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戰國時代   》 公元前三三六年 乙酉      柏楊 Bai Yang

  (圖略)
  1 宋國(首府睢陽【河南省商丘縣】)設立在太丘(河南省永城縣西北)的宋國地神祭壇崩塌。
  2 鄒國(首府鄒邑【山東省鄒縣東南】)人孟軻,晉見魏國(首府大梁【河南省開封市
  】)國君(三任)魏 。魏 問說:“老先生,你不嫌遙遠,跋涉千裏而來,有什麽有利於我們國傢的建議?”孟軻說:“你為什麽總是把利挂在嘴上?我所追求的,衹有仁義。你說:有什麽利於我們國傢?官員們說:有什麽利於我們傢族?平民們說:有什麽利於我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上下互相鬥爭,國傢就發生危險。而追求仁義則不然,從來沒有充滿愛心的人會忘掉他的親人,也從來沒有充滿道義精神的人會把他的君主放到腦後。”魏 回答:“你說得對。”
  當初,孟軻是孔伋的學生,曾經提出問題說:教育民衆,第一件要先做的事是什麽?孔伋說:“先訓練民衆追求利益。”孟軻說:“高貴人士教育民衆,應教育民衆仁義,你為什麽會有這種主張?”孔伋說:“仁義是最高最大的利益。官員沒有愛心,人民便無法過平安日子,人民沒有道義,則大傢崇尚詐騙,就成了最大的‘不利’。《易經》說:‘利益,是仁義的最後目標。’(利者,義之和也。)又說:‘追求利益,纔可以使生活安定,培養更高的品德。’(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這正是最大的利益。”
  司馬光曰:
  孔伋、孟軻的話,看似相反,其實相成。衹有仁義的人知道仁義是最高利益,不仁不義的人卻不知道。孟軻對魏 率直的褒揚仁義,而貶謫利益,對象不同而已。
  柏楊曰:
  司馬光認為孔伋的說法跟孟軻的說法,是一樣的,我們不以為然。孔伋認為最高的利益,就是最高的仁義,二者渾然一體。元首追求國傢的利益,他就是一個仁義的君王,追求國傢利益如果不是仁義的君王,難道是殘暴的君王?孟軻大刀一揮,劈成兩半,一半是“利益”,一半是“仁義”,使二者互相排斥、尖銳對立。什麽叫“仁義”?又什麽叫“利益”?修橋築路是仁義還是利益?發展商業是仁義還是利益?從孟軻跟孔伋的對話上,可看出孟軻並沒有被說服,反而一直堅持。孔伋雖然是老師,卻沒有學生吃香,孟軻的思想——強調“義利”之辨以及簡單粗糙的二分法思考模式,影響中國知識分子至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凡 例柏楊序(1)柏楊序(2)柏楊再序
趙頊序司馬光進呈《資治通鑒》表《戰國時代》導讀公元前五世紀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1)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2)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3)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4)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5)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6)公元前四○二年 己卯公元前四○一年 庚辰
公元前四世紀公元前四○○年 辛巳公元前三九九年 壬午公元前三九七年 甲申
公元前三九六年 乙酉公元前三九四年 丁亥公元前三九三年 戊子公元前三九二年 己醜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