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   
加拿大 Canada   首都:渥太華  國家代碼: ca   
  朝政
加拿大
加拿大
  加拿大(英語/法語:Canada)。加拿大立國初期的官方全名是加拿大自治領(英語:The Dominion of Canada 法語:Le Dominion du Canada)。在20世紀30年代後,聯邦政府就停止使用全稱。1967年,英廷正式放棄加拿大自治領的稱號。
  
  國旗
  加拿大國旗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1。旗面自左至右由紅白紅色組成,兩邊的紅竪長方形代表太平洋和大西洋,白色正方形象徵加拿大的廣阔國土。中央繪有一片11個角的紅色楓樹葉。楓樹是加拿大的國樹,也是加拿大民族的象徵。
  
  國徽
  加拿大國徽為盾徽。1921年製定,圖案中間為盾形,盾面下部為一枝三片楓葉;上部的四組圖案分別為:三頭金色的獅子,一頭直立的紅獅,一把竪琴和三朵百合花,分別象徵加拿大在歷史上與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和法國之間的聯繫。盾徽之上有一頭獅子舉着一片紅楓葉,既是加拿大民族的象徵,也表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的犧牲者的悼念。獅子之上為一頂金色的王冠,象徵英女王是加拿大的國傢元首。盾形左側的獅子舉着一面聯合王國的國旗,右側的獨角獸舉着一面原法國的百合花旗。底端的綬帶上用拉丁文寫着“從海洋到海洋”,表示加拿大的地理位置——西瀕太平洋,東臨大西洋。
  
  格言
  A Mari Usque Ad Mare (拉丁語:從海到海)
  
  國歌
  《哦!加拿大》(O Canada)和《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哦!加拿大》由卡力沙·拉瓦雷作麯、阿多爾夫·貝西·盧提爾作詞,1880年首次被演唱。國歌的歌詞原先衹有法文,1908年,羅伯特·斯坦利·維爾寫了英文詞。1980年7月1日加拿大政府宣佈《哦!加拿大》為正式國歌,並在首都渥太華舉行了國歌命名儀式。因此,加拿大的國歌有英、法兩種歌詞。《天佑女王》是英國的國歌及英聯邦的皇室頌歌。
  
  首都
  渥太華(英語:City of Ottawa 法語:Ville d'Ottawa)。地處安大略省,面積4662平方公裏。人口812,129(2006年,加拿大城市第4名)。
  
  最大城市
  多倫多(英語:City of Toronto)。安大略省省會,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也是加拿大英語區域的經濟、文化中心。人口2,503,281(2006年)。
  
  主要城市
  蒙特利爾(Montreal)、魁北剋市(Quebec City)、溫哥華(Vancouver)、卡爾加裏(Calgary)、艾德蒙頓(Edmonton)等。
  
  語言
  官方語言為英語、法語。獲得認可的地區語言有Inuktitut、lnuinnaqtun、Dëne Sųłiné、Cree、Gwich’in、Hän、Inuvialuktun、Slavey、Tłįchǫ Yatiì。
  
  國傢政要
  國傢元首伊麗莎白二世(HM Queen Elizabeth II);總督米歇爾·讓(Michaëlle Jean),2005年9月27日宣誓就職;總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2006年1月23日就任。
  
  獨立
  按1867年7月1日的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 ,各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憲法一直建基於這英國法律;1931年12月11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此法例中訂明自治領不再從屬於英皇(the Crown),訂明加拿大殖民地為自治領,雖然加拿大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獨立國,此特殊的自治領關係卻一直存在;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國會通過新憲法,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國慶),加拿大纔真正完成獨立。最後一個英國自治領也從此在歷史中消失。
  
  國慶
  加拿大日(Canada Day): 7月1日
  
  國土面積
  9,984,670平方公裏(世界國傢和地區第2名,僅次於俄羅斯)。水域面積占8.92%。
  
  人口
  3,316.98萬(2008年,世界國傢和地區第36名)。人口密度3.2人/平方公裏(世界國傢和地區第219名)。英裔居民占42%,法裔居民約占26.7%,其他歐洲人後裔占13%,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紐特人)約占3%,其餘為亞洲、拉美、非洲裔等。其中華裔人口已占加拿大總人口的3.5%,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少數族裔,即白種人和原住民以外的最大族裔。華裔人口中25%的人是在加拿大本土出生的,其餘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占47.3%,信基督教新教的占41.2%。
  
  國內生産總值(購買力平價)
  1.165萬億美元(世界國傢和地區第11名)。人均GDP 35,600美元(世界國傢和地區第10名)。
  
  國內生産總值(名義)
  1.089萬億美元(世界國傢和地區第8名)。人均GDP 32,614美元(世界國傢和地區第16名)。
  
  人類發展指數
  0.961(高,世界國傢和地區第4名)
  
  貨幣
  加拿大元(Canadian dollar,CAD)。1元=100分。鈔票面額有2、5、10、20、50、100、1000元。2元紙幣目前退出流通市場,市面上少見,為珍貴收藏品。加拿大元由加拿大銀行(Bank of Canada)發行。
  
  時間
  加拿大共分六個時區,當北京時間(東八區)為24:00時,加拿大時間分別為:
  紐芬蘭時區(西四區,如聖約翰斯)12:30
  大西洋時區(西四區,如哈利法剋斯)12:00
  東部時區(西五區,如渥太華)11:00
  中部時區(西六區,如溫尼伯)10:00
  山地時區(西七區,如埃德蒙頓)09:00
  太平洋時區(西八區,如溫哥華)08:00
  
  加拿大的6個時區東西時差4.5個小時。正常情況下,溫哥華比北京時間晚16小時;加拿大在4月第1個星期日到10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實行夏時製,時間撥快一小時。
  
  行政區劃
  加拿大分成十個省和三個地區。省擁有從聯邦政府中獲得的相當大的自治權,而特區則比較少。每個省和地區都有一個單院議會。
  阿爾伯塔省(英語、法語:Alberta,成立年份:1905年)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英語:British Columbia,法語:Colombie-Britannique,加入年份:1871年)
  馬尼托巴省(英語、法語:Manitoba,加入年份為1870年)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英語: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法語:Terre-Neuve-et-Labrador,加入年份:1949年)
  新不倫瑞剋省(英語:New Brunswick,法語:Nouveau-Brunswick,加入年份:1867年)
  西北(英語:Northwest Territories,法語:Territoires du Nord-Ouest,加入年份:1870年)
  新斯科捨省(英語:Nova Scotia,法語:Nouvelle-Écosse,加入年份:1867年)
  努納武特(英語、法語:Nunavut,於1999年從西北地區分割出來)
  安大略省(英語、法語:Ontario,加入年份:1867年)
  愛德華王子島(英語:Prince Edward Island,法語:Île-du-Prince-Édouard,加入年份:1873年)
  魁北剋省(法語:Québec,英語:Quebec,加入年份為1867年)
  薩斯喀徹溫省(英語、法語:Saskatchewan,成立年份:1905年)
  育空(英語、法語:Yukon,加入年份:1898年)
  
  國樹
  楓樹。加拿大素有“楓葉國”的美譽。
  
  新聞出版
  共有110傢日報,日發行量580餘萬份。英文報紙主要有《多倫多星報》,發行量52萬份;兩傢全國性日報:《環球郵報》,發行量31萬份;《國傢郵報》,發行量30萬份。主要法文報紙有《蒙特利爾日報》,發行量31萬份。雜志有1300種,年發行量4.2億本。 主要雜志有《麥剋林斯》,新聞周刊。通訊社有加拿大通訊社,由110傢日報共同擁有,成立於1917年;有300餘名記者,分佈在加8個城市,在紐約、華盛頓和倫敦設有分社。此外還有索瑟姆通訊社和加拿大合衆社等。加拿大廣播公司是加主要的全國性電臺、電視廣播公司(國營),1936年建立,用英、法語對國內廣播,覆蓋率達全國人口的99.4%。該公司的國際廣播電臺於1945年建立,用包括華語在內的11種語言播音。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臺擁有由31傢電視臺組成的英、法語電視網,覆蓋率達全國人口的99.2%。此外,主要私營電視臺有:加拿大電視臺(係英語播音的全國性電視臺)、環球電視臺(係地區性英語電視臺)和四季電視臺(係地區性法語電視臺)。
  
  國際域名縮寫
  ca
  
  長途電話代碼
  +1
  
  一、地理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西北部鄰美國阿拉斯加州,南界美國本土,北靠北冰洋達北極圈。海岸綫約長24萬多公裏。東部氣溫稍低,南部氣候適中,西部氣候溫和濕潤,北部為寒帶苔原氣候。中西部最高氣溫達40℃以上,北部最低氣溫低至-60℃。
  
  加拿大是世界上海岸綫最長的國傢。南部與美國接壤,國境綫長達8892公裏。北部隔海與俄羅斯相望。
  
  由於北部的嚴寒氣候,衹有12%的土地適合耕種。因此,加拿大的三千萬人口大多居住在氣候溫和,距離南部邊界幾百公裏以內的狹長領土內,尤其是與美國接壤的湖群和聖勞倫斯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集中的地區。
  
  加拿大湖泊衆多。如果在夏天飛過曼尼托巴或北安大略,你將看到水面多於陸地,大大小小的湖泊不計其數。據估測,加拿大擁有全世界七分之一的淡水量。除了與美國相連的五大湖,加拿大還有衆多的河流。加拿大是一個雨雪量都非常豐富的國傢,林木和農作物都能得到充分的水量,因而生長得茂密繁盛。而變化多端,光彩奪目的雪峰景色,更是舉世聞名。
   
  加拿大的森林覆蓋面積為占全國總面積的44%,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加拿大有豐富的礦藏,是世界上除美國和俄羅斯以外最大的産礦國之一。
   
  加拿大有五大地理區。分別是東部大西洋區、中部區、草原區、西海岸地區和北部區。東部區以漁業、農業、森林、 采礦業等為主;中部的安大略和魁北剋省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占加拿大四分之三的製造業都位於這裏;草原區包括曼尼托巴、薩斯喀徹溫和阿爾伯達省,這裏土地平坦肥沃,能源資源豐富。西海岸區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是著名的山區和森林區,木材、水果、海洋資産等資源豐富;北部區由育空和西北領地組成,盛産石油、天然氣、金、鉛和鋅。
  
  二、歷史
  要想知道加拿大是怎樣的名為Canada的我們必須回溯到16世紀。那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 ,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蘭西斯一世命令航海傢傑剋斯·卡蒂埃爾(jacques Cartier)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裏發現什麽,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並是他通往遠東徵程的必經之路。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魁北剋(Quebec),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Stadac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傢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K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嚮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了“Canada”,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剋。加拿大原為印第安人與因紐特人居住地。16 世紀淪為法、英殖民地,後又被法割讓給英國。1867年,英將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剋省和諾瓦斯科捨省合併為一個聯邦,成為英國最早的自治領。此後,其它省也陸續加入聯邦。1926年,英國承認加的“平等地位”,加始獲外交獨立權。1931年,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也獲得了同英議會平等的立法權,但仍無修憲權。1982年,英國女王簽署《加拿大憲法法案》,加議會獲得立憲、修憲的全部權力
  
  三、政治
  1867年建立聯邦以來,基本上由自由黨和進步保守黨輪流執政。1993年,自由黨在第35屆聯邦議會大選中獲勝,剋雷蒂安就任總理。1997、2000年大選中,自由黨連續獲勝,剋蟬聯執政。2003年11月,保羅·馬丁當選自由黨新領袖,12月,剋雷蒂安宣佈退休,馬丁繼任總理。馬丁政府上臺後將醫療保健、教育創新、加強城市建設、提升加經濟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等列為施政重點。2004年3月自由黨政府爆出腐敗醜聞,支持率一度降至10年來最低點。6月,加舉行大選,自由黨再次獲勝,馬丁總理連任。2006年,保守黨領袖史蒂芬·哈珀在大選中勝出,當選加拿大第22位總理
  
  憲法
  加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的憲法,主要由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通過的憲法法案構成,其中包括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的《不列顛北美法案》。憲法規定,加實行聯邦議會製,尊英王為加國傢元首,總督為英女王在加代表,英、法語均為官方語言。憲法宗旨:和平、秩序和良政。
  
  議會
  由參議院和衆議院組成,參衆兩院通過的法案由總督簽署後成為法律。總督有權召集和解散議會。參議院共105席,名額按各省人口比例和歷史慣例分配。參議員由聯邦總理提名,總督任命。 1965年 6月2日前任命的為終身製,此後任命的到 75 歲退休。參議長丹尼爾·菲利普·海斯(Daniel Philip Hays),2001年1月就任。衆議院共308席,衆議員由按各省人口比例劃分的聯邦選區直接選舉産生,任期不超過5年。衆議長為自由黨人彼得·米利肯(Peter Milliken)。第39屆聯邦衆議院選舉於2006年1月舉行,議席占有情況為:保守黨124席,自由黨108席,魁北剋集團51席,新民主黨29席,獨立人士1席。
  
  政府
  內閣製。由衆議院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其領袖任總理。現內閣由自由黨於2004年7月組成,除總理外,共有副總理1名,部長32名,駐參議院領袖一名,駐衆議院領袖、副領袖各一名,國務部長8名。主要有:總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外交部長皮Maxiem Bernier,國防部長皮特-麥凱(Peter MacKay),國際貿易部長大衛-艾默遜(David Emerson)。
  
  司法機構
  加拿大設聯邦、省和地方(一般指市)三級法院。聯邦法院一般受理財政、海事和有關經濟方面的案件。最高法院由1名大法官和8名陪審法官組成,主要仲裁聯邦和各省上訴的重大政治、法律、有關憲法問題以及重大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法院的裁决為終審裁决。最高法院的法官均由總理提名,總督任命,75歲退休。首席大法官貝弗利·麥剋拉剋林女士(Beverley McLachlin)於2000年1月就任。司法部長兼總檢察長歐文·考特勒(Irwin Cotler)於2003年12月就任。各省設有省高等法院和省法院,主要審理刑事案件及其它與該省有關的重要案件,但也有一些省級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地方法院一般審理民事案件。
  
  政黨
  (1)自由黨(Liberal Party):現執政黨。1873 年成立。 代表工業壟斷資本集團利益並兼顧中、小企業利益。領袖:保羅·馬丁(Paul Martin)。
  (2)加拿大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of Canada):議會正式反對黨,加右翼政黨。由加拿大改良保守聯盟黨和進步保守黨於2003年12月合併而成,代表銀行保險業、鐵路運輸業、能源工業壟斷資本和大農場主利益。領袖: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
  (3)魁北剋集團(Block Quebecois):1990年成立。該集團代表魁北剋人的利益,主張魁北剋獨立。領袖:吉利斯·杜塞普(Gilles Duceppe)。
  (4)新民主黨(New Democratic Party):1961年由“平民合作聯盟”與“加拿大勞工大會”聯合而成。該黨屬於社會民主黨性質,代表中下勞動階層利益,主張企業公營,標榜社會主義。領袖:傑剋·萊頓(Jack Layton)。
  
  其他政黨還有:社會信用黨、加拿大黨、緑黨和加拿大共産黨等。
  
  魁北剋問題
  加是多民族國傢,主要居民是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後者主要聚集在魁北剋省。該省面積154.2萬平方公裏,人口748.7萬(2003年),其中講法語的居民占82%。上個世紀80年代,魁北剋省執政的魁北剋人黨提出魁北剋政治上實現獨立、經濟上與加拿大其它地區保持聯繫,即“主權-聯繫”的主張。1980年,魁北剋省就獨立問題在全省舉行首次公民投票,結果要求獨立的主張遭否决(59.5%對40.5%)。1993年10月,主張魁北剋獨立的魁北剋集團成為聯邦議會僅次於執政黨的第二大政黨。1994年9月,魁北剋人黨在再次贏得省選後即提出了《魁北剋主權法》决議草案。1995年10月魁北剋省就魁獨問題再次舉行公决,結果統一派以微弱多數險勝(50.6%vs49.4%),加面臨的分裂危機暫告平息。1998年8月,加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宣佈魁北剋省無權單方面宣佈獨立。2000年,加議會通過關於魁獨公决規則的法案,從法律上為魁獨設置了障礙。2003年4月,魁北剋省省議會選舉中,自由黨擊敗魁人黨而成為執政黨,魁獨運動進一步陷入低潮。2006年11月,加拿大國會通過議案-宣佈魁北剋是一個在加拿大統一的大前提下的特殊民族。
  
  1980年L'evesque發動舉行全民公投。這不但是將寧靜革命推進一步,更將保存法語文化與政治主權合而為一。結果以59.5%對40.5%比數遭到否决。在往後的十五年內,加拿大政府舉行了兩次主權會談協商,為了緩和魁北剋對新憲法的反對,1987年5月,10個省的總理與加拿大總理Brian Mulroney在渥太華附近的米其湖(Meech Lake)度假勝地舉行會議,主要目的是擬定協定,以爭取魁北剋對1982年憲法决議的承認。《米其湖協定》(Meech Lake Accord)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重申魁北剋是一個「獨特社會」,它有保存和加強這種地位的權利。《協定》擴大了修憲範圍並規定部分憲法修正案需10個省一致通過方能生效,魁北剋因而獲得一部分修憲否决權。《協定》還規定,各省政府若自設社會福利專案取代聯邦的福利措施,可得到聯邦政府的財政補貼。 《米其湖協定》最後由於Manitoba 和Newfoundland兩省不予批準而失效。一直等到1995年,魁北剋人黨認為時機成熟,因此發動第二次公民投票,結果獨立派以49.4%對50.6%敗北。
  
  
  四、經濟
  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業國傢之一。製造業和高科技産業較發達,資源工業、初級製造業和農業亦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加以貿易立國,對外資、外貿依賴很大,經濟上受美國影響較深。2003年,受瘋牛病、非典型性肺炎和美元貶值等因素影響,加經濟全年增長率僅為1.7%。通貨膨脹和利率保持低位。財政收支已連續7年取得盈餘。高債務、高失業率仍是製約加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資源
  加拿大地域遼闊,森林和礦産資源豐富。礦産有60餘種,鎳、鋅、鉑、石棉的産量居世界首位,鈾、金、鎘、鉍、石膏居世界第二位。銅、鐵、鉛、鉀、硫磺、鈷、鉻、鉬等産量豐富。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80億桶。森林覆蓋面積達440萬平方公裏,産材林面積286萬平方公裏,分別占全國領土面積的44%和29%;木材總蓄積量為172.3億立方米。加領土面積中有89萬平方公裏為淡水覆蓋,淡水資源占世界的9%。
  
  工業
  2003年加製造業總産值1759.82億加元,占國內生産總值的14.5%;從業人員229.4萬,占全國就業人員的14.57%。建築業總産值548.97億加元,占國內生産總值的4.8%,從業人員93.14萬,占全國就業人員的5.91%。近幾年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如下:
  
   2001 2002 2003
  
  汽車(萬輛) 237 234.9 227.6
  
  原油(億立方米)1.29 1.37 1.44
  
  天然氣(億立方米) 1793.26
  
  鐵礦砂(萬噸) 2696.1 3090.2 3321.4
  
  煤(萬噸) 7046.9 6660.8 6212.9
  
  鎳(萬噸) 18.4 18 15.3
  
  鉛(萬噸) 14.7 10.1 7.8
  
  金(萬公斤) 15.7 15.2 14
  
  銀(萬公斤) 123.5 135.2 127.6
  
  銅(萬噸) 61.4 58.4 54.3
  
  鈾(萬公斤) 1.299 1.286 0.99
  
  發電量(億度) 5420 5309.35 5151.88
  (資料來源:2004年4月份加拿大經濟觀察)
  
  農牧業
  2003年農、林、漁業總産值229.38億加元,占國內生産總值2.26%。其中農業總産值106.19億加元。主要種植小麥、大麥、亞麻、燕麥、油菜籽、玉米等作物。可耕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16%,其中已耕地面積約68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8%。2003年,農業人口33.95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口的2.16%。加漁業發達,75%的漁産品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漁産品出口國。近幾年主要農作物産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 2000 2001 2002
  
  小麥 2690 2571.7 2128.2 1568.99
  
  大麥 1319.6 1338.83 1135.49 728.26
  
  燕麥 364.13 338.38 276.92 274.88
  
  油菜籽 879.83 692.73 506.2 357.71
  
  亞麻籽 102.24 70.74 70.23 67.94
  
  玉米 916.13 682.67 817.08 906.53
  
  2003年畜牧業總産值為39.88億加元,牲畜存欄數如下:牛1466萬頭,豬1455.8萬頭,羊99.7萬衹。
  
  服務業
  加服務業近年發展較快,2003年産值為6970.17億加元,約占當年國內生産總值的68.8%,從業人口1175.99萬人,占當年全國總勞動力的74.68%。
  
  旅遊業
  加旅遊業十分發達。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加在世界旅遊組織收入最高國傢中排名第九。2003年,旅遊收入226.66億加元,占國內生産總值的1.87%。接待外國遊客3890.27萬人。直接從事旅遊服務業的人數56.14萬人(2001年)。主要旅遊城市有溫哥華、渥太華、多倫多、蒙特利爾、魁北剋市等。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發達,水、陸、空運輸均十分便利。具體情況如下:
  
  鐵路
  鐵路總長49427公裏(2002年)。2003年貨運量2.34億噸。
  
  公路
  目前全國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總長140萬公裏。橫貫加拿大的高速公路長7725公裏,於1971年全綫通車,從太平洋東岸的維多利亞直到大西洋西岸紐芬蘭的聖約翰斯,是全世界最長的國傢級高速公路。2003年全國註册車輛總數2466.54萬輛。
  
  水運
  聖勞倫斯運河深水航道全長3769公裏,是世界最長的運河,船舶通航可從大西洋抵達五大湖水係。全加共有25個大的深水港和650個小港口。最大的港口是溫哥華港,年吞吐量達7000萬噸。
  
  空運
  約有商業飛機4500架,經核準的機場共886個,主要機場68個,包括多倫多、溫哥華、卡爾加裏和蒙特利爾等國際機場。2001年客運量約595.09億人公裏,貨運量約14.2億噸公裏。
  
  管道運輸
  輸送石油、天然氣與水的管道總長196000公裏,是世界第二長的管道係統。
  
  財政金融
  聯邦政府近3年財政預算情況如下(單位:億加元):
  
  2000/2001 2001/2002 2003/2004 2004/2005
  
  收入 1786 1713 1847 1872
  
  支出 1615 1713 1837 1833
  
  贏餘 171 0 10 39
  2003年7月黃金儲備約合1.1億美元。聯邦外匯儲備總額為307.98億美元。2003年,聯邦債務總額約5264.92億加元,占國內生産總值43.35%。
  
  主要銀行
  (1)加拿大皇傢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成立於1869年,最大的民營銀行。2003年資産總值達4130億加元。
  (2)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由加拿大商業銀行(1867年成立)與加拿大帝國銀行(1875年成立)於1961年6月1日合併而成,2003年總資産為2771.47億加元。
  (3)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Bank of Montreal):成立於1817年,為加第三大銀行。2003年總資産為2610億加元。
  (4)加拿大道明信托 (TD Canada Trust):現加拿大網點最多銀行,總部位於多倫多。
  (5)加拿大豐業銀行(ScotiaBank Canada)
  (6)加拿大國傢銀行 (National Bank of Canada)
  
  對外貿易
  加經濟對外貿依賴嚴重,商品出口占國內生産總值的41%。2003年對外商品貿易額為7425.69億加元。最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百萬加元):
  
   2001 2002 2003
  
  出口額 413109.8 410686.5 401187.9
  
  進口額 350502.8 356109.3 341381.3
  
  差 額 62607 54577.2 59806.6
  
  (資料來源:加拿大統計局)
  
  主要出口汽車及零配件、其他工業製品、林産品、金屬和能源産品;主要進口機械設備、汽車及零配件、工業材料、其他消費品及食品。主要貿易對象是美國、日本、歐盟國傢。2003年對美出口占加出口總額的82.52%。
  
  對外投資
  2002年,加在海外總資産為9833.22億加元,其中直接投資為4318.19億加元。2003年,加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901個,協議金額16.1億美元,實際投入5.64億美元。截至2003年底,加在華投資企業纍计6941個,協議金額119.87億美元,實際投入39.22億美元。
  
  對外援助
  加總理剋雷蒂安2003年承諾,2010年前,將加對外發展援助總額增加1倍。2004~2005年度,加官方對外發展援助總額為31億加元,主要受援國傢和地區有:阿富汗、非洲地區、印度、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等。
  
  外國資本
  2002年,外國在加拿大總資産11673.29億加元,其中直接投資3493.88億加元。
  
  與中國往來較多的著名公司和經濟團體
  (1)北電網絡公司(Nortel Networks Corp.):創建於1895年,主要從事城域網和企業網絡、無綫網絡和光纖長途網絡及設備服務。2003年營業額98.1億美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威廉·歐文斯(William Owens)。地址:8200 Dixie Road, Suite 100 Brampton, Ontario L6T 5P6 Canada。
  (2)龐巴迪公司(Bombardier Inc.):成立於1942年,總部設在魁北剋市,主要業務為設計、開發、製造及銷售與交通運輸有關的器材、設備、産品。2003年營業額為211.89億加元,總資産291.24億加元。董事長:博杜安(Laurent Beaudoin)。地址:800 Renelevesque Blvd. West,Montreal,Que.,Canada,H3B 1Y8。
  (3)鮑爾公司(Power Corp. of Canada):主要由德馬雷傢族控股的公司,從事廣播電視、出版、金融、采礦、房地産等業務,總資産1826.4億加元,2003年營業額157.47億加元。董事長:保羅·德馬雷(Paul Jr. Desmarais),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德馬雷(Andre Desmarais)。地址:751 Square Victoria,Montreal,Quebec,Canada,H2Y 2J3。
  (4)加中貿易理事會(Canada-China Business Council):成立於1978年,是加拿大的一個非贏利性民間機構,宗旨是推動和促進加拿大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總部設在多倫多。董事會主席:彼得·剋魯依特(Peter Kruyt)。總裁:貝祥(Howard Balloch)。網址: target=_blank>www.ccbc.com
  人民生活
  加社會保險體係涵蓋廣泛,包括失業保險和失業救濟、醫療保險、養老金、家庭津貼和殘疾津貼等多項內容,由聯邦、省和市3級政府分類負擔和管理。2003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3.84萬加元(約合27429美元)。2/3的家庭有私人住宅,77%的家庭有至少一輛汽車。
  
  
  五、軍事
  總督為形式上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總理是實際上的最高統帥,國防部長在國防參謀長的協助下負責武裝部隊建設並領導全國部隊。加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集體防務、與美國的雙邊戰略和防務合作為其防務政策的兩大支柱。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主張軍備控製、裁軍談判和銷毀生化武器。在保持與美國、西歐國傢軍事合作的同時,近年來與亞太地區的軍事交往有所加強。實行義務兵役製。武裝部隊實行三軍統一體製,在國防總指揮部之下分設海上、空中、機動、通訊和北方地區部隊5大職能司令部。
  
  截至2001年底,加正規軍總兵力約為5.9萬人,其中包括陸軍約1.8萬人,海軍0.9萬人,空軍1.35萬人。加長期以來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和國際觀察、監督活動。自聯合國成立以來,加幾乎參加了所有聯合國維和行動,共派出10萬餘名軍人。2004年4月,加在全球派駐有3809名維和軍人,其中阿富汗2165人,波黑651人,海地500人,中東及海灣地區473人。
  
  2002~2003年財年,加國防預算為118.34億加元(資料來源:加拿大國防部),約占國內生産總值的1.1%。
  
  
  六、教育
  聯邦政府不設專門機構,教育管理權歸省級政府。各省教育經費基本依靠自籌,聯邦政府提供一定的資助。普及中、小學教育。1999~2000年,全國直接用於教育的經費約676.97億加元,占國內生産總值的6.6%左右。著名學府有多倫多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拉瓦爾大學、阿爾伯塔大學和麥吉爾大學等。1999年各級院校情況如下:
  
  學校(所) 學生(萬人)
  
  中小學 16575 538
  
  社區學院 約200 40
  
  大 學 92 82.5
  
  
  七、外交
  1995年,加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審議,提出了對外政策的三大目標,即促進繁榮和就業;在穩定的全球框架內保護加拿大的安全;弘揚加拿大的價值觀和文化。因此,在對外關係中,加把經濟外交放在首位,加強與美、歐傳統貿易關係,不斷拓展亞洲、拉美兩個新興市場;視與美關係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在保持與美密切關係的同時,更多強調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註重多邊組織和機製的作用,呼籲各國加強在聯合國和其它國際政經組織中的合作;積極推動軍控、裁軍國際進程,反對外空武器化;支持和參加國際維和行動;推行“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外交。加視恐怖主義為世界安全最大的非傳統威脅。“9·11”事件發生後,加積極支持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有關反恐决議和美的反恐行動,派軍隊參加美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及阿戰後維和行動。在伊拉剋問題上,加重視聯合國作用,強調解除伊武裝應在聯合國框架內解决,宣佈不參與未經聯合國授權的對伊戰爭。積極參與伊戰後重建,並已承諾大量人道主義援助。關切朝鮮核問題,要求朝重新審議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决定,強烈敦促朝方立即取消濃縮鈾計劃,並以透明、可核查的方式停止任何其它核武發展計劃。呼籲朝剋製,不采取任何加劇緊張局勢的行動。
  
  2003年1月,加外長格雷厄姆宣佈啓動加外交政策全民對話,鼓勵加公衆就新形勢下加外交政策的方向和重點等問題發表意見,重申加外交政策應堅持保障安全、促進繁榮及弘揚加價值觀的三大目標。
  
  截至2003年底,加已同193個國傢建交。
  
  同中國的關係
  1970年10月13日與中國建交。建交後,中加雙邊關係發展順利,兩國領導人保持了經常性的互訪。加總督、總理和參、衆議長等均曾訪華。中國國傢主席、總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等先後訪問過加。2003年,中國與加拿大的關係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兩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大。中加高層接觸頻繁,兩國領導人多次就推動雙邊關係發展深入交換意見。3月,剋雷蒂安總理緻函祝賀鬍錦濤主席和溫傢寶總理就任。5月和10月,鬍錦濤主席在出席聖彼得堡建市300周年慶典和出席曼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兩度與剋雷蒂安總理會晤。6月,鬍錦濤主席致電加總督剋拉剋森,祝賀加拿大國慶。8月,溫傢寶總理就加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發生山林大火嚮剋雷蒂安總理緻慰問電。10月1日,加總督剋拉剋森緻函鬍錦濤主席,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0月21~24日,剋雷蒂安總理第六次訪華。12月10~12日,溫傢寶總理對加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除與剋雷蒂安總理舉行會談外,溫總理還會見了剋拉剋森總督、候任總理馬丁、參議長海斯、衆議長米利肯等其他領導人,並廣泛接觸了加各界人士。雙方簽署了在文化、交通、奶業、動植物檢疫等領域合作文件,訪問取得重要成果。12月12日,溫傢寶總理致電祝賀馬丁總理就任。2004年6月30日,溫傢寶總理致電祝賀馬丁總理連任。
  
  兩國各級別的官員保持着密切的磋商交流與合作。2003年1月,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訪加;加國際合作部長惠蘭訪華。2月,唐傢璇外長應約就朝核、伊拉剋等問題與加外長格雷厄姆通電話;國傢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訪加。7月,商務部部長呂福源赴加參加蒙特利爾WTO貿易部長非正式會議。8月,保監會吳定富主席訪加。9月,全國人大中加議會協會代表團對加進行友好訪問;中加外交部官員第十次政治與安全磋商、中加發展合作年會和中加第八次人權對話先後在渥太華舉行。12月,中國-加拿大-挪威第五屆人權研討會在雲南麗江舉行;交通部部長張春賢、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先後訪加。2004年5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蒲海清訪加;6月,中加外交部官員第十一次政治與安全磋商在京舉行;7月,外交部長李肇星在出席東盟地區論壇(ARF)外長會期間會見加外長格雷厄姆;國務院法製辦公室主任曹康泰訪加。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中加貿易額為10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2%,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出口56.3億美元,同比增長30.9%;進口43.7億美元,同比增長20.6%。
  
  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盧樹民。館址:515 St. Patrick Street,Ottawa,Ont. Canada,K1N 5H3。電話:(613)789-3434。傳真:(613)789-3514。網址:http://www.chinaembassycanada.org。
  商務處地址:401 King Edward Avenue,Ottawa,Ont. Canada K1N 9C9。電話:(613)789-3511。傳真:(613)789-3515。
  領事部地址:(同使館地址)。電話:(613)789-9586。傳真:(613)789-1414。
  加拿大駐華大使:柯傑(Joseph Caron)。館址:朝陽區東直門外大街19號(郵編100600)。電話:(總機)6532-3536。傳真:6532-4072。網址:http://www.canada.org.cn/beijing/
  商務處地址:(同上)。電話:6532-3536(轉分機)-3355。傳真:6532-4072。
  移民和簽證處地址:(同上)。傳真:6532-1684。
  
  加在臺設有臺北貿易辦事處,臺在渥太華、溫哥華和多倫多市設有“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03年加臺貿易額為49.91億加元。
  
  同美國的關係
  美是加鄰國和最重要的盟國,兩國在政治、經貿、軍事等領域保持着密切關係。加歷屆政府均視對美關係為外交政策基石。自由黨政府執政以來,在同美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強調維護加外交政策的獨立性和自身利益。2001年,美布什政府就任後,剋雷蒂安總理和多位高官接踵訪美,與美協調立場,鞏固雙邊關係。“9·11”事件後,加堅定支持美建立反恐聯盟,參加了美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在伊拉剋問題上,加重視聯合國作用,強調解除伊武裝應在聯合國框架內解决,對美奉行單邊主義政策表示不滿,反對美將“改變政權”作為對伊動武的理由,决定不參與未經聯合國授權的對伊戰爭。但加從實際利益出發,積極參與伊戰後重建,並已承諾嚮伊提供大量人道主義援助。馬丁政府上臺後采取一係列改善加美關係的措施,力圖消除因伊拉剋戰爭等問題給兩國關係造成的影響。2004年1月,馬丁總理在墨西哥出席美洲國傢首腦特別會議期間與美總統布什會晤。4月,馬丁訪問華盛頓,再次同布什舉行會晤。
  
  美是加最大投資國,加美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加在經濟上對美依賴嚴重。加的能源、汽車、製造業等許多重要經濟部門均為美資所控製。2003年,兩國貿易總額為5702.64億加元,其中加嚮美出口額3310.64億加元,占加出口總額的82.52%;從美進口額2392億加元,占加進口總額的70.07%,順差918.63億加元。加美貿易糾紛主要集中在軟木、鋼鐵、農産品等方面。
  
  同西歐國傢的關係
  加是北約、英聯邦、八國集團和法語國傢首腦會議的成員國,重視發展同西歐國傢的關係,認為加自身的繁榮和安全與西歐國傢緊密相關。加與西歐國傢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領域保持着傳統的密切關係。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加經常與西歐各國協調立場。剋雷蒂安執政期間,多次訪問英、法、德、意、西等國。英、法是加在西歐的重要貿易夥伴,加與兩國關係密切。
  
  加與歐盟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立場相近,建立了一年兩次的“加拿大—歐盟首腦會議”機製,關係密切。1996年12月,加與歐盟簽署了加強雙邊關係的政治宣言和行動計劃。2004年3月,加與歐盟舉行半年度首腦會議,發表了“加拿大—歐盟夥伴計劃”及“貿易和投資促進框架協議”,决定進一步加強雙方在經濟、外交和安全方面的合作,並在聯合國等多邊機構互相支持和配合。歐盟作為整體是加第二大貿易夥伴,也是加第二大投資來源地。2003年,加與歐盟貿易額589.12億加元,其中加出口額227.36億加元,進口額361.76億加元。但加與歐盟在對方市場的份額逐年縮小。加與歐盟在市場準入、貿易壁壘和農産品出口補貼等問題上存在摩擦。
  
  同亞太國傢的關係
  加認為亞洲將成為未來的世界經濟中心,加須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與亞洲的經濟和戰略關係。近年來,剋雷蒂安總理率“加拿大國傢隊”多次出訪亞太國傢,與中國、東盟等國關係發展迅速。加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員,前總理剋雷蒂安執政期間出席了歷屆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997年,加主辦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將當年定為加“亞太年”。亞太地區已成為加重要的貿易夥伴,也是加資金、技術和移民的來源地之一。加最大的10個貿易夥伴中,有4個在亞洲。日本是加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 2003年雙邊貿易額為220.24億加元。
  
  加是東盟地區論壇(ARF)成員和東盟對話國。加認為東盟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中的作用不斷擴大,積極發展與東盟在軍備控製、核不擴散、海洋環境管理以及投資、教育、人力資源、商品和服務貿易等領域的合作。近年來,加與東盟的經貿和投資關係發展較快。2003年,加與東盟貿易額98.36億加元,其中出口額22.76億加元,進口額75.6億加元。
  
  同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傢的關係
  蘇聯解體後,加迅速承認獨聯體各國,並積極發展同它們的雙邊關係。加嚮獨聯體和東歐國傢均提供援助,並給予俄羅斯、烏剋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亞美尼亞等國關稅優惠待遇。對獨聯體國傢的援助主要用於推動結構性改革和民主進程,以幫助其順利完成嚮市場經濟的轉軌。對東歐國傢援助主要集中在政治、司法改革以及技術和管理援助等領域。
  
  近年來,加俄關係穩步發展。2002年2月,剋雷蒂安總理率“加拿大國傢隊”訪問俄羅斯,加俄簽署了77項商業合同、諒解備忘錄和意嚮書,數額達3.37億加元。加俄還簽署了一項旨在加強兩國政治、經濟、文化關係的聯合行動計劃。2003年,加俄雙邊貿易額約11.31億加元。
  
  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傢的關係
  加是美洲國傢組織成員國,認為拉美和加勒比國傢的經濟政治地位在上升,與該地區國傢的合作有助於加實現貿易關係多元化和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十分重視發展與該地區國傢的關係。1994年,加主辦了美洲國傢組織第30屆首腦會議。加還與拉美國傢建立了“加拿大—拉美國傢論壇”,與加勒比國傢建立了不定期首腦會晤制度。加積極主張將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擴大至南美,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2004年1月,加拿大倡議召開了美洲國傢特別首腦會議,會議發表了《新萊昂宣言》。
  
  拉美和加勒比國傢是加重要貿易夥伴和投資目的地。1996年11月,加與智利率先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01年,加又與哥斯達黎加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加與墨西哥同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近年來經貿關係發展迅速。2002年6月,加國際貿易部長佩蒂格魯率貿易代表團訪問墨西哥,並會見了墨總統福剋斯。2003年,加與墨西哥和智利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為143.76億加元和11.99億加元。
  
  加對古巴奉行接觸政策,1998和1997年,加總理和外長阿剋斯沃西分別訪古。古是加在拉美第四大出口國。2003年,加對古出口額為2.54億加元。近年來,加對古投資增長較快,現有數十傢公司在古經營采礦等企業。
  
  加拿大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60%加拿大人將英語作為其主要使用語言。


  Canadian poetry is poetry written in Canada, by Canadians. There are three distinct branches of Canadian poetry: French-Canadian poetry (mostly written by Québécois authors), First Nations poetry and English-Canadian poetry.
  
  English-Canadian Poetry
  
  Beginnings
  The earliest works of poetry, mainly written by visitors, described the new territories in optimistic terms, mainly targeted at a European audience. One of the first works was Robert Hayman's Quodlibets, composed in Newfoundland and published in 1628.
  
  With the growth of English language communities near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poetry aimed at local readers began to appear in local newspapers. These writings were mainly intended to reflect the prevailing cultural values of the time and were modeled after English poetry of the same perio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poetic works began to reflect local subjects. Acadia by Joseph Howe and The Saint Lawrence and the Saguenay by Charles Sangster are examples of this trend. Early nationalistic verses were composed by writers including Thomas D'Arcy McGee. Many "regional" poets also espoused the British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jingoism of the period. For example, High Tory loyalist & occasional poet Thomas H. Higginson of Vankleek Hill, Ontario, produced paeons to Sir Francis Bond Head (Wm. Lyon Mackenzie's opponent) and the British war effort in the Crimea (such as Sonnet to Florence Nightingale and others), while producing some interesting nature verse exemplifying the all-pervasive influence of Wordsworth's view of nature and the sublime.
  
  Confederation
  A group of poets now known as the "Confederation poets" began writing follow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Dominos of Canada in 1887, including Charles G. D. Roberts, Archibald Lampman, Bliss Carman and Duncan Campbell Scott. Choosing the world of nature as their inspiration, their work was drawn from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at its best, written in their own tones.
  
  Early 20th Century
  During this period, E. Pauline Johnson and Robert W. Service were writing popular poetry - Johnson's based on her English and Mohawk heritage and Service writing tales of the Yukon gold rush.
  
  In 1915, John McCrae, serving as a surgeon in the Canadian Army, wrote the famous war poem "In Flanders Fields".
  
  In Newfoundland, E.J. Pratt described the struggle to make a living on the land in poems about maritime life and the history of Canada. Meanwhile, in central Canada, poets such as Ralph Gustafson and Raymond Knister were moving away from traditional verse forms.
  
  In the 1930s, A.J.M. Smith and F.R. Scott helped inspi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etic voices in Montreal through the McGill Fortnightly Review and the anthology New Provinces. The "new poetry" valued intellect over sentimentality, or as some have put it, logic over human emotions . Under the editorship (literary) of Earle Birney, the Canadian Forum helped promote similar developments in Toronto. Dorothy Livesay, born in Manitoba, was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Toronto movement. These two urban centres of literary activity provided fertile gro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ter poets such as Irving Layton and Raymond Souster.
  
  Post war
  Following World War II, a new breed of poets appeared, writing for a well-educated audience. These included James Reaney, Jay Macpherson and Leonard Cohen. Meanwhile, some maturing authors such as Layton, Souster and Louis Dudek, moved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 adopting colloquial speech in their work.
  
  In the 1960s, a renewed sense of nation helped foster new voices: Margaret Atwood, Michael Ondaatje, Leonard Cohen, Eli Mandel and Margaret Avison. Others such as Al Purdy and Earle Birney, already published, produced some of their best work during this period.
  
  Since the 1990s, several Governor General's Award-winning poets, in particular Jan Zwicky and Tim Lilburn, have been engaged in nonfiction writing that map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etry and philosophy. Zwicky's "Lyric Philosophy" and "Wisdom and Metaphor", as well as Lilburn's collection "Thinking and Singing", are representative works.
  
  A younger generation of Canadian poets has been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originality: Ken Babstock, Karen Solie, Sonnet L'Abbé, George Elliott Clarke and Barry Dempster have all imprinted their unique consciousnesses onto the map of Canadian imagery. Evie Christie's collection, Gutted, seems to evoke the 17th century metaphysical conceit, but in a modern, urban Canadian guise.
  
  A notable anthology of Canadian poetry is The New Oxford book of Canadian Verse, edited by Margaret Atwood (ISBN 0-19-540450-5).
  
  Literary Prizes
  Notable literary prizes for English Canadian poetry include the Governor General's Awards, the Griffin Poetry Prize, the Gerald Lampert Award and the Pat Lowther Award and Shaunt Basmajian Chapbook Award
  
  Uniquely Canadian Forms
  The Viator poem form was invented by Canadian author and poet, Robin Skelton. It consists of any stanzaic form in which the first line of the first stanza is the second line of the second stanza and so on until the poem ends with the line with which it began. The term, Viator comes from the Latin for traveller. A copyrighted example of Skelton's form may be found in his excellent reference book, The Shapes of our Singing, and is entitled Dover Beach Revisited.
  
  An unpublished example of the Viator is included below to illustrate how the line travels through the poem, its repetition adding weight to the process described. The repeating line is highlighted in boldface type.
  
  French-Canadian Poetry
  
  Early verse
  The first book written in verse by a Canadian was ?p?tres, Satires, Chansons, ?pigrammes et Autres Pièces de vers by Michel Bibaud, published in 1830.
  
  End of 19th century
  Octave Crémazie is considered the father of French Canadian poetry. His poetry and that of his follower Louis Fréchette are romantic of form and patriotic in inspiration. At the same time, Pamphile Le May was writing intimist poetry about the simple farm life and Alfred Garneau wrote his feelings.
  
  The Montreal School
  L'?cole littéraire de Montréal is not a literary school per se but more of a group of poets that met regularly. In reaction to the earlier following of the romantic Victor Hugo, they took later schools (such as the Parnassian or symbolism) as their masters. The most talented among them was certainly ?mile Nelligan, a young poet who stopped writing at only 20 years of age due to mental illness.
  
  The terroir
  Outside Montreal, other poets, such as Nérée Beauchemin continued Pamphile Le May's depiction of the life of the habitants. Then came the powerful Alfred Desrochers, a precursor to the "pays" school of poetry of Gaston Miron.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