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他說 》
95、孔乙己讀書法
熊逸 Xiong Yi
概念問題完了還有細節問題。
讀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陶淵明式的,叫做"好讀書不求甚解",這一類的典型代表還有個諸葛亮,諸葛亮讀書往往是"觀其大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看個大概,把中心思想差不多搞明白了就完了;還有一種是孔乙己式的,叫做"尋章摘句老雕蟲",看到一粒茴香豆,就要捉摸捉摸這個"茴"字有幾種寫法。
不知道各位當中有沒有第二種讀書人?要想知道也容易,我搞個測驗,一測便知:《孟子》這一節裏說的到底是幾裏之城,幾裏之郭?
對這個問題沒感覺的人就屬於陶淵明和諸葛亮式的讀書人,恭喜你了!
下面我來給出答案:
孟子說的是"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可方纔段灼的文章裏引用孟子的話,卻說的是"三裏之城,五裏之郭",而且分別說了兩次,全是"五裏之郭"。不信就再仔細看看:"三裏之城,五裏之郭,圜圍而攻之,有不剋者,此天時不如地利。……雖三裏之城,五裏之郭,不可攻也。"
"三裏之城"都一樣,可這個"郭"到底是五裏還是七裏呢?
--有人會問了:這個問題很重要嗎?好像無所謂嘛!
你要是研究古代的城市規劃,這個問題當然就重要了;你要是搞古文獻的版本校勘,這個問題自然也有些重要;你要是吃飽了撐的實在閑得無聊,研究一下這一類的問題也不失為是個很有趣的打發時間的辦法,你若是個古代的嚴謹的讀書人,恰好四書五經又被國傢立為經典,那這個問題可就很值得你好好思考了。基督徒都知道,《聖經》裏的話是一個字都動不得的,同理,難道儒傢的"經"就可以輕易受到質疑嗎?
有的古人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了:"是不是《孟子》抄錄的筆誤呀?"因為從常理推斷的話,"三裏之城"還真不大可能配一個"五裏之郭"。
我先得解釋一下什麽是"城",什麽是"郭"。
什麽是城,大傢都知道,古代蓋一圈墻,圈一塊地,裏邊住人,墻頭有人守衛,這就是一座"城"。如果城外邊再圈上一圈墻,這就是"郭"。也就是說,"城"是內城,"郭"是外城。後來,"城"和"郭"兩個字經常連用,我們在詩詞裏常能讀到,比如"城郭人民半已非"等等。
古代像樣一點兒的城都有兩圈,裏面一圈是"城",城裏住的是國王或者諸侯什麽的,所以"城"裏是宮殿區,"城"的外邊被"郭"圍起來的地方,住的就是一些王公大臣和各色閑雜人等了,甚至還有墓地和農田,當然這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情況,後來的城市建設就越來越發展、越來越復雜了。像明清的北京城就是三圈的,最裏面是皇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外邊一圈內城,再外邊又一圈外城。
古代內城一般都是宮殿區,建築物都比較高,國王、諸侯們站在高高的宮殿上往下一看,哈哈,那感覺真是很爽很爽!--這就漸漸成了統治者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晚清,如果你是個住在外城的老百姓,就算再有錢,也不能蓋高樓,這是被政策禁止的,為的就是保持統治者的尊嚴,當然,還為了保護統治者的隱私。慈禧的時候,洋人在紫禁城外邊蓋教堂,教堂本來就高,頂上還有鐘樓,洋人在鐘樓裏一站,可以直接看到紫禁城裏去!單是這也就罷了,雪上加霜的是,洋人是有高科技的,往鐘樓上一站,望遠鏡加上照相機,對紫禁城搞偷拍!這還不算,雪上加霜再加冰雹的是,他們偷拍完了還把照片寄回國登在報紙上。清朝皇傢威嚴掃地,慈禧沒轍,好說歹說加上花銀子,這纔讓洋人搬了傢。
--搞明白了城和郭,再看看《孟子》這節,難道"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有什麽不對嗎?
古代還真有一些人覺得不對,其中有人拿出來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段灼的那篇奏疏,認為段灼連續兩次都說"五裏之郭",所以不大可能是筆誤,而段灼明顯是引用《孟子》,所以段灼當時看到的那個《孟子》的版本,應該是寫作"五裏之郭"的,而也衹有"五裏之郭"纔是合情合理的。
為什麽"五裏之郭"就合理,"七裏之郭"就不合理?
這些人認為是"七裏之郭"和"三裏之城"比例失調。咱們看看這些人有多孔乙己,他們為了證明這個問題,引經據典拉出了一堆新的證據,來證明"三裏之城"應該搭配"五裏之郭",這是當時城市建設的定製。
我們舉個例子,沿現在北京市的二環路蓋起城墻,這就是"城",或者我們叫它"內城",再沿三環路蓋一圈城墻,這就是"郭",或者我們叫它"外城",這個內、外城的比例關係看上去非常順眼。可如果內城還是二環路,外城卻是五環路,這個比例就不大舒服了--從外城走路進內城,腿腳稍微慢點兒的一天時間都走不完,中途還得打尖住店睡上一夜,第二天早晨接着再走……這好像確實有點兒離譜。
我這個推論還算合情合理吧?
但是,我錯了。我犯的錯誤就是拿現代概念去套古人,孟子那時候的城哪有現在北京那麽大啊?
人一般是擺脫不掉自己的歷史局限性的,其實也很難擺脫掉自己的環境局限性。我小時候住在北京郊區,大概就在現在五環路的沿綫上,當時愛聽收音機裏的評書連播,像《嶽飛傳》、《隋唐演義》、《三國演義》什麽的。評書裏經常提到圍城戰,動不動就把一座城市圍得"風雨不透、水泄不通",我當時就怎麽也想不通這個問題,我的邏輯是:以北京為例,從市中心到我傢為半徑劃一個圓,我們就把它當作北京城,這得是多大的一個圓啊!要想把這麽大的一個圓圍得"風雨不透、水泄不通",那得用多少軍隊纔行啊!而且,評書裏的英雄們還動不動就"殺四門",也就是圍着被包圍的城池在敵人的軍營裏東西南北殺上一圈--如果是沿北京五環路殺一圈,就算沒被敵人打死,自己纍也得纍死了!
長大以後纔明白,就算一定要拿北京當例子,也得用二環路而不是五環路,更何況,古代一般的城池都是很小的、沒法跟北京相比。還有,真正的老北京人恐怕也不會把一個住在五環路沿綫的孩子當成北京人的。
好了,話說回來,如果一座小城衹是三五裏見方的話,那麽,無論是"三裏之城,五裏之郭"還是"三裏之城,七裏之郭"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也不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什麽不便。
那麽,孟子時代的城市規劃有沒有具體制度呢?
當然是有的。《左傳》裏有一段對鄭莊公的記載不少人應該都讀過,因為它被收進了《古文觀止》,而且還是《古文觀止》的第一篇,叫做《鄭伯剋段於鄢》,文中說鄭莊公的弟弟心懷不軌,在自己的封地築城嚴重超標。有個叫祭仲的大臣看不過去,對鄭莊公說:"封邑的城墻如果超過三百丈那將對國傢造成威脅。根據先王的制度,大城的規模不得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的規模不得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城的規模不得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這正是周人"禮製"的內容之一,但政策是政策,對策是對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是不可能真有這麽嚴格的。祭仲倒沒說說"城"和"郭"分別的標準是什麽,衹是大體一論。從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城"和"郭"的建築經常是很不規矩的,小城大郭並不是沒有,而且在造型上也沒有兩個真正的同心圓或是同心方框。
--藉着"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大致講講古代的城市規模,至於那個"郭"到底是五裏還是七裏,嗯,我也不知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自序 | 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 3、河南人惹誰了? | 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 | 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 | 8、聖水、清水和髒水 |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 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 | 12、孟大俠天下無敵 |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 | 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 15、自由主義在齊國 | 16、詠春拳訣 |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 | 18、胸有成竹說錯話 |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 | 20、草民們的瞎激動 | 21、書生好談兵 | 22、賣國、亡國全有理 |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 | 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