born Matsuo Kinsaku (鬆尾 金作), then Matsuo Chūemon Munefusa (鬆尾 忠右衛門 宗房), was the most famous poet of the Edo period in Japan. During his lifetime, Bashō was recognized for his works in the collaborative haikai no renga form; today, after centuries of commentary, he is recognized as the greatest master of haiku (then called hokku). Matsuo Bashō's poetry is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nd, in Japan, many of his poems are reproduced on monuments and traditional sites. Although Bashō is justifiably famous in the West for his hokku, he himself believed his best work lay in lead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renku. He is quoted as saying, "Many of my followers can write hokku as well as I can. Where I show who I really am is in linking haikai verses."

Bashō was introduced to poetry at a young age, and after integrating himself into the intellectual scene of Edo (modern Tokyo) he quickly became well known throughout Japan. He made a living as a teacher; but then renounced the social, urban life of the literary circles and was inclined to wander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eading west, east, and far into the northern wilderness to gain inspiration for his writing. His poems were influenced by his firsthand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round him, often encapsulating the feeling of a scene in a few simple elements.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