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歐陽修 Ouyang Xiu(宋代)秦觀 Qin Guan(宋代)呂本中 Lv Benzhong(宋代)
王觀 Wang Guan(宋代)宋祁 Song Qi(宋代)阮逸 Yuan Yi(宋代)
司馬光 Sima Guang(宋代)李廌 Li Zhi(宋代)釋惠洪 Shi Huihong(宋代)
謝絳 Xie Jiang(宋代)蔡襄 Cai Xiang(宋代)劉敞 Liu Chang(宋代)
瀋括 Shen Kuo(宋代)蘇轍 Su Zhe(宋代)朱熹 Zhu Xi(宋代)
陳鬱 Chen Yu(宋代)晁說之 Chao Shuizhi(宋代)車若水 Che Reshui(宋代)
陳淳 Chen Chun(宋代)陳傅良 Chen Fuliang(宋代)陳仁玉 Chen Renyu(宋代)
陳祥道 Chen Xiangdao(宋代)鄧椿 Deng Chun(宋代)郭思 Guo Sai(宋代)
李昉 Li Fang(宋代)呂祖謙 Lv Zuqian(宋代)羅大經 Luo Dajing(宋代)
史正志 Shi Zhengzhi(宋代)釋普濟 Shi Puji(宋代)釋圓悟 Shi Yuanwu(宋代)
釋贊寧 Shi Zanning(宋代)孫奭 Sun Shi(宋代)王欽若 Wang Qinre(宋代)
王應麟 Wang Yinglin(宋代)王洙 Wang Zhu(宋代)許洞 Xu Dong(宋代)
佚名 Yi Ming(宋代)袁燮 Yuan Xie(宋代)張載 Zhang Zai(宋代)
趙希鵠 Zhao Xigu(宋代)鄭樵 Zheng Qiao(宋代)馬永卿 Ma Yongqing(宋代)
何薳 He Wei(宋代)李上交 Li Shangjiao(宋代)邢昺(邢邴) Xing Bingxingbing(宋代)
袁采 Yuan Cai(宋代)謝良佐 Xie Liangzuo(宋代)鬍安國 Hu Anguo(宋代)
桂萬榮 Gui Morong(宋代)李昌齡 Li Changling(宋代)釋慧能 Shi Huineng(宋代)
陳規 Chen Gui(宋代)湯璹 Shang Shu(宋代)何去非 He Qufei(宋代)
韓彥直 Han Yanzhi(宋代)劉蒙 Liu Meng(宋代)曾安止 Ceng Anzhi(宋代)
劉道醇 Liu Daochun(宋代)韓拙 Han Zhuo(宋代)郭若虛 Guo Rexu(宋代)
王沂孫
宋代  南宋(1240年1290年)

詩詞《齊天樂·蟬 Monkey music cicada》   《淡黃柳 Yellow willow》   《眉嫵 Wu-Mei》   《天香 Fantasy》   《花犯 Flowers guilty》   《露華 Lu Hua》   《露華 Lu Hua》   《南浦 Nampo》   《南浦 Nampo》   《聲聲慢 Beauties》   更多詩歌...

閱讀王沂孫在诗海的作品!!!
  字聖與,一字詠道(《四朝聞見錄》附錄),號碧山,又號中仙、玉笥山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與周密、唐珏諸公唱和。元至元中嘗為慶元路學正(《延祐四明志》捲二)。以詞著,有《花外集》,又名《碧山府》。事見清乾隆《紹興府志》捲五四。
  
  [南宋後期詞人]
    王沂孫,字聖與,號碧山,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年輩大約與張炎相仿,入元後
  曾任慶元路學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府》。他雖然做了元朝的官,心理卻很
  復雜,在他的詞中,也仍有許多是寫故國之思的。衹是這種情緒,並不是簡單地表現為
  對宋王朝的懷念或民族意識,而是同世事無常、興亡盛衰不由人意的滄桑感融合在一起,
  同時又滲透了個人在歷史巨變中無可奈何、衹能聽任擺布的凄涼感。在寫作手法上,他
  比周密、張炎寫得更隱晦、含蓄,常常藉甲詠乙,藉此喻彼,看上去大多衹是詠物、寫
  景以及寫男女戀情,而在隱隱約約之間,用些特殊的筆法,暗示詞中埋藏得很深的真實
  想法與情感。如《眉嫵·新月》中“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齊天
  ·螢》中“漢苑飄苔,秦陵墜葉,千古凄涼不盡”,《天香·詠竜涎香》中“訊遠槎
  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等,都是如此。其中《齊天·蟬》藉蟬詠懷,嘆息歲
  時變遷的無情,自述“清高”、“凄楚”,最為人稱道。正由於王沂孫是以深隱的筆法
  抒發復雜的情感,所以詞的結構特別地麯折,語言也特別地精細。
    宋元易代之際,與周密、張炎、王沂孫詞風相近的詞人還有一些。他們大抵都是被
  時代巨變的風浪所顛簸而不知何往,既不能抱必死之志投身血火,又不能忘情故國,所
  以他們的詞一般說來都有這樣的共同特點:骨力較弱、氣勢較小、境界較狹,但內涵卻
  很深,滲透着很復雜的傷感情緒,和想要嚮高遠處掙脫的欲望。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多
  用精緻而豐富多變的層次結構,隱喻暗示的手法(所以他們的詠物詞特別多),精細工
  巧的語言,往往以清麗空靈為追求的目標。張炎的詞學理論著作《詞源》可以說是他們
  的詞的理論總結。
    《詞源》中提出了兩項最重要的準則,一是“雅正”,即語言上不趨俗、不乖張,
  既不能像柳永詞那樣俚俗軟媚,也不能像蘇軾、辛棄疾詞那樣縱恣無忌,破壞詞本身的
  語言習慣,而是要典雅、合、中律,以此傳達一種高遠的意趣;二是“清空”,即整
  體境界的藴藉清明,表面淡雅空靈而不落痕跡,內涵卻很深沉。這種理論當然有其偏狹
  之處,但這一派詞人遵循這種觀念的創作,在詞的形式和語言上應該說達到了很高的造
  詣。要論詞的深婉清麗,恐怕是很少有人能同他們相比了。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