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走嚮共和   》 第十四章 挺經(五)      盛和煜 Cheng Heyu    張建偉 Zhang Jianwei

  榮祿也是一陣唏噓:“老中堂一番話真是說到事情的骨髓裏邊去了!但作為大清的臣子,吾輩但求問心無愧而已……如今這個裱糊匠輪到了我,怎樣去做,還望老中堂不吝賜教。”
  李鴻章看他半晌,問道:“去年此時,一千三百餘名舉子聯名上書皇上,仲華可曾知道?”
  榮祿:“知道。”
  李鴻章:“舉子們帶頭的叫康有為,他在上書中提出了四項主張……”
  榮祿:“這四項主張可是‘拒和’、‘遷都’、‘練兵’和‘變法’?”
  李鴻章不由得又看他一眼,“不料仲華遠離廟堂,卻對時事了如指掌,實在難得。”
  榮祿笑道:“康有為他們鬧得沸沸揚揚,我衹不過風聞而已,哪裏說得上了如指掌。”
  李鴻章:“仲華對他這四項主張怎麽看?”
  榮祿:“我以為……這正是榮祿要就此求教老中堂的。”
  “仲華這樣說,老夫也就不謙虛了。”李鴻章侃侃而論,“《馬關條約》已經簽定生效,毀約絶無可能,因此‘拒和’一條就不去說他了。康有為以為‘遷都’可定天下之本,殊不知恰恰相反,朝廷如若將都城由北京遷到西安或其他地方,勢必引起天下震動,人心恐慌,這其實也是不言而喻的。至於‘變法’則為當今大趨勢,凡有識之士,無不認為變法之計非行不可!但哪些可變哪些不可變?以何種方式去變?都要切切商議,穩妥實行。因為這牽涉到祖宗成法,國之根本,更需皇上太後乾綱獨斷,我等做臣子的衹能先作建議,千萬急躁不得。最後就是練兵了,我以為,仲華眼下能做、必須做、急需做的也是這一條……”
  說到這裏,李鴻章語氣又變得悲愴了,“甲午之役,北洋水師葬之黃海,今後幾十年再想恢復這樣一支海軍幾無可能,國傢衹能依靠陸軍了。然而老夫所練淮軍已成腐敗老邁之師,斷難再作指望,湘軍也早已是明日黃花。仲華要有作為,就得先練兵,要練兵就得重起爐竈,練出一支完全不同於湘軍淮軍的新式陸軍來1
  榮祿心裏驚奇,這簡直與皇上太後旨意一般無二!更增加了對李鴻章敬意,當下拱手稱謝道:“老中堂教誨,使榮祿茅塞頓開!然而榮祿還想請教中堂,到哪裏去尋這樣一個既對朝廷忠心耿耿,又能肩負起練兵重任,德纔兼備的人物呢?”
  李鴻章沉思道:“這個仲華不必着急,可以慢慢物色……”
  四
  
  五月的北京已屬新夏,久寒新暖,風和日煦,淡淡的緑柳拂拭着微起漣漪的湖水,透着一股慵慵的愜意。
  陶然亭茶室內,康有為、梁啓超和文廷式圍坐在一張檀木小圓桌旁,神情悠閑地品茶聊天。乍一聽,那話題也是悠閑的。
  文廷式端茶環視四周,悠然道:“康先生選了陶然亭這麽一個優雅的地方,請文某來飲茶,真是深獲我心。”
  梁啓超:“我們老師知道文大人是飄逸清高性情,若選在酒樓飯館請大人一聚,豈不俗了?”
  康有為:“據我所知,這陶然亭本是康熙三十四年,由當時的工部郎中江藻於古寺慈悲庵中建敞廳三間,取名為陶然亭。”
  文廷式:“當是白居易詩意,‘更待菊黃傢釀熟,與君一笑一陶然’。”
  康有為:“我看中的倒是這園子內的野趣。”
  文廷式:“我衹道先生壯懷激烈肝膽,不料還有這般閑雲野鶴情懷。”
  康有為深深嘆氣,“唉,倘若不是國是日非,康某人早作林泉之遊矣1
  一聲嘆息,那話題變得凝重了。
  文廷式放下茶盞,“公車上書,先生振臂一呼,喚醒中國數千年之大夢,此番作為,悠遊林泉者豈能比擬?”
  康有為連連擺手,“文大人過譽了,倘若不是文大人等衆多大人與吾輩聲氣相通,桴鼓相應,公車上書哪裏造得出那麽大的聲勢來?”
  文廷式:“先生說的倒也是,唉,如果當初有更多的在朝為官者參與進來,那就好了。”
  康有為:“這正是我今天請大人來此一聚的目的。”
  文廷式:“噢?”
  康有為看了梁啓超一眼。
  梁啓超會意,站起身來,給文廷式斟茶,這纔復坐下,說道:“我們老師一直以為,要想變法維新,根本得從京師開始,而在京師,則得從士大夫、王公大臣開始。”
  見文廷式專註聽着,他便繼續說:“但要想士大夫,王公大臣贊同,支持和參與到維新變法中來,就得未雨綢繆,用我們的主張去宣傳影響他們,而宣傳影響他們最有效的手段,莫過於辦報……”
  文廷式:“辦報?”
  梁啓超:“對,我們已經籌集到一筆錢,準備在京師辦一個時務報……”
  文廷式:“私人出資辦報,這在我朝還沒有先例哩1
  康有為:“敢為天下先,本是康某的信條。”
  文廷式:“報紙的內容自然是諷議國政,鼓吹維新了?”
  梁啓超點頭,繼續道:“報紙的發行方式我們也想好了,采用分送的形式,利用報房的報人,每日夾在京報中免費送出,隔天一版,每出千份,直接送達軍政各界官員,在京名人……”
  文廷式又問:“倘若有人拒之不看怎麽辦?”
  康有為:“那就從他傢門縫中塞進去,他不看也得看1
  三個人不覺撫掌大笑。
  文廷式:“莫謂書生空議論,單就這辦報一事,就可見先生辦事的膽略才能。”
  梁啓超:“辦報僅僅是第一步,老師在京師的初步計劃為,辦報——設會——合群——開風氣。”
  文廷式:“願聞其詳。”
  梁啓超:“因為開風氣,開知識,非合大群不可,而且衹有合了大群才能力量雄厚,而要將士大夫合於大群,最好的辦法就是創辦一個學會,打破自明朝以來的結社之禁,廣聯人才,創通風氣,至於這個學會的名稱,老師說就叫強學會,探求我中國自強之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大型60集歷史劇同步圖書《走嚮共和》《走嚮共和》美化李鴻章?相關圖書即將出版
《走嚮共和》兩極爭議白熱化 導演張黎解迷津《走嚮共和》編劇盛和煜稱:願為李鴻章負責
南方周末:《走嚮共和》的內幕故事第一章 修園子(一)
第一章 修園子(二)第一章 修園子(三)
第一章 修園子(四)第一章 修園子(五)
第一章 修園子(六)第二章 洋務運動(一)
第二章 洋務運動(二)第二章 洋務運動(三)
第二章 洋務運動(四)第二章 洋務運動(五)
第二章 洋務運動(六)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一)
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二)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三)
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四)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五)
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六)第四章 一局雙贏(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