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郭沫若 Guo MoRuo夏承焘 Xia Chengdao周天游 Zhou Tianyou
方诗铭 Fang Shiming陈尚君 Chen Shangjun吴则虞 Wu Zeyu
赵超 Zhao Chao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钱穆 Qian Mu
柏杨 Bai Yang葛剑雄 Ge Jianxiong岳南 Yue Na
顾诚 Gu Cheng易中天 Yi Zhongtian周膺 Zhou Ying
屈维英 Qu Weiying张鸣 Zhang Ming林语堂 Lin Yutang
赵柏田 Zhao Baitian朱岩 Zhu Yan孙立群 Sun Liqun
赵焰 Zhao Yan张研 Zhang Yan二月河 Eryuehe
张建伟 Zhang Jianwei陈汝衡 Chen Ruheng王利器 Wang Liqi
马非百 Ma Feibai朱谦之 Zhu Qianzhi杨伯峻 Yang Bajun
王明 Wang Ming道源法师 Dao Yuanfashi袁珂 Yuan Ke
辛元欧 Xin Yuanou陶希圣 Tao Xisheng刘凤舞 Liu Fengwu
周汝昌 Zhou Ruchang俞平伯 Yu Pingba刘心武 Liu Xinwu
贾平凹 Gu Pingao张爱玲 Zhang Ailing李劼 Li Jie
吴淡如 Wu Danru唐明文 Tang Mingwen聂鑫森 Nie Xinsen
黄霖 Huang Lin傅光明 Fu Guangming田晓菲 Tian Xiaofei
刘绪义 Liu Xuyi马瑞芳 Ma Ruifang张海鸥 Zhang Haiou
余秋雨 Yu Qiuyu康震 Kang Zhen马未都 Ma Weidou
于丹 Yu Dan纪连海 Ji Lianhai王立群 Wang Liqun
孟宪实 Meng Xianshi李零 Li Ling马骏 Ma Jun
吴樱花
作者  (1971年)
籍贯: 江苏灌南

阅读吴樱花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1971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灌南县,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曾于2002年8月从苏北应聘到昆山玉峰实验学校任教,初中一个循环,一直跟踪记录一名“问题”学生,中考时该生以总分全市第一的成绩进入高中。昆山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昆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
  
  教 育 理 念
  
  教育不是冰冷的分数,不是机械的训练,不是空洞的说教;教育是关爱,是呵护,是宽容和忍耐,是坚守和期待。
  
  教育名言
  
  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让语文在诗意中绽放;在生命在工作中亮丽。
  
  教育思考与实践
  
  无论是语文课堂,还是班级管理,吴樱花用她的爱心和智慧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喜爱。她多次执教公开课,执教的学科带头人精品展示课得到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他辅导学生随笔写作,并结集成刊为《童心童话》和《花季花语》,有多篇学生作品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她参加“理想课堂”课题研究和“师生共写随笔”课题研究,有多篇随笔和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自2003年起,她因跟踪记录研究一名另类学生而倍受社会的关注。《人民教育》、《中国日报》、《新民周刊》、东方卫视《今天的中国》、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苏州电视台相继对吴樱花进行了采访和报道。目前,她的著作《孩子,我看着你长大》已正式出版。
  
  精 彩 回 放
  
  很多事情一旦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吴樱花用三年、十五万字的记录来跟踪一名“坏学生”,这一教育事件出现在眼下功利性较强的“应试环境”中,不能说不是一件值得惊叹的事。吴樱花说,学校里当然有很多调皮捣蛋的学生,但是像宋小迪这样一个很出格的学生却从来没有遇到过。他的血液里有着暴躁的成分:住在宿舍里,穿着鞋踩着别人的床单爬上自己的上铺;拿别人的洗脸毛巾擦自己的鞋;学校规定哑铃不准带到学校,他就藏在床下,被管理宿舍的阿姨发现了,阿姨要他带回家,他就冲着阿姨叫,并且挥起拳头要打阿姨;爱恋班里的女生,他用刀将女生的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宋小迪的家庭也比较特殊,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继父住。其生父性格暴躁,这一点宋小迪很像他生父。宋小迪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他的智商很高,总有一些创造性的观点,学习上稍一努力,考试成绩就能名列前茅。初一时,宋小迪做了一件最令人不能容忍的事,这件事“奠定”了他成为同学口中“天地间第一恶人”的地位。他为了惩罚邻班的Y同学,竟在Y的牙刷上沾上大便后再洗干净,然后骗Y刷牙。此事引起“公愤”,好多老师得知后都要求处分他。
  
  “对于宋小迪,我打出的唯一有效的牌就是给予他宽容,有时甚至是超乎原则的宽容。”吴樱花说,课堂40分钟,宋小迪只听 15分钟左右就懂了,剩下的时间他就在下面翻看其他书籍。如果不让他看,他就在下面接话茬甚至捣蛋。吴樱花准了。
  
  有一个问题贯穿了宋小迪三年的初中生涯——感情问题。14岁的宋小迪喜欢上了本班漂亮文静的学习委员L。吴樱花在批阅宋小迪的学习日志时,发现宋小迪如此讲述道:L人并不高,大约1米60的样子。她长得很漂亮,五官都很清秀,又透出一丝可爱。尤其是她的那对大眼睛,很大,很亮,真的很大很亮,而且很深邃。你可以看入她的眼中,但无法看到她的眼底……看到这样的学习日志,吴樱花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利用批阅学习日志的机会,与宋小迪进行心灵对话,宽容了宋小迪的儿女情长。不久,宋小迪扬言L若不与他交往就要跳楼。“我很紧张,这孩子的心理是不是有障碍?”吴樱花一边开导宋小迪,一边让L写了一张纸条,意思是他们还小,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希望还看到原来快乐的宋小迪。一番折腾下来,L的成绩下降了不少,吴樱花于是找宋小迪谈话,告诉他L承受的压力,这位桀骜的男生“眼里噙满了泪水”。吴樱花知道,这一出戏旗开得胜了。然而,初二时宋小迪又早恋了,是同桌的女孩。“我没有责怪他,而是理性地告诉他要冷静地处理这份感情,让这份热情淡化,保持友谊,或者让感情转移。”吴樱花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容人之心,“为了排遣心中的恋意,我允许他即使在上课的时候,也可以跟老师说明去打一会儿篮球。”2004年夏天,宋小迪的一个决断,让吴樱花有了些许的安慰。她在宋小迪的学习日志上看到了这段精彩的话:“早恋,果然是个青苹果,你抱着好奇采它下来,你又尝了一口。你本以为它会和红苹果一样甜美,但它又酸又涩。你想吐掉,但又舍不得。于是,你一口口地吃完了它,最后连牙都酸得倒掉了。而我?我很庆幸!我还没有吃完它,我只吃完了一半,我忍痛把它丢了。”“老师欣赏你,就像欣赏一部作品!”吴樱花给宋小迪学习日志中写下这句批语。
  
  吴樱花在随笔中称呼宋小迪时,她总是非常亲切地使用“我的宋小迪”或“我的朋友宋小迪”。2003年5月,宋小迪在一篇学习日志里告诉吴樱花,他已从同学那里知道吴老师在写《宋小迪日进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吴樱花干脆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把这些文字整理成册,取名为“孩子,我看着你长大”,这是一本两万多字的小册子。“当他双手捧过我送给他的这本书时,从他闪着泪花的眼睛里,我分明感觉到他那激动跳跃的心。”吴樱花也是一脸的喜悦。“自从我看了你给我写的成长记录后,我觉得你是值得我信赖的。”宋小迪对吴樱花说。初三阶段,宋小迪出现了多次的反复,令吴樱花十分苦恼,但她一次次容忍宋小迪。
  
  2005年6月20日下午,中考结束后,宋小迪一个人留下来清理教室,“学生们都走光了,只有他一个人一直陪着我,我感觉他今天特别乖,特别留恋这里。”晚上,会餐回来的吴樱花看到,教室已经被宋小迪清理得干干净净,他还把教室里的废纸卖了,80元钱就压在吴樱花的办公桌上。看到这一切,吴樱花泪水夺眶而出。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一个星期后,中考成绩发榜,宋小迪,660分,位列昆山市第一。全校上下再一次瞪大了眼睛。领取成绩单那一天,在教室里,腼腆的宋小迪恭恭敬敬地站到吴樱花面前,深深一躬,久久不肯起身。
  
  如今的宋小迪,已经是江苏昆山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他一进高中,就被班主任任命为班长,兼任体育委员。“我的朋友宋小迪”告诉她,自己的梦想是清华园。“我没有扼杀一位另类学生。”吴樱花说。她用她的行动,展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文中宋小迪为化名)
  
  (摘自《姑苏晚报》等)
  
  专家点评
  
  教育,以自己的方式坚守
  
  “另类学生”的教育是教师工作中的难题之一。宋小迪就是与吴樱花老师相伴三年的“另类学生”。起初,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吴樱花说:“你这样对宋小迪是不行的,你应该在初一的时候就把他压下去”,甚至有人指责她“把他给宠坏了,没有管理能力,缺乏做班主任的素质”。面对这样的情形,吴樱花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一如既往地倾注她人性化的关怀,她在心底呐喊:“宋小迪,我不相信你是破铜烂铁(有人如是说)。”教育,需要用心坚守;教育,不能轻言放弃。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受到了吴樱花对待学生的那一份真挚的情感,感受到了她对教育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的勇气与智慧。引用网络上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对于吴樱花来说,这“星空”就是宋小迪的美好明天,这“法则”就是教育的坚守。
  
  吴樱花的意义还在于她的坚守有着属于她自己的方式。吴樱花说:“ 我要记下宋小迪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积累第一手资料,不管将来成功与否,这都是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源,也能为另类学生的教育提供可参考与研究的依据。”一个学生,三个年头,一千多天,十五万字,数字的背后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姿态,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体察和行为的反省,更是吴樱花用真心与智慧所进行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
  
  点评专家:王丽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