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   》 第85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6)      凌志军 Ling Zhijun

  “出国梦”
  尽管获奖无数,但我始终最珍惜那个“品学兼优奖”。
  ——马维英
  “你看,那是马维英!”一个孩子走上这条大街,惊讶地望着蹲在路边的另外一个孩子,叫起来。
  没错,正是马维英,那时候他还只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蹲在路边帮助妈妈洗碗。妈妈在家门口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实在忙不过来,儿子每天放学后一溜烟地跑回来帮忙。现在,他正把他的小手伸进面前那个很大的水盘里。
  他的同学被这场面感动了,回去报告老师。他为此获得了“品学兼优”奖。在台湾的小学中,得到这个奖的孩子不一定是学习成绩第一名,但一定要品行好,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尽管马维英在那之前和之后获奖无数,他始终最珍惜这个“品学兼优奖”。
  就像我们在前面说过的,维英的父亲18岁离开大陆去台湾。那一年大陆政权更迭,有200多万人跑到台湾去。小岛一时间男多女少,好多男人娶不到老婆,大陆人和台湾人通婚也渐成潮流。维英的父亲是军队里面的一个下级军官,秉性耿直,脾气暴躁,不会讨上司欢心,所以总也不能得到升迁,薪俸微薄,直到35岁才结婚。母亲是个台湾女子,家境贫寒,一家人住在台北一个中下阶层的居住区中。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不景气,整个台湾都在卧薪尝胆,这家人也一样,节衣缩食,艰难度日,等到儿子出生,已是1968年,从此父亲的心里有了生活的希望。
  维英童年时代最深切的记忆,是家里很穷。父母的言谈话语里总是隐隐约约带给他一种经济上的压力。那时候他总是想:“我怎么才能给爸爸妈妈赚一点钱呢?”
  “读书,把你的书读好,”爸爸总是对儿子说,“不然你就没有什么机会。”
  维英上小学了,学习优秀,老师总是在夸他,这让全家感到欣慰。可是他心里总有一个梦,若隐若现。站在海边的时候,就听见大海用不同的声音在对他说话,潮落潮涨,卷起千堆雪。他的梦逐渐清晰,从遥远的太平洋彼岸飘过来。
  “我想到美国读书。”他对父亲说。
  父亲眼睁睁地望着儿子,好一会儿什么也不说,转身走开的时候喃喃自语:“是啊,是啊,去美国。去美国。”
  维英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一天父亲的脚步,既彷徨又坚定,渐行渐远。
  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已经兴起“出国留学热”,李开复在美国读书好多年了,张益肇也已经到了美国。但是那时候能够送孩子出国的大都是有钱人家,像维英这样的家庭,是从来不做什么“出国梦”的。
  但家里还是出现了一些变化。母亲跑到集市上去租了一个小摊,做起小生意,卖日用品,还卖水果。父亲回家的日子也明显多起来。他总是偷偷离开军营,跑回家,脱去军装,换上便衣,然后帮助妈妈守着水果摊。这种一心二用偷偷摸摸的日子维持了两年,父亲索性退出军队,一心一意做起小买卖。维英心里明白,父亲已经在为他去美国读书做准备。
  父亲精力旺盛,一点也不像一个领退休金的人。一家人充满朝气,省吃俭用,既勤勉又豁达,既紧张又快乐。就这样过了12年,维英渐渐长大,小学毕业了,中学也毕业了,现在大学又快毕业了,家里也有了一些积蓄。父亲算来算去,发现儿子出国留学的钱还是不够,依靠小买卖日积月累,实在太慢,赶不上儿子的成长。
  父亲决定投资,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出去,期望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回报。那是在1989年,也是他平生最大胆的行动。他一生谨慎,过去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以后也没有过,不是为了儿子,现在也不会去冒这样的风险。
  风险果然来了。接下来的一年里,台湾卷起金融风暴,所有的投资者都是一败涂地,父亲也血本无归。
  那是全家人12年的积蓄,里面有儿子的梦想。可以想象对这个家庭来说是怎样的打击。维英已经绝望:“完了,我永远出不了国了。”
  但是父亲没有绝望。他对儿子说:“不要灰心,照你的计划去做。钱的问题,总有办法解决的。”
  接下来的两年里,马维英去当兵,全家人重新开始为他筹措出国的学资。依照法律,台湾男子成年之后必须完成两年兵役,也叫“役男”,可是这个“役男”每天仍旧做着他的“出国梦”。
  父亲虽然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眼光远大,了解儿子,知道出国读书对儿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他加紧从事各种各样的小生意。不仅卖日用杂货,还卖水果、卖酒酿汤圆、卖臭豆腐,什么能挣钱就卖什么。对父亲来说,做这些事情简直是受罪,他的性格脾气特别不适合与人打交道,一言不和就会和顾客吵起来,然后一个人生闷气,但是为了儿子的梦想,他什么都能忍。
  那时候维英是军队里面的一个排长,却总是牵挂着父亲的生意。每逢放假他就跑回家去,脱下军装换上便装,也去守候父亲的水果摊,那情景就像当年他父亲做的一样。
  就这样过了两年,维英退役了,这个家庭又赚了小小的一笔钱。可惜还是不够。父亲不希望儿子再等下去,东借西凑,把家里的房子也抵押出去,凑足3万美元交到儿子手里,刚好够维英在美国使用一年。儿子知道,这是全家人14年的心血。
  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家庭和这样一番经历的孩子,内心里拥有怎样的力量。在国外学习的第一年,维英格外努力,他到现在还认为那是他迄今为止最用功的一年。他从来没有如此珍惜学习的时间,没有周末,没有娱乐,还常常后悔自己在台湾读大学的时候没有更用功些。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的钱只够用一年,“那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感觉。我必须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硕士学位,并且考上博士,才能获得奖学金,否则就只有打道回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前言(1)第2节:前言(2)第3节:第一章 “起跑线”(1)
第4节:第一章 “起跑线”(2)第5节:第一章 “起跑线”(3)第6节:第一章 “起跑线”(4)
第7节:第一章 “起跑线”(5)第8节:第一章 “起跑线”(6)第9节:第一章 “起跑线”(7)
第10节:第一章 “起跑线”(8)第11节:第一章 “起跑线”(9)第12节:第一章 “起跑线”(10)
第13节:第一章 “起跑线”(11)第14节:第一章 “起跑线”(12)第15节:第一章 “起跑线”(13)
第16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1)第17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2)第18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3)
第19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4)第20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5)第21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6)
第22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7)第23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8)第24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9)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