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 大唐秦王詞話   》 第七回 金墉城玄成改偽赦 千秋嶺叔寶送真竜      諸聖鄰 Zhu Shenglin

  詩:
  春來春去幾經過,不似今年恨最多。
  寂寂海棠枝上月,照人清夜欲如何?
  縱有靈符共彩係,心情不似舊來時。
  榴花照眼能牽恨,強切菖蒲泛酒卮。
  拜月庭前梧葉稀,穿針樓上覺秋遲。
  天孫正好貪歡笑,哪得工夫賜巧絲?
  爐香淨幾絶纖塵,月映幽窗夜色新。
  惟有梅花無限意,粉墻又放一枝春。
  且停四景風花句,再整粱王魏主詞。
  不題李靖回長安見高祖,再說張公瑾不分曉夜,來至金墉城,東華朝前下馬。魏王正視早朝,侍臣奏:“鎮守黎陽張公瑾等旨!”宣進寶殿,魏王問:“張公瑾!寡人不宣你,怎麽擅離汛地?”張公瑾把梁王須兵、冰雹損士折軍的後,一一奏聞。魏王見說大惱:“這賊什麽洪福齊天,多是妖人弄術,煽惑民心!朕當親統大軍,務要擒剿逆賊!”分付張公瑾:“速回黎陽,協同防守,朕即日興帥救應!”張公瑾辭朝,一騎馬先上黎陽。魏王傳旨,着丞相魏徵、軍師徐茂功、大將軍秦叔寶,協同守護皇城,擺駕到演武場去,宣殿前班、殿後班、左執班、右執班、二十四營帶刀指揮、保駕千戶。王登鳳輦,金槍銀劍兩邊排;帝在竜車,綉襖錦衣前後擁。彩雲一朵捧君王,殺氣滿空籠虎將。徑到演武場,點揀徵人,關給糧草已畢,三聲迅炮,人馬起營。
  六軍浩浩,萬刃層層。竜虎帳綉帶飄揚,熊豹旗錦帆蕩漾。一溜溜槍刀劍戟,一重重簡斧鏈錘。幾百員驍勇將,數十萬虎狼師。陣陣軍行流水急,群群馬走火雲馳。大軍正行,哨馬報:“黎陽城到了!”有太守張公瑾、牛進達聞知駕到,出城遠遠迎接。魏王問:“這裏什麽地方?離梁營多遠?”張公瑾奏說:“此處名興竜鎮,離梁營十數裏之地。”魏王傳令:“就在興竜鎮安營!”分付:“你二人回黎陽,守備地方,寡人不宣,不必來朝!”張公瑾、牛進達回黎陽不題。
  且說魏王安營:串木為城,按列槍刀萬隊;聯車作塞,密排弓弩千重。元戎寶帳,擺下了千面虎頭牌;魏主中軍,環繞着七層圍子手!
  屯下人馬,安歇一宵。次日,魏王升帳,將士朝見。魏王傳令:“各營造飯!着程咬金、羅成二將發兵!”二將全裝披挂。
  頂上盔纓烈火飄,身披銀甲緑羅袍。一個宣花鉞斧半輪月,一個丈八神槍海底蛟!領三千人馬,直至梁營,排開陣勢,鳴鑼擂鼓,殺聲震天。那壁廂哨馬飛報梁王知道:“主人!有金墉魏王到了!自領人馬,約十餘萬,屯在興竜鎮。今有將官駡陣!”梁王道:“計議軍情,爭奈華敏圖未回。打發周興祖、鬍珍二將領兵交戰!”二將頂盔貫甲,插箭彎弓,各擎兵刃上馬,領三千兵出營,列成陣勢,程咬金驟馬當先,問:“來將通名!”周興祖、鬍珍道:“吾乃梁王駕下前部先鋒周興祖、鬍珍就是!你通名來!”程咬金大喝一聲:“賊!誰與你通名道姓!掄動宣花斧,蹬開戰馬,喝聲:“休走!”為佐梁朝爭世界,因扶魏主奪乾坤。戰馬有心吞戰馬,徵人有意斬徵人。
  當頭人慢馬也慢,次後人勤馬也勤。
  斧砍刀迎生火焰,槍掄斧架迸金星。
  交鋒不覺多時節,惱了西方白虎神。
  一槍刺去言教中,興祖離鞍倒落塵!
  鬍珍瞧見,吃了一驚,無心戀戰,撥轉馬就回。被咬金趕上,舉起宣花斧,喊震一聲,分頂一斧砍下來。衹見紅光似電當空現,把鬍珍帶頂連盔倒在塵!程咬金、羅成旗開取勝,奏凱還營,朝見魏王,各獻功勞。魏王大喜,犒賞二將。且說梁國探子飛報梁王,梁王嚇得心驚膽戰,煩惱不題。
  次日魏王坐下中軍帳,衆將參見已畢,傳令王伯當、單雄信二將領軍出陣。怎生打扮?
  頭戴兜鍪銀鳳盔,身披鎧甲玉連環。彪驅跨下天池馬,虎尾腰懸竹節鞭。一個偃月鋼刀安社稷,一個狼牙棗槊定乾坤!
  領三千人馬,齊出軍營,把人馬列成陣勢,差衝鋒勇敢之士,直至梁營駡陣。梁朝哨馬報入中軍寶帳,梁王說:“今日遣慶、安二州將官出兵!”石世竜、趙英甚是威風:盔纓飄赤發,甲襯錦花紅。
  長槍攔路蟒,烈馬戲波竜!
  梁王又調萬金、褚白起、秦雷、龔雲從四將,領一支兵,隨陣策應。衆將披挂完備,一聲炮響,把人馬趲離營門。門旗開處,兩陣將官,各執兵器,不通姓名,縱馬交戰!
  銅鑼震地,畫鼓喧天。兩軍助陣,磨旗吶喊。潮滾山崩,四將交鋒。舉刃掄刀,雲愁霧慘。一壁廂急縱徵駝,雄赳赳似降魔太歲;一壁廂忙催戰馬,氣昂昂如斬怪哪吒。徵雲慘淡,霎時間鎖蔽瑤空,殺氣彌漫,頃刻裏昏籠宇宙。刀劍叮當飄急雪,馬啼來往蕩郊塵!大戰三十餘合,石世竜、趙英氣力不加,撥轉馬望本陣便走。梁朝策應兵,一聲鑼響,奮勇殺上,救了二將回營。王伯當疑有伏兵,不去追趕,砍倒旗竿,混殺梁朝人馬。
  天遣魔君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
  不平殺盡不平者,殺盡不平方太平!
  殺軍已畢,魏將收兵回營,朝見魏王。魏王大喜,着記功官書寫二將功勞,犒賞不題。
  且說梁朝衆將敗回軍營,奏聞梁王。梁王心下憂煩,說:“華敏圖不在,出軍就不利了!”石世竜說:“大王!魏兵驍勇,難與爭鋒。若等華敏圖回,恐誤大事!不如今夜收集人馬,暗暗退回延安,待敏圖兵到,那時節再興師徵取不遲!”正議間,衹見軍政司來奏:“主人!軍糧不夠一月支應!”梁王即傳令:“收拾人馬起營!”
  不學魯陽留晚照,惟求紅日早西沉。
  黃昏捱至更闌後,催趲三軍暗起程。
  到了三更時分,梁王傳令:“把後隊作前隊,鑼不要鳴,鼓不要響,軍士挂禁口牌,馬挂鐵絡子,把人馬退回延安。着褚白起、石世竜、趙英殿後,着萬金、秦雷領一支精兵,在前面山𠔌中,茂林深處埋伏,竪立五方旗以為疑兵,倘遇追將,四面放起火炮,敵人疑有伏兵,定不追趕。待他退盡,方可回朝!”調遣已畢,梁王先退回延安城去。
  玄未子初休要論,醜寅纔聽曉雞鳴。樵樓款撞鐘聲罷,又見扶桑捧日明。
  次日魏王升帳,衆將朝見已畢,長探哨馬報說:“梁營人馬一個不見,想必夜來逃回本邦去了!”魏王見說,忙差單雄信帶領三千人馬,追哨三十裏回話。“倘遇伏兵,不可輕進!”單雄信領旨,帶着人馬往前追趕。約四十餘裏,行至山𠔌,止有一人一騎的路,兩邊樹木叢雜。雄信煞住馬,遙望林中,施旗蔽日,火炮喧天。單雄信疑有伏兵,便不追趕,收兵回營,奏復魏王。魏王微微冷笑:“這賊誇強賣口,怎麽大敗私逃!寡人欲待親徵,奈路途遙遠,兵糧未齊。且把人馬回黎陽屯紮,待朕還朝,遣將徵伐!”不題。且說梁兵回延安,依附單於,招軍買馬,選將練兵,建都稱帝,後被秦王伐之,這是後話。且說魏王兵回黎陽,有張公瑾、牛進達迎接魏王入城。帥府坐卜,衆官朝賀,拜舞山呼。魏王傳旨:“排宴慶賞功臣!”
  香焚寶鼎,花插金瓶。雕花桌上列珍饈,羅鈿盤中盛異品。兩行仙樂,筵前翠袖奏霞觴;一派簫韶,席上教坊呈院本。玉蕊烹茶香馥馥,金刀鏤膾細零零。
  筵宴已畢。旗牌官報:“有本邦報事官等旨!”魏王叫宣至駕前,奏道:“臣是金墉杜差幹,今有正宮娘娘生下千秋殿下,特差臣來奏報喜音!”魏王見說,心喜神歡:“梁師都這賊!惑世欺民,妄談左道,如今把孩兒取名啓運太子!”百官一齊叩頭稱賀:“陛下無疆之福!外面出師得勝,宮中又生殿下,內外有喜!主人取名啓運殿下,正合天意。兩重大喜,我主合頒郊天大赦!”魏王說:“有赦!”一面分付賜杜差幹酒飯,一壁廂着近侍官取文房四寶近前擺下,水潤端溪硯,毫攢紫兔尖,鬆煤成寸玉,竜鳳印花箋。魏王親修赦書,用了禦寶,下了宣匣,使上護封,分付:“杜差幹!你賫赦回金墉,遵奉施行,寡人就回朝了!”杜差幹領了詔旨,拜辭魏王,出了府門,上馬扳鞍,徑出黎陽城。再說魏王心下想一想:“今有兩重喜,再添幾款纔好!”喚過單雄信:“快取回杜差幹,朕有話分付!”單雄信連忙出府,上馬扳鞍,飛雲相似,趕有數裏之地,趕着杜差幹。單雄信說道:“朝廷有旨,宣回!”杜差幹回馬,與單雄信同至帥府門首下馬,入府見了魏王。魏王說:“取宣匣,寡人再添幾款赦文!”舉筆在手,不添款數內,另寫一行在空紙上:“唐朝李世民、劉文靖不赦還邦!”依先下了宣匣,使了印信封餘,交與杜差幹領去。
  不一日,來到金墉館驛歇下。驛丞通報:“官員接詔!”有魏微、徐茂功、秦叔寶並大小百官人等,香花結彩,把赦接進城,徑到丞相府。因天色晚了,未敢開讀。徐茂功問:“杜差幹!你聽見說赦唐秦王麽?”杜差幹回說:“軍師!不知赦不赦!”把詔復取回的話,說了一遍。茂功說:“哪有再添之理!多是不赦秦王。”魏徵說:“赦不赦,今晚以寬恩為由,請秦王出來相會一番,何如?”叔寶說:“我去請來!”魏徵說:“秦將軍去請,下官置酒等候!”叔寶一騎馬,徑到牢內,有押獄官參見。叔寶問說:“你知道朝廷有赦到了麽?”獄官說:“不知道!”叔寶說:“今日天晚,明早開讀。赦書把這幹輕重囚徒,多要釋放回去!”獄官說:“請問大人,唐秦王、劉文靖二人,不知赦不赦?”叔寶說:“朝廷單為他二人放的赦,怎麽倒問他?”獄官見說,連忙先開二人枷鈕。叔寶近前施禮:“殿下!且喜明日早回大國,今晚請殿下出外散步。明月一回,就好起馬!”秦王見說,不勝之喜。叔寶同秦王、劉文靖出了南牢,徑來到魏徵府。有徐茂功、魏徵遠遠迎接,進府後堂,各人施禮坐下。魏徵說:“殿下恭喜!朝廷有赦,明早榮旋!”秦王道:“多謝三位恩人!我世民何日報答!”衹見一壁擺下杯盤酒果,百味珍饈,三人請秦王飲宴。魏徵說:“聊盡臣等孝心,少壯陽關行色!”秦王說:“雖蒙三位恩人垂愛,今夕雖領盛情,不知赦與不赦?若有世民之情,乞將赦書私看一看。如赦還本國,可盡三位之情,聚首片時;如不赦宥,有何顔面再見押獄官?”魏徵連忙起身,來到廳前燈燭下,拆開宣匣,把詔書從頭看了一遍。款數內俱沒有,空紙上另寫着一行:“唐朝李世民、劉文靖,不赦還邦!”魏徵一見,默默無言,行進後堂,將詔上實情說與秦王。秦王道:“既不赦,你我有什麽情懷飲酒?往南牢去罷!”
  君臣二人正要離坐,衹見徐茂功道:“我們同殿下再看一看去!”行至堂前,明燈亮燭之下,把赦細細地逐行行看過。茂功說:“魏大人!要取救殿下,這句衹差一個字!除非大人可改此字,乃出生入死之門!”魏微說:“朝廷詔旨,下官怎麽好改?”茂功說:“這字別人難改,惟大人善寫諸傢字體,所以容易!今日覿面施恩於殿下,情義兩盡,有何不好!”魏徵心下自想:“我若不改,把從前結識的好情都沒了;欲改了詔,又難保一傢性命!”存想一念,口中自語:“捨身棄命,取救真天子,也不為無名!”即時舉筆在手,祝告天地:“青湛湛陽福高天,黑沉沉陰司地府。唐王有福為君,下筆無差,無福無緣,改字差謬!”
  世勣秦瓊與魏徵,三人共把赦書評:“若論秦王無大過,遇恩不赦為何因?
  假如監禁傷王命,必定唐傢起大兵。
  兩國相爭危社稷,三軍騷動損黎民。
  不如改赦還邦去,他日相逢各有恩。”
  語罷茂功稱魏宰,更同叔寶贊元勳:“這番要放竜歸海,除是能書善寫人!”
  魏相聞言忙頂禮,祝告虛空過往神:“若是秦王洪福大,臨書變假反成真!”
  祝罷手擎白象管,人曹輕改赦書文。
  果然下筆如飛電,一定堪償萬兩金。
  “不”字出頭添一畫,“本”赦唐朝李世民!
  好魏徵,把“不”字出頭,添一畫,改為“本赦秦王”。茂功說:“大人好妙手!就是魏王一筆寫成,再沒差別!”秦王與文靖看罷,不勝之喜,拱手稱謝:“三位賢相大恩,我世民刻骨銘心,滿圖銜結!”魏徵說:“殿下的洪福!事已周全,還要表臣等餞行微意!”君臣復進後堂坐下。酒飲數巡,品過五味,秦王起身說:“不可遲延!我二人原到獄中去,待明日開赦,纔好出來!”叔寶說:“臣送殿下去!”酒闌人散,各自分別。叔寶送秦王君臣下了南牢,自回府去。一宵晚話不題。
  次日早晨,百官俱穿朝服,到丞相府開讀詔書,遍行所屬郡縣,獄中罪犯,俱各赦放。囹圄掃蕩似蕭條古寺,獄底空虛如寂寞荒居。那秦王與文靖出了南牢,望空頂禮,離卻金墉城。且說徐茂功猛想起來說:“倉猝中,我們失忘了!秦王君臣此去,沒有鞍馬,如何是好?”叔寶說:“我傢下有馬,就準備送去!”三人同至叔寶府中,叔寶分付傢童,備了三匹馬,取了些路費金銀,三人上馬扳鞍,飛雲相似趲出金墉城。直到十裏長亭,遠遠望見秦王。叔寶高叫:“殿下暫停玉步!”秦王聽見,失驚問:“劉文靖!後面有人追趕來了!”劉文靖回頭一瞧,叫:“主公!休得驚恐,來的就是三位恩人!”秦王連忙站住。三人遠遠地下馬,趲近前來,說:“殿下!此去路途遙遠,特送鞍馬路費!”秦王說:“多謝三位,施恩無厭,圖報何時!”魏徵說:“某等本待相送數裏,尤恐魏王駕回,不得遠送,秦將軍送過千秋嶺就回,我二人在十裏長亭等候!”一聲保重,各自分別。叔寶保着駕前行。一聲保重兩離分,去了興唐立國君。
  加鞭打動能行馬,過了千秋嶺下存。
  馬上秦王呼叔寶,停鞭拱手謝將軍。
  剛強李密少仁恩,改詔誰能似魏徵?
  從此蛟竜歸大海,九重雲漢任飛騰!
  “世民若不虧君救,今日焉能轉大秦?
  刻骨怎忘全命德,銘心難報再生恩。
  今朝執袂臨岐別,天遣何時重見君?”
  秦王說將軍:“那李密驕奢之主,終必敗亡,明哲之士察乎去就!
  為我傳言徐魏相,乞將微意達高明。
  良臣相木棲身穩,擇主興邦是俊英。”
  叔寶辭王難割捨,儲君不忍兩離分。
  君臣淚滴分襟處,閃過天牌報事人!
  且說秦王共叔寶,行過千秋嶺,不忍分別。留戀之間,猛閃報事人來:“秦將軍!魏王回朝,快須接駕!”兩下裏聽見,魄散魂飛,各不相顧,縱馬加鞭,各分一路去了。秦王與劉文靖離了千秋嶺,趲行不題。且說叔寶飛馬回到十裏長亭,見了茂功、魏徵。叔寶說:“魏王駕回,二位大人如何不去迎接?”茂功說:“恐你與秦王遠送,倘魏王駕回,誰替你答應?以此差人賺你回來。”叔寶說:“軍師雖則有益於小弟,衹是唬得我慌張了些兒!”茂功問:“秦王臨別之時,有甚話說?”叔寶說:“秦王別時,多多致意二位大人,說我主驕奢之國,終必敗亡。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我聽秦王此言,是要我們歸唐的話。”三人一路閑話,趲回金墉城去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大唐秦王詞話唐朝開國演義捲—
第一回 李公子晉陽興義兵 唐國公關中受隋禪第二回 唐高祖郊天頒大赦 王世充毀詔殺欽差
第三回 洛陽城世充被圍 北邙山秦王受誘第四回 唐秦王私看金墉地 程咬金斧劈老君堂
第五回 唐秦王失陷金墉 劉文靖親賫軟表第六回 高祖試三仙鬥術 李靖誘梁王起兵
第七回 金墉城玄成改偽赦 千秋嶺叔寶送真竜第八回 西秦偽霸主起兵 河南假周公顯聖
唐朝開國演義捲二第九回 飛鼠耗糧同天譴 美人睏使亦人謀
第十回 桓法嗣定計奪糧 李玄邃興師伐鄭第十一回 桓軍師大布神師計 李魏王兵敗翠屏川
第十二回 李密計窘投唐 高祖寬恩賜爵第十三回 李藥師智降薛仁杲 邢國公愧接小秦王
第十四回 定巧計十羞李密 吟反詩三忤秦王第十五回 桃林縣李密反唐 ????岡嶺建德中箭
第十六回 野豬坡李玄邃敗兵 斷密澗王伯當死節唐朝開國演義捲三
第十七回 魏玄成抱竿哭主 徐世勣被說降唐第十八回 桓軍師初犯伊州 唐秦王二下河南
第十九回 朱燦醉蒸段學士 公瑾智破楚王兵第二十回 楚朱燦窮投王世充 李藥師計破鄭仙妃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