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曹雪芹 Cao Xueqin袁枚 Yuan Mei张廷玉 Zhang Tingyu
白君琳 Bai Junlin吴敬梓 Wu Jingzi吕熊 Lv Xiong
蓝鼎元 Lan Dingyuan石成金 Dan Chengjin徐述夔 Xu Shukui
江永 Jiang Yong徐大椿 Xu Dachun赵执信 Zhao Zhixin
龚炜 Gong Hui惠栋 Hui Dong李绿园 Li Luyuan
黄叔璥 Huang Shujing汪森 Wang Sen陈梦雷 Chen Menglei
李化楠 Li Huanan顾嗣立 Gu Sili彭定求 Peng Dingqiu
彭定求
作者  (1645年1719年)
姓:
名: 定求
字: 勤止
网笔号: 访濂、南畇先生
籍贯: 江南长洲
今属: 江苏苏州吴县

彭定求(1645年-1719年),字勤止,号访濂,学者称南畇先生。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彭定求(1645-1719),今苏州吴县人,著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南畇文集》等。

彭定求-家庭背景

定求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初年,
临江府清江(今属江西)县一家姓彭的,迁到了苏州府
长洲县(今江苏苏州),隶籍卫所。卫所是明代的军队编制,卫所的士兵单立户籍,世代当兵。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彭家出了一个举人,名叫天秩,从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儿子彭汝谐,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彭汝谐的儿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学。彭德先的儿子
彭珑,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到
彭珑的儿子彭定求时,彭家名扬天下。

彭定求-个人简介

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学人称"南畇先生。"6岁时,彭定求入小学读书识字。11岁那年上,父亲给他讲解程朱理学,又让他拜著名理学家
汤斌为师,研习理学。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彭定求对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潜心研究理学。16岁时,他开始习作八股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彭定求-人生经历

彭定求23岁那年上,父亲
彭珑出任长宁(今广东新丰)知县,彭定求在家侍养老母。过了三年,
彭珑被牵进一桩案子中,逮捕下狱。彭定求打算去长宁看望父亲,临行前,他去求同乡
杨雍建,杨雍建官为给事中,在家休养,彭定求求他给广东省的大员写封信,为父亲说情,杨雍建见彭定求孝心至诚,就答应了。彭定求辞别母亲上路,跋山涉水,40余天抵达长宁,行程达4000多里。见到父亲后,蓬头垢面的彭定求抱着父亲失声痛哭,周边的人莫不感动欷歔。彭定求四处奔走,为父伸冤,
彭珑终得开释。
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彭定求赴省城江宁(今江苏南京)参加
乡试。初九、十二、十五三场考试下来,彭定求名列二十名,成了一名举人。
这年,彭定求年二十有八。
乡试录取名额,大省一般不过30名。彭定求
乡试名次偏低。在来年的会试中,彭定求又落榜了。

彭定求-夺取状元

康熙十五年二月,彭定求再次入京参加会试,一举夺得第一名会元。殿试时,他的卷子被担任评卷的"读卷大臣"列为第三名。殿试前10名卷子进呈皇上御览,康熙皇帝很欣赏彭定求的卷子,问"读卷大臣"为什么会把会元的卷子置于第三名。"读卷大臣"说他的楷书不及前二卷,康熙皇帝龙颜不悦,道:"会元的卷子有劝勉朕的意思,很不错。难道先儒大师周(敦颐)程(程领、
程颐)朱(熹)张(载)都是书法家吗?"那些"读卷大臣"害怕了,磕头请罪。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卷子擢为第一。
于是,彭定求成了清开国以来的第十五位状元。
这年,彭定求年三十有二。

彭定求-为官经历

中状元后,彭定求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不久,他得到一部《近思录》,极为喜爱。《近思录》是理学大师朱熹和
吕祖谦编纂的,辑录了理学开山祖
周敦颐、
程颢、
程颐、张载的思想精华。彭定求早就热衷理学,得到这部书后摹写一遍,反复研读,奉为言行之准则。第二年春,彭定求上疏请假,回家看望老父,入秋后抵家,每天都侍奉父亲,讲论经义。彭定求刚刚入仕,却已厌倦了官场,打算从此致仕,在家研习理学。他在家一住便是3年,后来在父亲敦促下,才回京复职。不久,出任
日讲起居注官,给康熙皇帝讲解经史,随同他参加各种重大活动,笔录于簿。接着,迁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司业,再迁为传讲,侍从康熙皇帝讲经论史。
随着职位的升迁,彭定求越来越厌倦官场生涯,期望辞官回家,研究理学。但是这样做有违父命,他便屡屡请假。父亲死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辞官回家,潜心研究理学。
前后算起来,彭定求在
翰林院不过4年。

彭定求-理学思想

在理学上,彭定求独树一帜。
彭定求的老师汤斌之学,出于
孙奇逢;孙奇逢之学,出于
鹿善继;鹿善继之学,则宗
王守仁的《传司录》。故彭定求的学术思想也很低于
王守仁。
王守仁继承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把人心视为万物的主宰,倡言"致良知",要人们用良心去体验本来就存在于良心的伦理道德。王守仁的"心学"几乎席卷了整个思想界。
王学的兴起是对
程朱理学的强大冲击。做为理学,陆、王与程、朱都倡言"明天理,去人欲"。但做为理学异端,陆、王和程、朱又有所不同。程、朱以"理"为主体,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陆、王以心为主体,更多地与感性血肉相联。
王学成为明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的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那些推崇
程朱理学的人竭力贬斥陆王心学。结果在思想界出现了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斗争。
在这种局面下,彭定求试图调和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他著文说,
王守仁极推崇朱熹,他的思想中有朱熹的成份。彭定求想把
王守仁打扮成兼收并蓄陆氏心学与朱氏理学的人物。实际上这是彭定求思想的流露,他不困于门户之见,虽出于王氏心学,但同时又兼采程朱理学的思想。
彭定求在家一住多年。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命彭定求与汪士钦、徐树本等校《
全唐诗》,赏赐御书,传旨垂询病情。五十二年,康熙皇帝"万寿节",彭定求入京祝贺。

彭定求-个人结局

康熙皇帝五十七年,彭定求病情加重,自撰墓志,铭曰:"翳冯虚之妙躬,乘一气之鸿蒙,知生死如昼夜,乃原始以反终,唯循理而顺命……"
第二年四月,彭定求病死,享年75岁。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