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 | 山西省靈石縣 | ||
閱讀鬍正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生平
1938年9月參加晉西南犧盟會“呂梁劇社”,從事抗日宣傳活動。
1940年鼕隨劇社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附設的部隊藝術幹部訓練班和部隊藝術學校學習,係統地接受了文藝理論知識,閱讀了大量中外文藝名著,同時開始嘗試文學創作。
1942年夏學習結業後,分配到八路軍一二○師政治部“戰鬥劇社”,任編輯股幹事。
1943年1月轉業到晉西北抗日救國聯合會文化部文藝工作團,隨後,被分配到靜樂縣二區任抗聯文化部長,同時參加武裝工作隊工作。緊張而有意義的工作與戰鬥生活,激發了他創作欲望,寫出了一些文藝作品。
1943年5月26日,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說《碑》,堅定了寫作的信心,由此開始了文學生涯。不久,又發表小說《民兵夏收》等作品。
1944年2月進入晉綏文聯“七月劇社”第三隊,從事文藝創作,發表了一批小說、劇本、通訊,其中,與常功、孫謙、張朋明合寫的劇本《大傢辦合作》,獲得晉綏邊區為紀念抗戰七周年舉行的“七七七文藝奬”徵文戲劇類丙等奬,劇社排練演出後,反響熱烈。
1946年春調到《晉綏日報》任副刊編輯,工作之餘創作出小說《撈飯盒》、《長煙袋》等以及大量詩歌、散文。
1949年10月,鬍正同志隨軍南下到四川省,任重慶《新華日報》副刊組負責人,發表小說《報信》等作品。1950年12月,到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期間,曾赴抗美援朝前綫體驗生活,親眼目睹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善戰的情景。
1953年夏學習畢業後,回到山西省文聯工作,擔任《山西文藝》主編。
1956年任秘書長。在完成文聯各項行政和業務工作的前提下,鬍正同志潛心深入榆次張慶村等地生活,同廣大農民群衆和村幹部打成一片,獲取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努力寫作,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摘南瓜》、《嫩苗》、《七月古廟會》、《兩個巧媳婦》,中篇小說《雞鳴山》,長篇小說《汾水長流》等一大批作品,其中,《七月古廟會》的深刻思想和《兩個巧媳婦》的藝術特色,在同時的農村題材小說作品中,是公認的優秀之作;而長篇小說《汾水長流》,則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文壇長篇小說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廣大讀者中産生過極大反響,為中國當代文學流派“山藥蛋派”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革”中
鬍正同志被下放到靈石縣山村插隊落戶。
1972年調回省文化局創作組。“文革”結束後,省文聯、省作協恢復,他歷任省文聯秘書長、副主席,省作協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作傢協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名譽委員,山西省政協第四、五屆委員。
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傢”榮譽稱號。
1995年離休後,曾任山西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老文學藝術傢協會常務副主席等職。在做好大量文學組織工作、熱心扶植青年作傢基礎上,鬍正同志繼續深入生活,辛勤筆耕,創作出短篇小說《奇婚記》、《那是一隻灰貓》,中篇小說《幾度元宵》、《重陽風雨》,長篇小說《明天清明》以及一大批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這些作品主題鮮明,思想深刻,既有歷史使命感,又有現實責任感,格調明快,語言精湛,為廣大中青年作傢樹立了榜樣。
2001年出版了4捲本《鬍正文集》,集中展示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和創作軌跡。
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汾水長流》,中短篇小說集《幾度元宵》,短篇小說集《摘南瓜》、《七月古廟會》,散文報告文學集《七月的彩虹》,中篇小說《雞鳴山》、《重陽風雨》等。《幾度元宵》獲山西省第一屆文學藝術創作奬、山西省第一屆趙樹理文學奬。
逝世
鬍正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重要流派“山藥蛋派”的代表作傢之一,據著名作傢、山西作協創研部主任李駿虎(微博)在微博中寫道,“‘山藥蛋派’最後一位主將,‘西、李、馬、鬍、孫’五戰友碩果僅存的一位,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山西省作傢協會名譽副主席、山西省老文學藝術傢協會名譽主席,山西省作傢協會原黨組書記、副主席,山西省文聯原副主席,著名的人民作傢鬍正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1月17日20時45分在太原逝世,享年87歲。神情安詳,形容如生,令人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