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女仙外史   》 第八十回吳侍講十年撫孤子 呂師相一疏苊名臣      呂熊 Lv Xiong

  這個姓吳的名學誠,為建文皇帝經筵日講官司,素有品望。
  帝出宮時扈從不及,慟哭數日,即欲自殺,又轉一念道:“子在回何敢死?今間乘輿無恙,自當追求行在以圖興復。徒然一死,焉足塞責?”有傳說者,言帝自吳入楚,將之滇中。吳侍講遂棄其妻孥,止帶一健僕,買個小漁舟,載了書籍,扮作漁翁,備了根釣竿,泛於長江之上。從九江入漢口,上三峽至於夔州。適又字帝在兩粵,新華社記者折嚮洞庭,歷瀟湘,溯沅澧。又有說行在已在蜀中,復轉而入沔陽,上夷陵,由涪江直抵册發源所在。往來轉輾,終不得帝之蹤跡。計欲捨舟就陸,求之道塗,又恐為人偵獲,連性命都委之豺虎了。真是心上有個故君,夢寐中常在金階玉殿之間。到得醒來,片葉孤舟,茫茫煙霧,能源奄酸?慟器了幾場,瀋想了幾次,忽自慰道:“有了。我聽見說東就嚮東,說西就嚮西。不要說傳聞不真,縱是真的,安知不君來臣去,臣來而君又去乎。我召集展衹在長江上下來往,天可憐見,少不得有風我帝主日子。於是下及蕪湖,上至灌口,往來遊衍,逢人物色。取出所帶書籍,看一本,隨嚮江心擲一本,爺天痛哭一番。一日在巴陵榷離騷》,自比朱不忘故主之意,這就是沒見識的了。難道吳侍講舟中所載盡是《離騷經》麽?況且五是元道的,豈有將聖飛揚跋扈比之之理?總是侍進憤懑已極,若始終求不着故主,也就要葬於江魚之腹,留這書本何用,氫先付之江流。”
  一日泊舟在成都之皂江邊,見有四五個童子釣魚頑耍,內一個約十歲,嶷然坐着,雖形容憔悴,而眉目秀爽,又若悲戚的光景。衆童子都笑話他,他並不揪彩。侍講心以為異,也就攬着自己的釣竿,移舟近前。一個童子拍手道:“那漁翁也是不度魚的。”侍講道:“還有誰不會釣鮚尼?”童子指着那嶷然坐的道:“是他。”侍講便緩言問道:“童子今年幾歲了?”帝一童子道:“他是野種,那裏知道歲數。”侍講又道:“他既不會釣,你們該教導他。”那坐着的童子答道:“我不要學釣魚。”
  又一童子道:“他不要學釣魚,要學的是討飯。”侍講見坐的童子含着悲酸,衹不則聲,就起了個惻隱之心,隨問衆童子:“他有父母麽?”適有個老人走來,衆童子共指道:“是他傢裏養着,不知那方流來的。”侍隨上學上涯,迎去施禮道:“這是捨倒,失散已久,天幸今日遇見。聞知老丈收留,感激不淺。”
  就嚮腰間取出一包碎銀,約有二兩遞與老翁道:“聊表微意,日後尚容補報。”老翁正為這童子一些生活不會做,倒要閑飯養他,雖然當日收留了今卻沒擺布處,聽了這話,笑逐顔開,便道:“既是令侄,竟領去罷,怎好的銀子?”口中說着,手中接過去了。老翁隨嚮童道:“你們如今骨上逢,也不枉我養這兩年。”童子不知所答。侍講便道:“你今得隨我回傢,總是老翁收養之力。且到我般裏去細說罷。”
  看書者要知道這流落童子,若是住着安穩,怎肯隨個漁翁?衹因每日忍饑受凍,凌賤不過,一眼看着漁翁船裏,堆着多少書籍,料不是個拐子,且離了這火坑再處,便立起身來,撇卻釣竿,扯着漁翁的衣袂。侍講隨攜了他的手,同嚮老翁作揖致谢,即別了下船而行。童子偷眼相一相漁翁的臉兒,又睃睃艙內的書籍,微微的嘆了口氣。吳侍講問童子:“你為恁嘆氣?有話說與我。”童子道:“我從幼沒了父母,不曾上學讀書。
  如今見了這多少書本,因此嘆氣。”就嗚嗚咽嚦的哭將起來。
  侍講見童子說話,大有志嚮,道:“你且勿哭,我正要問話。
  你父親叫什麽姓名?幾時沒有的?怎樣流落在這邊?”童子氣噎不能答,捶胸大慟。侍講已猜個八分,乃撫背而勸,方應道:“我父親叫做鬍子義,做的兵備道,還有個伯父,是朝中的大官。不知怎樣京裏亂將起來。伯父一傢都被殺了,我父親聞知,就丟了一傢人口,衹帶着我弟兄,連夜逃出衙門,到這裏一個王府內住了幾時。聽說要來追拿,又逃到一個山內。我父親嚮着天說道:『吾兄無子,天若不絶吾姓,自有好人收留。』黑夜裏竟自去了。那時哥哥七歲,我衹六歲,遇着這個老翁,收了我去,也不知哥哥怎麽樣了,也不知我母親怎麽樣死了。”說罷又放聲痛哭。侍講觸着心事,也自捶胸大慟連僕人也揮淚不已。
  童子見漁翁哭得甚苦,道是因他起見,倒住了聲。侍講道:“噫,正是流淚眼相看流淚眼,斷腸人說與斷腸人。童子,適纔我見你在難中,動了惻隱之心,提拔你的,也不知是忠臣的孤子。我對你說,我不淦翁,我是建文皇帝朝中侍講官。你的伯父鬍子昭,做刑部侍郎,與我是意氣之交。你的父親做湖廣荊門道,我亦曾會過。”說未畢,童子遽然拜道:“是我的你輩。
  這個大恩如何可報?願認為父親,教訓孩兒罷。”侍講道:“論坦是年傢子侄,也還不錯。但宗祧為重,汝但呼我為父,我認汝為兒,姓是改不得的。”童子又拜過纔立起來問道:“孩兒這幾年上,略聞得燕王奪了建文皇帝的天下,說殺了多少忠臣。
  我揣伯父、父親,也為這個緣故,其實尚未詳悉,求父親大人示與孩兒。”侍講就把燕五起兵,至建文遜國,殺戮的。臨刑有詩曰:『兩間正氣歸泉壤,一點丹心在帝鄉。』我至今記着。
  後聞得汝避在蜀主府中。到棄汝弟兄逃去,我就不知道了。童子又悲泣道:“若如此,我母親一傢子,都是被害的了。”所以父親也顧不得我弟兄二人。咳!這樣大仇,怎生得報?侍講道:“這些話,不愧為子昭、子義的後人。我今為汝取個名字,叫鬍復,是《易經》上的封名。復字的解說,是六陰盡而一陽來復,在地正氣初復之候,以寓建文聖主將來復國之意。在汝本身上講,復君仇,復父仇,復祖宗舊德,復鄉國故業,總含蓄在裏面。童子道:“孩兒不識個字,怎能如得父親命名之意?
  還求父親做主。”侍講喟然嘆道:“你還不知,我為要求建文皇帝,所以藉此形藏。若求得着時,君臣生死一處;若求不着時,這大江中便是我葬身之所。到那時候,也顧不得你了。”童子道:“我隨着父親生死一處,也還得個好名目,強如死在別處。”
  侍講道:“這不是我看之意。譬如我也棄了兒子來的,衹為祖宗之香火,不可泯滅,豈有教汝同死之理,以絶鬍姓之宗祧。
  且到其間,自然生出機會。你如今正是讀書時候,幸虧得五經四書尚未投諸江流,我當一教汝。”便檢出本《魯論》來。鬍復接在手中頗識得幾個字。侍講道:“妝未上學,怎又識字?”
  鬍復道:“孩兒三四歲上,母親曾教我識字,至今還記得。”
  侍講從此教他讀起書來,天資穎司,殊不費力,一兩年讀完四書,又讀五經,與他講論都能聞一知二。不兩年文章也做成了。吳侍講有了這個伴兒,常常講書論文,倒覺日子元氣過。
  沸沸揚揚的,聽得江舟上都傳說聖姑娘娘已得了淮揚地方,如今就要取南京,永樂皇帝有些做不成了。又有個說倒不見渡江,已經取了廬州府,要殺到河南哩。鬍復問侍講:“是恁麽聖姑娘娘?因何與燕賊作難,這其間有個機會否?”侍講應道:“是一女流,仗有妖術,藉着我君的年號,哄動人心,大抵是假公濟私的。前者張天師在南都,曾斬他一個妖人,乃是馬猴兒,即此右知。近來無識之徒多被煸惑。我們不用彩他。”
  過了幾時,舟從三峽而下,毗傳湖廣全省皆失,關老爺顯聖,斬了荊州都督。固定位呂軍師,是諸葛亮轉世,所以關老爺助他哩。吳侍講聽了別的話不打緊,衹關公顯聖一語,大為奇民,心中暗想:“若不是正氣之人,關侯焉行助他?”遂謂鬍復道:“荊州已得,天下搖動。要復建文擔子卻在我身上。
  我欲去察他動靜,若是藉此為名,欲劫我主,如曹瞞之劫漢獻帝的,我便將段實之笏,擊碎他的賊腦,比死於江中,更為顯榮了。”鬍復道:“大人作佑去見他?”侍講道:“儒衣儒冠,是我的初服,謁故主要手的所以帶在這裏。到他轅門口,自有隨機應變之法。就取出來穿戴了,一徑上岸入城,尋到帥府。”
  目今謁貴是件大難的事,秀纔們拿着稟揭,江面堆笑倩求傳遞。那些衙役總不來彩的。呂軍師任兼將相,掌握着大兵權。
  吳侍講破巾敝衫,又不具個名柬,如何可以會面?那知呂軍師好賢禮士,有周公握發吐哺之風,不論何人,到轅即傳。那時侍講故意輕忽,說要見你們軍師,司閽的登時傳報請進。軍師望見是個儒者,而行步有大臣氣象,媽降階延接。侍講已盡折了一半。一揖升堂,嚮軍師道:“大人上座,容儒生拜見。”軍師笑道:“學生非富貴中人,關侯顯聖有之乎?”軍師舉手答道:“誠有之。神秘上為國傢,非為學生也。”雙問:“大人以片旗一語,而服荊楚億兆之心,有之乎?”應曰:“此小智耳,無關於大體。”侍講變舉手曰:“荊州東連吳會,西控巴蜀,北抵中原,南極衡湘,為天下之樞機,可以莅中國而朝四夷。儒生不纔,願備指使。”軍師笑道:“我帝師乃上界金仙,其視榮華點染,不啻污及巢父這犢。今日而建文復位,則此刻歸於蓬島。所為的培桿天倫,扶養正氣,誅姦逆於強盛,輓忠義於淪亡,躬行《春秋》之法,以昭大義於萬世。微獨帝師,即學生一待聖駕回鑾,完此心事,亦遂逍遙乎物表。所以兵下河南,三過傢門不入。”
  言未既,吳侍講遽拜於地曰:“噫,我何知而敢測命世之大賢哉?”軍師忙答禮,相扶而起。侍講道:“學生有罪,當日原備員經筵。”軍師曰:“得非泛舟之吳學誠先生乎?”侍講曰:“然。十四五年,不知得在這所。今者軍師篤愛吾君,學生即當遍天下而求之。求而不獲,亦不復返。願軍師代為轉奏。”
  軍師對曰:“不然。吳門史彬、浦江鄭洽,俱知帝之得在。前歲有方外祭酒錢芹,約彼二公同往,迎請回鑾,當亦不遠。縱使聖駕又幸他處,三公自能蹤跡,無煩跋涉。學生愚意,先請先生入朝,端百揆而在工,使天下之人,鹹知吳侍講入朝為相,則我君之復位有日。所以係社稷之重,而慰蒼黎之望,非獨區區好賢之私也。”侍講曰:“帝未復位,而臣子先膺爵祿,可乎?”
  軍師曰:“不有臣子,焉得有君?臣子不先受爵,烏得稱為行在?今日而無臣。是並無帝也。故居亂世而人之所屬望,多决於名臣之去就。先生其勿固辭。”侍講曰:“軍師命之矣。舟中尚有一僕,並鬍少司寇之孤子。”軍師即傳令請至,略詢來由,下榻帥府。每談往者行失,時相流涕。
  一日,報關帝廟修整告竣,軍師即約竺講同去行香。禮畢,軍師偶有所得,題詩於粉壁上雲:坐鎮荊門控許都,心懸漢帝運將無。
  興劉豈在西吞蜀,討賊何須東結吳。
  一捲《春秋》名自正,百年兄弟道猶孤。
  蒼茫浩氣歸空後,太息三分小伯圖。
  吳侍講大尺,贊道:“此千古法眼也。人但知關侯以浩然之氣面成神,而不知所謂浩然者何在。愚意亦嘗論之。蜀之臣子,其心皆為蜀而不為漢,為先主而不為獻帝,諸葛且然,況其下者乎!蜀與漢原略有分別,晦庵以正統與之者,蓋因獻帝被廢,勢不得不以蜀為漢,而黜曹、吳之僭篡。若雲以先主為中山靖王之後,可以,則西川之劉焉、劉璋、獨非漢之宗室乎?
  何得扼其吭而奪之,拊其背而逐之哉!叭神武不與蜀事,坐針荊州,以計賊為己任,是其滅曹興漢之心為獻在為先主也。即先主亦為獻帝之臣,故可以兄事之,而不可以君事之。所謂『一捲春秋名自正,百年兄弟道猶孤』也。武侯雲『東連孫吳,北拒曹操』,亦因先主孤窮之時,不得已而此策。至於平曹之後,再議伐吳,未免所用者權術。若神武之視吳,與曹等耳。吳之割據,與曹之篡竊,易地皆然,斷不可雲彼善於此而與之連結。
  所云『興劉豈在西天蜀,討賊何須東結吳』也。此所謂浩然之氣之本也。先生今日之為建文,與關公同一心事,所以有此舊風。拜服!軍師固謙謝之。”
  隨回帥府,手草五疏,一薦這誠先達名臣,宜膺師保之任,以副四望治之心。一薦姚調味品纔器瀋毅,文武歉成,宜令開府荊州,彈壓敵境。又瀋珂可任荊南監軍道,董春秋可授荊北監軍道之職。一薦俞俞如海為鎮守德安將軍。一言京營不可缺員,瞿雕兒、阿蠻兒等,仍令回京。唯劉超暫留臣所。請以郭開山代其缺,外齊卒一萬,並令回京護衛,以遂其室傢之思。
  一言比年以師旅饑饉,停科六載。今中原底定,吳楚懷來,皆願觀光。請於本年六科並興,以收人傑。遂設筵與侍講烏得。
  吳學誠即攜了鬍復赴濟南闕下。
  去的數晶日,忽報方外祭酒我錢芹回來復命,病在舟中。
  軍師即令三暖輿舁進帥府。一面延醫診治,一面具疏報聞。請看名臣一出,四海傾心,義士三呼,千秋墮淚。下回分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西王母瑤池開宴 天狼星月殿求姻第二回蒲臺縣嫦娥降世 林宦傢後羿投胎
第三回鮑仙姑化身作乳母 唐賽兒誕日悟前因第四回裴道人秘授真春丹 林公子巧合假庚帖
第五回唐賽兒守製辭婚 林公子棄傢就婦第六回嫁林郎半年消宿債 嫖柳妓三戰脫元陽
第七回掃新壟猝遇計都星 訪神尼直劈無門洞第八回九天玄女教天書七捲 太清道祖賜丹藥三丸
第九回賑饑荒廉官請奬 謀伉麗貪守遭閹第十回董傢莊真素娥認妹 賓善門假端女降妖
第十一回小猴變虎邪道侵真 兩絲化竜靈雨濟旱第十二回柳煙兒捨身賺鹿怪 唐月君為國掃蝗災
第十三回邀女主嵩陽懸異對 改男妝洛邑訪奇才第十四回二金仙九州島遊戲 諸神女萬裏逢迎
第十五回姚道衍倡逆興師 耿炳文拒諫敗績第十六回王師百萬竪子全亡 義士三千鐵公大捷
第十七回黑風吹折盛帥旗 紫雲護救燕王命第十八回陳都督占讖附燕王 王羽士感夢迎聖駕
第十九回女元帥起義勤王 衆義士齊心殺賊第二十回太陰主尊賢創業 禦陽子建策開基
第二十一回燕王殺千百忠臣 教坊發幾多烈女第二十二回鐵兵部焦魄能誅衛士 景文麯朽皮猶搏燕王
第二十三回鮑道姥賣花入教坊 曼陀尼懸珠照幽獄第二十四回女無師延攬英雄 諸少年比試武藝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