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天变(中国历代宫廷政变全景)   》 东昏失德亡天下--萧衍起兵以梁代齐(6)      张惠诚 Zhang Huicheng

  萧遥光是萧宝卷的堂兄,年龄要比萧宝卷大得多。早在齐明帝统治时期,萧遥光便以至亲的身份出谋划策,极受信任。现在要废昏立明,萧遥光觉得自己年长,皇位非己莫属,所以他不赞成刘暄的意见。他把这个意见向江祏兄弟和刘暄暗示,江祀以为幼主难保,劝江祏拥立萧遥光;而刘暄却以为如果拥立萧遥光,自己的元舅身份便会失去,因此不肯赞同。由于他们的意见不能一致,所以事情也久久不能定下来。萧遥光认为事久不决的原因是由于刘暄从中作梗,就暗中派人前去刺杀刘暄。刘暄为了保命,索性向萧宝卷告密。
  萧宝卷本来就觉得“六贵”妨碍自己,早就想除掉他们,只是苦于没有借口。刘暄告变后,他立即派人收捕江祏兄弟。江祀事先听到些风声,向其兄问计。江祏身为辅政大臣,事到临头,却毫无主张,只有束手待毙。后来,兄弟二人被带到中书省同时斩首,家属也同时遇害。江祏平时对萧宝卷多有约束,使萧宝卷不敢过分放肆。杀掉江祏后,萧宝卷去了一块心病,高兴得骑马在宫中庭院里狂奔。他非常得意地对左右侍从说:“江祏总是不让我骑马,这小子如果还在,我哪能如此痛快1接着,他又问江祏的亲戚中还有谁没有杀掉,侍从们回答说还有江祥。他便在马上写好诏书,命令杀掉江祥。
  齐明帝在位时,因其以篡权得位,恐怕高、武子孙报复,便大开杀戒,将高、武子孙屠戮殆荆在这场大屠杀中,它的侄子始安王萧遥光起了很大作用,因此颇受信任。萧遥光有足疾,行走不便,齐明帝特许他可以乘车入宫。对他的两个弟弟萧遥昌、萧遥欣也倍加宠爱,如同亲子。又因诸子年幼,便以萧遥光为扬州刺史、萧遥昌为豫州刺史、萧遥欣为荆州刺史,让他们拱卫皇室。萧遥光兄弟因此得以专制地方,“权势并在其门”。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事,萧遥光兄弟却是和齐明帝一样的邪恶人物。当年,齐高帝爱其侄萧鸾(齐明帝)如子,萧鸾却以怨报德,篡夺其天下,大杀其子孙。如今,萧遥光走的仍是其叔父的老路。齐明帝尸骨未寒,他便迫不及待地想夺取其叔父的天下了。
  在萧宝卷昏虐日甚的情况下,萧遥光一面结交江祏兄弟,希望二人能帮助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另一方面,他又多次与其弟萧遥欣密谋举兵叛乱。他们的计划是,由萧遥光率军占据东府城(南朝时,国都建康有三城:中为台城,皇帝所居,也有百姓;西为石头城,禁军屯驻之所;东为东府城,宰相录尚书事兼扬州刺史所居,亦有甲士数千人守卫),萧遥欣自江陵率军东下接应,里应外合,攻占台城。举事日期都已经选定。萧遥欣正欲起兵东下时,突发暴病而死,萧遥光只好暂缓起事。
  江祏兄弟被杀后,萧遥光心中有鬼,担心也被杀死,就装疯卖傻,整日哭泣,称病不朝。同时,暗中布置兵力,准备发动政变。其弟萧遥昌于永泰元年(498年)病死时,萧遥光即把其私家部曲统统罗致帐下。萧遥欣死,灵柩运回建康,荆州方面送葬的人很多,萧遥光也全把他们网罗过来。这样,再加上自己拥有的武装,萧遥光手中便有了可观的军事力量。
  萧宝卷杀死江祏兄弟后,并没有打算杀掉萧遥光,只是想夺取他的兵权。他颁布诏书,任命萧遥光为司徒,以宠其位置,夺其兵权,让他回家养玻但萧遥光还是害怕被杀,决定起兵造反。
  永元元年(499年)八月十二日晚,萧遥光在东府城门集合所部壮士和荆州、豫州二州部曲,大约数千人,以讨伐刘暄为名起兵。他和“六贵”之一、右将军萧坦之素来不睦,便首先派人前往萧宅刺杀。萧坦之闻讯大惊,连衣服也来不及穿,便赤裸着身子跳墙逃走,奔赴台城告变。快到台城时,遇到率兵巡逻的将军颜瑞。颜瑞见萧坦之这副狼狈相,以为他是因为触怒皇上而畏罪潜逃,便将其扣押。萧坦之把萧遥光谋反的消息告诉他。开始,颜瑞并不相信。他亲自潜往东府城探听消息,才知道萧坦之所言不虚,便将自己的坐骑让给萧坦之,让他速往台城告变。萧遥光又派人劫取尚书左仆射沈文季,想以他为都督。沈文季也逃往台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
目录由一个玩笑引发的政变(1)
由一个玩笑引发的政变(2)由一个玩笑引发的政变(3)
毒美人祸乱邦国(1)毒美人祸乱邦国(2)
毒美人祸乱邦国(3)毒美人祸乱邦国(4)
熊掌难熟--楚商臣弑父夺位(1)熊掌难熟--楚商臣弑父夺位(2)
熊掌难熟--楚商臣弑父夺位(3)熊掌难熟--楚商臣弑父夺位(4)
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1)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2)
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3)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4)
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5)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6)
移花接木--楚李园献妹夺权(1)移花接木--楚李园献妹夺权(2)
移花接木--楚李园献妹夺权(3)一本万利--吕不韦窃国始末(1)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