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李 | ||||||||||||
名: | 皓 | ||||||||||||
字: | 玄盛 | ||||||||||||
網筆號: | 武昭王 | ||||||||||||
廟號: | 太祖 | ||||||||||||
籍貫: | 隴西成紀 | ||||||||||||
陵墓: | 建世陵 | ||||||||||||
|
北涼神璽元年(397年),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李暠為效𠔌縣令,後又升敦煌太守。北涼天璽二年(400年),李暠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涼公,改元庚子,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廣及西域。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於晉,並遷都酒泉,與北涼長期爭戰。
李暠本人喜好讀書,因此在位時註重文化教育,境內文風頗盛。建初十三年(417年),李暠過世,謚武昭王,廟號太祖。子李歆繼位。
李暠是西漢前將軍李廣的第十六代孫子。《晉書o涼武昭王李玄盛傳》稱他"性沉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
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北涼晉昌(郡治冥安,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太守唐瑤嚮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祁連六郡發出倡議,推舉北涼敦煌太守李暠任冠軍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同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涼國,疆域東自建康,西至鄯善。
李暠是一個很有政治才能的人。他建立西涼政權以後,鑒於境內數經戰亂,州郡地廣人稀,急需補充人力,恢復生産,發展經濟。所以,他大力召集外逃的百姓,返回故裏,從事農桑。以前逃亡在武威、張掖一帶的流民返回敦煌者7000餘戶。接着,他又在陽關、玉門關一帶屯田,采取"寓兵於農"的措施,"廣田積𠔌,為東伐之資"。
李暠執政後廣開言路,積極振興文化教育。在他統治的西涼境內,當時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於他,被他重用,一時群英齊集敦煌,在學術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敦煌為中心的"五涼文化"的興盛時期。
李暠不僅是一個胸懷大志的政治傢,還是一位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但除《述志賦》外,其餘都沒有流傳下來。
西涼國,雖然拓地東自建康西到鄯善,但是,邊境是不穩固安定的。建都張掖的北涼王沮渠蒙遜,對西涼虎視眈眈,抱有野心,經常派兵騷擾。為了抗禦北涼,李暠在徵求了部下的意見後,於公元405年把都城由敦煌遷到酒泉。敦煌則由他的三子李讓鎮守。
遷都酒泉後,李暠積極整軍修武,勵精圖治。北涼曾數次對西涼用兵,均未得逞。雙方衹好訂立盟約宣佈罷兵。從此以後,西涼國暫時出現了安定時期。
李暠於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病卒,享年67歲,死後謚為"涼武昭王"。之後他的二兒李歆繼位。西涼國經過三傳,維持了21年,亡於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